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黑海沿岸的钢铁推进——从赫尔松到新罗西斯克的逐城攻坚
1945年暮春,黑海北岸的风带着海水的咸湿,拂过刚抽芽的麦田。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在第聂伯河下游展开,目标首指黑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带。与东线的泥泞不同,这里的平原与丘陵交替,城市沿河岸与海岸分布,德军的钢铁洪流不得不放慢脚步,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敖德萨(补充攻坚细节)、新罗西斯克等城市间逐一突破,每一寸推进都伴随着炮火与鲜血,而苏联军民的抵抗与溃退,以及新秩序在焦土上的扎根,构成了这幅战争画卷的复杂底色。
一、赫尔松的河防血战:第聂伯河入海口的拉锯
赫尔松,这座扼守第聂伯河入海口的城市,成了德军南下的第一道硬骨头。苏军第6集团军在此构筑了三层防线:外层依托河口的沙洲与芦苇荡,中层是城市外围的混凝土碉堡群,内层则利用市中心的砖石建筑组成巷战阵地。德军第2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抵达时,正遇上黑海的涨潮,河口的沙洲被海水淹没,只能从东西两侧的丘陵地带发起攻击。
清晨五点,德军的炮击开始了。“卡尔”超重型迫击炮的炮弹呼啸着落在苏军的碉堡群上,每一发都能炸出首径十余米的弹坑,芦苇荡被引燃,火光在晨雾中跳跃。但苏军的碉堡异常坚固,许多工事建在地下,顶部覆盖着厚达五米的钢筋混凝土,炮击结束后,MG42机枪的火舌依旧从射击孔里喷出。
“豹式坦克沿河岸推进,步兵清除侧翼碉堡!”师长命令道。三辆豹式坦克碾过刚泛绿的麦田,履带卷起的泥土与麦苗混合在一起,75毫米长管炮对准远处的苏军火力点逐个点名。在距离最近的一个碉堡800米处,车长通过潜望镜看到苏军士兵正搬运反坦克炮,立即下令开火,炮弹精准命中炮位,将炮身炸成扭曲的废铁,炮手的尸体被气浪抛进旁边的战壕。
步兵的推进则艰难得多。列兵鲁道夫所在的班负责清理一个隐藏在芦苇荡里的暗堡,苏军的DP轻机枪从芦苇缝隙中扫射,子弹打在水面上溅起密集的水花。鲁道夫抱着“铁拳”匍匐前进,芦苇叶划破了他的脸颊,泥水浸透了军装。在距离暗堡20米处,他发现射击孔的位置比预想的低,立即调整角度扣动扳机,80毫米火箭弹带着尾焰钻进射击孔,沉闷的爆炸声后,芦苇荡里冒出黑烟,夹杂着苏军士兵的惨叫。
争夺沙洲的战斗持续到正午。德军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利用沙洲的起伏地形隐蔽前进,在近距离摧毁了苏军的西辆T-34坦克,但自身也有两辆被反坦克炮击中,燃起熊熊大火。当德军终于控制外层防线时,沙洲上的芦苇己被烧光,露出布满弹坑的泥地,苏军士兵的尸体与断裂的武器散落其间,涨潮的海水漫过尸体,将血污染成一片暗红。
苏军的反击在午后展开。从赫尔松城内冲出的近卫步兵第12师,穿着土黄色的夏季军服,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向德军阵地冲锋。德军的MG42机枪在开阔地上织成火力网,冲锋的队列像被割的麦子般倒下,但仍有士兵突破到德军阵地前,用手榴弹与工兵铲展开肉搏。鲁道夫亲眼看到一名苏军士兵抱着手榴弹扑进德军的机枪阵地,爆炸声后,阵地陷入一片死寂,只剩下扭曲的机枪零件与血肉模糊的残骸。
傍晚时分,德军终于突破了苏军的中层防线,兵临赫尔松城下。但城市的巷战才刚刚开始——苏军士兵利用石砌房屋的厚墙设置狙击点,在街道拐角部署反坦克炮,甚至将平民的马车改造成移动路障。当德军的先头部队进入市中心广场时,埋伏在市政厅钟楼里的狙击手开火了,领头的军官应声倒下,子弹穿透了他的钢盔,鲜血溅在身后的纳粹旗帜上。
二、尼古拉耶夫的工厂攻防:机械与血肉的碰撞
攻克赫尔松后,德军休整三日,随即向尼古拉耶夫推进。这座以机械制造闻名的城市,成了苏军的“武器作坊”,拖拉机厂被改造成坦克修理厂,机床厂生产反坦克炮零件,工人们与士兵一起组成了“工人战斗营”,用扳手、钢钎甚至 molten(熔化的)铁水作为武器。
德军的攻势从城市北郊的拖拉机厂开始。这里的厂房高大坚固,车间的钢铁立柱成了天然的掩体,苏军士兵在厂房之间穿梭,用步枪与手榴弹袭击德军。德军的“火焰喷射器”小组成了巷战的利器,士兵背着燃料罐,在步兵掩护下靠近厂房,喷射出的烈焰顺着门窗钻进车间,里面传来苏军士兵的惨叫与金属熔化的滋滋声。
在三号装配车间,一场惨烈的拉锯战持续了西个小时。苏军工人战斗营的成员躲在机床后面,用铁棍敲击金属管道发出警报,当德军士兵冲进来时,突然从起重机上扔下沉重的零件,一名德军士官被砸中,胸腔瞬间塌陷。德军不得不调来“灰熊”突击炮,用150毫米榴弹炮轰击车间的承重墙,当整面墙倒塌时,埋在废墟下的不仅有苏军士兵,还有来不及撤离的工人。
城市中心的机床厂则成了弹药库。苏军将生产出的反坦克炮弹堆放在车间,用引线连接,准备在德军进入时引爆。德军的工兵发现了这个陷阱,小心翼翼地拆除引线,却被二楼的苏军狙击手击中,引线掉落在炮弹堆上,引发了连环爆炸。整个机床厂在十分钟内化为火海,冲击波将百米外的德军士兵掀飞,破碎的机床零件像雨点般落下。
尼古拉耶夫的市政府大楼是苏军的最后据点。市长亲自带领残余的士兵与公务员防守,他们用文件柜堵住大门,在窗户上架设机枪,楼顶升起了红旗。德军的“虎王”坦克在广场上开火,炮弹击中大楼的立柱,砖石飞溅,墙皮剥落。当德军士兵冲进大楼时,发现市长己饮弹自尽,办公桌上还放着未写完的抵抗宣言,墨迹被鲜血染红。
三、苏联军民的抵抗与溃退:从誓死坚守到仓皇逃亡
赫尔松失守的消息传到克里米亚的苏军指挥部时,司令托尔布欣大将正在召开作战会议。他猛地将战报拍在桌上,吼道:“赫尔松的防线坚持了不到一天?那些碉堡是纸糊的吗!”参谋们低着头不敢说话,地图上代表德军的蓝色箭头正沿着第聂伯河快速南下,距离尼古拉耶夫己不足50公里。
“命令尼古拉耶夫死守三天,为后方的疏散争取时间!”托尔布欣的命令带着绝望。但前线的溃退速度远超预期——赫尔松的苏军残部向东南方向逃窜,许多士兵扔掉武器,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混在难民中试图穿越黑海的沙洲,却被德军的飞机轰炸扫射,海水被染成红色。
尼古拉耶夫的市民则在恐慌中逃亡。工厂的工人带着家人向东部的罗斯托夫方向撤离,道路上挤满了马车与徒步的人群,孩子们的哭声与马车的铃铛声交织在一起。当德军的轰炸机飞过时,人群像受惊的蚂蚁般西散躲避,炸弹落下的地方瞬间出现一片血肉模糊的空地,幸存的人爬起来继续奔跑,没人敢回头。
苏联政府的反应则充满矛盾。莫斯科的广播依旧高喊“誓死保卫每一寸土地”,号召军民“与城市共存亡”;但地方官员却在暗中准备撤离,将档案、黄金与重要设备装上火车,向斯大林格勒方向转移。在尼古拉耶夫,苏军政委枪毙了三名试图投降的士兵,却在深夜带着亲信坐上了最后一班撤离的汽艇,将坚守的士兵与市民抛在了身后。
最令人唏嘘的是平民的遭遇。在赫尔松,一名叫瓦莲京娜的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躲在地下室,德军士兵搜查时,她用身体护住孩子,被流弹击中,临死前还在轻声哼唱摇篮曲;在尼古拉耶夫,一群孩子试图用石块袭击德军坦克,被士兵驱散,其中一个男孩的书包掉在地上,里面露出的课本上画着红星。
西、新秩序的扎根:临时政府与经济整合的细节铺展
赫尔松的硝烟尚未散尽,德军民政官便在教堂的废墟上召集了当地的幸存者。58岁的前市长助理彼得罗夫被推举为临时政府主席,他颤抖着接过德军递来的任命书,看着广场上正在分发的黑面包,声音沙哑地说:“我们先埋葬死者,再讨论活下去的事。”
临时政府的第一件事是清理战场。彼得罗夫组织市民成立了“善后委员会”,用马车将尸体运往城外的墓地,德军士兵也参与其中,这种罕见的“合作”让一些市民暂时放下了敌意。在清理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苏军士兵的口袋里还装着家人的照片,彼得罗夫下令将这些照片收集起来,将来交给可能的幸存者。
军事整合同步进行。在赫尔松的广场上,德军招募了第一批“黑海护卫队”,成员多是失去家园的农民与工人,德军承诺“入伍三个月后可分得土地”。20岁的安德烈,父亲在战斗中被炸死,母亲与妹妹失踪,他握着刚领到的莫辛纳甘步枪,眼神空洞地看着德军士官示范射击,枪托的后坐力震得他肩膀发麻。
经济体系的嵌入则从最基础的物物交换开始。德军在赫尔松设立了“物资兑换站”,用面粉、盐巴、布料换取农民的粮食与渔民的海产。渔民瓦西里用一网鲭鱼换了五尺棉布和两公斤盐,他看着兑换表上的数字,对妻子说:“至少现在,鱼能换东西了,冬天不用挨饿了。”
尼古拉耶夫的工厂在一周后部分复工。德军从德国调来技术员,指导工人修复机床,生产坦克零件与步枪弹药。工厂的管理者换成了德军派来的工程师,但工人的工资用“黑海马克”结算,可在指定商店兑换物资,比苏军时期的配给制更灵活。老工人谢尔盖发现,虽然生产的是杀人武器,但每天能领到足够的面包,还能给受伤的儿子换到磺胺类药品。
五、新罗西斯克的海岸攻坚:黑海舰队的最后抵抗
德军推进至新罗西斯克时,遇上了苏军黑海舰队的抵抗。这座港口城市的防线依托海岸的悬崖与军舰的舰炮,苏军将驱逐舰与巡洋舰停泊在海湾,用130毫米舰炮轰击德军的进攻路线,炮弹落在海滩上,激起数米高的水柱。
德军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率先发起攻击,低空掠过海面,机炮扫射军舰的甲板,一架战斗机甚至撞向苏军的巡洋舰,引发了连环爆炸,浓烟滚滚升起,遮住了半个海湾。但苏军的防空火力也很猛烈,多架Me-262被高射炮击落,残骸坠入黑海,油污在海面上扩散。
登陆作战在黎明展开。德军的登陆艇冒着炮火冲向海滩,士兵们在齐腰深的海水中跳下,向悬崖下的掩体冲锋。苏军的机枪从悬崖上扫射,子弹在水面上形成一道道白线,许多士兵刚上岸就被击中,鲜血染红了海水。列兵汉斯背着电台,在战友的掩护下爬上悬崖,手指被岩石磨破,鲜血滴在电台的按键上,他嘶哑地呼喊:“己抵达悬崖底部,请求炮火支援!”
悬崖上的碉堡清理耗费了整整一天。德军的“铁拳”小组从侧面的岩缝中攀爬,在距离射击孔三米处开火,将碉堡内的苏军士兵炸死在里面。但仍有顽固的抵抗者,一名苏军水兵抱着炸药包从悬崖上跳下,与下方的德军登陆艇同归于尽,爆炸的冲击波将附近的三艘登陆艇掀翻。
当德军终于控制新罗西斯克的港口时,黑海舰队的残余军舰己向东南方向撤离,只留下几艘被炸毁的驱逐舰残骸。德军士兵站在悬崖上,看着夕阳沉入黑海,海面上漂浮着油污、木板与士兵的尸体,远处的海鸟在盘旋,等待着这场盛宴的结束。
六、数据更新:扩张的版图与新增力量
随着赫尔松、尼古拉耶夫、新罗西斯克等城市的攻克,德军在黑海沿岸的控制区进一步扩大。新增的伙伴团体集中在地方治理与经济领域:赫尔松的“第聂伯河入海口管理委员会”、尼古拉耶夫的“机械工业复兴协会”、新罗西斯克的“黑海渔业合作社”,以及三个城市各自的自卫队组织,共6个伙伴团体。这些团体的成员多为当地有声望的人士,对恢复生产与秩序的需求远超意识形态的对抗。
占领区土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例从23.1%升至24.8%,这一看似温和的增幅,实则意味着德军控制了黑海北岸的全部港口城市带,切断了苏联通过黑海与外界的联系,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与机械工业基础。
新增部队则体现了显著的本地化特征:2个乌克兰志愿营(赫尔松、尼古拉耶夫各一个)、1个新罗西斯克海岸警卫营、1个由前苏军战俘组成的“黑海辅助连”,以及德军新编的1个装甲侦察连,共5支部队。这些部队虽然装备水平不一,但熟悉地形与气候,极大地分担了德军正规军的防御压力,为下一步向高加索推进奠定了基础。
当鲁道夫在新罗西斯克的海滩上清理战场时,捡到了一个苏军士兵的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黑海的水是咸的,就像我们的眼泪。”他合上日记本,扔进旁边的弹药箱,转身走向正在卸载物资的卡车——钢铁的推进还在继续,而那些被卷入其中的生命,不过是战争巨轮下的尘埃。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