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青屿岛被咸湿的海风裹得温热。合作社的晒场上,鱿鱼干的香气还没散尽,林晓汐己经带着几个村民在丈量土地了 —— 这里将是新建鱿鱼加工车间的选址。老郑叔拿着卷尺,在地上划出长方形的轮廓,石灰粉撒过的痕迹在阳光下泛着白:“晓汐,这地基得打半米深,不然台风天怕站不住。” 他脚边放着几张图纸,是顾海锋请部队工程兵画的简易设计图。
林晓汐蹲下身,用手指按了按地面的沙土:“我跟公社申请了水泥,说是下月初能批下来。就是加工设备还没着落,周技术员说至少得有切块机和灭菌锅才能开工。” 她手里捏着张纸条,上面是从县工业局抄来的设备清单,每个设备后面都标着 “计划内调拨” 的字样,这在七十年代意味着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顾海锋从码头方向走来,军帽下的额角挂着汗珠,手里拿着个帆布包:“我刚去县里开会,顺便跑了趟工业品采购站。他们说切块机属于紧俏物资,得等下季度的分配指标。不过 ——” 他拉开帆布包,里面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金属零件,“这是部队淘汰的罐头机零件,修修或许能用。”
林晓汐拿起零件仔细看着,这是个刀片组件,虽然有些磨损,但核心部件完好:“太好了!咱们找公社农机站的王师傅看看,说不定能改装成切块机。对了,收购站的张主任说夏汛快到了,墨鱼会大批上岸,正好能做罐头原料。”
提到墨鱼汛,老郑叔眼睛亮了起来:“可不是嘛!老话讲‘立夏黑鱼来,渔网挂满排’,这墨鱼比鱿鱼还鲜,做成罐头准能卖好价钱。就是加工麻烦,得先把墨囊取出来,不然整个罐头都黑乎乎的。” 他卷起袖子比划着,手腕上还留着年轻时被墨鱼汁染黑的印记,那颜色过了十几年都没完全褪去。
筹备车间的消息很快传遍全村。秀芹嫂带着妇女们来帮忙清理场地,她们用竹筐装走碎石块,手里的镰刀时不时割掉丛生的海草;刘二婶则把家里的旧木板捐出来当临时工作台,木板上还留着孩子们刻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小波放学后就抱着笔记本蹲在海边,观察潮水变化:“姐,李老师说墨鱼喜欢在满月前后产卵,咱们最好在农历十五前后出海。” 他的笔记本上画着月亮圆缺和潮水高低的对应图,旁边还贴着几片墨鱼骨标本。
五天后,公社农机站的王师傅带着工具来了。他围着那堆部队零件转了两圈,又听林晓汐讲了鱿鱼切块的要求,最后拍着大腿说:“能改!就是得加个调速齿轮,我这就回农机站找找。” 王师傅是个老焊工,抗美援朝时修过坦克,摆弄这些机械零件得心应手。顾海锋帮他搭了个简易工棚,战士们从仓库搬来废钢材,成了改装设备的原材料。
正当车间地基开始浇筑时,林晓汐收到了县气象站的通知 —— 三天后有台风过境。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揪紧了心,刚种下的第二季海带还在筏子上,新建的车间地基也怕被雨水泡坏。顾海锋立刻召集村民和战士们开会:“现在分两组行动,一组加固海带筏子,把锚绳再加粗一倍;二组给车间地基搭防雨棚,用塑料布和竹竿盖严实了。”
台风来临前的海边格外忙碌。男人们驾着木船出海,在海带筏子周围加打木桩,把原本单股的锚绳换成三股拧在一起的粗绳;女人们则在岸边缝补塑料布,这些是顾海锋从部队后勤处借来的防汛物资,边角料被小贝捡去做成了小口袋,用来装捡来的贝壳。小波跟着李老师在海边安装简易测风仪,用的是罐头盒和细铁丝,风一吹就转得飞快。
“晓汐姐,你看这墨囊处理法行不行?” 秀芹嫂拿着个刚剖开的墨鱼跑过来,她手里的小刀在墨囊根部轻轻一旋,完整的墨囊就取了出来,“这样既不浪费墨汁,又能保证鱼肉干净。” 秀芹嫂打算把墨囊收集起来做染料,给孩子们染布条玩。林晓汐看着她手里洁白的墨鱼胴体,忍不住赞叹:“嫂你这手艺绝了!等车间开工,就教大家这么处理。”
台风如期而至。狂风裹挟着暴雨抽打海面,海带筏子在浪涛中上下颠簸,却始终没被冲散;车间地基上的防雨棚虽然被吹得哗哗作响,但塑料布用铁丝勒得紧紧的,没漏进一滴雨水。林晓汐和顾海锋整夜没睡,他们带着村民在海边巡查,用手电筒照着加固的筏子,每看到一根完好的锚绳,就松一口气。小波则在屋里记录台风数据,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风速、降雨量,还有海带筏子的摆动幅度。
台风过后的第一个清晨,海面上漂浮着被吹断的树枝和海草。林晓汐第一时间赶到海边,惊喜地发现所有海带筏子都安然无恙,只是有几串海带被浪打上岸。更让人高兴的是,退潮后的滩涂上爬满了墨鱼,它们是被台风卷上岸的,有的还在沙滩上慢慢爬行。
“快来捡墨鱼啊!” 小贝的欢呼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她手里拿着个小竹筐,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只墨鱼,生怕弄破墨囊。村民们闻讯赶来,不一会儿就捡了几十斤。林晓汐看着这些新鲜墨鱼,突然有了主意:“咱们今天就开工试制罐头!用最新鲜的原料,正好试试王师傅改的设备。”
加工场地就设在临时搭起的工棚里。王师傅改装的切块机派上了用场,电机一转,原本需要人工半天才能切完的墨鱼,一个小时就切成了大小均匀的块;妇女们围坐在木桌旁,把切好的墨鱼肉装进玻璃瓶,这些瓶子是从县里废品站收来的,洗干净后再用沸水烫过杀菌;顾海锋和战士们用砖头砌了个简易灭菌锅,把装瓶的墨鱼放在里面蒸煮,蒸汽腾腾的工棚里弥漫着的香味。
小波在一旁认真记录着每个步骤的时间和温度:“切块机转速调到每分钟三十转最合适,太快会把肉搅碎;灭菌要在一百摄氏度以上保持西十分钟,这样才能存放久。” 他的笔记本上画着设备草图,旁边标注着改进建议,比如 “切块机出口加滤网,防止碎渣混入”。
第一批试制的墨鱼罐头冷却后,林晓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瓶。雪白的墨鱼肉浸在清澈的汤汁里,散发着淡淡的海鲜香。她夹起一块尝了尝,鲜嫩程度不亚于新鲜墨鱼。老郑叔也尝了一块,激动得首点头:“比我在部队吃过的罐头还鲜!晓汐,这下发财了!”
正当大家高兴时,收购站的张主任突然来了。他看到工棚里的景象,又尝了尝试制的罐头,当即拍板:“我给你们申请特批指标!需要多少玻璃瓶、白糖尽管说,成品我们全部收购,价格比市价高两成!” 原来他听说青屿岛在试制海鲜罐头,特意冒着台风后的泥泞路赶来考察。
接下来的日子里,青屿岛迎来了真正的墨鱼汛。每天凌晨,村民们就驾着木船出海,渔网一撒下去,收上来就是满满一网墨鱼;加工车间里,切块机嗡嗡作响,灭菌锅的蒸汽不断升腾,一派忙碌景象。林晓汐算了笔账,光是墨鱼罐头这一项,合作社每月就能收入上千元,比之前的海带和鱿鱼干加起来还多。
车间正式投产那天,公社王书记特意赶来剪彩。他看着运转的设备和忙碌的村民,感慨地说:“青屿岛合作社给全县带了个好头!咱们不仅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还要想着怎么把海产变成金疙瘩!” 他当场表态,给合作社批了十吨水泥,用于扩建车间。
傍晚时分,林晓汐一家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加工车间的烟囱里冒出淡淡的青烟,与海雾交织在一起。小贝手里拿着块墨鱼干,吃得津津有味;小波则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的收获:“7 月 15 日,墨鱼罐头产量突破 500 瓶,合格率 100%。建议增加去皮工序,提高成品美观度。” 顾海锋从背后轻轻抱住林晓汐,在她耳边轻声说:“等车间稳定了,咱们就请公社书记做证婚人,办场像样的婚礼。”
林晓汐靠在顾海锋怀里,看着眼前的一切 —— 运转的车间,忙碌的村民,懂事的孩子,心里充满了幸福。她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加工技术的成熟,他们还能生产更多品种的海产罐头;小波的海洋知识越来越丰富,将来一定能成为真正的海洋科学家;青屿岛的海产会通过罐头传遍全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美丽的海岛。
海风带着罐头的香味拂过脸颊,远处传来加工车间下班的铃声,清脆的声音在海面上回荡。在这个七十年代的夏天,青屿岛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那不断升腾的蒸汽,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林晓汐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用心守护这片海,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像刚出锅的墨鱼罐头一样,鲜美而醇厚。
夜色渐浓,加工车间的灯光亮了起来,像海边的灯塔,指引着幸福的方向。村民们陆续回家,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明天,他们又将迎来新的赶海季,新的希望,新的收获。而林晓汐和顾海锋,将继续带领着大家,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海岛上,书写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ED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