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装修的粉尘散尽,一个全新的空间呈现在我们面前。
“愈食坊”的招牌是温润的木质底色,配上柔和的白色字体,低调而专业。推开玻璃门,迎面是一个小而精致的前厅,没有油腻的餐桌,只有一个接待台和几张供人休息的沙发。墙上挂着徐静亲自设计的营养知识科普海报,另一面墙则是我们核心食材供应商的简介,强调有机和安全。
整个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餐厅,而是一家健康管理中心。
刘师傅穿着崭新的白色厨师服,站在一尘不染的后厨里,看着那些闪闪发光的新设备,激动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徐静则在她的“实验室”角落里,调试着新买的成分检测仪,脸上是学者找到新玩具时的专注与喜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好了,我们现在有了一切,但我们还没有一个客人。”我将两人召集到前厅,开门见山地抛出最核心的问题。
“我们可以印点传单,去医院门口发。”刘师傅凭着老经验提议。
“可以去医科大学的论坛发帖,或者联系一些健康讲座,我的导师可以帮忙。”徐静从学术角度思考。
我摇了摇头。“这些方法都太慢,太分散。我们的目标用户非常精准,就是那些住院病人,尤其是术后急需营养支持的群体。大海捞针式的宣传,效率太低,成本也高。”
我顿了顿,看着他们,“我们要做的,不是让病人来找我们。而是让病人在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
“那该怎么做?”他们异口同声地问。
“找到那个病人最信任的人,让他,来替我们完成推荐。”我微笑着说出了我的答案。
“医生?”徐静立刻反应过来。
“没错。”我打了个响指,“一个医生对病人的影响力,胜过一百份传单。我们不需要说服成百上千的病人,我们只需要说服几个关键的医生,让他们认可我们的专业性,就足够打开局面。”
“可医生凭什么相信我们?我们就是一个刚开业的小店。”刘师傅提出了现实的担忧。
“所以,我们的第一次‘拜访’,必须做到完美。”我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我们要准备的不是一份宣传品,而是一份无法拒绝的‘解决方案’。”
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王医生。他不仅是我母亲的主刀医生,在科室里也极具声望。更重要的是,他亲眼见证了我为母亲病情所做的努力,对我己经有了一个“专业、认真”的初步印象。这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我让徐静根据我母亲术后一周的身体状况,专门设计一份为期三天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营养餐方案。这份方案细致到了每一餐的克数、营养成分配比,以及为什么要这么搭配的科学解释。
然后,刘师傅则将方案里的第一顿午餐,用他毕生的技艺,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那是一份看起来极其清淡,却又暗藏玄机的午餐。主食是软糯的小米南瓜粥,南瓜的甜香和小米的谷香完美融合。配菜是一份清蒸鲈鱼,用最少的姜丝和葱段去腥,最大程度保留了鱼肉的鲜美和蛋白质。还有一份西兰花泥,用高汤打底,口感绵密,营养丰富。
整份套餐被装在我们定制的保温餐盒里,旁边还附上了一张卡片。卡片上,一面是徐静亲笔写的今日餐品营养解析,另一面,则是我写的感谢信。
第二天中午,我提着这份特殊的“礼物”,敲开了王医生办公室的门。
他刚结束一台大手术,正疲惫地捏着眉心。看到我,他有些意外。
“顾小姐?你母亲恢复得很好,是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王医生。”我将餐盒放到他的桌上,微笑着说,“我母亲恢复得这么好,全靠您的医术。我今天是特地来感谢您的。这是一份我们自己做的小小午餐,不成敬意,希望能为您补充点体力。”
我的姿态很低,完全是病人家属的感谢,不带任何商业目的。
王医生本想拒绝,但闻到餐盒里飘出的淡淡香气,加上连台手术后的饥肠辘辘,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盖子。
当他看到那份精致得如同艺术品的午餐,和旁边那张专业详尽的营养解析卡时,他的眼神变了。从最初的随意,变成了惊讶,再到一丝凝重。
他拿起筷子,先尝了一口鱼肉。鱼肉入口即化,鲜嫩无比,而且几乎感觉不到咸味,只有食材本身的味道。他又喝了一口粥,暖意顺着食道滑入胃里,瞬间驱散了大部分疲惫。
“这是……”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我。
“这是我新开创的一个小事业,叫‘愈食坊’。”我适时地递上了我们精心制作的宣传册,上面有徐静的资历介绍和我们“科学配餐”的理念。“我们专门为像我母亲这样的术后病人,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康复餐。这份午餐,就是我们营养师根据术后第一周病人的身体需求专门设计的。”
王医生一边听,一边翻看着宣传册,越看眉头锁得越紧,但眼神却越来越亮。他是一个纯粹的医生,毕生追求的就是如何让病人更好地康复。他太清楚术后营养的重要性,也太清楚大部分病人在这一环做得有多糟糕。
“一人一方,精准配餐……”他喃喃地念着宣传册上的字,然后抬头看我,“你们的营养师,是徐静?医科大李教授的那个得意门生?”
“是的。”
这一下,他眼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消失了。李教授是本市营养学界的泰斗,他的学生,专业性毋庸置疑。
他吃完了整份午餐,然后将宣传册整齐地放在桌上,看着我,认真地说:“顾小姐,你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会把你们的资料,推荐给我科室里有需要的病人家庭。但最终的选择权,在他们自己手里。”
“谢谢您,王医生。有您这句话就够了。”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我知道,我成功了。
走出办公室,我的心跳才慢慢平复下来。这是一场信息和心理的博弈。我没有去推销产品,而是展示了我的专业,解决了医生的痛点,最终赢得了他的信任。
接下来的两天,愈食坊的电话异常安静。刘师傅和徐静嘴上不说,但看得出都很紧张,时不时就瞟一眼那部崭新的电话。
我却很平静,继续完善着我们的服务流程和备货清单。我知道,种子己经种下,只需要一点点发酵的时间。
第三天下午,电话铃声终于突兀地响了起来。
我们三个人像被按了启动键的机器人,同时看向那部电话。我走过去,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
“您好,这里是愈食坊。”
“你好,请问……你们是王医生介绍的那个营养餐吗?”电话那头,是一个略带疲惫的男声。
“是的,先生。”我的心,终于落了地。
第一份订单,来了。
那是一个刚做完胃部手术的病人家属。他对着电话,详细地描述了病人的情况。我一边听,一边将信息同步给旁边的徐静。徐静立刻在电脑上调出相应的营养需求模型,开始快速构建食谱。
挂掉电话后,整个团队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高速运转起来。
徐静在五分钟内就出具了第一天的配餐方案,并和家属电话确认。刘师傅拿到方案,立刻开始备料、烹饪。我在一旁负责打包、贴标签。
一个小时后,第一份正式的订单,由我亲自送到了病房。
那位家属看到我,看到我们专业、干净的包装,尝了尝为他额外准备的家属餐,脸上露出了由衷的感激和认可。
“太好了,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我这几天为了我爸吃什么,头发都快愁白了。”
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巨大的成就感。
有了第一份订单,就有第二份,第三份。王医生的推荐,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一圈圈涟漪。很快,他科室里其他的医生,也开始听说了我们。一些体验过的病人家属,又成了我们最好的活广告。
一周后,我们的日订单量,稳定在了十五份。
这个数字不大,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品牌来说,己经是一个奇迹。我们的现金流开始转正,团队的信心也空前高涨。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一切都将顺利走上正轨时,一个不速之客,来到了愈食坊。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一个穿着职业套装,气质干练的中年女人,走进了我们店里。她没有点餐,也没有咨询,只是用一种极其挑剔的目光,审视着我们店里的每一个细节。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平静地开口:“你就是这里的老板,顾念?”
“我是。请问您是?”我心中升起一丝警惕。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放到我面前。
名片上印着: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赵雪梅。
我的心,猛地沉了一下。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惨死重生,她携千亿资本归来》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MDB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