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九十五章:澳洲烽烟——北领地沙漠风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九十五章:澳洲烽烟——北领地沙漠风暴

1949年8月的澳洲北领地,正是旱季与雨季交替的时节。达尔文港的海风裹挟着内陆红土的灼热气息,吹过德军临时搭建的前线指挥部——这座由钢板和帆布搭建的简易建筑,就设在达尔文港外围的一处高地,透过敞开的帐篷门,能清晰看到港口内穿梭的德军运输船,以及远处海面上巡逻的驱逐舰。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凯塞林元帅,身着深灰色夏季作战服,肩章上的铁十字勋章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正俯身盯着沙盘上广袤的澳洲北领地模型,指尖划过标注着“达尔文港”“凯瑟琳镇”“艾丽斯斯普林斯”的木质标识,这些标识之间,只有一条用红线标注的斯图亚特公路,其余区域全是代表沙漠和山脉的黄褐色沙土。

“这将是完全不同的战场。”凯塞林抬起头,对身旁的作战参谋冯·贝克少校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欧洲的战场有公路、河流、城镇作为参照物,而这里,我们要在相当于整个欧洲大小的荒漠里寻找敌人——没有地标,没有补给点,甚至连水源都稀缺,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部队陷入绝境。”

冯·贝克少校点头附和:“元帅说得对,根据侦察情报,北领地的日间气温能达到50摄氏度,夜间却会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而且沙漠中经常出现沙尘暴,会干扰通讯和导航。更麻烦的是,美军己在澳洲东北部的凯恩斯、布里斯班部署了重兵,澳军也在北领地集结了3个师,我们的登陆和推进,都不会轻松。”

凯塞林拿起沙盘旁的水杯,喝了一口凉水,目光重新落回沙盘:“越是艰难,越要快速突破。立即传令各部队,最后检查登陆装备和补给,确保‘袋鼠行动’万无一失。我们必须在美军反应过来之前,拿下达尔文港,控制北领地,把这里变成进攻澳洲腹地的跳板。”

此时的柏林,联盟战争部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乎澳洲战局的战略决策会议,正紧张地进行着。施佩尔元帅站在全息地图前,手指悬在澳洲大陆的北领地区域,眉头微蹙:“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态势越来越明显,若能控制澳洲,就能切断美军与东南亚、印度洋的联系,这对全局战略至关重要。但跨海远征的难度极大,首要问题是如何安全登陆,并建立稳固的前进基地。”

海军司令邓尼茨元帅立即上前,指着地图上连接爪哇与达尔文港的帝汶海航线,声音洪亮:“从我们控制的爪哇岛到达尔文港,首线距离仅500公里,运输船队只需12小时就能抵达,而且这条航线避开了美军在珊瑚海的主要巡逻区域,安全性较高。我的建议是,先以海军掩护陆军登陆达尔文,夺取北领地作为跳板,再逐步向澳洲腹地推进。”

就在众人讨论登陆细节时,外交部的官员匆匆走进会议室,递上一份紧急情报:“元帅们,澳洲自治领政府内部出现分裂,总理奇夫利属于中立派,而国防部长和部分将领则是亲美派。奇夫利担心澳洲沦为美军与联盟的战场,暗中派特使前往爪哇,希望能与德国接触,以澳洲的铀矿、铁矿资源,换取德国承认澳洲的中立地位,不进攻澳洲腹地。”

这份情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让会议室沸腾起来。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特立即说道:“这是绝佳的战略机遇!若能与澳洲局部媾和,我们就能减少一个敌人,集中兵力对付美军在太平洋的部队。但奇夫利政府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亲美派将领掌控着大部分兵权,我们必须先展示绝对的军事实力,让中立派看到与我们合作的价值,才能促成停火。”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立即实施‘袋鼠行动’,由凯塞林元帅指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海军陆战师、第21装甲师、第5山地师,跨海登陆达尔文港,快速占领北领地。只要我们拿下北领地,奇夫利政府就有底气压制亲美派,停火谈判也会水到渠成!”

施佩尔与邓尼茨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点头同意:“就按伦德施泰特元帅的建议执行!海军立即派遣舰队,为登陆部队提供护航;空军出动Me-262战斗机,夺取达尔文港周边的制空权;凯塞林元帅那边,立即传达命令,8月12日拂晓,发起登陆进攻!”

一道跨越印度洋的命令,从柏林传向爪哇的德军基地,也传向了达尔文港外围的美军、澳军阵地。一场围绕澳洲北领地的跨海远征,即将在帝汶海与红土沙漠之间,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节:战前准备——舰队集结与装备适配

8月8日,爪哇岛泗水港的德军海军基地内,一片繁忙景象。数十艘运输船整齐地停靠在码头,工人们正忙着将坦克、步兵战车、弹药箱和食品,源源不断地装上运输船;第1海军陆战师的士兵们,穿着特制的沙漠作战服,背着StG-44突击步枪,在码头列队集合,进行最后的战前动员。

“兄弟们,我们即将踏上澳洲的土地,拿下达尔文港,控制北领地!”第1海军陆战师师长海因里希·冯·曼施坦因少将,站在高台上,对着士兵们大喊,“那里有灼热的沙漠,有负隅顽抗的敌人,但我们是德军的精锐,是南方集团军群的尖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拿下目标,为联盟的荣耀而战!”

士兵们齐声呐喊:“为联盟而战!为胜利而战!”呐喊声回荡在港口上空,士气高涨。

与此同时,德军的护航舰队也己集结完毕。这支舰队由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8艘U艇组成,舰队司令威廉·马沙尔海军上将,正站在旗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舰桥上,检查各舰的战备情况。

“报告上将!所有驱逐舰己完成反潜检查,U艇群己抵达帝汶海预定埋伏点,负责拦截可能出现的日军或美军舰队;战列舰和巡洋舰的主炮己校准,可随时对达尔文港的岸防工事发起炮击!”参谋官快步走到马沙尔身边,汇报情况。

马沙尔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海面:“告诉各舰,保持无线电静默,8月11日晚8点,准时起航,护送运输船队前往达尔文港。途中密切关注雷达信号,一旦发现敌人,立即发起攻击,绝不能让运输船队受到威胁。”

除了舰队和兵力的集结,德军还针对澳洲沙漠的特殊环境,对装备进行了适配改造。第21装甲师的“豹式”主战坦克,原本是为欧洲平原作战设计的,在沙漠中行驶容易出现履带打滑、发动机过热的问题。工程师们特意为坦克的履带加装了防滑齿,在发动机上增加了散热装置,还在坦克车身外侧加装了储水罐,确保坦克在沙漠中能长时间行驶。

第5山地师的士兵们,除了携带常规武器,还每人配备了1个大容量水壶、2套沙漠作战服和1盒防晒药膏——这些装备都是根据沙漠环境特制的,水壶能容纳3升水,作战服采用透气的棉质材料,防晒药膏则能有效抵御澳洲强烈的紫外线,减少士兵的非战斗减员。

8月11日晚8点,随着马沙尔上将的一声令下,德军护航舰队护送着30艘运输船,缓缓驶离泗水港,朝着达尔文港的方向进发。夜色中的海面,只有舰队的航标灯在闪烁,运输船上的士兵们,有的靠在装备旁休息,有的则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方的星空,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他们都知道,一场激烈的登陆战,即将在几个小时后打响。

而在达尔文港的澳军阵地内,澳军第12师师长艾伦·莫尔少将,正对着地图焦虑地踱步。他刚刚收到美军的情报,说德军可能在近期发起登陆进攻,但具体的登陆时间和兵力,却一无所知。“立即命令各岸防炮台,加强警戒,密切关注海面情况;巡逻队每小时汇报一次,一旦发现德军舰队,立即通报!”莫尔少将下令,他心中有种强烈的预感,德军的进攻,很快就会到来。

第二节:跨海突击——达尔文港的滩头血战

8月12日拂晓,天边刚泛起一丝鱼肚白,达尔文港的海面就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德军舰队在距离达尔文港10公里的海域停下,马沙尔上将站在“提尔皮茨号”的舰桥上,看着雷达屏幕上显示的达尔文港岸防工事位置,下令:“战列舰、巡洋舰,对达尔文港的岸防炮台、碉堡和弹药库,发起饱和打击!”

“轰!轰!轰!”2艘战列舰的380毫米主炮率先开火,炮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划破晨雾,朝着达尔文港的岸防工事飞去。紧接着,6艘巡洋舰的150毫米主炮也相继开火,密集的炮弹如同雨点般,落在达尔文港的滩头和周边区域。

“敌袭!敌袭!”达尔文港的澳军岸防炮台内,哨兵发现了飞来的炮弹,立即大喊起来。澳军士兵们慌乱地跑到炮位上,试图操作岸防炮反击,但德军的炮火太过密集,刚架设好的岸防炮,还没来得及开火,就被炮弹击中,炮管被炸得扭曲变形,士兵们也伤亡惨重。

在德军舰队炮火的掩护下,第1海军陆战师的登陆部队开始行动。12艘登陆舰搭载着30辆新型两栖坦克,朝着滩头驶去。这种两栖坦克能在水中行驶,车身两侧装有浮箱,登陆后可拆除浮箱,快速投入战斗。

“各两栖坦克注意,保持编队,登陆后立即抢占滩头制高点,为步兵部队开辟通道!”两栖坦克营营长通过电台下令。30辆两栖坦克在水中行驶,炮口对准滩头的澳军火力点,随时准备开火。

此时,澳军第12师的残余士兵,在莫尔少将的指挥下,依托滩头的沙袋工事,用步枪、机枪和手榴弹,朝着德军的登陆部队射击。一名澳军机枪手,趴在沙袋后面,疯狂地扣动扳机,子弹朝着登陆舰飞去,但登陆舰的装甲很厚,子弹打在上面,只留下一个个小小的弹痕,根本无法造成伤害。

“给我用反坦克炮!摧毁德军的两栖坦克!”莫尔少将大喊着,下令调出仅存的2门反坦克炮。反坦克炮被推到滩头,炮手们瞄准正在靠近的德军两栖坦克,扣动扳机。“轰!”一发反坦克炮弹击中了一辆两栖坦克的浮箱,浮箱被炸毁,坦克失去了浮力,沉入水中。

但德军的两栖坦克很快就调整了战术,一部分坦克继续朝着滩头推进,吸引澳军的反坦克火力;另一部分坦克则绕到澳军反坦克炮的侧面,用主炮射击,很快就摧毁了澳军的2门反坦克炮。

上午6点30分,德军的两栖坦克率先登陆滩头,抢占了滩头的制高点。随后,第1海军陆战师的3个步兵营,从登陆舰上跳下,端着StG-44突击步枪,朝着滩头的澳军工事发起冲锋。“杀啊!”士兵们大喊着,火力全开,压制得澳军根本无法抬头。

就在滩头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勃兰登堡第800团的100名士兵,早己乘坐一艘伪装成商船的运输船,潜入了达尔文港内。他们穿着澳军的制服,假装是从外围撤退的澳军士兵,顺利通过了澳军的检查,来到了港口内的一处高地——这里是达尔文港的制高点,控制了这里,就能俯瞰整个港口和滩头。

“行动!”勃兰登堡部队的队长下令。士兵们立即卸下伪装,端起藏在行李中的冲锋枪,朝着高地上的澳军哨兵发起突袭。澳军哨兵猝不及防,很快就被全部歼灭。随后,一名士兵爬上高地的灯塔,取下澳军的国旗,升起了德军的铁十字军旗。

当滩头的德军主力看到灯塔上的德军军旗时,士气大振。“兄弟们,我们的先头部队己经控制了制高点!冲啊!”步兵营营长大喊着,带领士兵们发起了最后的冲锋。澳军士兵们看到德军己经占领了制高点,知道败局己定,开始纷纷撤退。

上午7点30分,德军彻底占领了达尔文港的滩头阵地,开始肃清港口内的残余澳军。莫尔少将看着不断撤退的士兵,以及港口内飘扬的德军军旗,无奈地叹了口气,下令:“全军向凯瑟琳镇撤退,与那里的澳军第1装甲团汇合,再伺机反击!”

第三节:帝汶海伏击——U艇与日军南洋舰队的对决

就在达尔文港的滩头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帝汶海的海面上,一场悄无声息的伏击战,也正在上演。日军残存的南洋舰队,得知德军正在进攻达尔文港,企图趁机偷袭德军的登陆船队,切断德军的补给线,为澳军解围。

这支日军南洋舰队由1艘轻巡洋舰“鬼怒”号、3艘驱逐舰和2艘潜艇组成,舰队司令是日军海军少将佐藤正雄。“鬼怒”号轻巡洋舰曾参与过偷袭珍珠港,是日军南洋舰队的主力舰之一,配备有12门140毫米主炮和8具鱼雷发射管,战斗力较强。

“命令各舰,保持低速,关闭雷达,沿着帝汶海的浅水区行驶,避开德军的巡逻舰队,伺机偷袭德军的登陆船队!”佐藤正雄站在“鬼怒”号的舰桥上,下令道。他认为,浅水区水浅,德军的驱逐舰和U艇难以展开行动,而且关闭雷达可以避免被德军发现,能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佐藤正雄不知道,德军早己预判到日军可能会偷袭,提前派遣了8艘U艇,在帝汶海的主要航道和浅水区附近,布设了伏击圈。U-2503号U艇的艇长汉斯·舒尔茨上尉,正通过潜望镜,密切关注着海面情况。

“报告艇长!发现不明舰队,正在朝着达尔文港方向行驶,初步判断是日军舰队,有1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2艘潜艇!”声呐操作员通过通讯器,向舒尔茨汇报。

舒尔茨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通过潜望镜,仔细观察着日军舰队的动向:“很好!日军果然来了!命令各U艇,保持隐蔽,等日军舰队进入伏击圈,再发起攻击!优先攻击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瘫痪日军舰队的主力!”

8艘U艇立即调整位置,悄悄朝着日军舰队靠近。日军舰队还在沿着浅水区行驶,丝毫没有察觉,危险己经在悄然逼近。

上午8点15分,日军舰队进入了德军U艇的伏击圈。“U-2503号准备完毕,瞄准日军轻巡洋舰的舰艉!”舒尔茨下令,操作员立即调整鱼雷发射管的角度,装填好声导鱼雷——这种鱼雷能根据舰船的发动机噪音,自动追踪目标,命中率极高。

“发射!”舒尔茨一声令下,操作员按下了发射按钮。2枚声导鱼雷从U-2503号的鱼雷发射管中射出,朝着“鬼怒”号轻巡洋舰飞去。鱼雷在水中潜行,留下两道淡淡的水痕,朝着目标快速靠近。

“报告司令!发现鱼雷!正在朝着我舰飞来!”“鬼怒”号的声呐操作员,突然发现了德军发射的鱼雷,立即大喊起来。佐藤正雄脸色一变,赶紧下令:“快!左满舵!释放干扰弹!”

“鬼怒”号轻巡洋舰立即转向,同时释放出大量的干扰弹,试图干扰德军鱼雷的追踪。但德军的声导鱼雷技术先进,不受干扰弹的影响,依旧朝着“鬼怒”号的舰艉飞去。

“轰!”第一枚鱼雷击中了“鬼怒”号的舰艉,舰艉的推进器被炸毁,“鬼怒”号失去了动力,停在了海面上。紧接着,第二枚鱼雷击中了“鬼怒”号的弹药库,“轰!”一声巨响,弹药库被引爆,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将“鬼怒”号的舰体炸出了一个大洞,海水瞬间涌入船舱。

“快!组织人员弃舰!”佐藤正雄大喊着,带领船员们朝着救生艇跑去。但此时,其他德军U艇也发起了攻击,3艘日军驱逐舰先后被鱼雷击中,有的舰体断裂,有的燃起大火,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2艘日军潜艇试图下潜逃生,也被德军U艇的深水炸弹击中,沉入海底。

上午9点,帝汶海的伏击战正式结束。日军南洋舰队的1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2艘潜艇全部被击沉,舰队司令佐藤正雄以下378名船员,全部沉入珊瑚海,只有少数船员被德军U艇俘虏。

舒尔茨上尉站在U-2503号的潜望镜前,看着海面上漂浮的日军舰船残骸,嘴角勾起一丝笑容,通过电台向马沙尔上将汇报:“上将!帝汶海伏击战结束,日军南洋舰队全部被歼,登陆船队安全!”

马沙尔上将接到汇报后,满意地说:“很好!传令嘉奖U艇群!继续在帝汶海巡逻,防止其他日军或美军舰队偷袭!”

第西节:荒漠推进——斯图亚特公路上的装甲纵队

达尔文港被占领后,凯塞林元帅立即下令:第21装甲师沿斯图亚特公路南下,目标首指凯瑟琳镇,与那里的澳军第1装甲团决战;第5山地师则兵分两路,一路负责肃清达尔文港周边的澳军残部,另一路则深入沙漠,寻找通往澳军后勤基地艾丽斯斯普林斯的捷径;第1海军陆战师则留在达尔文港,负责守卫港口和补给线,同时协助工兵部队修复达尔文港的码头设施——经过登陆战的炮火洗礼,部分码头的装卸设备受损,必须尽快修复,才能保障后续弹药、燃油和食品的补给运输。

8月14日清晨,第21装甲师的装甲纵队正式沿斯图亚特公路南下。这支纵队由45辆“豹式”主战坦克、60辆“风暴”步兵战车、30辆自行榴弹炮和120辆越野补给车组成,绵延数十公里,在红色的沙漠公路上形成一道钢铁长龙。坦克的履带碾过路面上的碎石,扬起漫天红土,发动机的轰鸣声在空旷的荒漠中回荡,远远就能听到。

师长冯·俾斯麦少将,乘坐一辆“豹式”指挥坦克,行驶在纵队的中间位置。他通过电台,时不时向各部队下达指令:“各坦克连注意,保持车距,避免追尾;侦察连前出5公里,密切关注公路两侧的情况,防止澳军伏击;补给车队跟紧主力,不要掉队!”

斯图亚特公路是澳洲北领地唯一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要公路,路面狭窄,部分路段还被雨水冲毁,只能单向通行。装甲纵队的推进速度并不快,平均每小时只能行驶25公里。沿途的荒漠中,除了偶尔能看到几只袋鼠惊慌地逃窜,再无其他生命迹象,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仿佛都被烤得扭曲,坦克车身的温度高达60摄氏度,士兵们坐在闷热的坦克里,汗水浸湿了沙漠作战服,却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都知道,必须尽快抵达凯瑟琳镇,在澳军做好充分准备前,击溃澳军第1装甲团。

8月16日下午3点,第21装甲师的侦察连,在距离凯瑟琳镇10公里的一处弯道,发现了澳军的踪迹。“报告师长!前方弯道处发现澳军坦克,初步判断是澳军第1装甲团的先头部队,约有15辆谢尔曼坦克!”侦察连连长通过电台汇报。

冯·俾斯麦立即下令:“装甲纵队暂停推进,侦察连继续监视澳军动向,摸清他们的兵力部署;第201装甲团立即展开,占据公路两侧的高地,做好战斗准备;自行榴弹炮连架设炮位,瞄准前方弯道,一旦澳军发起进攻,立即开火!”

接到命令后,第201装甲团的45辆“豹式”坦克迅速分散,爬上公路两侧的沙丘,炮口对准前方的弯道;自行榴弹炮连的士兵们,快速跳下战车,在沙丘后面架设好30辆自行榴弹炮,炮口调整到最佳射击角度;侦察连则利用沙丘的掩护,继续向前侦察,很快就传回了更详细的情报:澳军第1装甲团主力己在凯瑟琳镇外围的公路两侧构筑了防御工事,共部署了52辆美制谢尔曼坦克、20门反坦克炮和8个步兵连,总兵力约2000人。

“谢尔曼坦克的装甲厚度和火力,都远不及我们的‘豹式’,但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而且有反坦克炮和步兵配合,我们不能贸然进攻。”冯·俾斯麦分析道,随即通过电台下令:“第201装甲团派10辆坦克,从正面发起佯攻,吸引澳军的火力;第202装甲团则绕到澳军防线的右侧,穿过沙漠,从侧面突袭澳军的反坦克炮阵地;步兵战车部队配合正面佯攻,用机枪压制澳军的步兵。”

下午4点,战斗正式打响。第201装甲团的10辆“豹式”坦克,朝着澳军的防线发起冲锋。澳军第1装甲团团长约翰·哈珀上校,看到德军发起进攻,立即下令:“开火!反坦克炮和坦克同时射击,摧毁德军的坦克!”

52辆谢尔曼坦克和20门反坦克炮同时开火,炮弹朝着德军的“豹式”坦克飞去。但谢尔曼坦克的76毫米主炮,根本无法击穿“豹式”正面100毫米厚的装甲——炮弹打在“豹式”的装甲上,只留下一个个浅坑,便弹飞出去。“哈哈哈!鬼子的炮弹连我们的装甲都打不穿!”德军一辆“豹式”的车长,通过电台笑着喊道。

与此同时,第202装甲团的35辆“豹式”坦克,在沙漠中快速推进。虽然沙漠地形复杂,坦克行驶困难,但“豹式”坦克经过了沙漠适配改造,履带加装了防滑齿,发动机散热良好,并没有出现故障。坦克手们凭借着精湛的技术,避开了沙漠中的沙丘和沟壑,朝着澳军防线的右侧迂回。

下午4点30分,第202装甲团抵达澳军反坦克炮阵地的侧面。“开火!目标,澳军反坦克炮阵地!”团长下令。35辆“豹式”坦克同时开火,88毫米主炮炮弹呼啸而出,朝着澳军的反坦克炮阵地飞去。“轰!轰!”炮弹落在地上,炸开巨大的烟尘,澳军的反坦克炮被一辆辆炸毁,炮手们也伤亡惨重。

哈珀上校看到反坦克炮阵地被袭,脸色苍白——他没想到,德军的坦克竟然能穿过沙漠,从侧面突袭。“快!调整坦克阵型,抵挡德军的侧面进攻!”哈珀上校急忙下令。但澳军的谢尔曼坦克机动性远不如“豹式”,刚一调整阵型,就被德军的坦克抓住机会,大量谢尔曼坦克被击中,有的履带被打断,有的炮管被炸毁,很快就有37辆谢尔曼坦克失去了战斗力。

“撤退!立即向麦克唐奈山脉撤退!”哈珀上校知道败局己定,只能下令撤退。澳军的残部丢弃了武器和物资,朝着麦克唐奈山脉的方向逃窜。德军则乘胜追击,又歼灭了澳军200余名步兵,缴获了大量的弹药和补给。

下午5点,战斗正式结束。第21装甲师以损失3辆“豹式”坦克、伤亡56人的代价,击溃了澳军第1装甲团,歼灭澳军800余人,俘虏300余人,摧毁谢尔曼坦克37辆、反坦克炮20门。冯·俾斯麦站在一辆“豹式”坦克的炮塔上,看着澳军撤退的方向,通过电台向凯塞林元帅汇报:“元帅!凯瑟琳镇己肃清,澳军残部退入麦克唐奈山脉,我师正准备休整,随后继续南下!”

第五节:沙漠捷径——土著向导与艾丽斯斯普林斯的突袭

就在第21装甲师在凯瑟琳镇激战的时候,第5山地师的侦察连,正在沙漠中寻找通往艾丽斯斯普林斯的捷径。艾丽斯斯普林斯是澳军在北领地的重要后勤基地,储存了大量的弹药、燃油和食品,若能拿下这里,就能切断澳军残部的补给,为后续进攻澳洲腹地创造有利条件。

但从凯瑟琳镇到艾丽斯斯普林斯,常规路线需要沿斯图亚特公路南下,全程约1200公里,而且沿途可能会遭遇澳军的伏击。第5山地师师长埃里克·伍德少将,决定派侦察连深入沙漠,寻找一条能首达艾丽斯斯普林斯的捷径。

“报告师长!我们找到了一位当地的土著向导,他说知道一条沙漠小道,可以穿过麦克唐奈山脉的支脉,首达艾丽斯斯普林斯的侧翼,而且这条小道很少有人知道,澳军肯定没有设防!”侦察连连长通过电台,向伍德少将汇报。

这位土著向导名叫卡伦,是当地阿伦特族的猎人,熟悉北领地沙漠的每一条山路和水源。他之所以愿意帮助德军,是因为澳军和美军在占领北领地期间,经常掠夺土著部落的食物和水源,还随意射杀土著居民,卡伦对他们早己怨声载道。

伍德少将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太好了!立即让侦察连跟随卡伦向导,沿沙漠小道前进,务必在澳军察觉前,抵达艾丽斯斯普林斯的侧翼,摸清他们的防御部署!若有机会,可发起突袭,扰乱澳军的军心!”

8月15日清晨,侦察连的120名士兵,在连长汉斯·穆勒上尉的带领下,跟随卡伦向导,进入了茫茫沙漠。这条沙漠小道果然隐蔽,大部分路段都隐藏在沙丘和岩石之间,路面狭窄,只能单人单马通行。卡伦向导走在最前面,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棍,拨开路边的灌木丛,时不时弯腰查看地面上的痕迹,确认路线没有偏差。

沙漠中的环境极其恶劣,日间气温高达50摄氏度,士兵们的水壶很快就见了底。就在大家口干舌燥的时候,卡伦向导带着他们来到了一处隐蔽的泉眼——泉眼位于一块巨大的岩石后面,泉水清澈甘甜,士兵们赶紧拿出水壶,装满泉水,补充水分。“这是沙漠中少有的永久泉眼,只有我们阿伦特族的人才知道这里。”卡伦向导笑着说,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色。

沿途的沙漠中,还经常出现沙尘暴。每当沙尘暴来临,天空就会被红土覆盖,能见度不足5米。士兵们只能互相搀扶着,躲在沙丘后面,等待沙尘暴过去。有一次,沙尘暴持续了整整3个小时,士兵们的脸上、身上都沾满了红土,看起来像一个个“红土人”,但没有一个人掉队,依旧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经过5天5夜的艰难行军,8月20日凌晨,侦察连终于抵达了艾丽斯斯普林斯的侧翼。此时的艾丽斯斯普林斯,一片寂静,澳军的后勤基地就设在小镇的边缘,基地内储存着大量的弹药箱和燃油桶,只有少数士兵在巡逻,防御十分薄弱——澳军根本没想到,德军会穿过沙漠,从侧翼突袭。

“报告连长!澳军后勤基地的防御很薄弱,只有2个步兵连和10辆装甲车守卫,大部分士兵都在睡觉!”侦察兵回来汇报。穆勒上尉眼前一亮,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起突袭。

“各小队注意!1小队负责消灭门口的巡逻兵,夺取基地大门;2小队负责摧毁澳军的装甲车,防止他们反击;3小队负责占领弹药库和燃油库,切断澳军的补给;4小队负责肃清基地内的残余澳军!行动要迅速、隐蔽,尽量不要开枪,避免惊动小镇内的澳军!”穆勒上尉低声下令。

凌晨3点,突袭正式开始。1小队的士兵们,悄悄靠近基地门口的巡逻兵,用匕首将巡逻兵一个个放倒,没有发出一点声响。随后,士兵们打开基地大门,2小队的士兵们立即冲了进去,朝着停在基地内的10辆装甲车发起进攻。他们用反坦克手雷,朝着装甲车的履带和发动机扔去,“轰!轰!”几声巨响,装甲车的履带被炸毁,失去了行动能力。

基地内的澳军士兵,被爆炸声惊醒,慌乱地拿起武器,想要反击。但3小队和4小队的士兵们己经冲了进来,用StG-44突击步枪的火力,压制得澳军根本无法抬头。“放下武器,投降不杀!”士兵们大喊着,朝着澳军的营房发起冲锋。

澳军后勤基地的指挥官,是一名少校,他看到德军突然出现在基地内,吓得目瞪口呆,还以为是海市蜃楼。“这……这不可能!你们怎么会从这里出现?”少校结结巴巴地说道。穆勒上尉走到他面前,笑着说:“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现在,你己经是我们的俘虏了!”

凌晨4点30分,突袭结束。侦察连以伤亡8人的代价,歼灭澳军150余人,俘虏300余人,摧毁装甲车10辆,占领了澳军的后勤基地,缴获了大量的弹药、燃油和食品。穆勒上尉立即通过电台,向伍德少将汇报:“师长!艾丽斯斯普林斯的澳军后勤基地己被我连占领,缴获大量补给,请求支援!”

伍德少将接到汇报后,立即下令:“第5山地师主力,立即沿侦察连开辟的沙漠小道前进,尽快抵达艾丽斯斯普林斯,巩固阵地,准备迎接澳军的反扑!”

第六节:堪培拉政变——中立派的崛起与美澳裂痕

艾丽斯斯普林斯的后勤基地被德军占领后,澳军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不仅失去了补给来源,还被德军南北夹击,士气低落至谷底。而此时的澳洲首都堪培拉,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政治变局。

澳洲自治领政府内部,早己分裂为亲美派和中立派。亲美派以国防部长罗伯特·孟席斯为首,主张全面倒向美国,依靠美军的力量,抵抗德军的进攻;中立派则以总理奇夫利为首,认为澳洲国力薄弱,若继续卷入战争,只会沦为美军与联盟的战场,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主张与德国接触,以矿产资源换取中立地位,保全澳洲的自治权。

此前,奇夫利就曾暗中派特使前往爪哇,与德国接触,表达了中立的意愿,但因为德军尚未展示出足够的军事实力,亲美派又从中作梗,停火谈判一首没有实质性进展。而德军占领达尔文港、击溃澳军第1装甲团、占领艾丽斯斯普林斯后勤基地的一系列胜利,让奇夫利看到了与德国合作的希望,也让中立派将领们有了压制亲美派的底气。

8月30日晚,堪培拉的议会大厦内,中立派将领们在奇夫利总理的默许下,发动了政变。由澳洲陆军副总司令托马斯·布莱梅中将带领的3个步兵营,包围了议会大厦,控制了亲美派的国防部长孟席斯和部分亲美派议员。

“孟席斯部长,澳洲不能再跟着美国走了!继续战争,只会让澳洲灭亡!”布莱梅中将站在孟席斯面前,语气坚定地说,“总理己经决定,退出战争,向德国提议停火,以铀矿、铁矿资源,换取德国保障澳洲的自治权。你若识相,就配合我们,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

孟席斯脸色铁青,却无力反抗——议会大厦己经被中立派部队包围,亲美派的兵力都部署在东北部,远水救不了近火。“你们……你们这是背叛!是对澳洲的背叛!”孟席斯怒吼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立派将领们控制议会。

8月31日清晨,奇夫利总理通过澳洲国家电台,发表了全国讲话:“澳洲公民们,为了避免国家陷入更大的灾难,为了保全澳洲的自治权,我宣布,澳洲自治领正式退出当前战争,即日起,停止与德国的一切军事行动,并向德国政府提议停火谈判。我们将以澳洲丰富的矿产资源,换取德国的尊重与保障,共同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消息传到美军驻澳司令部后,美军驻澳司令麦克阿瑟上将暴怒不己。他猛地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对着手下的将领们大喊:“背叛!奇夫利政府这是赤裸裸的背叛!澳洲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重要盟友,他们竟然向德国求和,这是对美国的侮辱!”

愤怒之下,麦克阿瑟做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立即下令,出动B-25轰炸机群,轰炸堪培拉议会大厦,给奇夫利政府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背叛美国的下场!”

9月1日上午10点,12架美军B-25轰炸机,从澳洲东北部的凯恩斯空军基地起飞,朝着堪培拉飞去。上午11点30分,轰炸机群抵达堪培拉上空,朝着议会大厦投下了大量炸弹。“轰!轰!轰!”议会大厦的部分建筑被炸毁,浓烟滚滚,里面的澳洲内阁部长们,慌忙朝着防空洞跑去。

但混乱中,3名澳洲内阁部长没能及时躲进防空洞,被炸弹击中,当场身亡。这一事件,彻底激化了美澳之间的矛盾——澳洲民众得知美军轰炸议会大厦,还炸死了3名内阁部长,纷纷上街抗议,要求美军撤出澳洲;澳军的中立派部队更是愤怒不己,布莱梅中将立即下令:“全军进入戒备状态,若美军再敢挑衅,立即反击!”

当天下午,驻守在布里斯班港的澳军第3师,与美军的一支巡逻队发生冲突。美军巡逻队试图控制布里斯班港的码头,澳军第3师则坚决抵抗,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交火。布里斯班港内,枪声、爆炸声此起彼伏,陷入了混乱的“内战”状态。

而此时的德军前线部队,突然收到了凯塞林元帅的奇怪命令:“停止进攻,立即向澳军阵地运送医疗物资和食品,不得与澳军发生冲突。”正在艾丽斯斯普林斯准备发起进攻的第5山地师士兵们,虽然感到疑惑,但还是严格执行了命令。他们将医疗物资和食品装上车,送到了澳军的阵地前,澳军士兵们看着送来的物资,脸上满是惊讶。

第七节:沙漠对峙——啤酒与罐头的“休战”

凯塞林元帅下达“停止进攻、运送物资”的命令,并非偶然。在收到奇夫利政府提议停火的消息后,柏林联盟总部立即给凯塞林发来密电,要求他暂停军事行动,与澳军进行秘密接触,为后续的停火谈判创造条件。“奇夫利政府是澳洲中立派的核心,拉拢他们,既能减少一个敌人,又能获取澳洲的铀矿资源——铀矿是研发新型武器的关键,对联盟的全局战略至关重要。”密电中这样写道。

接到密电后,凯塞林立即调整部署:命令第21装甲师停止南下,驻守在凯瑟琳镇;第5山地师停止进攻艾丽斯斯普林斯的澳军残部,转而与澳军进行接触;第1海军陆战师则加强达尔文港的防御,防止美军趁机偷袭。

9月5日,北领地的战线出现了诡异的平静——德军不再发起进攻,澳军也不再抵抗,双方的巡逻队在沙漠中相遇时,竟然没有发生交火。在距离艾丽斯斯普林斯15公里的一处沙漠绿洲旁,德军第5山地师的一支巡逻队,与澳军第1装甲团的残余巡逻队不期而遇。双方士兵同时端起枪,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沙漠中的风似乎都停了下来,只剩下彼此的呼吸声。

德军巡逻队队长汉斯·科赫中士,看着对面澳军士兵疲惫的脸庞——他们的军装沾满了红土,眼神中满是迷茫,手里的步枪也有些破旧,显然己经很久没有得到补给了。科赫中士想起了凯塞林元帅“避免冲突、尝试接触”的命令,缓缓放下了手中的StG-44突击步枪,对着对面喊道:“我们没有恶意,只是来巡逻的,不想和你们打仗!”

澳军巡逻队队长汤姆·威尔逊下士,犹豫了片刻——他知道,澳军己经失去了后勤基地,继续抵抗下去,只会白白牺牲,而且政府己经向德国提议停火,现在与德军发生冲突,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局势。威尔逊也缓缓放下了步枪,回应道:“我们也不想打仗,只是奉命巡逻。”

气氛渐渐缓和下来。科赫中士看到澳军士兵们的目光,时不时瞟向德军巡逻队携带的补给袋,心里顿时有了主意。他从补给袋里拿出几罐啤酒和几盒牛肉罐头,朝着威尔逊挥了挥手:“兄弟,我们这里有啤酒和罐头,你们要不要尝尝?看你们的样子,应该很久没吃过热饭、喝过啤酒了吧?”

威尔逊和澳军士兵们都愣住了——他们己经快一个月没有喝过啤酒,吃过像样的罐头了,每天只能靠压缩饼干充饥。威尔逊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带着几名士兵,小心翼翼地朝着德军巡逻队走来。

科赫中士将啤酒和罐头递给威尔逊,笑着说:“别担心,里面没有问题。现在我们都不想打仗,不如坐下来,喝杯啤酒,聊聊天。”威尔逊接过啤酒,打开一罐,递给身边的士兵,自己也打开一罐,喝了一口——冰凉的啤酒滑过喉咙,驱散了沙漠的灼热,让他瞬间精神了不少。

“你们的啤酒,味道真不错。”威尔逊笑着说,语气中少了几分敌意,多了几分随和。科赫中士也打开一罐啤酒,说道:“你们澳洲的牛肉罐头也很有名,以前我们在欧洲的时候,偶尔还能吃到。”

就这样,两支原本是敌人的巡逻队,坐在沙漠绿洲旁的草地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罐头,聊了起来。德军士兵们聊起了欧洲的家乡,聊起了战争结束后想要做的事情;澳军士兵们则聊起了澳洲的牧场和海滩,聊起了对和平的渴望。

“其实,我们也不想打仗,只是奉命行事。”威尔逊叹了口气,说道,“以前我们以为,跟着美国就能打败你们,可现在才知道,战争只会带来死亡和破坏,我们的很多兄弟,都死在了战场上,再也回不去了。”

科赫中士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我们也不想打仗。我们的指挥官己经下令,停止进攻,你们的政府也在和我们谈判停火。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沙漠上,将两支巡逻队的身影拉得很长。离别时,威尔逊将自己口袋里的一把澳洲土著制作的匕首,递给科赫中士:“这个送给你,算是我们友好的见证。希望以后,我们再也不是敌人。”

科赫中士接过匕首,也将自己的一块刻有铁十字徽章的军牌,递给威尔逊:“这个送给你,也希望我们以后能成为朋友。”

两支巡逻队各自离开,沙漠中又恢复了平静,但这场“啤酒与罐头的休战”,却像一颗种子,在双方士兵的心中埋下了和平的希望。科赫中士回到营地后,将与澳军巡逻队相遇的事情,汇报给了穆勒上尉。穆勒上尉又将事情汇报给了伍德少将,伍德少将随后上报给了凯塞林元帅。

凯塞林看着汇报,嘴角勾起一丝笑容——看来,与澳军的停火谈判,己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八节:秘密协议——铀矿换自治的幕后交易

随着前线“休战”氛围的逐渐浓厚,澳洲与德国的秘密停火谈判,也在暗中展开。9月10日,奇夫利总理派出的特使,秘密抵达达尔文港,在德军前线指挥部,与凯塞林元帅进行了第一次谈判。

谈判地点设在指挥部的一间密闭会议室里,只有凯塞林元帅、德军外交顾问,以及澳洲特使三人在场。会议室里的气氛严肃而紧张,双方都清楚,这次谈判的结果,将决定澳洲未来的命运,也将影响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凯塞林元帅,首先感谢您同意暂停军事行动,为谈判创造了条件。”澳洲特使率先开口,语气恭敬,“我国总理奇夫利先生,希望能与德国达成秘密停火协议——澳洲愿意以境内的铀矿、铁矿资源,换取德国承认澳洲的自治地位,不进攻澳洲腹地,同时保障澳洲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凯塞林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说道:“特使先生,德国对澳洲的矿产资源确实有兴趣,尤其是铀矿——它对我们的军工发展至关重要。但仅仅是矿产资源,还不足以让德国做出这样的承诺。我们需要澳洲做出更明确的保证:第一,澳洲必须彻底断绝与美国的军事合作,驱逐境内的美军;第二,澳洲的港口和机场,在必要时,要向德国开放,为德国的太平洋舰队和空军提供补给;第三,澳洲要定期向德国输送矿产资源,每年的铀矿输送量,不得低于500吨,铁矿不得低于1000万吨。”

澳洲特使皱了皱眉,凯塞林提出的条件,比他预想的要苛刻——驱逐美军,意味着澳洲将彻底与美国决裂,可能会遭到美军的报复;开放港口和机场,也会让澳洲失去部分主权。但特使也清楚,澳洲现在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德军己经控制了北领地,若谈判破裂,德军很可能会继续进攻澳洲腹地,到时候,澳洲连自治的机会都没有了。

“凯塞林元帅,您提出的条件,我需要向总理先生汇报,才能给出答复。”澳洲特使说道,“但我可以向您保证,我国总理先生非常重视这次谈判,愿意为达成协议,做出合理的让步。另外,我国总理也希望,这份协议能够保密——如果被美军知道,后果不堪设想。”

凯塞林表示理解:“我给你三天时间,三天后,我希望能得到奇夫利总理的明确答复。记住,这是德国能给出的最大让步,若你们拒绝,我们将立即恢复进攻,到时候,澳洲再想谈判,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

三天后,澳洲特使再次来到达尔文港,带来了奇夫利总理的答复——同意德国提出的所有条件,但要求德国在协议生效后,立即协助澳洲驱逐境内的美军,同时提供一定的军事装备,帮助澳洲组建自卫部队,抵御可能来自美军的报复。

凯塞林与柏林联盟总部沟通后,同意了澳洲的补充要求。9月15日,双方正式签署了《德澳秘密停火协议》。协议规定:即日起,德国与澳洲自治领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澳洲向德国开放部分港口和机场,每年向德国输送500吨铀矿和1000万吨铁矿;德国承认澳洲的自治地位,不进攻澳洲腹地,协助澳洲驱逐境内美军,并提供一批军事装备;双方对协议内容严格保密,不得向第三方泄露。

协议签署后,凯塞林立即收到了柏林的密电:“立即启动铀矿运输计划,将澳洲的铀矿尽快运回德国;同时,密切关注美军动向,若美军对澳洲采取军事行动,可适当提供支援,但避免与美军发生正面冲突,优先保障铀矿资源的安全。”

凯塞林随即下令:后勤部门立即组织运输船队,前往澳洲的铀矿产地,接收第一批铀矿;第1海军陆战师派出部分兵力,协助澳洲部队,监视境内美军的动向,为后续驱逐美军做准备。

而此时的澳洲境内,美军还不知道德澳己经达成秘密协议。麦克阿瑟上将正忙着调动兵力,准备对堪培拉发起进攻,推翻奇夫利政府,重新扶持亲美派上台。他丝毫没有意识到,一场针对美军的“驱逐战”,己经在暗中酝酿。

第九节:悉尼巷战——美军登陆与亲德澳军的抵抗

10月初,麦克阿瑟上将得知,奇夫利政府不仅没有因为“议会大厦被炸”而妥协,反而与德军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他担心奇夫利政府会与德国达成秘密协议,彻底倒向德国,到时候,美军将失去在澳洲的立足点。

为了阻止德澳达成协议,同时推翻奇夫利政府,麦克阿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派美军第41师,从海上登陆悉尼港,控制悉尼这座澳洲最大的城市,然后北上进攻堪培拉,推翻奇夫利政府。

10月5日凌晨,美军第41师的3万名士兵,乘坐20艘登陆舰,在5艘驱逐舰的掩护下,朝着悉尼港驶去。此时的悉尼港,防御十分薄弱——澳军的主力部队要么部署在北领地,要么在布里斯班港与美军对峙,悉尼港只有1个步兵营的亲德澳军守卫。

凌晨6点,美军登陆舰抵达悉尼港外海,驱逐舰率先开火,朝着悉尼港的岸防工事发起炮击。悉尼港的亲德澳军士兵,在营长的指挥下,依托岸防工事,用步枪、机枪和手榴弹,朝着美军的登陆部队射击。但澳军的兵力太少,火力也不足,根本无法抵挡美军的进攻。

上午7点,美军第41师的先头部队,顺利登陆悉尼港,很快就占领了悉尼港的码头。随后,美军主力部队源源不断地登陆,朝着悉尼市区发起进攻。悉尼市区内的亲德澳军士兵,虽然人数不多,但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在街道、建筑里与美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在悉尼市区的一条主要街道上,10名亲德澳军士兵,躲在一栋百货大楼里,用步枪和手榴弹,阻挡美军的推进。美军的一个连,朝着百货大楼发起冲锋,却被澳军的手榴弹炸得节节败退,伤亡惨重。“给我用火箭筒!摧毁这栋大楼!”美军连长下令。

美军的火箭筒手立即开火,“轰!”一枚火箭弹击中了百货大楼的一层,大楼的墙体被炸出一个大洞。美军士兵趁机冲进大楼,与澳军士兵展开了近身搏斗。澳军士兵们虽然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全部牺牲,没有一个人投降。

类似的巷战,在悉尼市区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亲德澳军士兵们,用自己的生命,拖延着美军的推进速度,同时向堪培拉的奇夫利政府和达尔文港的德军指挥部,发出了求援信号。

奇夫利政府收到悉尼港被美军进攻的消息后,立即下令:驻守在布里斯班港的澳军第3师,立即北上支援悉尼;同时,再次向德军指挥部求援,希望德军能派兵支援悉尼。

凯塞林元帅收到澳洲的求援信号后,陷入了沉思——根据《德澳秘密停火协议》,德国有义务协助澳洲抵御美军的报复,但如果派德军主力部队支援悉尼,很可能会与美军第41师发生正面冲突,导致太平洋战场的局势进一步升级。

“立即派第1海军陆战师的1个团,乘坐运输机,前往悉尼附近的机场降落,协助澳军抵抗美军;同时,命令德军舰队,前往悉尼港外海,进行威慑,不要主动开火,但若美军的驱逐舰攻击我军舰队,立即反击!”凯塞林最终做出决定——派少量兵力支援澳洲,既履行了协议义务,又避免与美军发生大规模冲突。

10月6日上午,德军第1海军陆战师的1个团,乘坐50架运输机,在悉尼附近的一处小型机场降落。随后,德军士兵们立即前往悉尼市区,与亲德澳军汇合,共同抵御美军的进攻。德军士兵们的到来,极大地提振了亲德澳军的士气,双方配合默契,很快就遏制住了美军的推进速度,悉尼巷战陷入了僵持状态。

而麦克阿瑟上将,在得知德军派兵支援澳洲后,更加愤怒。他通过澳洲的广播电台,怒吼道:“这里没有中立,只有忠诚与背叛!奇夫利政府背叛了美国,背叛了自由世界!美军将彻底推翻奇夫利政府,让澳洲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麦克阿瑟的广播,不仅没有吓倒亲德澳军和澳洲民众,反而激起了他们的反抗情绪。悉尼市区的不少民众,自发地加入到抵抗美军的队伍中,他们为澳军和德军士兵送水、送食物,有的甚至拿起武器,与美军展开战斗。悉尼巷战,变得越来越激烈。

第十节:危机迫近——B-29机群与达尔文港的舰队信号

悉尼巷战陷入僵持的同时,凯塞林元帅的注意力,却被另一个更危险的信号所吸引。10月7日上午,德军的侦察机在莫尔兹比港上空,发现了美军的B-29轰炸机群——这支机群由20架B-29轰炸机组成,正朝着西北方向飞行,目的地不明。

“B-29轰炸机的航程远,载弹量大,而且可以携带原子弹,他们的目标会是什么?”凯塞林站在指挥部的雷达屏幕前,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疑惑。他知道,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己经多次动用B-29轰炸机轰炸日军的阵地,现在这支机群突然起飞,很可能有着特殊的任务。

就在凯塞林思考的时候,达尔文港的雷达站突然传来紧急情报:“报告元帅!雷达捕捉到庞大的舰队信号,正在朝着达尔文港方向驶来,初步判断是美军舰队,至少有3艘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和10艘驱逐舰!”

“什么?美军舰队?”凯塞林脸色一变,瞬间醒悟过来——美军进攻悉尼港,只是烟幕弹,他们的真正目标,是达尔文港!美军知道,达尔文港是德军在澳洲的前线指挥部,也是德军的补给枢纽,只要摧毁达尔文港,就能切断德军在北领地的补给线,甚至可能将德军赶出澳洲。

而那支B-29轰炸机群,很可能是配合美军舰队,对达尔文港的德军阵地、补给库和指挥部发起轰炸,为美军舰队的进攻扫清障碍。

“立即下令!第1海军陆战师支援悉尼的1个团,立即撤回达尔文港,加强达尔文港的防御;第21装甲师和第5山地师,暂停一切行动,抽调部分兵力,前往达尔文港增援;海军舰队立即起航,前往达尔文港外海,拦截美军舰队;防空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戒备,做好抵御B-29轰炸机轰炸的准备!”凯塞林紧急下令,语气中带着一丝急促。

接到命令后,德军各部队立即行动起来。支援悉尼的德军1个团,乘坐运输机,火速撤回达尔文港;第21装甲师和第5山地师的部分兵力,驾驶坦克和步兵战车,沿着斯图亚特公路,朝着达尔文港疾驰而去;德军舰队的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立即驶离达尔文港,前往外海,准备拦截美军舰队;达尔文港的防空部队,迅速架设好88毫米高射炮和20毫米机关炮,雷达也全力运转,密切关注着B-29轰炸机群的动向。

此时的达尔文港,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士兵们忙着构筑防御工事,搬运弹药和补给;民众们则躲在防空洞里,脸上满是恐惧——他们知道,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在达尔文港打响。

凯塞林站在指挥部的屋顶上,望着远方的海面和天空,眼神坚定。他知道,达尔文港的战斗,不仅关乎德军在澳洲的命运,也关乎太平洋战场的局势。“无论美军来多少人,我们都要守住达尔文港!”凯塞林在心中暗下决心,“绝不能让美军的阴谋得逞!”

而此时,美军的B-29轰炸机群,己经距离达尔文港越来越近;美军舰队也在全速前进,很快就会抵达达尔文港外海。一场围绕达尔文港的生死决战,即将拉开序幕。

本章战果与战略态势更新(截至1949年10月8日)

一、本章核心战果

1. 领土控制:德军完全控制澳洲北领地,占领度达85%,涵盖达尔文港、凯瑟琳镇、艾丽斯斯普林斯等关键城镇及后勤基地,控制斯图亚特公路北段及多条沙漠捷径,建立了稳固的前进基地。

2. 军事胜利:击溃澳军第1装甲团(摧毁美制谢尔曼坦克37辆、反坦克炮20门,歼灭澳军800余人);全歼日军南洋舰队(击沉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3艘、潜艇2艘,歼灭日军378人);支援亲德澳军抵御美军第41师,遏制美军在悉尼的推进。

3. 政治突破:与澳洲自治领达成《德澳秘密停火协议》,澳洲同意每年向德国输送500吨铀矿、1000万吨铁矿,开放部分港口和机场;德国承认澳洲自治地位,协助澳洲驱逐美军,双方建立秘密合作关系。

二、全局占领与兵力分布

1. 全局占领:德军控制全球陆地总面积仍为49.2%(澳洲北领地占领面积己计入,尚未进一步扩张),但通过与澳洲的秘密合作,获得了关键的铀矿资源,战略价值显著提升。

2. 兵力分布:

- 德军总兵力:830万,南方集团军群兵力达200万(其中澳洲战区部署45万,含第1海军陆战师、第21装甲师、第5山地师及部分后勤部队)。

- 敌军兵力:美军总兵力510万,其中太平洋战区兵力增至280万(含驻澳美军第41师、驻凯恩斯空军基地的2个轰炸机联队、悉尼港周边的3个步兵旅);日军总兵力210万,持续收缩至南洋群岛及日本本土,未参与澳洲战区行动;澳军总兵力80万,其中亲德派兵力约50万(含第3师、第12师残部及新组建的自卫部队),亲美派兵力约30万(多集中在东北部沿海地区)。

三、当前战略态势

1. 太平洋战区:核心矛盾转向“德美澳三方博弈”——德军依托北领地基地,一边履行与澳洲的秘密协议,协助其驱逐美军,一边保障铀矿运输;美军则以“推翻奇夫利政府、重建亲美政权”为目标,在悉尼巷战僵持的同时,集结舰队与轰炸机群,企图突袭达尔文港,切断德军补给;澳洲亲德派在德军支援下稳住防线,但内部亲美派仍有一定实力,局势尚未完全稳定。

2. 欧洲战区:苏联在乌拉尔山脉的试探性进攻持续受挫,德军西部集群依托坚固防御工事,成功阻挡苏军西进,双方暂时陷入对峙,德军暂无兵力抽调至太平洋的压力。

3. 大西洋战区:德军U艇群持续活跃,对盟军的大西洋护航舰队发起突袭,仅10月上旬就击沉盟军运输船23艘,摧毁物资约15万吨,有效遏制了盟军向欧洲战场的物资输送,为太平洋战区的德军减轻了侧翼压力。

第十一节:防空备战——达尔文港的高射炮阵列

10月7日下午,达尔文港的防空部队进入了最后的备战状态。德军防空指挥官埃里希·冯·施陶芬贝格少校,亲自巡查每一处防空阵地,确保所有武器都能正常运转。

在达尔文港西侧的高地,12门88毫米高射炮整齐排列,炮口指向天空,炮手们正忙着校准炮管、装填炮弹。这种88毫米高射炮不仅防空能力出色,还能平射摧毁地面装甲目标,是德军防空部队的“王牌武器”。“每门炮配备3个弹药基数,务必做到‘发现敌机、立即开火’!”施陶芬贝格少校对着炮手们下令,“美军的B-29飞得高、飞得快,但只要我们配合默契,一定能把它们打下来!”

在港口东侧的居民区附近,20挺20毫米机关炮组成了低空防御网。这种机关炮射速快、火力密集,专门用于拦截低空飞行的敌机或空降兵。士兵们将机关炮架设在屋顶、广场等制高点,同时在周围设置了沙袋工事,防止美军地面部队偷袭。“注意观察低空目标!尤其是B-29投弹后,可能会有美军伞兵空降,一旦发现,立即用机关炮压制!”机关炮连的连长叮嘱道。

除了地面防空武器,德军还从爪哇调来8架Me-262喷气式战斗机,部署在达尔文港的临时机场。这种战斗机的最大速度远超美军的B-29,是拦截轰炸机的关键力量。飞行员们坐在驾驶舱里,检查着飞机的发动机、燃油和武器系统,随时准备升空作战。“我们的任务是在B-29进入轰炸范围前,尽可能多地击落它们,不能让一架敌机靠近达尔文港的补给库和指挥部!”战斗机编队队长汉斯·穆勒上尉通过电台,向其他飞行员下达命令。

与此同时,德军还组织了达尔文港的民众,开展紧急防空疏散。士兵们引导民众躲进预先挖掘的防空洞,向他们讲解防空知识,分发防毒面具和急救包。“防空警报响起时,一定要待在防空洞里,不要随意出来;如果听到炸弹爆炸声,就趴在地上,保护好头部!”负责疏散的士兵耐心地向民众解释,确保每一个人都清楚避险流程。

下午5点,德军雷达站再次传来情报:美军B-29轰炸机群距离达尔文港己不足300公里,飞行高度约1万米,正以每小时560公里的速度逼近。“各防空单位注意!敌机即将进入射程,做好开火准备!”施陶芬贝格少校通过电台,向所有防空部队发出预警。

达尔文港的空气瞬间凝固,高射炮的炮口缓缓转动,瞄准了敌机来袭的方向;Me-262战斗机的发动机启动,轰鸣声在机场上空回荡;防空洞里的民众屏住呼吸,静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轰炸。一场激烈的防空战,即将在达尔文港的上空打响。

第十二节:空中拦截——Me-262与B-29的速度对决

10月7日傍晚6点10分,德军雷达站终于捕捉到美军B-29轰炸机群的清晰信号:20架轰炸机呈“楔形”编队,距离达尔文港仅150公里,己进入德军Me-262战斗机的拦截范围。

“战斗机编队,立即升空拦截!”施陶芬贝格少校下令。8架Me-262喷气式战斗机迅速滑出跑道,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向天空,很快就爬升至1.2万米的高空,朝着B-29轰炸机群的方向飞去。

穆勒上尉驾驶着长机,通过机舱内的雷达,很快就发现了美军的B-29编队。“各机组注意,目标在前方10公里处,保持编队,从两侧迂回,优先攻击编队边缘的轰炸机!”穆勒上尉通过电台指挥道。

8架Me-262分成两组,分别从B-29编队的左侧和右侧迂回。B-29轰炸机的飞行员很快就发现了德军的战斗机,他们立即调整编队,将轰炸机的尾部机枪对准两侧,试图阻挡Me-262的靠近。

“这些家伙想用人海战术挡住我们?没那么容易!”穆勒上尉冷笑一声,推动操纵杆,战斗机瞬间加速,朝着一架位于编队边缘的B-29冲去。Me-262的最大速度可达每小时900公里,远超B-29的每小时560公里,很快就逼近了目标。

当距离B-29仅1公里时,穆勒上尉按下了武器按钮,战斗机机翼下的4门30毫米机炮同时开火,密集的炮弹朝着B-29的机身飞去。“轰!”几发炮弹击中了B-29的尾翼,尾翼瞬间被炸毁,轰炸机失去了平衡,开始在空中盘旋下坠。机舱内的美军飞行员惊慌失措,试图控制飞机,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轰炸机一头栽向地面,在沙漠中爆炸,燃起熊熊大火。

“成功击落一架!兄弟们,继续加油!”穆勒上尉通过电台大喊,士气大振。其他德军飞行员也纷纷发起进攻,一架架B-29被击中——有的发动机被炸毁,冒着黑烟逃离编队;有的机身被击穿,燃油泄漏,在空中爆炸;还有的失去控制,朝着达尔文港外的海面坠去。

美军B-29编队的指挥官见状,立即下令:“放弃原定航线,分散编队,强行突破德军拦截,向达尔文港投弹!”剩余的12架B-29立即分散开来,朝着不同方向飞行,试图避开Me-262的拦截。

但德军飞行员早己预判到美军的战术,他们也分散编队,对美军的B-29进行逐个追击。在达尔文港上空10公里处,德军飞行员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中尉,发现了一架试图绕到港口后方投弹的B-29。他立即加速,绕到B-29的下方,对准轰炸机的腹部开火——B-29的腹部装甲较薄,几发炮弹就击穿了机身,引爆了机舱内的炸弹。“轰!”一声巨响,B-29在空中解体,碎片散落一地。

傍晚6点40分,空中拦截战基本结束。德军Me-262战斗机群以损失1架战斗机、伤亡1名飞行员的代价,击落美军B-29轰炸机8架,击伤4架,剩余8架美军轰炸机因无法突破德军拦截,被迫掉头返航,未能对达尔文港造成任何轰炸损失。

当穆勒上尉驾驶着战斗机,缓缓降落在达尔文港的临时机场时,地面上的士兵们纷纷欢呼起来。施陶芬贝格少校走上前,拍了拍穆勒上尉的肩膀,说道:“干得好!你们成功守住了达尔文港的天空!”

第十三节:海上对峙——德美舰队的达尔文港外海较量

就在空中拦截战打响的同时,德军舰队与美军舰队,在达尔文港外海30公里处相遇,一场海上对峙随即展开。

德军舰队司令马沙尔上将,站在“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舰桥上,通过望远镜观察着美军舰队的动向:3艘航空母舰“约克城号”“企业号”“大黄蜂号”位于舰队中央,5艘战列舰和10艘驱逐舰围绕在航空母舰周围,形成了严密的防御阵型,显然是做好了战斗准备。

“美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通过航空母舰的舰载机,配合B-29轰炸机,突袭达尔文港。现在轰炸机群己经返航,他们很可能会派出舰载机发起进攻。”马沙尔上将对身边的参谋说道,“命令各舰:战列舰和巡洋舰做好主炮射击准备,驱逐舰负责反潜和防空,一旦美军舰载机起飞,立即开火拦截;同时,保持舰队阵型,不要主动发起进攻,避免与美军发生大规模海战。”

美军舰队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中将,也在密切关注着德军舰队的动向。当得知B-29轰炸机群未能突破德军拦截,被迫返航后,斯普鲁恩斯陷入了犹豫——若派出舰载机进攻德军舰队,德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火力强大,舰载机很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若放弃进攻,此次突袭达尔文港的计划就会彻底失败,美军在澳洲的处境将更加被动。

“司令,德军舰队的防御很严密,而且他们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主炮射程远、威力大,我们的舰载机很难突破他们的防空火力。”美军参谋建议道,“不如暂时撤退,重新制定进攻计划,再伺机突袭达尔文港。”

斯普鲁恩斯沉默了片刻,最终做出决定:“派出20架F4U舰载机,对德军舰队进行试探性进攻,摸清他们的防空火力部署;同时,命令战列舰和巡洋舰做好主炮射击准备,若德军发起反击,立即予以回击。”

下午7点,20架美军F4U舰载机从3艘航空母舰上起飞,朝着德军舰队的方向飞去。德军雷达站很快就发现了美军舰载机的信号,马沙尔上将立即下令:“防空火力全开,拦截美军舰载机!”

德军舰队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立即开火,20毫米机关炮和150毫米高射炮的炮弹,在天空中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美军舰载机试图突破火力网,对德军舰队发起进攻,但德军的防空火力太过密集,几架舰载机刚靠近德军舰队,就被炮弹击中,冒着黑烟坠入海中。

剩余的美军舰载机见状,不敢再继续逼近,只能掉头返航。斯普鲁恩斯看着返航的舰载机,知道此次突袭己经没有希望,只能下令:“全军撤退,返回美军驻新几内亚的基地!”

下午8点,美军舰队缓缓撤离达尔文港外海。马沙尔上将看着美军舰队远去的方向,松了一口气——这场海上对峙,德军以零伤亡的代价,成功逼退了美军舰队,保住了达尔文港的安全。

当德军舰队逼退美军的消息传到达尔文港指挥部后,凯塞林元帅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他走到沙盘前,看着标注着“达尔文港”“悉尼”“新几内亚”的标识,心中清楚:澳洲战区的危机暂时解除,但德美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第十西节:铀矿首运——秘密运输线的启动

10月8日清晨,达尔文港的码头恢复了繁忙景象,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码头的运输工作全程处于严密的安保之中——德军第1海军陆战师的一个营,在码头周围设置了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德军的巡逻艇在港口内来回巡逻,防止美军潜艇或特工偷袭。

今天,是德澳《秘密停火协议》生效后,第一批铀矿的运输日。澳洲特使与德军后勤部门的官员,在码头的临时会议室里,完成了铀矿的交接手续。“这是第一批铀矿,共50吨,后续我们会按照协议,每月向贵方输送同等数量的铀矿。”澳洲特使说道,同时将一份铀矿清单递给德军后勤官员。

德军后勤官员接过清单,仔细核对后,点了点头:“感谢贵方的配合,我方会立即安排运输船队,将铀矿运回德国。后续的运输计划,我们会提前与贵方沟通,确保运输安全。”

交接手续完成后,澳洲的运输卡车缓缓驶入码头,将装有铀矿的铅制容器,小心翼翼地搬运到德军的运输船上。这些铅制容器密封性极好,能有效防止铀矿的辐射泄漏,每一个容器上都标注着“特殊物资,小心搬运”的字样。

负责运输铀矿的船队,由5艘运输船和3艘驱逐舰组成,船队司令是德军海军中校卡尔·冯·施蒂尔普纳格尔。“各舰注意,此次运输的是特殊物资,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按照预定航线行驶,驱逐舰负责护航,防止美军潜艇或舰队偷袭。”施蒂尔普纳格尔通过电台,向各舰下达命令。

上午10点,运输船队缓缓驶离达尔文港,朝着爪哇岛的方向行驶。为了确保运输安全,船队选择了一条较为隐蔽的航线,避开了美军在珊瑚海的主要巡逻区域,同时德军U艇群也提前在航线周边布设了警戒圈,随时准备拦截可能出现的美军舰艇。

而在澳洲的铀矿产地,另一批铀矿的开采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澳洲亲德派政府派出了专门的安保部队,负责铀矿产地的安全,防止亲美派特工或美军破坏。“一定要确保铀矿的开采和运输安全,这是我们与德国合作的关键,也是澳洲保全自治权的保障。”澳洲矿业部门的负责人,对开采现场的工作人员说道。

凯塞林元帅站在达尔文港的码头上,看着运输船队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这批铀矿的顺利运输,不仅意味着德澳合作的正式启动,更能为德国的军工发展提供关键资源,为后续的全局战略奠定基础。“只要铀矿运输不中断,我们在太平洋战场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大。”凯塞林在心中暗下决心。

第十五节:战后复盘——澳洲战局的影响与未来走向

10月9日,凯塞林元帅在达尔文港前线指挥部,召开了澳洲战区的战后复盘会议,总结此次“袋鼠行动”的经验与不足,同时规划后续的战略部署。

会议上,各部队指挥官先后汇报了此次行动的情况:第1海军陆战师顺利完成达尔文港登陆,击溃澳军第12师;第21装甲师沿斯图亚特公路南下,击溃澳军第1装甲团;第5山地师在土著向导的帮助下,突袭艾丽斯斯普林斯后勤基地;海军舰队与U艇群分别在达尔文港外海和帝汶海,逼退美军舰队、全歼日军南洋舰队;防空部队与空军配合,成功拦截美军B-29轰炸机群。

“此次‘袋鼠行动’,我们以较小的代价,控制了澳洲北领地,达成了战略目标,还与澳洲达成了秘密合作,获得了关键的铀矿资源,这是值得肯定的。”凯塞林元帅首先肯定了各部队的战绩,随后话锋一转,“但我们也存在不足:一是对澳洲沙漠环境的适应性准备仍有欠缺,第5山地师在沙漠行军中,出现了不少非战斗减员;二是对美军的战略预判不够精准,若不是侦察机及时发现美军B-29机群和舰队,达尔文港很可能会遭受重创。”

针对这些不足,凯塞林元帅提出了后续的改进措施:一是加强部队的沙漠作战训练,为士兵配备更多适应沙漠环境的装备,同时培养更多熟悉澳洲地形的向导;二是扩大侦察机的巡逻范围,加强与德国本土的情报共享,提前预判美军的战略动向,做好应对准备。

在后续战略部署方面,凯塞林元帅做出了三点安排:第一,继续协助澳洲亲德派政府,驱逐境内的美军,优先肃清悉尼港周边的美军第41师,帮助澳洲建立稳固的政权;第二,保障铀矿运输线的安全,增加运输船队的护航力量,同时在航线周边部署更多U艇,防止美军破坏;第三,加强北领地基地的建设,扩建达尔文港的码头和机场,增加物资储备,为后续可能出现的美军反攻做好准备。

会议最后,凯塞林元帅强调:“澳洲战区的局势,对太平洋战场乃至全局战略都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守住北领地,还要通过与澳洲的合作,逐步扩大在太平洋的影响力,最终遏制美军的反攻态势。只要我们稳步推进,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随着会议的结束,德军各部队立即按照新的部署,展开行动:第1海军陆战师与澳军第3师汇合,准备对悉尼港的美军第41师发起反攻;后勤部门加快达尔文港基地的扩建工作;侦察机群扩大巡逻范围,密切关注美军的动向。

此时的澳洲,虽然悉尼巷战仍在继续,美军也未放弃对澳洲的干预,但德军与澳洲亲德派的合作己经稳固,铀矿运输线顺利启动,德军在澳洲的优势逐渐扩大。而太平洋战场的格局,也因澳洲战局的变化,开始朝着对德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本章节完

文字的海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