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9章:第聂伯河的铁流——从基辅到敖德萨的纵深推进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59章:第聂伯河的铁流——从基辅到敖德萨的纵深推进

一、基辅外围的泥泞绞杀

第聂伯河右岸的基辅外围,黑土被连日的秋雨泡成了烂泥。德军第11装甲师的“虎式”坦克碾过深及履带的泥浆,炮口对准远处苏军的堡垒群——那里是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由第38集团军把守,工事顺着河岸绵延数十公里,碉堡的射击孔在阴雨中闪着冷光。

“轰!轰!”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率先开火,炮弹击中最前方的混凝土碉堡,炸开的碎片混着泥浆飞溅。苏军的T-34群从侧翼的树林里冲出反击,履带在泥地里打滑,车长们探出身子嘶吼着调整方向。列兵沃尔夫趴在坦克后方的掩体里,用MG42机枪扫射冲锋的苏军步兵,泥浆溅满了他的钢盔,视线里一片浑浊的黄。

“反坦克小组,左翼有漏网的T-34!”班长的吼声被炮声淹没。沃尔夫转头时,正看见一辆T-34的炮口对准了他的掩体,炮管喷出的火光映亮了炮手狰狞的脸。就在炮弹射出的瞬间,一辆德军“黑豹”坦克斜刺里冲出,用75毫米炮精准命中T-34的侧面,殉爆的火球将泥泞烤得蒸腾起白雾。

这场绞杀持续了三天三夜。苏军士兵踩着同伴的尸体冲锋,有的甚至抱着炸药包钻到坦克底下,爆炸声在泥地里闷响,掀起的泥浆像喷泉般落下。德军的虎式坦克也有多辆陷在泥里被炸毁,乘员爬出舱门后立刻被机枪扫倒在烂泥中。当德军终于突破防线时,第聂伯河的河水被染成了暗褐色,河面上漂浮着头盔、枪支和的尸体。

二、敖德萨港的硝烟与渔网

从基辅沿河南下,德军第17步兵师逼近敖德萨时,黑海的咸腥气里混着硝烟味。这座港口城市的防御由海军陆战队负责,他们依托码头的起重机、货柜和仓库构建了立体防线,舰炮从停泊的护卫舰上不断向陆地延伸射击,炮弹落在德军推进的路线上,炸出一个个泛着海水的弹坑。

“避开码头正面,从渔民区迂回!”师长在无线电里下令。德军士兵穿过低矮的渔棚,踩着晾晒的渔网前进,脚下的木板栈道吱呀作响。突然,棚顶的鱼干后面冒出苏军的机枪,子弹打在木板上溅起木屑,几名士兵应声倒下,鲜血顺着栈道的缝隙滴进海水里。

渔民区的战斗充满了细碎的搏杀。在狭窄的渔屋里,德军与苏军近身肉搏,枪托砸在墙壁上,罐头盒被踢得叮当响,受伤士兵的呻吟混着海浪声。列兵安娜是师里为数不多的女兵,她背着医疗包穿梭在棚屋间,刚用绷带包扎好一名士兵的伤口,就被苏军的流弹擦伤胳膊,血珠滴在白色的绷带纸上,像绽开的红梅。

攻占港口指挥塔的战斗成了关键。德军的工兵用炸药炸开铁门,士兵们蜂拥而入,与守塔的苏军在旋转楼梯上厮打。一名苏军军官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在最前面的三名德军同归于尽,爆炸的冲击波震碎了塔顶的玻璃,碎片落进下面的海水里,闪着晶莹的光。

当德军在指挥塔上升起旗帜时,安娜站在码头边清洗伤口,看见渔民们驾着小船从远处返回,他们的渔网里除了鱼,还有被炸断的枪管。一个老渔民收起渔网,对她说:“这里的海,从来不挑食,鱼和人都收。”

三、临时秩序的落地:从合作社到自卫队

基辅的硝烟尚未散尽,德军民政官便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召集了居民代表。站在被炸毁的列宁雕像基座上,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民政官宣读着《东部临时管理条例》:“保留乌克兰语教学,恢复东正教活动,成立农业合作社统一调配粮食。”

台下的人群沉默着,有人紧攥着拳头,有人低着头踢着脚下的碎石。当民政官提到“合作社成员可优先获得种子和化肥”时,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举起了手:“能保证我们自己留的粮食够吃吗?”

“按人头定量分配,余量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格比战前高两成。”民政官的回答让人群有了些微骚动。一周后,基辅周边的村庄真的有卡车运来德国产的化肥,穿着制服的技术员指导农民如何配比使用,几个胆大的农民试着种下冬小麦,发现种子的发芽率比以前高得多。

敖德萨的临时管理则更侧重港口恢复。德军与当地船主协商,成立了“黑海航运协会”,由船主们自主管理港口调度,德军只负责安全保卫。船主佩特罗起初坚决反对,首到看见德军修复了被炸毁的起重机,还运来新的导航设备,他的货船首次出港时,德军的护卫舰甚至一路护航到公海——这在以前,苏军从不会为私人船只提供保护。

自卫队的组建同样顺利。基辅的青年组成了“第聂伯护卫队”,穿着德军提供的灰色制服,拿着老式步枪在街道巡逻,队长是前乌克兰军队的一名少尉,他对队员们说:“至少现在,我们是在保卫自己的家乡,而不是替别人打仗。”敖德萨则成立了“港口警卫队”,队员多是渔民出身,熟悉地形的他们总能及时发现潜入的苏军侦察兵。

西、经济的脉络:河流与航线的串联

第聂伯河成了运输的生命线。德军修复了河上的桥梁,驳船开始往返运输粮食和弹药,沿岸的码头被重新启用,工人每天能领到两个面包和一小罐油——这比苏军统治时期的配给多了近一倍。在基辅的码头,乌克兰装卸工与德国士兵一起搬运箱子,休息时会分享彼此的食物,乌克兰的腌黄瓜和德国的香肠在同一个饭盒里相遇。

敖德萨港的复苏更快。第一艘运载着棉花和橡胶的中立国货船靠岸时,码头上的人群发出了欢呼。这些物资被运往德国的工厂,而从德国运来的纺织机则在敖德萨的工厂里运转起来,当地妇女开始生产军装,计件工资让她们第一次不用依附男人也能养活家庭。

一条无形的产业链在第聂伯河两岸形成:基辅的小麦、敖德萨的渔获被运往德国,德国的机械、药品则流回占领区,甚至有德国商人来敖德萨开设店铺,出售香水、钟表等奢侈品,吸引了不少富裕的当地人。

五、数据更新:扩张中的平衡

新增的伙伴团体集中在民生与经济领域——基辅的“第聂伯农业合作社联盟”、敖德萨的“黑海航运协会”、两个城市的自卫队,共4个。这些团体的成员多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实干派,对改善生活的需求远超意识形态对抗。

占领区土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例升至23.1%,看似微小的增幅背后,是第聂伯河流域这一“欧洲粮仓”的完全掌控,其粮食产量足以支撑德军接下来的南线攻势。

新增部队体现出明显的本地化特征:2个乌克兰自卫营、1个敖德萨港口警卫营、1个由前苏军战俘组成的“东部志愿连”,共4支部队。他们虽然装备不如德军正规军,但对地形和气候的熟悉,让德军的推进阻力大幅降低。

当沃尔夫站在第聂伯河的桥上,看着驳船缓缓驶过,河风吹散了他身上的硝烟味。他想起出发前地图上标注的“波兰走廊”——那里早己在半年前就被德军控制,此刻或许正有列车满载着物资驶向德国。战争的齿轮碾过一处又一处土地,而那些被卷入其中的人,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都在泥泞与硝烟中,努力抓住一点活下去的实感。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