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的脑海里,记忆像破碎的玻璃片,带着锋利的棱角和隐忍的疼痛,一块块拼贴开来。
她想起童年的家,那是一栋外表体面却总有阴影的房子。父亲在她印象里总是冷峻、威严,每一句话都像命令;母亲表面温和,却在父亲面前变得严苛,对江丽的要求从来不松懈。
“把卷子再做一遍,错一个字都不行。”
“你怎么又没达到优秀?你让我们怎么跟别人交代?”
“哭什么?做错了就要改,不能逃避。”
母亲的话语,夹杂着父亲偶尔的低声训斥,在江丽的脑海里回荡。她很小就懂得,不能出错,不能让父母失望,更不能有软弱的情绪。
她记得自己无数次在书桌前写作业到深夜,手指僵硬,眼泪却不敢流下来。母亲会站在门口,冷静地看她一眼:“哭可以,做完再哭。”父亲下班回来,总是默不作声地扫一眼她的练习本,如果发现她成绩下滑,只会冷冷地说:“你不努力,别人会超过你。社会是现实的,你现在不努力,以后我们不在了,谁都保护不了你,你只能自己保护自己。”
江丽从小害怕父亲的沉默。那种沉默像深冬的夜,没有尽头。她努力做得更好,渴望有一天能得到父母的一个拥抱或一句肯定,可那样的温柔几乎从未出现过。有一次她在考试失利后,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母亲没有安慰,只是把她的卷子撕碎,语气平静却让人窒息:“哭没有用,成绩才是你的底气。”
虽然父母对她的成绩非常在意,但是平日里还是很爱她的,会关心她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是一种严厉的爱和亲密的爱相矛盾叠加在一起的,时常感受到寒冷 ,但也会有温暖。江丽万万没想到就连这样的日子,也在某一天突然终止了。
她还依稀记得,那年她十七岁。父亲开始频繁晚归,母亲的神情变得忧虑。家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一天夜里,她被争吵声惊醒,悄悄趴在门后偷听。母亲声音低沉而哽咽:“你到底在做什么?你知不知道这样有多危险!”父亲的声音一贯冷静:“我会处理好,你别插手。”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到害怕,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她的心。
之后的日子,母亲变得沉默,经常望着窗外发呆。江丽追着母亲问:“妈妈,你怎么了?”母亲总是笑着说没事。她只能抱着那只音乐盒,在房间里反复听那首熟悉的旋律,希望等到家庭重新回归。
首到有一天,母亲忽然带着她离开了家。她们住进了一间陌生的小屋,母亲说是“旅行”,却整天紧锁房门,小心翼翼。夜里,母亲会把她搂得很紧,低声说:“丽丽,不管发生什么,你都要记住,妈妈爱你。”江丽那时还不懂,只觉得母亲的怀抱里有种深深的悲伤。
终于有一天,母亲再也没有回家。那天夜里,父亲神色慌张地冲进来,将她紧紧抱住,带着她逃离了那间屋子。她不停地问:“妈妈呢?”父亲只是搂着她,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声音:“妈妈走了。”她记得葬礼很简单,没有人来悼念,父亲的沉默像一堵高墙,把她和整个世界隔开。
母亲走后,家里一夜之间变得空荡荡的。父亲变得更加沉默,每天只是机械地工作、照顾她,却再也没有笑过。她学会了不再提起母亲,也不去问那些她不懂的秘密。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偷偷摸出那只音乐盒,轻轻转动发条,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眼泪悄悄滑过脸颊。
长大后,她终于明白,母亲不是简单地“离开”。那些年,父亲的争吵、母亲的恐惧、突然的搬家,背后一定有更深的秘密。她曾无数次在梦里回到那个花园,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渴望得到一个解释,却总是无果。
如今,站在这栋别墅里,音乐盒的旋律和童年回忆一同袭来,江丽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走出那场家庭的风暴。她的成长,是在失去和孤独里挣扎着前行的。她是母亲唯一的见证者,也是唯一想要拼出真相的人。这也是她一首想做一名警察的原因,她一首都在暗暗调查,却没想到今夜在这个案件中突然以这种突如其来的方式出现了。
她的手指紧紧攥着那张照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些压抑多年的情感终于决堤。她愤怒过,埋怨过,害怕过,也绝望过。但此刻,她只有一个信念——
无论代价多大,她都要把那些碎片拼起来,还母亲一个公道,也还自己一个完整的过去。
这些年,她靠着强忍和自律活下去,把所有情绪都锁在心底。她害怕失败,害怕被遗弃,却又无法放下对父母哪怕只是一点点温情的渴望。她成长为一个外表冷静、内心伤痕累累的成年人,职业路上永远把自己逼到极致,始终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
而现在,站在别墅的卧室里,耳边回荡着音乐盒的旋律,江丽突然意识到,自己追查的不是单纯的案件真相——而是拼凑那个从未被父母真正拥抱的童年,和一个女儿对于家庭变故的全部疑惑、不甘、愤怒,以及终身都难以愈合的伤口。
她的心在颤抖,泪水终于滑落,却没有声音。她明白,这一切的答案,只有自己去拼出来,只有找到真相,她才能真正放过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KQ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