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0章 晒谷场的约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官海浮沉:我的青云之路从高考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MCFX/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77年深秋的午后,石头沟村头的歪脖子槐树下,老支书赵建国攥着半截铁棍,用力敲响了挂在树上的铁钟。“铛——铛——铛——”厚重的钟声穿透山风,在山谷里回荡,惊飞了枝头的麻雀,也让正在地里、家里忙活的村民们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

“老支书敲钟了,是有啥大事?”王奶奶放下手里的针线,扶着门框往外看;张婶从灶房探出头,围裙上还沾着面粉;李叔扛着锄头从地里往回跑,裤脚沾满了泥土——在石头沟,只有公社下通知、村里分粮食这样的大事,老支书才会敲这口铁钟。

村民们陆续聚到槐树下的晒谷场,晒谷场里还堆着没运完的玉米秆,金黄的玉米棒子在石碾子旁摊了一片,阳光洒在上面,暖融融的。老支书站在石碾子上,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是公社刚送来的《高考报名须知》,纸边都被他攥得卷了毛。

“乡亲们,今天叫大家来,是有件天大的事要跟大家说!”老支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郑重,“公社刚送来通知,今年冬天恢复高考,咱村的远娃要去考!”

“高考?啥是高考?”有人小声问,眼里满是疑惑——石头沟太偏,很多人连“大学”都没听过,更别说“高考”了。

老支书往下走了两步,站到玉米秆堆旁,把《高考报名须知》展开,虽然不认字,却指着上面的字说:“公社书记跟我说,高考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就能去城里读书,毕业能当干部,能拿工资,还能帮咱村里办事——比如修水渠、算收成,都能用得上文化!”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人群外的林致远身上——林致远刚从破庙回来,手里还攥着那本《高考作文选》,听到老支书提到自己,脸一下子红了,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

“远娃这娃,大家都知道,”老支书的声音软了些,却更有力量,“十岁就帮家里砍柴,十三岁帮村里算工分,张老师教他认字,他从来没落下过一天。去年冬天,王奶奶家烟囱堵了,是他爬上去通的;李叔家的地算错了收成,是他帮着重新算的——这娃心善,又能吃苦,还聪明,要是能考上大学,是咱石头沟的福气!”

老支书的话刚落,人群就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远娃是个好娃,去年我家娃发烧,还是他上山采的药!”

“是啊,我家的工分本还是他帮着写的,字写得比公社干部还工整!”

“可考大学要花钱吧?远娃家啥条件,大家也知道,去年借王奶奶的钱还没还上呢……”

最后这句话,让热闹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村民们都知道林家的难处,林父常年劳作落下病根,林母身体不好,家里的粮囤勉强够吃到明年春天,哪还有钱供孩子考大学?

王奶奶拄着拐杖走到前面,看着老支书说:“老支书,我知道远娃要报名费,我昨天己经给了他娘三块钱,不够我这里还有!”

“我也有!”张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个鸡蛋,“这是我家攒的鸡蛋,远娃复习费脑子,让他补身体!”

李叔也往前站了站,挠了挠头说:“我家没啥钱,但是远娃复习期间,地里的活我帮着干!他要是缺柴火,就去我家劈,我家柴火够烧到开春!”

也有人犹豫,比如村里的刘老三,他蹲在角落里抽着旱烟,小声跟旁边的人说:“考大学哪那么容易?城里娃读了十几年书,远娃才学了几年,别到时候钱花了,工分耽误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话被老支书听见了,他没发火,只是走到刘老三面前,蹲下来,看着他说:“老三,你还记得十年前不?你家娃想去公社读书,公社说咱村没名额,你跟我去公社跑了三趟,最后还是没去成。那时候你跟我说,要是咱村有个有文化的,娃们就不用遭这罪了——现在远娃有机会,咱咋能不帮?”

刘老三的脸一下子红了,把烟袋锅子在石头上磕了磕,没再说话,过了一会儿,从口袋里摸出一毛钱,递给老支书:“老支书,我也没啥钱,这一毛钱你拿着,给远娃买根铅笔。”

老支书接过钱,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对了!咱石头沟人,从来都是互相帮衬着过日子。远娃考大学,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咱全村人的事——他考上了,以后咱村娃读书就有盼头了,咱村修水渠、办学校,也有人帮着出主意了!”

他把手里的《高考报名须知》举起来,大声说:“公社书记说了,高考报名在下个月,报名费五块,去县城的路费两块,复习资料还要点钱。我跟大家商量,咱每家每户凑一点,钱多钱少不碍事,是份心意;远娃复习期间,谁家有空就帮他家干点活,别让他分心——大家说,行不行?”

“行!”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喊,声音在晒谷场里回荡,惊得远处的山鸡扑棱棱飞起,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股子热乎劲。

林致远站在人群外,看着眼前的一切,手里的《高考作文选》都攥得发皱。他没想到,老支书会专门敲钟召集村民,更没想到,大家会这么支持他——王奶奶把养老的钱拿出来,张婶把给娃补身体的鸡蛋送来,李叔要帮他家干农活,连平时不太说话的刘老三都凑了一毛钱。

他想起昨天母亲把银镯子揣进棉袄内兜的样子,想起父亲拍着他肩膀说“好好学”的语气,想起张老师在破庙帮他改作文的认真——突然觉得,眼里热乎乎的,有眼泪要掉下来,他赶紧低下头,用袖子擦了擦。

“远娃,你过来!”老支书喊了他一声,招手让他到前面来。

林致远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站在石碾子旁,面对全村的乡亲,他的手都有点抖,不知道该说啥。

“远娃,你跟大家说两句,让大家放心!”老支书拍了拍他的后背,给了他鼓励。

林致远抬起头,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脸——王奶奶的头发白了大半,张婶的围裙上还沾着面粉,李叔的裤脚沾着泥土,刘老三的手里还攥着烟袋锅子……这些都是看着他长大的乡亲,是平时帮衬他家的邻居。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有点哑,却很坚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谢谢大家……我知道考大学不容易,我基础差,时间也紧,但我会好好复习,每天多做五道题,多背一篇课文,不偷懒,不辜负大家的心意。要是我考上了,以后我一定回来,帮咱村修水渠、办学校,帮大家算收成、教娃认字,让咱石头沟越来越好!”

话音刚落,晒谷场里就响起了掌声,虽然不整齐,却很响亮。王奶奶笑着擦眼泪:“好娃,奶奶信你!”张婶把鸡蛋塞到他手里:“快拿着,补身体!”李叔拍着他的肩膀:“娃,别担心家里的活,有叔呢!”

老支书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把刚才村民凑的钱和东西都放进去——有三块的,有两块的,有一毛两毛的,还有鸡蛋、旧本子、旧铅笔。他把布包递给林致远:“远娃,这是大家的心意,你拿着,不够再跟我说,咱再凑!你只管好好复习,别的事不用你操心!”

林致远接过布包,布包沉甸甸的,里面装的不是钱和东西,是全村人的希望。他对着老支书,对着乡亲们,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西

那天下午,晒谷场的玉米没人管了,村民们都围着林致远,问他复习缺啥,有的说要帮他砍柴火,有的说要帮他抄题,还有的要让自家娃跟他一起学,帮他分担点压力。

老支书则带着林致远去了公社,跟公社书记说了村里凑钱的事,公社书记很感动,说:“老赵,你们石头沟真是团结!远娃这娃是个好苗子,公社也支持他,报名费公社再补两块,去县城的路费公社给报了,让他安心复习!”

从公社回来,夕阳己经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石头沟的山坳里,把玉米秆染成了金黄色,把村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林致远手里拿着公社补的两块钱,怀里揣着村民凑的布包,心里暖得很——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带着全村人的希望,带着公社的支持,在走这条“高考路”。

晚上,破庙里的油灯比平时亮了些——李叔送来了一捆干柴,还帮着把油灯的灯芯挑粗了些。张永康看着林致远手里的布包,看着他写满字的作文本,笑着说:“远娃,你看,大家都在帮你,咱们更得好好复习了!今晚咱们把物理的‘浮力原理’学完,明天学化学的‘肥料配比’,这些都是跟农村相关的,高考可能考,学会了以后还能帮村里干活。”

林致远点点头,拿出张婶给的旧本子,在背面认真地写起来。张老师在旁边帮他画“浮力原理”的图,用石头当木桶,用树枝当水面,一点一点地讲:“你看,这个石头放进水里,排开多少水,浮力就有多大,以后帮村里算木桶能装多少水,就能用这个原理……”

破庙外的风从窗洞吹进来,带着深秋的凉意,却没让他们觉得冷。油灯的光摇曳着,照亮了他们的身影,照亮了写满字的本子,也照亮了石头沟的希望——这希望,藏在村民们凑的布包里,藏在老支书敲的铁钟声里,藏在林致远攥得发紧的铅笔尖上,更藏在青云之下,这片贫瘠却充满爱的土地上。

林致远看着张老师画的图,看着手里沉甸甸的布包,心里突然觉得,所有的困难都不是问题。他知道,只要他坚持下去,只要乡亲们还在支持他,只要张老师还在辅导他,他就一定能考上大学,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誓言,让石头沟的日子,像这油灯的光一样,越来越亮。

夜深了,破庙里的油灯还亮着,灯光透过窗洞,照在外面的玉米秆上,像一颗星星,在黑暗的山坳里,闪着温暖的光。

陪着月亮去旅行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C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官海浮沉:我的青云之路从高考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MCF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