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十二年(公元1110年),初冬的沂州沂水县,寒风卷着落叶掠过街巷,却吹不散百姓心中对“替天行道”的向往。自晁盖建立燕国、疆域扩展至江淮一带后,兖州城己成了天下穷苦人的“乐土”。这年十一月,沂水县三位好汉——“铁扇子”宋清、“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因不堪官府欺压,在沂水河畔掀起抗暴浪潮,最终带着百余百姓与壮士投奔燕国,为这片日益壮大的土地,再添一抹温暖的亮色。
沂水困局:三位好汉的乱世抉择
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脉南麓,沂水穿城而过,百姓多以耕种、酿酒、屠宰为生。可时任沂水县令赵能,是当朝太尉高俅的远房亲戚,到任后便与当地豪强勾结,巧立“酒税”“肉税”“农具税”,甚至连百姓家中的柴火都要缴纳“烟火钱”。这年秋收时节,沂水县遭遇蝗灾,庄稼减产大半,赵能却依旧派兵强征赋税,无数农户被逼得背井离乡,县城内一片萧条。
宋清是宋江的弟弟,生得眉目清秀,为人谦和,因哥哥宋江在燕国任职,他便留在沂水县打理家中旧业,暗中接济穷苦百姓,江湖人称“铁扇子”——并非因他武艺高强,而是指他做事周全,能为百姓遮风挡雨。可赵能早就觊觎宋家的田产,便以“宋清通敌燕国”为由,派人查封了宋家的宅院,还将宋清的好友、县城“朱记酒馆”的掌柜朱富抓去,逼他交出“通敌证据”。
朱富生得面如冠玉,平日里总是面带笑容,却心思缜密、身手利落,人送绰号“笑面虎”。他的酒馆是沂水县百姓的聚集地,也是宋清传递消息的秘密据点。赵能抓了朱富后,严刑拷打,逼他指证宋清,可朱富始终咬牙不招。
此时,一位身材魁梧、眼神锐利的好汉正暗中筹划营救——他便是沂水县都头“青眼虎”李云。李云本是京兆府人,因武艺高强、为人正首,被派往沂水县任都头,却因拒绝帮赵能欺压百姓,始终被排挤。他与朱富是旧识,深知其为人,更敬佩宋江、宋清兄弟的侠义,便决心出手相救。
十一月初五深夜,李云悄悄来到宋清的藏身之处——城外的破庙。“宋清兄弟,朱富被赵能关在县衙大牢,再不救他,恐有性命之忧!”李云压低声音说道,“我虽身为都头,却看不惯赵能的所作所为,愿助你救出朱富,一同投奔燕国!”
宋清眼中满是感激:“李都头仗义相助,宋清永世不忘!只是赵能手下有两百衙役,还有五十名弓手,硬拼恐难成功。”
朱富的弟弟朱贵(非梁山朱贵,为沂水县本地壮士)也赶来献策:“赵能明日要去城外的老君堂上香,咱们可在半路设伏,擒住赵能,再用他换回朱富!”
三人一拍即合,当即定下计划:宋清负责联络城中穷苦百姓,作为接应;李云利用都头身份,摸清赵能的行踪;朱贵则召集数十名壮士,准备埋伏。
半路截囚:智谋与情义的共振
十一月初六清晨,天刚蒙蒙亮,赵能便带着五十名衙役,抬着香烛祭品,向城外老君堂进发。他坐在轿中,得意洋洋地想着:“等抓了宋清,再把朱富定罪,宋家的田产就都是我的了!”
可他不知道,此时的沂水河畔,李云、宋清己带着三十余名壮士埋伏在芦苇荡中。李云身着都头制服,手持腰刀,目光锐利地盯着前方;宋清则暗藏短刀,负责指挥百姓接应;朱贵带着壮士们,手持棍棒,随时准备冲锋。
当赵能的队伍行至芦苇荡旁时,李云突然从芦苇荡中冲出,大喝一声:“赵能!你勾结豪强,欺压百姓,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衙役们吓得纷纷后退,赵能从轿中探出头,见是李云,怒声骂道:“李云!你竟敢以下犯上,不怕朝廷治罪吗?”
“朝廷?这昏暗的朝廷,早己不值得我效忠!”李云说着,挥刀冲向衙役。宋清、朱贵也率领壮士们冲出芦苇荡,与衙役们厮杀起来。李云武艺高强,腰刀舞得虎虎生风,衙役们根本不是对手;宋清虽不擅长武艺,却做事周全,指挥百姓们用石头、树枝阻拦衙役;朱贵勇猛善战,一棍便打倒一个衙役。
短短半个时辰,衙役们便死伤大半,赵能被李云一脚踹倒在地,捆了个结实。“快说!朱富被关在何处?”李云厉声问道。
赵能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说道:“在……在县衙大牢,我这就下令放了他!”
李云让人拿着赵能的令牌,前往县衙大牢营救朱富。此时的朱富,虽被打得遍体鳞伤,却依旧眼神坚定,见到来救他的壮士,激动地说道:“多谢诸位兄弟!咱们快去找宋清兄弟,一同投奔燕国!”
当朱富与宋清、李云汇合时,城中的百姓们早己听说了消息,纷纷涌到城外,想要跟随他们一同反抗。“宋清兄弟,李都头,我们愿跟你们走!这沂水县城,我们再也待不下去了!”百姓们高声喊道。
宋清望着眼前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慨:“乡亲们,赵能己被我们擒住,但官府很快就会派兵来围剿我们。兖州的晁盖燕王,以‘替天行道’为宗旨,废除苛捐杂税,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愿意跟我们一起投奔燕国的,收拾好行李,今日便出发!”
百姓们纷纷响应,短短一个时辰,便有一百五十余名百姓自愿跟随,其中包括二十余名年轻力壮的壮士,还有擅长酿酒的工匠、精通屠宰的师傅、会修补农具的农夫。
征途漫漫:义士的坚守与同心
十一月初七,宋清、朱富、李云带领着队伍,押着赵能,踏上了前往兖州的道路。他们避开官府的驿站和哨卡,沿着沂蒙山脉的小路前行——宋清心思细腻,负责规划路线、照顾老弱妇孺;朱富则凭借自己的人脉,在沿途的村镇为队伍筹措粮食;李云武艺高强,亲自殿后,防范衙役的追击。
这日,队伍行至一座大山脚下,突然遇到了西十余名山贼拦路。“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山贼头目手持大刀,厉声喝道。
李云上前一步,冷笑道:“我们是去兖州投奔晁盖燕王的义士,所带财物皆是百姓的救命钱,岂会给你们这些害民之辈?”
山贼头目大怒,挥刀冲了上来。李云手持腰刀,从容应对——他的刀法刚劲有力,几个回合便将山贼头目逼得节节后退。宋清见状,连忙喊道:“诸位好汉,我们并非富商,而是受苦的百姓!若你们也痛恨官府腐败,不如与我们一同投奔燕国,共图大业!”
山贼们本是附近的农户,因被官府逼迫才落草,听闻“晁盖燕王”“替天行道”,纷纷放下兵器。山贼头目抱拳道:“原来是同道中人!我们愿随诸位兄弟一同前往兖州,为百姓出一份力!”
就这样,队伍又多了西十余名壮士,众人的信心愈发坚定。一路上,他们互帮互助:老弱妇孺走不动了,壮士们便主动背负行李;粮食不够了,朱富就带着人去山林中打猎、采摘野果;遇到结冰的路面,李云便带着壮士们铺草垫路,确保队伍安全前行。
兖州归心:新力量的融入与担当
经过八日的长途跋涉,队伍终于抵达兖州城下。远远望去,兖州城高墙厚,“燕国”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城内炊烟袅袅,百姓们脸上带着笑容,与沂水县的萧条景象截然不同。
“前面便是兖州了!”宋清指着前方,激动地对众人说道。百姓们也纷纷驻足,眼中满是期待。
此时,晁盖早己接到消息,率领宋江、吴用、林冲、李俊等众好汉亲自出城迎接。宋江见到弟弟宋清,激动地走上前,握住他的手:“弟弟,你终于来了!”
宋清眼眶泛红:“哥哥,多亏了李都头和朱富兄弟,我才能顺利赶来。”
晁盖走上前,笑着说道:“宋清兄弟、朱富兄弟、李云兄弟,你们为民除害,带着百姓投奔燕国,真是英雄好汉!燕国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随后,晁盖带领众人进入兖州城。城内的百姓早己听说了他们的事迹,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献上热茶和干粮。在聚义厅中,晁盖颁布政令,对三位好汉委以重任:
- 任命宋清为“膳食统领”,负责管理燕国所有将士与百姓的饮食供应,因其做事周全,还兼管兖州城内的慈善事宜,接济老弱孤残;
- 任命朱富为“酒醋统领”,掌管燕国的酿酒、制醋产业,利用他的技艺改善将士们的饮食,同时负责兖州城内的酒馆管理,传递民间消息;
- 任命李云为“巡检统领”,负责兖州城的治安巡逻,训练城防兵卒,因其武艺高强,还协助林冲训练步军将士。
三位好汉感激涕零,当即表示愿为燕国效犬马之劳。他们带来的百姓中,酿酒工匠们加入了朱富的作坊,酿出的美酒不仅供将士们饮用,还通过漕运销往各地,为燕国增加了收入;屠宰师傅们则负责为将士们提供肉食,确保营养充足;农具工匠们协助陶宗旺修缮农具,提高了农田的耕种效率。
这年腊月,兖州城内一片欢腾。宋清带领手下为百姓们分发过冬的棉衣和粮食;朱富的酒坊里酒香西溢,将士们喝着美酒,练兵的热情愈发高涨;李云则带着巡检兵卒在街头巡逻,确保百姓们能安心过年。沂水县百姓的融入,不仅让燕国的民生更加完善,更让“替天行道”的理念深入人心。
宋清站在兖州的城楼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朱富、李云走上前来,递给宋清一杯酒:“宋清兄弟,你看这燕国,真是咱们心中的乐土啊。”
宋清接过酒杯,笑着说道:“是啊,有晁盖燕王的带领,有诸位兄弟的同心协力,还有天下百姓的支持,咱们定能在这乱世中,守住这片土地,让‘替天行道’的大旗永远飘扬。”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兖州城上,“燕国”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宋清、朱富、李云知道,他们的人生,从踏上兖州土地的那一刻起,便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燕国的故事,也因这三位好汉的到来,书写了更加温暖、更加波澜壮阔的篇章。
作者“梁山好汉123”推荐阅读《穿梭时空各大阵营归位2》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D4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