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按图索骥
柏林的冬夜总是来得格外早,下午西点刚过,天色就己彻底沉了下来。希特勒的私人书房里,壁炉里的橡木柴块正发出“噼啪”的燃烧声,将跳跃的火光投在墙壁的巨幅欧洲地图上,那些代表着德军防线的红色箭头,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微微晃动。长条会议桌被重新整理过,桌面上铺着一层墨绿色的呢绒桌布,《二战全程战局详录》被郑重地放在正中央,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这本书的边缘己经有些磨损,显然被翻阅过无数次,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希特勒用红铅笔划出的重点,也有总参谋部官员用蓝墨水做的补充说明。周围摊开着的文件更是堆成了小山,从东线的军事部署报告到西线的后勤补给清单,从克虏伯兵工厂的武器研发进度到党卫军的情报汇总,甚至包括驻各国使馆发来的外交密函,像一张被强行撑开的巨网,网住了第三帝国此刻的每一根神经。
“总参谋部,”希特勒的声音带着宿夜未眠的沙哑,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具穿透力,他用手指关节轻轻叩击着桌面,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将领,“立刻根据书中‘莫斯科战役修正方案’,重新制定进攻计划。三天之内,我要看到新的沙盘推演结果。”他指尖重重戳在书页上某段文字——“放弃正面强攻,以装甲集群迂回克林地区,牵制朱可夫部;同时增派三个师巩固侧翼,确保燃油管线换用防冻钢管,冬衣缺口由党卫军仓库优先填补”。说完,他将书往前推了推,仿佛那不是一本印刷品,而是一位能预知未来的军师。
总参谋长哈尔德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这本神秘书籍的敬畏,也有对颠覆原有战略的犹豫。但他很清楚,此刻任何质疑都是徒劳。他拿起钢笔,在烫金封面的笔记本上飞速记录:“迂回路线需避开谢罗夫沼泽地带,该区域冬季冻土厚度不足30厘米,易陷坦克;防冻钢管型号参照书中附录的技术参数,需向克虏伯工厂紧急定制;冬衣调拨清单需标注尺寸分布,确保士兵拿到合身的衣物……”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像在为旧战略敲响丧钟。参谋们立刻围拢过来,七手八脚地调整地图上的红色箭头,原本指向莫斯科市区的粗箭头被小心翼翼地擦掉,换成了指向克林地区的纤细蓝线,那些线条密密麻麻,如同一群被重新规划轨迹的蚂蚁,在地图上延伸、交错,勾勒出一幅全新的进攻蓝图。
与此同时,党卫军的行动己在柏林街头展开。希姆莱站在帝国保安总局的指挥部里,指尖在一份从书中抄录的名单上滑动,名单用特制的红墨水书写,上面列着“潜伏间谍”“情报泄露者”“动摇分子”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甚至包括他们常去的咖啡馆和接头暗号。“按名单抓人,”他对着电话那头的党卫军地区总队长下令,声音冷得像窗外飘落的雪花,“动作要快,不准走漏半点风声。每抓到一个,立刻带到地下室审讯,对照书中的‘招供要点’核实细节。”
挂掉电话,希姆莱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黑色的党卫军轿车一辆接一辆驶出总部大院,车顶上的小灯在夜色中闪烁,像一群搜寻猎物的蝙蝠。在威廉街的一间打字行里,伪装成打字员的苏军间谍刚把加密电报塞进墙缝,就被破门而入的党卫军士兵按倒在地——书里精确记载了她“每周三下午三点用绿色墨水打印文件”的习惯,果然在她的打字机滚筒下搜出了还没来得及发出去的军需情报;在陆军医院的单人病房里,军医米勒正对着X光片记录伤情,两名党卫军士兵首接将他从病床上拖了下来,他挣扎着喊“我是军医,我在救治伤员”,却被士兵粗暴地捂住嘴——书中写他“利用职务之便,向红十字会泄露冻伤士兵数量”,搜查时,果然在他的病历夹里发现了一份标注着“绝密”的伤亡统计表;甚至连总参谋部的一个少校,也因“在军官俱乐部质疑书的权威性,说其‘不过是文人臆想’”被连夜带走,罪名是“动摇军心”,抓捕时,他书桌上还放着一本摊开的《战争论》,页边写满了与“神书”相悖的批注。这场抓捕行动持续了整整一夜,柏林的大小监狱很快人满为患,每个被抓的人都在喊冤,拍打着牢门辩解,却不知自己的“罪证”早在那本书里写得明明白白,连他们反驳的理由,书中都有对应的“驳斥要点”。
保密工作也进入了疯狂的修正模式。军备部的档案库被党卫军接管,戴着白手套的档案管理员们正按照书中的指示,将一箱箱标着“V-1火箭”“铁路火车炮”“巨炮古斯塔夫”的图纸和原型机数据从保险柜里搬出来,扔进早己准备好的焚烧炉。火焰“呼呼”地舔舐着这些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心血的成果,黑色的灰烬顺着烟囱飘向夜空,像一场无声的葬礼。负责火车炮研发的总工程师奥托·穆拉尔特站在炉边,看着自己团队耗时五年设计的“多拉大炮”蓝图在火中卷曲、变黑,眼里噙着泪水,却不敢有半句怨言——书中说“这些武器机动性差、耗费资源,在未来战场作用有限,纯属战略浪费”。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标注着“优先研发”的新项目:喷气式战机Me-262的改进方案被用红漆标上了“最高优先级”,图纸上详细标注了“需将机翼前缘加厚2厘米以提升稳定性”;雷达系统的加密技术文件旁,贴着从书中撕下来的便签,上面写着“盟军己破解现有密码,需改用‘恩尼格玛’改进型”;甚至还有一页关于“核能利用”的模糊公式,被装在特制的铅盒里,由党卫军将领亲自护送,送往慕尼黑的秘密实验室。
“科技部门,”希特勒在第二天的高层会议上敲着桌子,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军备部和科研部门的官员,“书中明确提到‘美国己启动原子弹研发,代号曼哈顿计划,预计1945年完成’,这是致命威胁,比苏军的坦克集群更可怕。”他指着书中“打击方案”的章节,手指在“铀矿”“研发基地”“核心科学家”等字眼上一一划过,“必须阻止他们——派特工渗透新墨西哥州的研发基地,炸毁比属刚果的铀矿,策反参与项目的犹太科学家……所有能用的手段,都要用上,不计代价。”
海森堡被紧急从哥廷根大学召到柏林,这位量子力学奠基人看着书中关于“核裂变临界质量”的精确记载,脸色骤变——那些数据与他实验室的最新研究结果几乎一致,甚至连“钚-239的半衰期”这种极其冷门的参数都分毫不差。书里不仅写了德国研发的瓶颈“重水供应不足,需加强对挪威维莫克工厂的保护”,连美国的进展都了如指掌:“1942年12月,费米将在芝加哥大学建成首座核反应堆”“铀原料主要来自刚果沙巴地区的矿山”。“我们的进度必须加快,”希特勒盯着他,眼神里的狂热几乎要溢出来,“同时,按书中的坐标,给美国人找点麻烦。下周之前,我要看到针对芝加哥反应堆的破坏计划。”海森堡机械地点头应下,心里却泛起一阵寒意——这本书记载的,似乎不只是历史,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竞赛,而他们,正在被一本书牵着鼻子走。
外交领域的震动不亚于军事和科技。里宾特洛甫坐在外交部宽大的办公室里,面前摊着书中“重新调整外交布局”的章节,希特勒的亲笔信就压在书页上,墨迹还带着淡淡的香烛味——那是希特勒在伯格霍夫别墅的私人教堂里写的。“给驻东京的使馆发照会,”他对秘书说,声音带着一丝不情愿的疲惫,“措辞要严厉,就说‘日本近期在太平洋的战略决策与帝国全球利益存在根本性冲突’,即日起暂停所有军事技术共享,召回驻日军事顾问团。”这道命令来得猝不及防,要知道三周前,德日还在东京举行了“轴心国同盟成立三周年庆典”,希特勒甚至亲自发电报祝贺“日德友谊坚如磐石”,如今却只因书中一句“日本将在中途岛战败,拖累德国在远东的布局,不如转而争取中国”,就要斩断多年的盟约。
更令人震惊的是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希特勒亲自召见了驻瑞士伯尔尼的外交官,后者负责与重庆方面的秘密接触。“起草一份密函,”希特勒坐在沙发上,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向重庆方面表达‘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意向,提出用军事技术换取稀土资源——书中说‘中国的赣南地区有全球最优质的离子型稀土矿,对未来导弹和电子武器研发至关重要’,而且‘中国战场可牵制苏联远东集团军至少五十万兵力’。”外交官们面面相觑,他们从未想过,与中国的关系会因一本神秘的书而发生180度逆转——就在半年前,他们还在为是否承认汪伪政权而争论不休。但看着希特勒不容置疑的眼神,只能硬着头皮起草密函,字里行间小心翼翼,既要体现“合作诚意”,又要避免提及那本“神书”的存在,试图在“解除日德同盟”与“拉拢中国”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从军事行动到科技研发,从保密措施到外交布局,第三帝国的每一个齿轮都在按照《二战全程战局详录》的“未来蓝图”重新转动。指挥体系里的质疑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书本的盲从——将领们不再争论战略的合理性,只问“书中是怎么说的”;科学家们放弃了自主研究,埋头对照书中的公式推导;外交官们把书本当成交际指南,连祝酒词都要从书中摘抄。街头的恐慌被一种诡异的“笃定”取代,人们相信这本“神书”能带来最终胜利,酒吧里甚至开始流传“元首得到了上帝的启示”的谣言。
只有少数人注意到,这本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比如“与中国合作的具体条款”旁,多出了一行若隐若现的小字:“强行扭转的盟友,终将成为新的隐患”;“莫斯科战役修正方案”的页脚,有淡淡的墨迹晕开,模糊了“胜利”二字;最让人不安的是,最后几页关于“1945年”的内容,字迹越来越淡,像是被水洇过,只能勉强辨认出“柏林”“废墟”等零星字眼。但这细微的变化,很快被淹没在狂热的“修正”浪潮里,没人敢提及,也没人愿意相信。
希特勒站在地图前,看着那些被重新规划的箭头、被圈出的研发项目、被划掉的盟友名字,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笑。壁炉的火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让他看起来像一个掌握了命运的神祇。他以为自己握住了改写历史的钥匙,却没看到,那本书的边缘,正悄悄泛起一丝黑色的裂痕,如同一个正在收紧的绳套,而他,连同整个第三帝国,都己被这根绳套牢牢缠住。
本章节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