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红楼梦之刘姥姥倒拔垂杨柳 http://www.220book.com/book/MJSZ/ 章节无错乱精修!
 

楔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上古之时,女娲氏炼石补天,于西荒大荒山无稽崖,以三昧真火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此石高十二丈,见方二十西丈,内蕴五彩,外放霞光。娲皇氏采石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独留此一枚,弃于青埂峰下。这顽石自经锻炼,己通灵性,见同伴皆得补天大用,唯自己形体过大,不堪入选,日夜悲啼,自怨自艾。其声如泣如诉,山风过处,满谷皆是它那落寞的叹息。

一日,正当此石仰天长叹,怨己无材之际,忽见远方祥云缭绕,仙乐飘飘,一僧一道,联袂而来。那僧人,面如满月,目若朗星,身披一领百衲袈裟,赤足踏云,步步生莲。那道士,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手持一柄苍松拂尘,青袍飘飘,神采飞扬。二人行至青埂峰下,见此巨石莹洁可爱,且有仙气缭绕,便席地而坐,依石高谈。

起初,二人谈论些宇宙洪荒、大道无为的玄理,声音清越,仿佛天籁。渐渐地,话锋一转,竟说到了红尘俗世的荣华富贵、爱恨情仇。那僧人叹道:“渺渺真人,你看这滚滚红尘,虽是烦恼苦海,却也演出多少可歌可泣之事。那风流冤家,痴男怨女,明知是镜花水月,却偏要以身赴之,以泪染之,岂不可悲可叹?”

道人抚须笑道:“茫茫大士,此言差矣。世间万物,皆有定数。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正是这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才构成了人生百味。若无此种种,岂非一潭死水,了无生趣?”

此石在旁,听得心旌摇曳,凡心大炽。它本是灵物,于玄理妙道略有所通,但听闻那人间的“风流”、“痴怨”,只觉得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它再也按捺不住,竟口吐人言,声音厚重,带着金石之音,向那僧道恳求道:“二位仙师在上,弟子蠢物,不能行礼。适才闻听二位仙师谈及人间繁华,弟子心向往之。虽质地粗顽,却也略具灵性,若蒙仙师垂怜,肯携弟子往那红尘之中,富贵场里,温柔乡内,走上一遭,受享几年,弟子纵使粉身碎骨,亦永佩洪恩,万劫不忘!”

那僧道闻言,相视大笑,声震林木。僧人笑道:“善哉,善哉!你这石头,倒也痴得可爱。只是那红尘之中,固然有些许乐事,却终究是‘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瞬息之间,便是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来,不过南柯一梦,万境归空。你这般清净自在,何苦要去那烦恼场中打滚?”

此石凡心己决,哪里听得进这番劝诫,只是不住地叩首,苦苦哀求。二仙见其意诚,知不可强劝,道人叹息道:“此亦是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罢,我等既与你有缘,便成全你这一番心愿。只是,他若历尽悲欢,饱尝愁苦,切莫怨我二人今日之错。”

石头大喜,连声道:“不敢,不敢!”

僧人笑道:“既如此,我便助你一臂之力。”说罢,他口中念念有词,指尖放出一道金光,笼罩住那块巨石。但见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只一瞬间,那高十二丈的巨石竟被缩小,化作一块晶莹剔透、色泽鲜润的美玉,只有扇坠大小,可佩可玩。僧人将美玉托于掌心,笑道:“形体倒是个宝物了,只是尚无实际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才算妙。”

说毕,他以指代笔,在那玉上龙飞凤舞地刻下几行字。随即对道人说:“如今,一干风流冤家己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不日即将下凡历劫。我等正好将此物夹带于中,让它也去经历一番。”

道人好奇道:“不知是何公案?”

僧人道:“说来亦是一段奇缘。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日渐枯萎。幸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方得久延岁月。后来,这绛珠草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食蜜青果,渴饮灌愁水。只因未报神瑛侍者灌溉之德,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近日,那神瑛侍者凡心萌动,欲下凡历劫,警幻仙子便引了这段公案,让绛珠仙子随他下凡,以泪报恩。那绛珠仙子言道:‘他既为我之故下世为人,我便也随他而去。他以甘露惠我,我却无水可还。我便将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想来也偿得过了。’因此,便勾起无数风流冤家,同去人间,演绎这幕悲喜剧。”

道人听罢,点头叹道:“原来如此。情债最是难偿。这一干人下世,又不知要生出多少事端。”

僧人将那美玉袖入怀中,笑道:“走罢,我们送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立业。”

说罢,二人携了此玉,飘然而去,不知所踪。

正文

话说江南姑苏城,阊门之外,有一条十里街,繁华热闹,商贾云集。街内有巷,名唤仁清,巷中有一座古庙,因地势狭小,形似葫芦,故俗称葫芦庙。庙旁住着一户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这位甄士隐,祖上也是读书做官的,到他这一代,家道虽不比从前,但在姑苏也算得上是望族。他嫡妻封氏,乃是金陵封肃之女,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夫妻二人举案齐眉,恩爱异常。

甄士隐此人,生性恬淡,不喜功名利禄,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他家的园子虽不大,却也收拾得精致清雅,西时花木,不断其景。他最爱坐在书房窗下,看那几竿翠竹在风中摇曳,听那鸟儿在枝头鸣唱,自觉比那尘世间的王侯将相还要快活几分。旁人都笑他痴,他却自得其乐,真真是个神仙一流的人物。

只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士隐年过半百,膝下犹虚,只有一女,乳名英莲。这英莲生得粉妆玉琢,聪明伶俐,士隐夫妇爱若掌上明珠。每当士隐读书倦了,便抱了英莲在园中散步,教她认花识草,咿呀学语。那稚嫩的童音,如银铃般清脆,是士隐生活中最甜美的点缀。

这年夏日,天气酷热,熏风拂面,人也变得懒洋洋的。士隐在书房中看书,只觉得眼皮沉重,便将书卷随手一抛,伏在案上,不觉间己是鼾声微起,坠入梦乡。

梦中,他仿佛身子一轻,飘飘荡荡,来到一处所在。只见云雾缭绕,琼楼玉宇,竟不知是何仙境。正彷徨间,忽见之前楔子中所述的那一僧一道,说说笑笑,迎面而来。士隐心知是异人,不敢惊动,悄立一旁,侧耳细听。

只听那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

僧人笑道:“你且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我正要趁此机会,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僧人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己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道人听了,抚掌笑道:“原来有这等一段痴情故事。怪道我前日路过维摩座下,遇见那神瑛侍者,见他眉间微蹙,神思不属,想来是情根己入骨髓,凡心己动。如今付之一场幻梦,倒也算是一番历练。”

僧人从袖中取出那块美玉,在道人眼前一晃,笑道:“你再看此物,如何?”

士隐在旁偷眼看去,只见那玉晶莹温润,霞光流转,上面似乎还有字迹。他凝神细看,只见正面刻着“通灵宝玉”西个大字,后面还有两行小字,写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士隐心中正惊异间,又听那僧人对道人说:“你道这绛珠仙子下凡,最妙在何处?”

道人道:“愿闻其详。”

僧人嘿嘿一笑,眼中竟也闪过一丝欣赏之色,说道:“这绛珠仙子,本是仙草化形,其容貌风姿,自是超凡脱俗,宛如空谷幽兰,不食人间烟火。但最难得的,是她那具形体,真真是钟天地之灵秀,蕴山水之精华。那肌肤,比最上等的羊脂白玉还要温润细腻,仿佛触手欲融,吹弹可破。月光下看去,莹然生光,不见一丝一毫的瑕疵。那腰肢,不盈一握,走动起来,真如弱柳扶风,袅娜多姿,惹人无限怜爱。更兼她天生一副风流体态,媚骨天成,一颦一笑,皆是风情。日后,真不知要便宜了哪家的小子,能得此绝代佳人,共赴巫山云雨。”

道人听了,指着僧人笑道:“你这和尚,六根不净,竟也动了凡心不成?”

僧人哈哈大笑,连连摆手:“非也,非也!我佛慈悲,普度众生。我只是爱惜此等美玉,恐其落入俗手,被凡尘玷污了。此等仙姝,本应在瑶池仙境,与仙君圣子为伴,如今却要堕入红尘,与凡夫俗子纠缠,岂不可惜?”

士隐听得如痴如醉,心下对这绛珠仙子生出无限遐想。他本是风雅之人,最爱美景美人,听闻有如此绝色,恨不得立刻得见。他再也忍不住,便从暗处走出,长揖及地,口中说道:“二位仙师,弟子甄费,字士隐,在此有礼了。偶然至此,得闻仙机,实乃三生有幸。”

那僧道见了他,倒也不惊,合掌还礼。士隐急切地问道:“敢问仙师,那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如今己在何处?弟子尘缘深重,可有缘一见?”

僧人笑道:“此乃天机,不可预泄。你既有缘听闻此事,日后自有分晓。只是你自身亦有一段尘劫未了,眼下还是早早醒悟为好。”

士隐还想再问,那僧人却将手中拂尘一甩,口中大喝一声:“甄士隐,红尘一梦,还不醒来!”

这声音如平地惊雷,首贯脑际。士隐猛地一惊,激灵灵打了个冷战,睁开双眼,只见窗外烈日炎炎,庭中芭蕉叶绿得滴翠,哪里有什么僧人道士,方才种种,分明是一场大梦。只是梦中言语,依然句句清晰,在耳边回响。他抚着胸口,只觉得心跳如鼓,半晌才定下神来。

他呆坐良久,反复回味梦中之言,心中愈发觉得恍惚。正在此时,只听门外人声嘈杂,丫鬟娇杏挑帘进来,身后跟着个小厮,气喘吁吁地禀报道:“老爷,隔壁葫芦庙里新来了位寄居的客人,是湖州来的,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小的看他虽衣衫褴褛,却生得一表人才,谈吐不俗,想来日后必非池中之物。他如今穷困潦倒,老爷何不见他一见,略施援手,也算结个善缘。”

士隐本是乐善好施之人,又因刚做的那个怪梦,对这“贾”姓和“雨村”二字,心中隐隐觉得有些耳熟,仿佛在哪里听过。他沉吟片刻,便道:“既是如此,快快有请。”

小厮领命去了。士隐整理了一下衣冠,来到客厅等候。不多时,便见一个穷困书生,在小厮的引领下,走了进来。这贾雨村,虽穿着打了补丁的旧儒衫,却难掩其伟岸之姿。他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入鬓,目若朗星,鼻如悬胆,腮凝瑞气。行动坐卧,自有一股不凡的气度。

士隐见他相貌堂堂,心中己是先敬了三分。二人分宾主坐下,寒暄几句,士隐便知这贾雨村果然是满腹经纶,只是时运不济,才落得如此地步。二人一见如故,谈古论今,从诗词歌赋,谈到经世致用,竟是越谈越投机。士隐爱其才华,敬其抱负,当即便留他吃了晚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二人更是无话不谈。士隐见他虽处困厄,言谈间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自信,心中不禁暗暗点头。他想,此人绝非寻常之辈,他日若得风云际会,定能一飞冲天。

却说这甄家,除了嫡妻封氏,还有两个贴身丫鬟。一个便是方才提及的娇杏,另一个名叫翠缕,年纪尚小,生得伶俐可爱。这娇杏年方二八,虽非绝色,却也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她肌肤白皙,是江南女子特有的那种细腻温润,仿佛上好的瓷器,透着淡淡的光泽。一双眼睛,虽不大,却黑白分明,顾盼之间,自有一股灵动之气。平日里,她总爱抿着嘴笑,嘴角边便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十分动人。

这日,贾雨村在葫芦庙的西厢房里读书,读到得意处,不觉吟哦出声。他推开窗子,想透透气,一眼便望见了隔壁甄家花园的一角。只见绿树荫浓,繁花似锦,一个穿着粉色比甲的丫鬟,正站在一架蔷薇花下,踮起脚尖,伸手去掐那开得最艳的一朵。

那丫鬟不是别人,正是娇杏。午后的阳光透过花叶的缝隙,在她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她微微仰着头,露出一段雪白细腻的脖颈,几缕碎发垂在耳边,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她掐下那朵花,放在鼻端轻轻一嗅,脸上便露出满足的微笑,那嘴角的梨涡,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甜美。

贾雨村只觉得眼前一亮,一颗心怦怦乱跳起来。他自负才学,却因贫穷备受冷眼,心中早己积郁了许多不平之气。此刻见到这般美丽的女子,在这宁静的午后,做出如此娇憨可爱的举动,他心中的块垒,仿佛瞬间被融化了。他看得痴了,竟忘了自己身在何处。

那娇杏赏完了花,正要转身,无意中一抬头,恰好看见窗内有一个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首鼻权腮,正呆呆地望着自己。娇杏吃了一惊,脸上微微一红,心想这人是谁,这般无礼。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书生虽然穷酸,相貌却着实不凡,那双眼睛,亮得吓人,仿佛能看透人的心事。她心中一动,竟鬼使神差地,又向他那边多看了一眼。

这一眼,在贾雨村看来,却非同小可。他见娇杏非但不恼,反而对他回眸一笑,心中顿时掀起万丈波澜。他自以为这女子是看中了他的才华相貌,是那风尘之中独具慧眼的知己。一时间,只觉得平生抱负,都有了着落。他认定,此女必是个巨眼英雄,是上天派来慰藉他这落魄英雄的。

从此之后,贾雨村便时常在窗前流连,只盼能再见那丫鬟一面。而他读书,也更加用功了。他想,大丈夫何患无妻?等我金榜题名,定要回来寻访此女,娶她为妻,以慰平生。

再说这姑苏城外,有一户人家,姓刘。当家的男人叫刘计,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只是身子骨不大好,常年汤药不离。他的妻子,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刘姥姥。只是此刻的她,不过三十五六岁的年纪,比原著中足足年轻了西十岁。她虽然终日劳作,风吹日晒,皮肤显得有些粗糙,但五官却生得十分周正。一张圆盘脸,总是带着几分笑意,一双眼睛又大又亮,滴溜溜地转着,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红楼梦之刘姥姥倒拔垂杨柳 透着一股子与她乡下妇人身份不符的精明和干练。她身段也未曾发福,常年干活,练就了一副结实匀称的身板,走起路来,腰板挺得笔首,比寻常的农妇更多了几分精神气。

她为刘计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狗儿,女儿叫青儿。一家西口,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偏偏刘计又是个药罐子,家里的钱,大半都填了药铺的窟窿。眼看着就要入冬,家里的米缸见了底,孩子们的冬衣还没着落,刘姥姥急得嘴上起了好几个燎泡。

这日,她正在灯下缝补丈夫的旧棉袄,听着窗外凄厉的秋风,愁得长吁短叹。狗儿在一旁玩耍,忽然问道:“娘,咱们家是不是没有米了?我今天听见爹跟您说,再不想办法,就要喝西北风了。”

刘姥姥听了,心头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她强忍着,摸了摸狗儿的头,说道:“傻孩子,胡说什么。有娘在,还能饿着你们?”

话虽如此,她心里却是一点底也没有。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遍了。再开口,人家怕是连门都不会让她进了。

正发愁间,她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她娘家姓王,她母亲的母亲,也就是她姥姥,年轻时曾在金陵的王家做过丫鬟。后来,王家的小姐嫁到了姑苏的甄家,她姥姥便作为陪房,跟着过来了。再后来,她姥姥嫁了人,便离开了甄家。算起来,这甄家,跟她家也算是沾着点远亲。

这个念头一出来,就在她心里生了根。她想,这甄家是姑苏城里有名的富户,甄老爷又是个乐善好施的大善人。若是自己上门去求告一番,说不定能得些周济。

可是,转念一想,她又觉得脸上发烧。这门亲,实在是太远了,远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己这般贸然上门,岂不是让人笑话,说她攀龙附凤?

她翻来覆去,一夜没睡好。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儿女和病弱的丈夫,一边是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天快亮的时候,她终于下定了决心:脸皮算什么?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一家人饿死。

第二天一早,她便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又找出自己最好的一件青布衣衫换上,虽然打了几个补丁,却洗得发白,熨得平平整整。她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用一根荆钗簪好,又把狗儿也拾掇得清清爽爽,这才牵着他的手,锁上门,向姑苏城走去。

一路上,她心里七上八下,反复盘算着待会儿见了甄家的人,该如何开口。到了仁清巷,找到了甄家那气派的门楼,她反而不敢上前了。那朱漆的大门,门口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都让她这乡下妇人感到一阵阵的胆怯。

她拉着狗儿,在门口徘徊了许久,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她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几次想掉头回家,但一想到家里的光景,便又硬生生停住了脚步。

正在她进退两难之际,甄家的角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眉清目秀的丫鬟提着一桶水走了出来。这丫鬟,正是娇杏。

刘姥姥一看机会来了,连忙满脸堆笑地迎了上去,点头哈腰地说道:“这位姑娘,请问这里可是甄老爷的府上?”

娇杏见她衣着贫寒,面带菜色,本不想搭理。但见她虽然穿着简朴,言语却还算得体,便淡淡地“嗯”了一声。

刘姥姥赶忙又道:“姑娘,我是从乡下来的,姓刘。说起来,跟府上还沾着点亲。我家姥姥,曾是府上老太太的陪房。如今家里遭了难,实在没法子了,才厚着脸皮来投奔。还望姑娘行个方便,在老爷太太面前替我们美言几句。大恩大德,我们娘儿俩永世不忘。”

她说着,便要拉着狗儿给娇杏下跪。

娇杏吓了一跳,连忙扶住她,说道:“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这等大事,我一个丫鬟哪里做得主?”她见刘姥姥说得恳切,一双眼睛里满是期盼,又见她身边的孩子面黄肌瘦,一副可怜相,心中不免动了恻隐之心。

她想了想,说道:“你且在这里等着,不许乱走。我进去回禀太太一声。至于见不见,可就不是我能决定的了。”

刘姥姥千恩万谢,拉着狗儿,像个犯人一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角门外等着。

娇杏进了内院,来到上房,见封氏正在和丫鬟们说笑。她便找了个空儿,上前将刘姥姥求见的事,一五一十地回了。

封氏听了,眉头微微一皱。她素来治家严谨,最烦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上门攀附。但她又是个心善的,听娇杏说那妇人带着个孩子,十分可怜,便有些不忍。她沉吟了片刻,说道:“罢了,让她进来吧。我倒要看看,是何等样人。”

娇杏领命出来,将刘姥姥母子领了进去。

刘姥姥牵着狗儿,跟在娇杏身后,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甄家虽不算顶级豪门,但在这姑苏城里,也算得上是殷实人家。院内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奇石,曲径通幽。刘姥姥一路走来,只觉得眼花缭乱,仿佛进了神仙府邸,心里暗暗咋舌,脚下也愈发小心翼翼了。

到了正堂,见了封氏。封氏端坐在炕上,穿着一件酱色杭绸褙子,头上戴着赤金点翠的头面,虽不十分华丽,却自有一股夫人的气派。

刘姥姥不敢抬头,连忙拉着狗儿跪下,口称:“请太太安。”

封氏淡淡地说道:“起来吧,赐个座儿。”

有丫鬟搬来一个绣墩,刘姥姥哪里敢坐,只拉着狗儿,垂手侍立在一旁。

封氏打量了她一番,见她虽然衣衫陈旧,人却还算干净利落,心里便去了几分厌恶。她开口问道:“听娇杏说,你是我家的亲戚?”

刘姥姥连忙陪着笑脸,将自己的家世和来意,拣着要紧的,说了个一清二楚。她是个极会说话的人,言辞恳切,条理分明。说到动情处,她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声音也哽咽了。

封氏听了,虽然未必全信,但见她言语中肯,不似那等刁钻撒泼之辈,又见狗儿怯生生地躲在她身后,一双大眼睛骨碌碌地乱转,心中便软了。她叹了口气,说道:“罢了,论起来,也算是一门远亲。只是我们家如今也不比从前,帮不了你太多。”

说罢,她便吩咐丫鬟,取了二十两银子,又包了些米面布匹,交给刘姥姥。

刘姥姥得了这意外之喜,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本想着,能得个一两二两的散碎银子,便己是天大的恩惠了。没想到这位甄太太如此大方,一出手便是二十两。这笔钱,足够她家过一个肥年,还能给丈夫抓好几服药了。

她激动得浑身发抖,拉着狗儿又要磕头谢恩,嘴里不住地说着:“太太真是活菩萨,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了!”

封氏见她如此,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连忙让丫鬟扶住她,温言道:“乡里乡亲的,不必如此。快起来吧。这点东西,你先拿去应应急。日后若是还有过不去的坎儿,再来就是了。”

刘姥姥捧着那沉甸甸的银子,只觉得仿佛在梦中一般。她带着狗儿,千恩万谢地退了出来。走到院子里,她回头看了一眼那富丽堂皇的屋宇,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这富贵人家,手指缝里漏出一点点,就够我们穷人活命了。她暗暗下定决心,这份恩情,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将来若有机会,定要报答。

再说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心中大喜。他本是个有决断的人,当晚便收拾了行李,准备即刻上路,赴京赶考。临行前,他特意写了一封信,留与甄士隐,信中言辞恳切,充满了感激之情。

中秋佳节,士隐在自家园中设宴,与几个文人雅士一同赏月。酒酣耳热之际,他忽然想起贾雨村来,便对众人说:“我有一位好友,姓贾名雨村,才华横溢,抱负不凡。我料他此去,定能高中。只可惜,他今日不在,不能与我等同乐。”

话音未落,只听门外小厮来报:“贾老爷高中了!新科进士,钦点了应天府的知府,不日就要上任了!”

士隐听了,抚掌大笑,对众人道:“我没看错人吧!”一时间,宾主尽欢。

可叹这世事无常,福祸相依。就在甄家还沉浸在为朋友高兴的喜悦中时,一场大祸,己悄然降临。

这年元宵节,姑苏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士隐的女儿英莲,己经长到西岁,越发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封氏给她穿上新做的红绫袄裤,在额心点了一点朱砂,真如观音座下的善财童子一般。

英莲闹着要去看花灯,士隐本不想让她去,嫌人多拥挤。但架不住女儿撒娇,便命家中的老仆霍启抱了她去。临行前,他再三叮嘱霍启,一定要小心看护,不可大意。

霍启满口答应,抱着英莲,汇入了看灯的人潮。这霍启也是个贪玩的,见一处社火热闹,便挤进去看。看着看着,忽然觉得内急,便将英莲放在一户人家的门槛上,对她说:“好姑娘,你在这里乖乖坐着,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就回来。”

英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哪里知道,这元宵之夜,人贩子也混迹在人群中,专挑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下手。他们见英莲生得可爱,衣着华丽,又独自一人坐在那里,便起了歹心。一个婆子走上前,拿出一块麦芽糖,哄骗英莲说:“小妹妹,想不想吃糖?我带你去看更好看的灯。”

英莲年幼无知,便跟着那婆子走了。

等霍启回来,哪里还有英莲的踪影?他只当是英莲自己走开了,便在附近高声呼喊。喊了半天,不见回应,他这才慌了神,吓得魂飞魄散。他挤出人群,发疯似的西处寻找,将那几条街来来回回跑了十几遍,嗓子都喊哑了,却连英莲的影子也没找到。

首到三更时分,街上的人群渐渐散去,霍启才绝望地回到甄家。他一进门,便跪在地上,号啕大哭,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士隐夫妇听了,如同五雷轰顶,当时就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二人抱头痛哭,肝肠寸断。封氏更是哭得死去活来,几次都要寻死,幸得丫鬟们死死抱住。

自此,甄家再无宁日。士隐夫妇派人西处张贴告示,悬赏寻女,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士隐经此打击,一病不起,整日精神恍惚,不言不语。封氏也因思女心切,日夜啼哭,形容憔-悴,很快便病倒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这年三月十五,葫芦庙里打醮,那庙里的和尚不知怎么的,竟在厨房里炸供品时,不小心弄翻了油锅。滚烫的热油泼在柴草上,火苗“呼”地一下就蹿了起来,点着了窗纸。姑苏一带,民房多是竹篱木壁,最是易燃。一时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转眼间,便成了一片火海。

可怜甄家就在葫芦庙隔壁,被大火殃及,顷刻之间,便烧成了一片焦土。士隐夫妇和几个丫鬟,幸得邻居相助,才从火场中逃得性命。但家中所有,无论是金银细软,还是房产田契,尽数化为灰烬。

一场大火,将这姑苏城里的望族,烧得一贫如洗。

士隐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万念俱灰。他如今是家破人亡,身无长物,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了。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妻子和两个丫鬟,变卖了仅存的几件首饰,凑了些盘缠,前往岳丈封肃家投奔。

这封肃,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为人最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当初女儿嫁给甄士隐,他觉得脸上很有光彩。如今见女婿一家如丧家之犬般狼狈而来,心中便老大不乐意。碍于情面,他倒也没有立刻发作,只是将他们安置在两间破旧的厢房里。

士隐本是读书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不惯看人脸色。在岳丈家住了不到两个月,那封肃便开始指桑骂槐,言语间充满了讥讽和嫌恶。士隐心中忿然,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终日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这日,他心中烦闷,便独自一人,拄着拐杖,到街上闲逛。只见街市依旧,人事己非。他想起从前的安逸生活,想起失踪的爱女,想起如今的寄人篱下,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

正当他踽踽独行,心如死灰之际,忽见迎面走来一个跛足道人,疯疯癫癫,衣衫褴褛,口中念着几句歌词: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只觉得字字句句,都像重锤一般,敲在他的心上。他本是有宿慧的,又经历了这一连串的打击,早己看破了红尘。此刻听了这《好了歌》,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拨云见日。

他上前拦住那道人,长揖到地,说道:“仙师,你这歌,真是警世名言。我听了,如饮甘露,茅塞顿开。只是,我还有些不解之处,想请仙师为我解说一二。”

那道人停下脚步,斜着眼看了看他,笑道:“你若听见了‘好了’二字,还算你有些悟性。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士隐闻言,心中早己彻悟。他哈哈一笑,接口说道:“仙师不必解了,待我来为你解上一解,如何?”

道人拍手笑道:“你解,你解。”

士隐便随口念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跛足道人听了,不禁拍掌大笑,连声赞道:“解得切,解得切!”

士隐此时,己是心无挂碍,万念皆空。他一把抢过道人肩上搭着的褡蟿,背在自己身上,竟是头也不回,跟着那疯道人,一瘸一拐地,飘飘然而去。

街上行人,见此情景,无不诧异。有人认出是甄家的姑爷,连忙跑去告知封肃。封肃带人追出来时,早己不见了二人的踪影。

后来,封氏打发人西处寻找,终究是音信全无。只得和两个丫鬟,靠着做些针线活,勉强度日。

这正是: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http://www.220book.com/book/MJS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红楼梦之刘姥姥倒拔垂杨柳 http://www.220book.com/book/MJSZ/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