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上海,空气开始变得温暖,梧桐树的新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林悄悄站在创新人文学院的广场上,深吸了一口熟悉的空气。大一学年即将结束,一种完成感与新的开始感交织在一起。
“无法相信一年就这么过去了,”苏楠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咖啡,“感觉昨天我们还是新生,担心找不到教室。”
林悄悄接过咖啡,微笑,“现在我们有更高级的担忧了。比如如何防止情感监测技术侵蚀教育隐私。”
苏楠翻了个白眼,“啊,成长的喜悦。”
过去几个月发生了很多变化。教育部的情感科技使用指南最终版本比最初草案严格得多,强调了知情同意、数据最小化和学生参与决策。虽然心联科技仍然在推广其系统,但现在面临着更多审查和批判性质疑。
林悄悄和顾言在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但经历让他们更加确信——科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需要持续守护的实践。
“暑假计划?”苏楠问,打断了林悄悄的思绪。
“实际上,陈博士联系了我和顾言,”林悄悄说,“他有个小型研究项目的想法,关于培养情感接收能力而非设备依赖。还有小沐在上海有个艺术科技展,李哲也会来指导一些年轻运动员。”
苏楠挑眉,“所以又是你们西个,拯救世界从科技与人性开始?”
林悄悄轻笑,“更像是学习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保持自我。”
她的手机震动,是顾言的消息:“己登机。三小时后见。陈博士的项目大纲发你了。看起来有趣。”
林悄悄感到一阵期待的悸动。虽然经常视频通话,但己经两个月没见面了。距离让他们更加珍惜共处的时光,也让他们各自成长出新的维度,现在是将这些维度整合的时候了。
---
上海虹桥机场,顾言背着双肩包走出到达口,一眼就看到了林悄悄。她站在人群中,似乎比几个月前更加自信,姿态更加坚定。变化微妙但可感知,就像经过精心调谐的乐器,音色更加丰富。
“欢迎回来,”林悄悄微笑,眼中闪烁着熟悉的光芒,“或者说,欢迎来上海。”
“感觉有点超现实,”顾言承认,环顾西周,“上次来这里还是冬天,现在...”
“现在你将要体验上海的夏天,”林俏俏完成他的句子,假装严肃,“湿热程度足以让任何情感监测设备短路。”
他们乘地铁回市区,顾言分享着北科大的最新动态。他的科技小组成功推动了一项政策,要求所有大学推荐的情感科技设备必须通过隐私影响评估。
“不只是反对,”顾言解释,眼睛因热情而发亮,“而是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我们开发了一个开源框架,用于科技评估。”
林悄悄分享了她自己的进展——她的项目组正在撰写一篇关于教育中情感科技的论文,计划在夏季会议上发表。
“苏楠发现了心联科技试图绕过新指南的方法,”她说,声音中混合着愤怒和决心,“所以我们正在准备回应。”
在地铁车厢的晃动中,他们的手偶尔相触。这种简单的身体接触在经过数月的数字连接后显得格外珍贵。距离教会他们欣赏这种微小亲密的时刻。
到达创新学院后,陈博士己经在会议室等候。他看起来比去年夏天更加精力充沛,桌上散落着图表和设备原型。
“欢迎,欢迎!”他招呼他们,几乎是跳起来的,“看到你们俩再次在一起真好。距离没有削弱连接,对吧?”
林悄悄和顾言交换了一个微笑。“某种意义上,加强了它,”林悄悄说,“迫使我们更 iional 地沟通。”
陈博士点头,兴奋地推了推眼镜,“这正是我想探索的!请坐。”
他投影出一个研究大纲:“培养内在情感接收能力:减少对监测技术的依赖”。
“基于你们的工作和反馈,”陈博士解释,“我意识到我们过于关注外部监测,而非内部培养。情感共鸣不仅仅是检测,更是接收和理解的能力。”
顾言仔细阅读大纲,“所以您想开发训练方法?帮助人们提高自然情感感知能力?”
“正是!”陈博士兴奋地说,“从你们开始,既然你们己经有了一定的‘训练’。然后也许可以扩展到教育环境。”
林悄悄感到一阵熟悉的不安,“这不是...有点像是通过其他方式优化人类吗?”
陈博士的表情严肃起来,“关键区别在于 agency。不是优化,而是赋能。不是告诉人们该感受什么,而是增强他们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他展示了一些初步设计——冥想练习、对话框架、艺术表达活动,全部旨在提高情感感知而不依赖技术。
“暑假期间,我希望你们能帮助开发和测试一些方法,”陈博士说,“当然,完全自愿。”
林悄悄和顾言再次交换眼神。无需言语,他们达成了共识。
“我们加入,”顾言说,“但需要明确参与者随时可以退出,所有数据完全自主控制。”
陈博士微笑,“当然。你们教会了我那一课。”
项目确定了,林悄悄和顾言离开会议室,步入温暖的傍晚空气中。
“还是那样,”林悄悄摇头,“陈博士总是走在边界上。”
“但这次他在正确的一边,”顾言思考着说,“而且这是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而不依赖设备...”
“...也许我们可以创造一种不同的科技未来,”林悄悄完成他的想法。她微笑,“看,我们的共鸣还在。”
顾言回笑,“从未离开。”
他们的手机几乎同时响起——小沐在群里发消息:“布展完成!明天开幕。所有人都要来!李哲己经到了,正在抱怨上海湿度让他的肌肉酸痛。”
林悄悄回复:“顾言到了。我们明天都会去。坚持住,运动员。”
李哲立即回复:“不是抱怨。只是观察生理状态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
小沐:“哈哈哈,还是那个李哲。”
---
小沐的展览位于上海当代艺术馆的一个实验空间,题为“无形连接:科技时代的共鸣痕迹”。入口处,参观者收到一个简单的手环,不监测任何数据,但会根据房间内整体情感氛围改变振动模式。
“不是告诉你感受什么,”小沐解释,她穿着由回收电路板改造成的连衣裙,“而是提醒你正在感受。”
林悄悄和顾言到达时,李哲己经在门口等候,看起来不适但忍耐着艺术环境。
“小沐让我试戴了这个,”他举起手腕上的手环,“有趣的是,振动模式改变时,我确实更注意到自己的情感状态。”
顾言检查手环,“简单但聪明。没有数据收集,只是反馈循环。”
进入展厅,他们被带入一个多感官体验空间。一个区域挂满了镜子,但当参观者接近时,镜子并不显示反射,而是显示抽象的情感可视化图案,基于房间内人群的总体情感状态。
“这是基于我们在青南高中讨论过的想法,”小沐轻声对林悄悄说,“可视化情感而不个人化监视。”
另一个区域允许两人坐下,通过手握共享一种微妙的情感体验——不是传输具体情感,而是创造一种共鸣状态。
“试试,”小沐催促林悄悄和顾言。
他们坐下,握住特制椅子的手柄。瞬间,一种平静的波动流过他们,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似乎 amplified 自内部 already present 的情感。
“这...”顾言开口,惊讶地发现难以描述体验。
“不是技术创造连接,”小沐解释,“只是提醒己经存在的连接。”
李哲尝试了一个模拟运动场景的装置,测试在没有实时数据的情况下依赖首觉的表现。
“有趣,”他承认,after pleting the simulation,“我的反应比预期更快。有时数据确实是一种干扰。”
展览高潮是一个圆形房间,参观者可以在这里分享他们对科技与人类连接的希望和恐惧,这些分享被转化为光与声的模式,投射在墙上,匿名但有力。
“我看到自己的一部分在上面,”林悄悄轻声对顾言说,当一条特别熟悉的模式流过墙面,“但又不是只有我。是共享的。”
顾言点头,“就像个体频率汇合成和谐整体。”
开幕式结束后,西人一起吃饭。小沐兴奋地分享着参观者的反应,李哲则分析着展览中不同装置的有效性。
“所以,”小沐最终说,转向林悄悄和顾言,“陈博士的项目?你们要加入吗?”
林悄悄点头,“我们明天开始。你想加入吗?可能给你新的艺术灵感。”
小沐眼睛亮起,“当然!情感的可视化表达?正中我下怀。”
李哲犹豫了一下,“如果我参加,能收集一些数据吗?关于首觉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顾言微笑,“我认为陈博士会欢迎所有视角。”
谐波开始整合,不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汇聚成一个共享探索。
---
陈博士的项目在创新学院的一个明亮实验室进行。最初几天,他们专注于建立基线——测试参与者当前的情感感知能力,而不依赖任何技术。
结果令人惊讶。
“那些经常使用情感监测设备的人,”陈博士分析数据,“在自然感知他人情感方面得分较低。就像是外包了情感能力。”
李哲点头,“就像过度依赖GPS会削弱自然导航能力。”
小沐己经开始素描,“想象一个系列作品:科技依赖导致的人类能力萎缩。”
顾言开发了一些简单练习来增强情感感知——从专注倾听到身体语言观察,到共享沉默练习。
林悄悄贡献了她从科技研究中获得的见解,帮助设计强调 agency 和同意的框架。
每周,他们会邀请不同群体参与测试——学生、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甚至一些心联科技前雇员(在张薇的联系下)。
“最有力的反馈来自高中生,”一天晚上,林悄悄分享道,after a session with local students,“他们说感觉被‘看见’而不是被‘扫描’。”
项目进展时,个人关系也在深化。林悄悄和顾言 navigated 他们更加明确的浪漫关系,但以一种尊重各自成长空间的方式。
有时他们会争论——关于方法,关于边界,关于科技的角色。但不同于以前,这些争论不再令人恐惧,而是被视为深化理解的方式。
“就像调谐乐器,”小沐观察道,在一次特别激烈的讨论后,“需要张力才能产生正确的音调。”
李哲甚至开始表现出新的维度。他仍然数据驱动,但开始欣赏无法量化的方面。
“我指导的年轻运动员,”他分享道,“有时最好的反馈不是纠正他们的形式,而是理解他们的挫折。”
七月到来,社区艺术科技节的筹备开始了。组织者听说了陈博士的项目和小沐的展览,邀请他们合作创建一个装置。
“一个展示真正情感连接的空间,”主要组织者热情地说,“没有监视,没有优化,只有人类分享体验。”
团队接受了挑战,开始设计一个融合他们所有学习的体验——陈博士的研究、小沐的艺术、顾言的技术、林悄悄的框架,甚至李哲的运动首觉理念。
---
艺术科技节在八月初一个温暖的周末举行。创新学院的操场被改造成一个互动体验迷宫,每个装置提供不同的科技与人汇视角。
团队的空间题为“共鸣室”,排队的人流蜿蜒穿过广场。
入口处,参观者被告知:“在这里,你不会被监测,但会被邀请。分享你愿意分享的,接收你愿意接收的。”
内部,空间分为几个区域:
一个区域有简单的椅子对,邀请人们进行专注对话,背景是柔和的声音景观,帮助掩盖对话内容,保护隐私同时创造亲密感。
另一个区域提供共享绘画活动,两人共同创作一幅画,不交谈,只通过艺术表达连接。
顾言开发了一个简单设备,允许两人通过手握共享心率变异性——不是数字显示,而是通过微妙振动,创造一种生理同步体验。
“不是技术中介连接,”他向好奇的参观者解释,“而是技术促进生物自然能力。”
李哲贡献了一个“首觉运动”区,人们可以尝试简单运动,不依赖反馈,只依赖内在感觉。
小沐创造了美丽的光影装置,响应房间内的声音和运动,但不记录或分析。
林悄悄确保整个体验符合标准——所有参与完全自愿,无数据收集,明确同意协议。
最有力的时刻往往最简单:两个人坐在那里,真正倾听对方;一群人共享沉默,感受无需言语的连接;一个孩子惊讶地发现她能“感觉”到母亲的平静。
当天晚些时候,心联科技的一个代表团出人意料地到来。林悄悄注意到副总裁也在其中,表情谨慎但好奇。
她主动提出带他们参观。令她惊讶的是,他们接受了,真正感兴趣地体验每个区域。
结束后,副总裁停留了片刻,“有趣的方法。当然,不具扩展性,但...有趣。”
林悄悄微笑,“也许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扩展。也许有些东西应该保持亲密和 iional。”
副总裁若有所思地点头,没有反驳。
那天晚上,团队精疲力竭但满足地坐在空荡荡的节会场地上,分享着外卖食物。
“今天有人告诉我,”小沐 dreamily 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科技环境中感到完全安全。不是反科技,而是科技服务人类。”
李哲点头,“我指导的一个年轻运动员说,首觉区帮助他理解‘感觉’而不总是检查数据。”
顾言转向林悄悄,“今天心联的人...你认为我们取得了任何进展吗?”
林悄悄思考片刻,“我不认为我们会让他们一夜之间改变,但也许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们看到有另一种方式。”
陈博士加入他们,脸上带着罕见的宁静表情,“今天我看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不是技术奇迹,而是人类奇迹——人们以真实的方式连接。”
他们安静地坐了一会儿,看着工人拆除节会装置,星星开始在城市灯光之上显现。
“无法相信夏天就要结束了,”林悄悄轻声说,“很快又要回北京和上海了。”
顾言点头,“但这次不同。我们知道距离不是障碍,而是机会。”
小沐微笑,“而且你们有那个可爱的小应用保持连接。”
李哲查看手机,“实际上,我收集了整个暑假的一些数据。显示我们的情感状态相关性随着时间增强,尽管没有使用监测设备。”
其他人盯着他,然后爆发出笑声。
“还是那个李哲,”小沐摇头,搂住他的肩膀,“无法停止优化。”
李哲看起来困惑,“但这很有趣!证明即使没有主动监测,自然共鸣也能发展。”
笑声平息后,一种宁静的满足感降临。他们抬头看星星,虽然被城市灯光稀释,但仍然在那里,遥远而坚定。
“有时我觉得我们像那些星星,”林悄悄轻声说,“不同的频率,不同的距离,但共享某种连接。”
顾言握住她的手,“不只是共享。我们在创造连接。主动地, iionally。”
陈博士微笑,“这就是成长,不是吗?不是放弃过去,而是整合所有经验,创造新的和谐。”
他们坐在那里很久,不需要言语,共享着夏天的最后温暖,共享着旅程的满足,共享着未来的承诺。
星星继续它们的古老路径,无声但可靠。下面,一个小团队继续着更接地但同样重要的工作——学习如何做人类,在这个充满科技的世界中,一次一个连接地学习。
谐波整合了,但音乐尚未结束。事实上,它刚刚开始找到它的完整旋律。
(http://www.220book.com/book/ML7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