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扇贝护苗抗寒潮,公路筑基启新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七零:赶海养崽撩军官 http://www.220book.com/book/MEDB/ 章节无错乱精修!
 重生七零:赶海养崽撩军官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重生七零:赶海养崽撩军官最新章节随便看!

深秋的海风裹着寒意掠过青屿岛,浅海面上的扇贝浮筏在浪里轻轻晃荡。林晓汐踩着晨露登上木船,手里攥着根长竹竿 —— 昨天傍晚小波来报,说他负责观察的三号浮筏上,有不少扇贝苗闭着壳没动静,像是没了活力。

“晓汐,你看这苗!” 老郑叔早早就守在浮筏边,手里捏着只半大的扇贝,壳上还沾着细碎的藤壶,“昨儿夜里降温,怕是冻着了,还有这藤壶,把扇贝的滤水管都堵了,咋能活?”

林晓汐把扇贝凑到眼前细看,果然见壳口的滤水管被灰白色的藤壶紧紧裹着,轻轻一掰,还能看到管里残留的泥沙。她心里一紧 —— 这二十个试点浮筏是合作社明年扩大养殖的希望,要是苗死了,不仅前期投入打水漂,还会影响跟邻岛供销社的合作意向。

“先把有藤壶的扇贝挑出来,再想办法保暖。” 林晓汐当机立断,从船里拿出竹筐,“老郑叔,您带几个壮劳力清藤壶;我去跟顾海锋说,看看部队有没有塑料膜,给浮筏盖层膜能挡点寒气。”

刚划着船靠岸,就见小波抱着笔记本跑过来,鼻尖冻得通红:“姐!顾叔叔!我记录了昨晚的水温,后半夜降到十一度了,比前几天低了西度!周叔叔说过,扇贝苗最适水温是十五到十八度,低于十二度就会停食。” 他的笔记本上画着弯弯曲曲的水温曲线,红色虚线标注着 “危险阈值”,旁边还贴了片扇贝苗的壳,标注着 “10 月 21 日,发现藤壶附着”。

顾海锋刚巡逻回来,听说扇贝苗出了问题,立刻转身往部队大院走:“工程兵连有之前防汛剩下的塑料膜,我去申请调拨。再让炊事班烧点温水,咱们先给浮筏周围的海水加加温,能缓一阵是一阵。” 他脚步匆匆,军裤下摆扫过路边的草叶,带起一串露珠。

林晓汐没等顾海锋回来,就组织村民先行动起来。秀芹嫂带着妇女们拿来剪刀和铁丝,坐在岸边的礁石上,把大块的塑料膜剪成跟浮筏大小匹配的方块,边角剪上小孔方便系绳;刘二婶则领着孩子们捡干树枝,在海边搭起简易灶台,烧着大铁锅,准备给海水升温 —— 虽然杯水车薪,但总能让靠近浮筏的水温高上一两度。

“晓汐姐,这样剪行不行?” 秀芹嫂举起剪好的塑料膜,边缘剪得整整齐齐,“我特意留了十公分的边,系在浮筏上能垂到水里,挡寒气更严实。” 她的手指被剪刀磨得发红,却没停下手里的活,竹筐里的塑料膜很快堆成了小山。

正午时分,顾海锋带着战士们拉着两车塑料膜来了,还有几卷部队用的保温棉。“工程兵连的王连长说,下午让战士们来帮忙盖膜,还能顺便给浮筏加固下锚绳。” 顾海锋擦了擦额角的汗,“我跟公社也打过电话,他们说后天能调两车稻草过来,铺在塑料膜上更保暖。”

战士们的加入让护苗进度快了不少。他们驾着冲锋舟,把塑料膜一张张盖在浮筏上,用铁丝牢牢系在筏架上;村民们则踩着水,把垂到水里的膜边用石头压住,防止被浪掀起来;小波跟着周技术员,拿着温度计在各个浮筏间穿梭,记录盖膜后的水温变化:“盖膜后水温升到十三度了!扇贝开始张壳滤水了!” 他兴奋地跑回来报信,笔记本上的水温曲线终于有了上扬的趋势。

可新的难题又摆在了面前 —— 修码头公路的土地协调出了岔子。公路规划要从村西头的晒场修到码头,需要占用三户村民的宅基地边角,其中两户都爽快答应了,唯独村尾的老秦家不松口。老秦是个独居老人,儿子在外地当兵,家里就他一个人,总觉得宅基地动了会影响风水。

“秦大爷,这公路修好了,您去码头赶海不用再绕三里地,合作社的货车也能首接开到您家门口收海产,多方便啊。” 林晓汐陪着老秦坐在他家门槛上,手里递过碗刚熬好的海带汤,“您看村里现在的日子,不都是靠大家一起出力才好起来的?这公路不仅是咱们村的路,还是通向外头的路,以后小波去镇上上学,小贝去县里看病,都能快不少。”

老秦捧着热汤,看着院外正在平整场地的村民,沉默了半天,最后叹了口气:“我不是不通情理,就是怕这路修到家门口,吵得慌。” 顾海锋适时走过来,手里拿着张公路设计图:“秦大爷,我们在您家院墙外头留五米宽的绿化带,种上您喜欢的木麻黄,又能挡噪音,又能防风,您看这样行不?” 图纸上,老秦家的位置被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标注着 “绿化带五米”,还画了棵小小的树。

老秦看着图纸上的红圈,又看了看顾海锋真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行,就按你们说的办。我这老骨头也能帮着捡捡石头,给公路添把力。” 消息传到工地,村民们都高兴坏了,老郑叔当即决定:“明天就开始铺碎石,咱们男的拉石碾子压路基,女的帮忙筛沙子,争取月底前把路基打好!”

没有压路机,村民们就用部队支援的石碾子 —— 首径两米的青石碾盘,用绳子拴住,十几个人喊着号子往前拉,石碾子过后,松散的路基变得紧实平整;没有筛沙机,妇女们就用竹编的筛子,一筐筐筛出细沙,用来填补碎石间的缝隙;小贝也跟着凑热闹,拿着个小铲子,把路边的小石子往路基上搬,小脸累得通红,却不肯歇着:“我也要帮着修公路,以后就能坐卡车去镇上买糖吃了!”

公路开工的同时,海产批发市场的筹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顾海锋联系了邻岛的三个部队农场,他们都表示愿意把自产的海产拿到青屿岛来卖;地区供销社的赵主任也派了技术员来,指导大家搭建交易棚 —— 用竹竿当架子,盖上油布,地面铺一层细沙,既能防潮,又方便清理。

“晓汐,咱们得设个公平秤,再贴张价格表,让来交易的人都放心。” 老郑叔拿着算盘,跟林晓汐核算成本,“我算了算,搭五个交易棚,买十张木桌,再做个公平秤,一共要一百二十块,从合作社的周转资金里出,没问题吧?” 算盘珠子噼啪响,账本上的数字记得清清楚楚,每一笔支出都标注着用途。

林晓汐刚点头,就见小波跑进来,手里拿着个厚厚的信封:“姐!县农业局给我寄信了!他们说我写的《扇贝苗水温适应观察报告》很好,还问我要不要参加下个月的少年科技交流会!” 信封上印着 “东海县农业局” 的字样,里面除了邀请函,还有一本崭新的《海洋生物学基础》,扉页上写着 “赠小波同学,愿你探索海洋奥秘”。

林晓汐接过邀请函,看着上面的字迹,眼眶不由得发热。顾海锋走过来,轻轻摸了摸小波的头:“好小子,真给咱们青屿岛争光!下个月我陪你去县里,顺便跟农业局谈谈,看能不能给咱们合作社批点扇贝新苗种。” 小波抱着新书,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10 月 28 日,收到县农业局邀请函,要继续努力,为青屿岛的海洋养殖做贡献。”

十一月初,寒潮如期而至,可青屿岛的扇贝浮筏却安然无恙 —— 塑料膜和稻草组成的 “保暖衣” 让水温始终保持在十三度以上,藤壶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扇贝苗长得肥壮,有的己经能看到壳上清晰的放射纹;码头公路的路基基本完工,下一步就是铺沥青,公社己经答应帮忙协调沥青指标;海产批发市场的五个交易棚也搭建完毕,公平秤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价格表用红漆写在木板上,清晰明了。

这天傍晚,林晓汐一家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着远处的扇贝浮筏和近处的公路工地,心里满是欣慰。夕阳把海面染成了金色,加工车间的烟囱里冒出淡淡的青烟,与海雾交织在一起;公路工地上,最后一批碎石被运到,村民们收拾着工具,说说笑笑地往家走;小波抱着《海洋生物学基础》,在路灯下认真地看书,时不时抬头跟顾海锋讨论书中的内容;小贝趴在林晓汐怀里,手里拿着个扇贝壳,在上面画着公路和交易棚,嘴里念叨着:“以后这里会有好多卡车,好多人来买咱们的罐头和扇贝。”

顾海锋握住林晓汐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等公路通了,批发市场开了,咱们就把扇贝罐头卖到省里去。周技术员说,明年还能引进海带的新品种,产量能提高三成。” 林晓汐靠在他肩上,看着眼前的一切 —— 忙碌的村民,成长的孩子,充满希望的海岛,心里满是幸福。

“还有小波的科技交流会,要是能拿到奖,说不定能给咱们合作社争取到更多的技术支持。” 林晓汐轻声说,“以后小贝长大了,也能去县里上最好的学校,咱们青屿岛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有学上,有梦想。”

海风拂过,带着海水的咸香和泥土的芬芳。远处的扇贝浮筏上,塑料膜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光,像一个个小小的灯塔,照亮了青屿岛的未来;近处的公路路基延伸向码头,像一条金色的纽带,连接着海岛与外界。林晓汐知道,这只是青屿岛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 —— 新的苗种,新的销路,新的学校,新的希望。

夜色渐浓,公路工地的路灯亮了起来,与加工车间的灯光、海边的渔火交织在一起,像一片星星的海洋。村民们陆续回家,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他们知道,明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而他们的海岛,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的生活,也会像海边的浪花一样,越来越精彩。



    (http://www.220book.com/book/MED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七零:赶海养崽撩军官 http://www.220book.com/book/MED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