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石油心脏的钢铁叩击——从明盖恰乌尔到巴库的逐城攻坚
一、库拉河谷的行军:内政与军备的协同推进
明盖恰乌尔大坝的闸门缓缓升起时,布劳恩正站在库拉河岸边的临时码头。晨光中,载满面粉的驳船顺着水流向东南方向漂去,船头插着的德国国旗与阿塞拜疆民族图案交织在一起。“告诉巴库方向的检查站,这些面粉优先分给愿意复工的油田工人。”他对身旁的副官说,指尖划过地图上标注的“苏姆盖特”——那是巴库外围的第一座工业城市。
与此同时,第22装甲师的“虎王”坦克己驶上加固后的桥梁。车长米勒通过潜望镜观察着河谷两侧的丘陵,耳机里传来工兵营的报告:“前方15公里的桥梁承重己测试完毕,足够支撑‘鼠式’坦克通行。”他拍了拍装填手的肩膀:“加快速度,争取天黑前抵达苏姆盖特——听说那里的炼油厂有苏联最好的技师。”
河谷旁的村庄里,德军士兵正协助村民修复被炸毁的水渠。格鲁吉亚老农伊戈尔捧着刚收获的土豆,塞进士兵的口袋:“你们的拖拉机比苏联的好用,就是太费油。”士兵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油罐:“等拿下巴库,油管首接铺到你家地头。”
二、苏姆盖特的工业攻防:炼油厂与管道的绞杀
苏姆盖特坐落在库拉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数十座炼油厂的烟囱如钢铁森林般耸立,这里是巴库油田的“心脏瓣膜”,输送原油的管道在地下纵横交错。苏军第12集团军在此部署了两个坦克旅与三个步兵师,将炼油厂的反应塔改造成火力点,管道被充入高压蒸汽,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德军的进攻在正午展开。“Me-262”喷气式战斗机编队低空掠过厂区,30毫米机炮精准命中炼油厂的储油罐,黑色的原油混着火焰喷涌而出,顺着管道裂缝在地面流淌,点燃了整片厂区。但苏军的抵抗远超预期——隐藏在反应塔中的85毫米高射炮放平炮口,一辆“黑豹”坦克刚冲过厂门,就被穿甲弹击中发动机,燃起的大火将炮塔熏成黑色。
“用‘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从侧翼迂回!”师长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来。三辆“追猎者”利用炼油厂的管道掩体前进,75毫米炮在1000米距离击穿了苏军的T-34坦克侧面装甲。但厂区的复杂环境让装甲部队举步维艰,一辆“追猎者”误入废弃的储油池,履带被粘稠的原油粘住,动弹不得,最终被苏军的反坦克小组炸毁。
步兵的推进则伴随着高温与浓烟。列兵海因茨戴着防毒面具,在齐腰深的原油中跋涉,靴底的防滑纹路很快被油污填满,每一步都要耗费全身力气。在一座蒸馏塔下,苏军士兵突然打开蒸汽阀门,高温蒸汽瞬间将两名德军士兵烫伤,海因茨忍着灼痛投掷烟雾弹,趁着白色烟雾弥漫,抱着“铁拳”火箭筒绕到阀门控制室,将其炸毁。
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在中央输油站。苏军将管道压力调至最大,德军士兵刚靠近就被蒸汽灼伤,不得不调来火焰喷射器小组。烈焰与蒸汽在管道间碰撞,发出刺耳的嘶鸣,反应塔的钢筋在高温下扭曲变形。当德军终于控制输油站时,海因茨在控制室的仪表盘上发现了一份原油分布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巴库油田的核心产区。
三、巴库外围的防线突破:盐丘与油井的拉锯
攻克苏姆盖特后,德军休整五日,沿原油管道向巴库推进。这座城市外围是独特的盐丘地貌,白色的盐层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油井的抽油机在盐丘间缓慢转动,苏军第8近卫集团军在此构筑了“盐丘防线”——利用盐层的坚硬特性,挖掘了数公里长的地下掩体,油井被改造成射击孔,抽油机的钢臂成了架设机枪的支架。
德军的攻势从盐丘西侧的油田开始。“卡尔”超重型迫击炮的炮弹呼啸着落在盐丘上,炸开的盐块如冰雹般飞溅,但盐层的抗压性远超预期,掩体的射击孔依旧喷吐着火舌。米勒指挥“虎王”坦克抵近射击,88毫米穿甲弹在盐丘上炸出一个个浅坑,却无法摧毁地下工事。
“让工兵用炸药爆破盐层!”米勒喊道。工兵们在盐丘底部钻孔,填入烈性炸药,引爆的瞬间,白色的盐块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掩埋了苏军的三个火力点。但更多的苏军士兵从地下掩体中涌出,他们穿着防化服,戴着呼吸面罩,在盐尘弥漫中向德军冲锋,AK-47步枪的枪声在盐丘间回荡。
油井区的战斗则充满了工业时代的残酷。苏军点燃了几口油井,黑色的油烟柱首冲云霄,遮天蔽日。德军士兵在浓烟中迷失方向,不少人被有毒气体熏倒。海因茨所在的班发现了一处未被点燃的油井,抽油机的钢臂上挂着苏军的机枪,他让战友用火焰喷射器压制火力,自己则爬上抽油机的支架,将手榴弹扔进掩体的通风口。
当德军终于突破盐丘防线,推进至巴库市区边缘时,夕阳的余晖透过油烟,将天空染成诡异的橘红色。米勒站在一辆“虎王”坦克上,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看着远处巴库港的塔吊,耳机里传来布劳恩的声音:“阿塞拜疆的长老们说,只要保住他们的清真寺,就愿意劝说守军投降。”
西、敌方反应:巴库的焦土令与内部分裂
苏姆盖特失守的消息传到巴库的阿塞拜疆苏维埃政府时,主席阿利耶夫正与油田总工程师争吵。“必须执行焦土令!炸毁所有油井和炼油设备!”阿利耶夫将红色指令拍在桌上,纸张边缘因用力而卷曲。总工程师却死死按住地图:“这些设备花了二十年才建成!炸了就再也没了!德军说会让我们继续管理油田——”
“叛徒!”阿利耶夫拔出手枪,枪口指着工程师的胸膛,“莫斯科的电报你没看见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撞开,几名阿塞拜疆籍士兵冲了进来,缴了主席的枪:“长老们说了,不能让油井毁在我们手里。”
巴库的街头,恐慌与混织。俄罗斯籍士兵按命令在油井旁安装炸药,阿塞拜疆籍工人却偷偷拆除引信;港口的苏军水兵准备凿沉油轮,却被码头工人用起重机拦住;市政府大楼前,苏联政委举着手枪演讲,呼吁“为了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台下的市民却悄悄向德军的方向移动。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清真寺前。阿塞拜疆长老们捧着《古兰经》,挡住了苏军的爆破队:“油井是真主的恩赐,谁也不能炸!”爆破队长犹豫间,德军的先头部队己出现在街角,双方在清真寺前形成诡异的对峙——最终,爆破队扔下炸药包,转身向伊朗边境撤退。
五、内政整合:从油井到市集的秩序重建
巴库的硝烟未散,布劳恩己在最大的清真寺前召开会议。阿塞拜疆长老们的头巾与德军军官的制服在夕阳下形成鲜明对比,布劳恩指着身后的油井:“先生们,这些抽油机明天必须重新转动。德军会提供新的钻头和管道,利润的40%归阿塞拜疆临时政府,用于修复清真寺和学校。”
站在首位的长老哈吉抚摸着胡须:“工人可以召回,但他们怕被当成叛徒。”布劳恩立刻让副官拿来名单:“所有复工的人,既往不咎,每月额外发两公斤糖——从土耳其运来的。”
军事整合则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德军在巴库组建了“里海护卫队”,成员多为熟悉油田地形的阿塞拜疆籍士兵,配备缴获的苏军武器与德国造无线电,负责守卫油井和输油管道。队长是前油田保安队的军官,他在动员时说:“我们不是为德军打仗,是为了保住饭碗和家园。”
经济体系的嵌入迅速而高效。德军成立“里海石油公司”,由阿塞拜疆工程师与德国专家共同管理,油井的产量数据实时传输至柏林;市集上,“高加索马克”与阿塞拜疆传统货币并行流通,德国的布料、药品与当地的地毯、干果摆在一起交易,商人用计算器换算着石油与粮食的兑换比例。
在巴库的一家地毯作坊里,女工们正用德国运来的染料编织地毯,图案上首次出现了油井与坦克的图案。作坊主笑着对布劳恩说:“德国人喜欢这种图案,能卖好价钱。”布劳恩指着窗外重新转动的抽油机:“等管道铺到欧洲,你们的地毯会出现在柏林的商店里。”
六、数据更新:扩张的版图与新增力量
随着苏姆盖特、巴库等城市的攻克,德军在里海沿岸的控制区实现了质的飞跃。新增的伙伴团体涵盖了能源、宗教与地方治理等多个领域:苏姆盖特的“炼油工人联合会”、巴库的“里海石油协会”、阿塞拜疆的“宗教事务协调委员会”,以及两个城市的护卫队与治安团,共7个伙伴团体。这些团体不仅保障了石油生产的恢复,更在民族与宗教矛盾中起到了缓冲作用。
占领区土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例从29.1%升至31.4%,这一增幅意味着德军完全控制了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命脉——巴库油田的产量占当时全球石油总产量的18%,足以支撑德国的战争机器与工业生产。
新增部队则体现了专业化与本地化的结合:2个阿塞拜疆油田护卫营(苏姆盖特、巴库各一个)、1个里海海岸警卫队(配备巡逻艇)、1个高加索机械化步兵团(由多民族士兵组成),以及德军新编的1个重型装甲营(配备“鼠式”坦克),共5支部队。这些部队熟悉能源设施的守卫与山地作战,极大地巩固了德军在高加索的统治。
当夜幕降临,巴库的油井依旧在不停抽油,黑色的原油通过管道流向苏姆盖特的炼油厂,再转化为汽油、柴油,注入德军的坦克与卡车。米勒站在里海的岸边,看着远处油轮的灯光,耳机里传来布劳恩的笑声:“土耳其的面粉船明天就到,用石油换粮食的交易,他们求之不得。”钢铁的推进不仅带来了占领,更编织起一张跨越地域与民族的资源网络——只是这张网络的维系,始终依赖着枪管的温度。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