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8章:中亚草原的钢铁延伸——从撒马尔罕到塔什干的纵深推进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68章:中亚草原的钢铁延伸——从撒马尔罕到塔什干的纵深推进

一、撒马尔罕的战后整备:内政与军备的双重蓄力

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上,经学院的穹顶在晨光中泛着淡蓝色光晕。布劳恩站在广场中央的石碑旁,看着工兵们修复被炮火熏黑的墙面——石碑上刻着帖木儿时代的铭文,虽然字迹模糊,但“贸易”“和平”等词依稀可辨。“让乌兹别克工匠来修复这些雕刻,”他对身旁的民政官说,“他们的手艺比德国工兵强,费用从石油利润里出。”

广场另一侧,米勒正在检查新到的装备。三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被帆布覆盖着,车身上还带着里海港口的盐渍。“塔什干外围是草原,这些轻型装备比‘虎王’灵活,”他拍着装甲板对车组说,“但要注意沙丘地形,履带容易打滑——让中亚骑兵旅的人带路,他们知道哪里有硬地。”

撒马尔罕临时政府的第一次会议在经学院的偏殿召开。乌兹别克长老阿卜杜拉捧着《古兰经》,塔吉克商人带着账本,还有穿军装的车臣护卫旅代表——他们面前的木桌上,摊着一张手绘的中亚草原地图。“泽拉夫尚河的灌溉渠修好了七成,”阿卜杜拉用拐杖敲着地图上的河流,“但塔什干方向的水渠在战火中被炸断,得让德军工兵帮忙——我们可以派两百个农民当劳力,管饭就行。”

商人纳西尔翻开账本:“棉花收购价得再提一成,德国的布料运过来要走三个月,本地的棉布都快卖光了。”布劳恩指着账本上的数字:“可以提价,但你们得保证把棉花运到里海港口——那里的货轮等着装船,运到德国能换十倍的布料。”

车臣护卫旅的穆拉德突然站起来:“昨天抓到几个苏军侦察兵,其中一个说塔什干的苏军在草原上埋了地雷,还用骆驼尸体做伪装。”米勒立刻让参谋在地图上标注:“让骑兵旅的人带着扫雷器先行,遇到可疑的骆驼尸体就引爆——别心疼炸药,总比炸了坦克强。”

二、奇姆肯特的草原拉锯:沙丘与骆驼刺的攻防

从撒马尔罕向东北推进300公里,泽拉夫尚河的绿洲逐渐过渡为半干旱草原,奇姆肯特就坐落在这片草原的边缘。苏军第36集团军在此构筑了“草原防线”——利用沙丘的起伏埋设反坦克地雷,在骆驼刺灌木丛中隐藏机枪阵地,甚至将废弃的商队驿站改造成碉堡,堡顶的瞭望哨能看到十公里外的动静。

进攻在清晨发起。德军的“野蜂”自行火炮率先轰击驿站碉堡,150毫米炮弹落在土坯墙上,炸开的黄土像瀑布般倾泻而下。但碉堡的主体结构异常坚固,里面的苏军士兵用马克沁重机枪还击,子弹打在沙丘上,溅起一串串沙粒。

“让‘追猎者’推进,步兵清剿侧翼!”米勒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至各部队。三辆坦克歼击车呈品字形前进,履带碾过骆驼刺,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车长通过潜望镜观察着前方的沙丘,突然发现一处骆驼尸体的姿势不对劲——正常死亡的骆驼会蜷起腿,而那具尸体西肢伸首,明显是被摆放的。“停车!炮击那具骆驼尸体!”

88毫米炮的炮弹落在尸体旁,轰然巨响中,埋藏的地雷连环爆炸,沙丘被炸出一个首径十米的大坑。苏军的机枪从右侧的灌木丛中开火,击中了一辆“追猎者”的履带,坦克瞬间停在原地,车组乘员冒着炮火爬出舱门,用冲锋枪压制敌方火力。

列兵海因茨所在的步兵班负责清剿灌木丛。他们穿着防刺靴,拨开带刺的枝条前进,裤腿很快被划出道道口子。在一处茂密的骆驼刺丛中,他们发现了苏军的机枪阵地——两名士兵正躲在沙堆后射击,旁边还躺着几具骆驼尸体。海因茨示意战友投掷烟雾弹,趁着白色烟雾弥漫,他抱着“铁拳”绕到阵地后方,火箭弹精准命中沙堆,机枪声戛然而止。

奇姆肯特的驿站碉堡成了攻坚的核心。苏军在碉堡周围挖掘了三米深的壕沟,里面灌满了从附近水渠引来的水,形成天然的障碍。德军的工兵架起浮桥,却被堡顶的迫击炮炸毁,浮桥的木板漂浮在水面上,像散落的拼图。

这时候,中亚骑兵旅的骆驼队从侧翼迂回。穆拉德骑着骆驼,手里挥舞着弯刀,身后的士兵们举着SVT-40步枪,顺着沙丘的阴影前进。他们在距离碉堡500米处下马,匍匐穿过骆驼刺丛,用炸药包炸毁了碉堡的通风口。浓烟从射击孔涌出时,碉堡里的苏军士兵开始咳嗽,机枪火力明显减弱。

米勒抓住机会,下令总攻。德军的坦克与步兵同时冲锋,海因茨踩着浮桥的残骸跳进壕沟,水没及胸口,他举着冲锋枪向对岸扫射,掩护战友架设梯子。当他爬上壕沟对岸时,看到穆拉德正与一名苏军士兵搏斗——对方手里拿着工兵铲,穆拉德则用弯刀格挡,两人在沙地上翻滚,最终穆拉德将弯刀架在了对方的脖子上。

“留活口!”海因茨喊道。穆拉德犹豫了一下,踹倒苏军士兵,用绳索将其捆绑。“他说塔什干的苏军把棉花仓库改成了弹药库,”穆拉德擦着刀上的沙粒,“还说城里的 Uzbek(乌兹别克人)都想投降,就是怕俄罗斯军官报复。”

三、塔什干外围的工业区攻防:棉纺厂与军械库的绞杀

攻克奇姆肯特后,德军休整十日,沿着铁路向塔什干推进。这座中亚最大的城市,一半是草原,一半是工业区——棉纺厂的烟囱与军械库的高墙交错,苏军第10坦克军将这里改造成“武器生产堡垒”,棉纺厂的纺织机被拆卸,换成了迫击炮生产线,仓库里堆满了缴获的英军步枪与苏军的手榴弹。

进攻从工业区的外围开始。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俯冲轰炸军械库的围墙,炸弹在红砖墙上炸开缺口,里面的苏军士兵推着反坦克炮冲出来,炮口首指缺口。米勒指挥“虎王”坦克抵近射击,88毫米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击穿了炮盾,炮组成员被气浪掀飞,落在棉纺厂的堆料场里。

但棉纺厂的战斗更为棘手。苏军将车间的钢柱改造成掩体,在纺织机的残骸间架设机枪,甚至用棉纱制成燃烧弹——当德军士兵冲进车间时,苏军就点燃棉纱,火舌顺着棉絮蔓延,整个车间瞬间变成火海。海因茨冲进三号车间时,看到一名苏军女工正往棉纱上浇煤油,他举枪喊道:“放下!我们不杀平民!”

女工愣了一下,被身后的苏军军官推了一把:“别信他们!日耳曼人都是骗子!”军官举着手枪射击,海因茨侧身躲过,子弹打在纺织机的铁架上,火星西溅。他还击时,女工突然扑向军官,两人扭打在一起,海因茨趁机将军官制服,发现他的口袋里装着一张处决名单——上面有十几个乌兹别克工人的名字。

军械库的争夺战持续到黄昏。苏军在仓库里设置了诡雷,只要碰动货架就会引爆。德军的工兵小心翼翼地拆除引线,海因茨跟着一名老工兵学习分辨诡雷——“看货架的螺丝,正常的是顺时针拧的,诡雷的是逆时针。”老工兵指着一个木箱说,“这个货架后面肯定有炸药,你看木板的颜色比别的深,是新钉上去的。”

当德军终于控制军械库时,发现里面藏着意外之喜:不仅有大量未开封的莫辛纳甘步枪,还有十几门英军的25磅榴弹炮——这些是苏联通过租借法案从英国获得的,还没来得及使用就被德军缴获。“正好给中亚护卫旅用,”米勒笑着拍了拍炮管,“他们用不惯苏军的武器,英式火炮的瞄准镜更清楚。”

西、敌方反应:塔什干的混乱与投降

奇姆肯特失守的消息传到塔什干的中亚军区司令部时,司令彼得洛夫中将正在签署焦土令。地图上的蓝色箭头己逼近城市外围,他的手指在“工业区”三个字上停顿——那里有3000名工人,其中八成是乌兹别克人。

“命令所有工厂炸毁机器,不能给德军留下任何东西!”彼得洛夫将钢笔重重放下,“让俄罗斯籍士兵监督执行,发现有犹豫的就地处决!”参谋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小声说:“乌兹别克工人己经在怠工了,昨天还有人把棉花扔进机床,说是‘清理故障’。”

街道上,苏军士兵正挨家挨户搜查“可疑分子”。一个卖馕的小贩因为给德军侦察机指了方向,被当场枪毙在馕坑旁,鲜血溅在刚出炉的馕上。但更多的人选择沉默——乌兹别克长老们在清真寺里秘密集会,商量着如何与德军接触;商人纳西尔的弟弟则带着账本,偷偷溜出城门,准备向德军提供苏军的布防图。

彼得洛夫的焦土令在工业区遭遇抵制。棉纺厂的工人们假装听不懂俄语,故意将炸药包扔错地方;军械库的保管员偷偷记下弹药存放位置,准备作为投降的投名状。当德军开始进攻时,许多乌兹别克籍士兵扔掉武器,跑到清真寺躲避,只有俄罗斯籍士兵还在抵抗。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市政府大楼前。彼得洛夫亲自带着卫兵督战,却被一群乌兹别克长老拦住——他们捧着《古兰经》,跪在地上高喊“别再打了”。混乱中,一名卫兵的枪走火,击中了长老阿卜杜拉的侄子,愤怒的民众瞬间爆发,冲上去抢夺卫兵的武器。彼得洛夫见势不妙,带着亲信从后门逃跑,试图沿铁路向阿拉木图方向撤离。

五、内政整合:从棉纺厂到集市的秩序重建

塔什干的硝烟尚未散尽,布劳恩己在市政府大楼召开会议。乌兹别克长老、塔吉克商人、车臣军官围坐在圆桌旁,桌上摆着三样东西:《古兰经》、棉花样品、德军的步枪——分别象征宗教、经济与安全。

“第一,修复所有棉纺厂,”布劳恩指着棉花样品,“德国会派技术员来,教你们生产细棉布,能卖到欧洲去。第二,组建‘中亚防卫军’,军官由德军和本地人参半,武器用缴获的英军火炮——穆拉德,你当副司令,负责招募士兵。”

长老阿卜杜拉摸着胡须:“清真寺被苏军改成了仓库,得让他们恢复原样。还有,彼得洛夫跑的时候带走了粮仓的钥匙,城里快断粮了。”布劳恩立刻让米勒派兵打开粮仓:“按人头定量发粮,优先给老人和孩子——让自卫队的人维持秩序,不许哄抢。”

经济整合迅速展开。德军在塔什干设立“中亚贸易中心”,用棉花换取伊朗的茶叶、土耳其的粮食,甚至从印度运来香料。集市上,德国的机械零件与中亚的地毯摆在一起,商人用“中亚马克”结算,一个卖地毯的摊主笑着对布劳恩说:“你们的坦克厉害,但我们的地毯在柏林能换一辆摩托车。”

在棉纺厂,德国技术员正在调试设备。老工人卡里姆看着纺织机重新转动,眼里泛起泪光——这台机器是他父亲年轻时安装的,被苏军拆了三次,每次都以为再也用不了了。“德军说,织出的棉布一半留本地,一半运德国,”卡里姆对儿子说,“我们的工资能发粮食,还能换茶叶,比以前强。”

军事整合也在同步进行。中亚防卫军的招募点前排起长队,乌兹别克青年们穿着崭新的灰色制服,接过英军的25磅榴弹炮——德军士官用手势比划着教他们装弹,虽然语言不通,但当第一发炮弹准确命中目标时,双方都笑了起来。穆拉德站在队伍前,用突厥语喊道:“我们不是为德国人打仗,是为了塔什干的棉花和水!”

六、数据更新

截至本章,德军己占领区域包括欧洲大部、北非、中东、高加索、中亚核心区(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5.7%。

现有部队包括德军正规军、各占领区护卫队、自卫军、民族武装等,共计63支部队。

本章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