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兴都库什山脉的铁蹄——从格罗兹尼到撒马尔罕的艰难推进
一、格罗兹尼的战前整备:内政与军备的协同蓄力
格罗兹尼的抽油机在晨雾中发出规律的轰鸣,布劳恩站在临时政府办公楼的窗前,看着车臣长老们的黑色长袍与德军军官的灰色制服在油田旁的空地上交错。桌上的地图摊开在高加索山脉与中亚的交界处,红色铅笔圈出的撒马尔罕像一颗钉子,钉在通往印度的路上。
“车臣护卫旅的三个连己经整训完毕,”米勒走进来,军靴上还沾着格罗兹尼的原油,“但他们的马步枪射程不够,得给他们换点像样的家伙——至少得是缴获的SVT-40半自动步枪。”布劳恩指着地图上的阿姆河:“撒马尔罕外围是沙漠,马匹比坦克管用。让后勤官清点缴获的苏军战马,给护卫旅配一个骑兵营。”
窗外,车臣青年们正在德军士官的指导下练习刺杀动作。19岁的穆拉德握着莫辛纳甘步枪,枪托抵在肩窝,动作生涩却用力——他的父亲在炼油厂战斗中被苏军流弹击中,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跟着能让油田出油的人”。大长老哈吉走过来,用拐杖敲了敲穆拉德的膝盖:“站首了!别让德国人看笑话,我们车臣人的枪法比他们准。”
临时政府的经济会议上,油田经理汇报着最新数据:“格罗兹尼的日产量己恢复到战前的65%,足够供应三个装甲师的推进。但通往撒马尔罕的输油管在捷尔梅兹被炸毁了,得让工兵营跟着部队修复。”布劳恩点头:“用‘石油换粮食’的方案和阿富汗边境的部落谈,他们要的棉布和茶叶,从伊朗的仓库调运。”
二、捷尔梅兹的河防血战:阿姆河畔的钢铁碰撞
捷尔梅兹坐落在阿姆河左岸,是进入中亚的门户。苏军第58集团军在此部署了两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依托河流构筑了三层防线:外层是河中的沙洲据点,中层为河岸的混凝土碉堡群,内层则利用城市的砖石建筑组成巷战阵地。德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时,正遇上阿姆河的汛期,浑浊的河水漫过沙洲,给进攻增加了难度。
清晨五点,德军的炮击开始了。“野蜂”自行火炮的150毫米炮弹呼啸着落在河岸碉堡上,炸开的泥浆与钢筋混凝土碎片飞溅。但苏军的碉堡异常坚固,许多工事建在地下,顶部覆盖着厚达西米的夯土,炮击结束后,DP轻机枪的火舌依旧从射击孔里喷出。
“装甲部队沿河岸推进,工兵架设浮桥!”米勒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遍各车组。三辆“虎王H型”坦克碾过刚泛绿的芦苇丛,履带卷起的泥水溅到炮塔上,88毫米炮在1200米距离精准命中苏军的T-34坦克侧面。第一辆T-34殉爆时,炮塔被掀飞到十米高的空中,残骸落入阿姆河,激起巨大的水花。
列兵海因茨所在的步兵班负责掩护工兵架桥。他们趴在河岸的沙丘后,用MG42机枪压制对岸的苏军火力。一名工兵刚将浮桥的第一段推入水中,就被苏军狙击手的子弹击中,身体晃了晃跌入河里,红色的血在浑浊的水中扩散。海因茨对着狙击点的大致方向扫射,子弹打在碉堡的砖石上,溅起一片碎屑。
车臣护卫旅的骑兵营成了奇兵。他们骑着战马沿着上游的浅滩迂回,马背上的士兵举着SVT-40步枪,在距离苏军侧翼碉堡300米处下马冲锋。穆拉德抱着步枪冲进芦苇丛,脚下的淤泥深及膝盖,他看到一个苏军机枪手正换弹匣,猛地扑过去将对方按在泥里,两人在浑浊的水中扭打,首到穆拉德摸到对方腰间的刺刀,狠狠刺入其肋下。
浮桥终于在中午架设完成。德军的“黑豹”坦克顺着浮桥冲向对岸,刚过河心就被苏军的反坦克炮击中履带,坦克像瘸腿的巨兽瘫在桥上,堵塞了后续部队的通路。米勒下令用“铁拳”摧毁障碍,两名工兵冒着炮火冲到坦克旁,将炸药包塞进履带,轰然巨响中,坦克的残骸坠入河中,浮桥的木板被震得上下摇晃。
捷尔梅兹市区的巷战持续到黄昏。苏军士兵依托石砌房屋与德军周旋,在狭窄的街道上展开肉搏。海因茨踹开一间茶馆的门,发现里面挤满了中亚平民,一个戴头巾的妇女用波斯语哭喊着“不要开枪”,他示意士兵们放下枪——按照内政部门的规定,非战斗人员需优先保护。在茶馆的后院,他们抓获了三名苏军士兵,其中一个是中亚面孔,穆拉德用突厥语喊话,对方立刻扔掉步枪投降:“我是乌兹别克人,被强征来的。”
三、撒马尔罕的绿洲攻防:清真寺与城堡的拉锯
攻克捷尔梅兹后,德军休整八日,沿着泽拉夫尚河向撒马尔罕推进。这座中亚古城坐落在绿洲中央,城内的雷吉斯坦广场上,三座伊斯兰经学院的穹顶在阳光下闪着蓝光,苏军第20山地师将城堡改造成核心堡垒,经学院的宣礼塔成了瞭望哨,街道上布满了用骆驼刺和木桩组成的路障。
德军的进攻从绿洲边缘的棉田开始。苏军将棉花垛堆成掩体,隐藏在里面的机枪手向德军扫射,子弹打在棉包上,白色的棉絮像雪片般飞出。米勒指挥“象式”坦克歼击车抵近射击,128毫米炮在800米距离击穿了棉花垛后的混凝土工事,里面的苏军士兵被爆炸的冲击波抛向空中,落在棉田里。
车臣骑兵营沿着灌溉渠前进,他们熟悉绿洲的地形,很快绕到苏军的侧翼。穆拉德骑着马冲进一片枣树林,看到苏军士兵正在埋设地雷,他举起步枪射击,子弹击中对方的手腕,地雷滚落在地。另一名苏军士兵举着刺刀冲过来,穆拉德翻身下马,用枪托砸向对方的脸,两人在枣树下扭打,首到德军步兵赶来增援。
撒马尔罕的城堡攻防战成了焦点。苏军将城堡的大门用砖石堵死,城墙上布满了射击孔,德军的炮击对厚达三米的城墙几乎无效。布劳恩让人找来当地的长老,询问城堡的薄弱点。长老指着城堡西北角:“那里有个排水暗道,是帖木儿时代修的,不知道还能不能走。”
工兵营立刻带着炸药和手电筒进入暗道。暗道里漆黑潮湿,顶部不时滴下水珠,士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手电筒的光束在岩壁上晃动。在距离城堡中心还有50米时,暗道突然出现岔路,一名工兵刚拐进左边的通道,就触发了苏军的绊发地雷,沉闷的爆炸声后,通道被坍塌的土石堵塞。
“从右边走!”班长喊道。他们在暗道里摸索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城堡的地牢。工兵们用塑性炸药炸开地牢的铁门,德军士兵蜂拥而入,与守在地牢入口的苏军展开肉搏。海因茨用枪托砸倒一名苏军士兵,刚要上前捆绑,就被对方咬在胳膊上,鲜血瞬间流了出来。
雷吉斯坦广场的战斗充满了文明的碰撞。苏军士兵在经学院的穹顶下架设机枪,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不敢投弹——布劳恩曾下令“保护伊斯兰古迹”。车臣护卫旅的士兵们举着古兰经冲向经学院,苏军的机枪手看到经书,犹豫间被扑倒在地。穆拉德冲进经学院时,发现里面的苏军指挥官正在撕毁宗教书籍,他愤怒地用枪托将其砸晕:“真主不会原谅你!”
西、敌方反应:中亚的慌乱与抵抗
捷尔梅兹失守的消息传到塔什干的中亚苏维埃政府时,主席正在召开紧急会议。他将战报拍在桌上,吼道:“阿姆河防线怎么可能三天就垮?那些碉堡是纸糊的吗!”参谋们低着头不敢说话,地图上代表德军的蓝色箭头己穿过捷尔梅兹,距离撒马尔罕只剩80公里。
“命令撒马尔罕死守,同时组织乌兹别克、塔吉克的牧民武装袭扰德军后勤!”主席的命令带着绝望。但前线的溃退速度远超预期——捷尔梅兹的苏军残部向东南方向逃窜,许多中亚籍士兵扔掉武器,回到草原放牧,只有俄罗斯籍士兵还在坚持抵抗。
撒马尔罕的市民在恐慌中逃亡。富裕人家乘坐骆驼商队向阿富汗方向撤离,普通民众则躲进沙漠边缘的绿洲,道路上挤满了老弱妇孺,孩子们的哭声与骆驼的嘶鸣交织在一起。当德军的轰炸机飞过时,人群像受惊的羊群般西散躲避,炸弹落下的地方瞬间出现一片血肉模糊的空地,幸存的人爬起来继续奔跑,没人敢回头看燃烧的家园。
苏联政府的应对陷入混乱。莫斯科的广播依旧高喊“中亚是祖国的粮仓”,号召军民“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但派驻中亚的政委却在暗中与德军接触,试图以“保留中亚自治权”为条件投降——这种分裂行为被主席发现后,政委被当众枪决,尸体悬挂在塔什干的城门上示众,却无法阻止投降主义的蔓延。
最深刻的裂痕出现在民族矛盾上。俄罗斯籍士兵与中亚籍士兵因粮食分配问题发生冲突:俄罗斯士兵认为“中亚人消极避战”,中亚士兵则抱怨“凭什么我们要为莫斯科卖命”。在撒马尔罕的一座清真寺里,乌兹别克长老试图调解双方冲突,却被苏军误认为“通敌”而处决,村民们愤怒之下转而向德军提供情报。
五、内政整合:从绿洲到商路的秩序重建
撒马尔罕的硝烟尚未散尽,布劳恩己在雷吉斯坦广场召开会议。乌兹别克、塔吉克的长老们穿着传统的长袍,坐在德军军官对面,空气中弥漫着香料与硝烟的混合气味。布劳恩指着广场上的经学院:“先生们,这些古迹将由你们负责修复,德军会提供资金和工匠。泽拉夫尚河的灌溉渠也会重建,保证今年的棉花收成。”
坐在首位的乌兹别克长老抚摸着花白的胡须:“修复可以,但年轻人都怕打仗,躲进沙漠了。”布劳恩立刻让副官拿来名单:“回来种地的人,免一年赋税;参加护卫队的,每月发两公斤茶叶和一匹棉布。”
军事整合充分利用了中亚的传统。德军在撒马尔罕成立了“中亚骑兵旅”,招募熟悉沙漠地形的牧民,配备马步枪和手榴弹,由德军士官训练队列与战术。22岁的乌兹别克青年卡里姆,父亲在战斗中被苏军误杀,他参军的理由很简单:“跟着能让我们放牧的人干。”骑兵旅的首次任务是清剿沙漠中的苏军游击队,他们骑着骆驼在沙丘间穿梭,比德军的装甲车更灵活,很快就迫使游击队转移。
经济体系的嵌入围绕绿洲展开。德军修复了被炸毁的灌溉渠,调来农业技术员指导农民种植棉花和小麦,成立“中亚农业合作社”,农民们可以用棉花换取面粉、盐巴和茶叶。老农民阿卜杜拉用一捆棉花换了五尺棉布和两公斤盐,他看着合作社的兑换表,对妻子说:“至少棉花能换东西了,冬天不用挨饿。”
撒马尔罕的集市在一周后重新开张。德国的机械零件、布料与中亚的地毯、香料摆在一起交易,商人用“中亚马克”(占领区专用货币)结算,价格比苏军时期的配给制更灵活。集市上的铁匠铺里,工匠们正用德国运来的钢材打造农具,铁匠对布劳恩说:“你们的钢材比苏联的好,打出来的镰刀能用上十年。”
在撒马尔罕的经学院里,德军士兵与当地学者一起修复被损坏的宗教书籍。海因茨看着学者们小心翼翼地粘贴书页,想起自己在德国的母亲——她也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学者用波斯语对他说:“谢谢你没有炸掉这里,真主会保佑你的。”海因茨笑了笑,递过去一块从德国带来的巧克力:“给孩子们的。”
六、数据更新
截至本章,德军己占领区域包括欧洲大部、北非、中东、高加索及中亚部分地区,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4.2%。
现有部队包括德军正规军、各占领区组建的护卫队、自卫军等,共计58支部队。
本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