一
林致远的膝盖还绑着李叔给的草药,走路时得拄着爹用枣木做的拐杖,一瘸一拐的,像只慢慢挪动的山雀。可他没闲着,天刚亮就坐在院子里的石磨旁,把前几天采回来的药材分门别类理得整齐——柴胡晒得半干,捆成一小束;桔梗的根洗得发白,摊在竹筛里;最金贵的血藤单独放在布包里,只留了一小段,剩下的都用稻草缠好,小心收在背篓底层。
“远娃,你这是干啥?”林母端着喂猪的食桶从厨房出来,看见他摆弄药材,停下脚步,“你膝盖还没好,别折腾了,那血藤是给招娣补身子的,可别弄丢了。”
“娘,我知道。”林致远拿起一小束柴胡,放在鼻尖闻了闻,药香清苦却让人安心,“我留了段血藤给招娣,剩下的想送给李婶家。张老师说,李婶家的小柱子这几天也咳嗽,还总说腿疼,柴胡能止咳,血藤熬汤能补身子,比咱更需要。”
“李婶家……”林母叹了口气。李婶男人前几年在山上采石摔断了腿,成了残疾,家里就靠李婶一个人挣工分,日子比他们家还难。小柱子才五岁,瘦得像根柴火棍,上次见到时,还穿着打补丁的单衣,冻得瑟瑟发抖。
“可你这腿……”林母看着儿子绑着草药的膝盖,眼里满是心疼,“去李婶家要走二里山路,全是上坡,你这身子骨哪吃得消?要不我去吧,你在家歇着。”
“不用娘,我能行。”林致远扶着石磨站起来,试了试拐杖,走得稳了些,“我顺便去看看王奶奶,上次给她采的桔梗该晒好了,给她送过去。您在家照看招娣,我快去快回。”
林母还想劝,招娣却从屋里跑了出来,手里拿着林致远的日记本,小跑到他跟前:“哥,你是不是要去送药?我跟你一起去!我能帮你拿东西。”
“你还小,山路滑,在家跟娘待着。”林致远摸了摸妹妹的头,把日记本接过来,小心放进怀里,“哥送完药就回来,给你带野山楂。”
招娣撅了撅嘴,却还是点了点头:“那哥你慢点走,别摔着。”
林母看着兄妹俩,无奈地笑了笑,转身回屋拿了块粗布,把柴胡和桔梗包好,放进林致远的背篓:“路上渴了就喝点溪水,别逞能,要是腿疼就歇会儿。”
“知道了娘。”林致远背上背篓,拄着拐杖,慢慢走出院门。清晨的阳光洒在山路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拐杖敲在石板路上,发出“笃笃”的声响,像在跟山里的晨雾打招呼。
刚走到村口,就碰见了老支书。老支书背着一捆柴,看见林致远,连忙放下柴捆:“远娃,你这腿还没好,咋就出来了?要去哪?”
“支书,我去给李婶和王奶奶送点药材。”林致远指了指背篓,“她们家娃病了,我采的药能用上。”
老支书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娃,心善。要是腿疼就别去了,我帮你送。”
“不用,我能行。”林致远摆了摆手,“我也想活动活动,不然腿该僵了。”
老支书看着他坚定的样子,点了点头:“那你路上小心,要是遇到啥难处,就喊一声,村里有人听见会应你。”
林致远应了声,拄着拐杖,慢慢往山路走去。背篓里的药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混着山里的草木味,让他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这些不起眼的草药,能给李婶家和王奶奶家带去一点希望,就像当初张老师和老支书帮他们家那样。
二
山路比林致远想的难走。虽然膝盖不那么疼了,但拄着拐杖走上坡路,还是累得他满头大汗。走了没多远,额头上的汗就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地上的落叶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远娃?你咋在这?”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林致远抬头一看,是二柱子他娘,背着一筐猪草,从山坳里走出来。
“婶子,我去给李婶和王奶奶送点药材。”林致远停下脚步,擦了擦汗。
“送药材?”二柱子他娘走到他跟前,看了看他的背篓,又看了看他的膝盖,“你这腿还没好,咋不叫你娘去?李婶家那情况,是该帮衬帮衬,她男人残疾,娃又病了,这日子难啊。”
“我没事婶子,能走。”林致远笑了笑。
二柱子他娘叹了口气,从筐里拿出一个野苹果,递给林致远:“这是我早上在山里摘的,你拿着,路上饿了吃。别逞能,要是腿疼就歇会儿,慢点开。”
林致远接过野苹果,苹果还带着露水,凉丝丝的:“谢谢婶子。”
“跟婶子客气啥。”二柱子他娘摆了摆手,“我先走了,你路上小心。”
看着二柱子他娘的背影,林致远心里暖暖的。石头沟村穷,可村里人的心不冷,谁家有难处,大家都会搭把手——就像上次招娣病了,老支书给他们送钱送粮票,李叔给她看病,王奶奶给她送鸡蛋。现在他能采点药材帮衬别人,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又走了大约半个时辰,终于到了王奶奶家。王奶奶家的土坯房很旧,篱笆院的门是用树枝编的,轻轻一推就开了。院子里晒着一些草药,是王奶奶自己采的,用来治咳嗽。
“王奶奶,您在家吗?”林致远站在院门口喊了一声。
屋里传来一阵咳嗽声,紧接着,王奶奶扶着门框走了出来:“是远娃啊,你咋来了?腿好了没?”
“好多了,您看,我能走路了。”林致远走进院子,把背篓里的桔梗拿出来,“这是我上次采的桔梗,晒好了,您熬汤喝,能治咳嗽。”
王奶奶接过桔梗,看着林致远满头的汗,又看了看他的膝盖,眼眶一下子红了:“你这娃,自己腿还没好,还想着给我送药。快进屋歇会儿,我给你倒碗水。”
林致远跟着王奶奶进屋。屋里很简陋,只有一张旧桌子和两把椅子,炕上铺着补丁摞补丁的褥子,却收拾得干干净净。王奶奶倒了碗热水,递给他:“喝点水,歇会儿。”
“谢谢王奶奶。”林致远接过水,喝了一口,暖流顺着喉咙滑下去,舒服多了。
王奶奶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桔梗,不停地着:“你这娃,跟你爹一样,实在。上次你给我送的鸡蛋,我还没吃完呢,你又给我送药。”她说着,起身从炕边的木箱里拿出一小袋红薯干,塞进林致远手里,“这是我自己晒的,你拿着,给招娣吃。”
“王奶奶,我不能要您的东西。”林致远连忙推辞,“我给您送药是应该的,您别跟我客气。”
“咋不该要?”王奶奶把红薯干硬塞进他手里,“这是奶奶的心意,你要是不收,奶奶就生气了。”
林致远看着王奶奶认真的样子,只好收下:“谢谢王奶奶。”
“这就对了。”王奶奶笑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你快歇会儿,等会儿奶奶给你煮碗粥。”
“不用了王奶奶,我还得去李婶家,不然晚了路不好走。”林致远站起身,把红薯干放进怀里,“我走了,您多注意身体。”
王奶奶送他到院门口,看着他拄着拐杖慢慢走远,才转身进屋,嘴里念叨着:“这娃,真是个好孩子。”
三
从王奶奶家出来,又走了大约一里路,就到了李婶家。李婶家在山坳里,比王奶奶家更偏,院子里的篱笆都快倒了,几只鸡在院子里啄着地上的草籽,看见林致远,“咯咯”地叫着躲到了一边。
林致远刚走到院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孩子的咳嗽声,还夹杂着李婶的叹息声。他敲了敲篱笆门:“李婶,您在家吗?”
屋里的咳嗽声停了,紧接着,李婶走了出来。李婶比林母年纪大些,头发己经有些白了,脸上满是皱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子挽得很高,露出一双粗糙的手——那是常年干重活磨出来的。
“是远娃啊,你咋来了?”李婶看见林致远,愣了一下,连忙打开篱笆门,“快进来,你这腿咋还没好?”
林致远走进院子,把背篓里的柴胡和血藤拿出来:“李婶,我采了点药材,柴胡能治咳嗽,血藤熬汤能补身子,小柱子病了,您给他熬点喝。”
李婶看着他手里的药材,眼圈一下子红了。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只是不停地抹眼泪。
“李婶,您咋了?”林致远慌了,还以为自己哪里做错了。
“没咋,没咋。”李婶摆了摆手,声音哽咽,“就是觉得对不住你,你家招娣刚病好,也需要补身子,你却把药材给我们家……我们家穷,也没啥能报答你的……”
“李婶,您别这么说。”林致远连忙打断她,“上次招娣病了,您还帮我们家喂猪呢,这点药材算啥。再说,我还能再采,小柱子病得重,得先给他用。”
“可你这腿……”李婶看着他的膝盖,又看了看地上的拐杖,心里更过意不去了,“这药材你还是拿回去给招娣吧,我们家小柱子能扛过去。”
“李婶,您别推辞了。”林致远把药材塞进她手里,“张老师说,‘为人民服务’不是嘴上说的,是要实实在在帮别人。您家有难处,我能帮上一点,心里高兴。要是您不收,我心里才不安呢。”
李婶拿着药材,眼泪掉得更凶了。她知道林致远说的是实话,可她家实在太穷了,连给孩子买块糖的钱都没有,更别说报答他了。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了脚步声。林致远抬头一看,是刘老三。刘老三背着一捆柴,看见林致远,愣了一下,随即皱起了眉头——之前他总觉得张永康是“右派”,林致远跟着张永康读书,不是“正经娃”,还在批斗会上喊过口号,跟林致远家也没什么来往。
林致远心里一紧,以为刘老三又要找茬,连忙站到李婶身边。可刘老三却没说话,只是看了看李婶手里的药材,又看了看林致远的膝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把背上的柴放在院子里:“这柴你们先用,天冷了,给娃烤烤火。”
说完,刘老三转身就走,没再看他们一眼。李婶和林致远都愣了,没想到刘老三会突然帮他们。
“刘老三这是……”李婶喃喃地说,脸上满是惊讶。
林致远看着刘老三的背影,心里突然明白了——就算是平时看着刻薄的人,心里也有柔软的地方。只要你真心帮别人,别人总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就像春天的种子,总会在不经意间发芽。
西
从李婶家出来时,太阳己经升到了头顶。林致远的膝盖有些疼,却没觉得累,反而心里格外踏实。背篓空了大半,可怀里的红薯干和心里的暖意,却让背篓沉甸甸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林致远想起了刚才刘老三的样子,想起了王奶奶的笑容,想起了李婶的眼泪,突然觉得,山里的日子虽然穷,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比什么都珍贵。就像张老师教他的《为人民服务》,不是说要做多大的事,而是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手帮一把,哪怕只是一束草药,一捆柴,一句关心的话。
回到家时,招娣正坐在院门口等他,看见他回来,连忙跑过来:“哥,你回来了!有没有给我带野山楂?”
“带了,在背篓里。”林致远笑着说,从背篓里拿出几颗野山楂,递给妹妹。
招娣接过野山楂,开心地吃了起来。林母从屋里出来,看见林致远,连忙接过他的背篓:“累坏了吧?快进屋歇会儿,我给你留了粥。”
林致远走进屋,坐在炕边,把怀里的红薯干拿出来:“这是王奶奶给的,您和招娣吃。”
林母看着红薯干,又看了看儿子,眼里满是欣慰:“你这娃,长大了,知道心疼人了。”
下午,张永康来看林致远。林致远把送药的事跟张老师说了,还说了刘老三帮李婶送柴的事。张永康听了,笑了:“远娃,你做得对。帮助别人不是为了报答,是为了心里的那份踏实。你看,刘老三虽然平时看着刻薄,可他也知道帮有难处的人,这就是人心。”
“张老师,我明白了。”林致远点了点头,“以后我还要多采点药材,帮更多需要的人。”
张永康摸了摸他的头:“好,有志气。但你也要记住,帮助别人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你还要读书,还要走出大山,以后才能帮更多的人。”
林致远重重地点了点头。那天晚上,他坐在油灯下,打开日记本,在“挺首”“守护”“冷静”后面,又写了两个字:“助人”。字写得很工整,也很有力,就像他今天走过的山路,虽然艰难,却走得坚定。
油灯的火苗跳动着,映着日记本上的字,也映着林致远的脸。他看着那些字,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念头——他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不是为了自己能过上好日子,是为了让石头沟村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让像李婶、王奶奶这样的人,不再因为穷而看不起病,不再因为难而没人帮。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日记本上,把“助人”两个字照得格外亮。林致远知道,从今天起,他心里的那杆秤,又多了一份重量——那是对乡邻的牵挂,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是他以后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的初心。
那天晚上,林致远睡得很香。他梦见自己长大了,成了一名医生,在石头沟村建了一所医院,给村里的人看病,再也没有人因为没钱而看不起病;梦见李婶家的小柱子长高了,成了村里的生产能手;梦见刘老三和张老师一起,在破庙里教孩子们读书……梦里的日子,虽然还是在山里,却比现在富裕、温暖,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醒来时,天刚亮。林致远摸了摸枕头底下的日记本,嘴角露出了笑容。他知道,梦里的日子虽然还很远,但只要他坚持读书,坚持助人,坚持心里的那份初心,总有一天,梦里的日子会变成现实。
(http://www.220book.com/book/MC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