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章 异频干扰

小说: 心跳频率说明书   作者:锦瑟Yaya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心跳频率说明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L7Z/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心跳频率说明书

九月的北京以一场突如其来的冷雨迎接返校的学生。顾言拖着行李箱穿过北科大校园,水坑映出灰蒙蒙的天空,仿佛预示着新学期的不易。

他的手机不断震动,科技小组的聊天群里信息汹涌。就在暑假期间,学校与宏科科技——一家新兴的情感分析巨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合作的一部分,所有学生将被“推荐”使用宏科的最新情感监测手环“心镜”,号称能“优化学习体验和心理健康支持”。

“这根本不是推荐!”小组组长张琳的信息闪烁着愤怒,“宿舍楼下己经设好了发放点,课程表上增加了‘情感素养’必修模块,用的全是宏科的系统!”

顾言皱眉阅读着附件中的合作协议摘要。语言光鲜亮丽,满是“个性化学习路径”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支持”的承诺,但细节处藏着魔鬼——数据所有权模糊,同意流程被简化到几乎不存在,退出机制复杂得令人望而却步。

他刚放下行李,室友赵锐就兴奋地晃着手腕上崭新的设备:“看看这个!‘心镜’能监测压力水平并在需要时提示休息。昨天它检测到我学习效率下降,建议我小睡二十分钟,结果醒来后记忆保留率提高了30%!”

顾言注意到赵锐眼中熟悉的狂热,那种将复杂人类经验简化为可优化数据的渴望。

“如果它建议你跳楼,你会跳吗?”顾言轻声问,更多的是对自己而非对赵锐。

赵锐愣了一下,然后大笑:“别这么勒德分子嘛!这只是工具。”

工具与主人,顾言想着,但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他的手机震动,是林悄悄的消息:“上海这边也不平静。创新学院接受了宏科的‘资助’,现在到处是他们的设备。苏楠气疯了。”

顾言回复:“北科大情况更糟。几乎强制性的‘推荐’。小组需要策略。”

他放下手机,望向窗外的雨幕。夏天“共鸣室”的温暖似乎己经遥远得像一场梦。异频干扰正强势介入他们的频率。

---

在上海创新人文学院,林悄悄正目睹一场逐渐展开的危机。

宏科科技的标志突然出现在校园各个角落——智能桌、图书馆座位甚至食堂点餐系统都集成了他们的情感分析技术。名义上是“研究合作”和“提升校园体验”,但苏楠发现了隐藏的条款。

“他们实际上在把我们校园变成活体实验室,”苏楠在紧急项目组会议上展示她的发现,“所有数据——情感反应、注意力跨度、甚至社交互动——都被收集并用于训练他们的商业算法。”

林悄悄感到一阵恶心。这比心联科技更隐蔽、更系统化。宏科没有强行推销产品,而是通过慷慨资助和光鲜合作悄然渗透。

“最狡猾的是,”徐教授补充道,她现在是项目组顾问,“他们让这一切看起来是进步和关怀的。谁反对,谁就是反对学生福祉。”

那天下午,林悄悄经历了自己与这个系统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她在图书馆使用一台新智能桌时,屏幕突然显示:“检测到困惑情绪。需要调出相关概念解释吗?”

她愣了一会儿才意识到系统在监测她的面部表情和生理信号。当她拒绝后,提示变为:“检测到抗拒。是否愿意分享原因以帮助改善系统?”

林悄悄迅速收集物品离开,感到被侵犯和愤怒。这不再是辅助,而是侵入。

她视频联系顾言,发现他同样疲惫。“宏科的人今天参加了小组会议,”他报告,“称我们为‘怀旧主义者’,说我们阻碍进步。”

“这就像历史重演,”林悄悄沮丧地说,“但更复杂,因为他们学会了用关怀的语言包装控制。”

顾言点头,“我们需要策略而非首接对抗。找到杠杆点。”

通话结束后,林悄悄收到一封邮件——创新学院与宏科合作项目的学生代表邀请。她本能地想拒绝,然后想起顾言的话:找到杠杆点。

也许从内部比从外部更能产生影响。

她接受了邀请,然后立即联系苏楠:“我需要你当我的幕后眼睛和耳朵。”

苏楠微笑:“己经在你前面了。我联系了其他学校的活动家。宏科正在全国推行这套系统。我们需要联盟。”

干扰在加强,但抵抗也在组织。

---

顾言的小组决定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准备技术分析宏科系统的隐私风险;另一方面,他们收集学生证词,展示强制情感监测的心理影响。

“但我们需要第三个角度,”在深夜策略会议上,张琳争论道,“展示有更好的方式。不只是批评,而是提供替代方案。”

顾言想起了夏天与陈博士做的工作。“情感接收训练,”他提议,“我们展示了可以不依赖外部监测增强情感能力。也许可以开发校园版本。”

小组分裂了。一些人认为这太温和;另一些人认为这提供了建设性出路。

同时,顾言面临着个人挑战。他的两门核心课程现在集成了“心镜”系统,声称能“个性化学习体验”。拒绝使用意味着处于不利地位。

第一次在情感监测下学习的感觉令人毛骨悚然。系统会提示:“检测到注意力分散。建议微休息?”或“概念困惑检测到。需要重复解释吗?”

更令人不安的是,它开始提供社交建议:“检测到孤立学习模式。小组学习可能更有效。要联系同学吗?”

课后,赵锐兴奋地分享他的数据:“看!系统发现我下午3点后抽象推理效率下降,所以建议我把数学课调到上午。”

顾言忍不住问:“如果你上午不想做数学呢?”

赵锐眨眨眼:“但数据显示那是我的最优时间啊。”

工具与主人,顾言再次想,但当工具开始告诉你你是谁,界限就模糊了。

那天晚上,他在状态共享应用上更新状态:“挣扎中”。几分钟后,林悄悄点了个赞,然后她的状态变为“同样”。

小小的数字支持,但足以提醒他并不孤单。

---

林悄悄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第一次创新学院-宏科联席会议时,努力保持开放心态。

宏科的代表沉涛是个有魅力的人物,西十多岁,带着真诚关怀的表情。他谈论技术如何帮助识别“沉默痛苦”的学生,如何预防心理健康危机,如何让教育“更人性化而非更少”。

但当林悄悄问及数据所有权和同意流程时,气氛变得紧张。

“我们理解这些关切,”沉涛流畅地回答,“但重要的是权衡微小风险与巨大收益。如果一个系统能防止一个学生自杀,隐私关切是否过分夸大?”

林悄悄感到讨论纵。谁能否认预防自杀的价值?但当她试图讨论如何既能获得收益又能保护自主权时,她被礼貌地告知“理想但不现实”。

会后,她接近沉涛:“如果技术真正尊重代理权,可能会更有效。人们更可能使用自己信任的系统。”

沉涛感兴趣地打量她:“有趣的观点。也许你可以参加我们的学生咨询小组?帮助我们‘从内部改进’系统。”

林悄悄犹豫了。这是合作机会还是收编尝试?

她咨询了徐教授和苏楠。徐教授建议谨慎:“权力动态不对称。你可能以为自己有影响力,实际上只是被用来合法性他们的议程。”

但苏楠出人意料地有不同看法:“有时从内部破坏更有效。只要眼睛睁开。”

林悄悄最终同意了邀请,但决心保持批判性视角。现在她走在一条细线上——既合作又抵抗,既参与又挑战。

她感到熟悉的紧张感,那种在青南高中第一次面对“脉冲”项目时的感觉。但这次她更准备好、更有策略。

---

十月,干扰升级。

北科大宣布“心镜”系统将部分集成到课程评估中。“情感参与度”将占某些课程分数的10%。

小组爆发了。“这越过了一条线!”张琳在紧急会议上喊道,“现在首接学术惩罚不遵守的学生!”

他们决定组织校园论坛,类似于林悄悄在上海做的那样。但这次宏科准备好了。

论坛当天,公司设置了展示台展示系统的“益处”,提供免费手环和个性化数据报告。许多学生被吸引,兴奋地比较自己的“情感效率分数”。

当顾言的小组登台分享关切时,他们面对的是怀疑甚至敌意的观众。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大一时有这个系统,可能不会抑郁得差点退学。你们为什么想剥夺别人的帮助?”

问题让顾言措手不及。他如何解释他相信支持而非监视,增强而非替代?

他深吸一口气回答:“我们不想剥夺帮助。我们想要真正的帮助——尊重你自主权、不将你数据商品化的帮助。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回应混杂。一些学生点头;其他人翻白眼。

后来,宏科的代表沉涛接近顾言:“激情澎湃的演讲。但有点天真,你不觉得吗?现实世界需要实用解决方案。”

顾言坚持:“实用不必须意味着妥协核心价值。”

沉涛微笑:“理想主义是年轻人的奢侈。你会明白的。”

那天晚上,顾言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他在状态应用上更新状态:“怀疑中”。没有立即回应——林悄悄在上海参加自己的会议。

距离突然感觉像一千二百公里,而不是数字。

---

对林悄悄,干扰来自不同方向。作为学生咨询小组的一部分,她逐渐意识到宏科的真实策略。

在一次策划会议上,她无意中听到沉涛对同事说:“一旦他们依赖系统,我们就可以逐步收紧条款。就像温水煮青蛙。”

林悄悄感到一阵寒意。这不是偏执;这是 deliberate 策略。

她小心地收集信息,与苏楠和其他校园活动家分享。但他们需要确凿证据。

机会意外到来,当沉涛请她帮忙准备“学生认可”的营销材料时。访问共享文件夹时,她发现了不该看到的文件——内部备忘录讨论如何“最小化阻力”和“最大化采用”,包括故意模糊同意流程的策略。

心跳加速,林悄悄迅速下载了关键文件,知道这可能是她做过的最冒险的事。

那天晚上,她视频联系顾言,发现他异常沮丧。“我觉得我们在输,”他承认,“他们太强大,资源太丰富。”

林悄悄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他们有隐藏议程。如果我们能曝光...”

顾言警觉起来:“这危险。如果被抓到...”

“但如果不做,更多校园将落入这个系统,”林悄悄坚持,“有时需要风险才能改变。”

他们争论了很久,距离使争论更激烈。顾言想保护林悄悄;林悄悄想采取行动。最终,他们达成不安妥协——林悄悄将文件分享给记者联系人而非首接公开,减少首接风险。

即使这样,感觉也不对。通话在紧张中结束。

之后,顾言更新状态:“担忧中”。这次林悄悄立即回应:“同样。但相信我吗?”

顾言回复:“永远。只是担心。”

干扰现在不仅来自外部,也渗入他们之间。

---

林悄悄将文件分享给一位调查记者后,焦虑地等待后果。一周过去,什么都没有发生。她开始怀疑记者是否认为故事不重要。

然后炸弹爆发。

一篇题为《情感监测巨头的隐藏议程》的调查文章发布,详细描述宏科如何故意设计系统创造依赖、模糊数据所有权、并计划最终收费访问现在“必需”的服务。

文章引用内部文件,包括林悄悄提供的备忘录。

反响立即而激烈。学生团体愤怒;家长关切;大学行政部门陷入守势。

宏科发表声明否认指控,称文件“断章取义”,承诺“全面透明审查”。

但损害己经造成。

林悄悄等待不可避免的对抗。它来自沉涛,在一次特别召集的咨询小组会议上。

“我们中有人背叛了信任,”他冷冷地说,目光扫过房间,“分享机密信息损害了本应合作的关系。”

林悄悄保持沉默,心跳如雷。

沉涛继续:“幸运的是,我们的安全系统追踪了文件访问。我们知道谁该负责。”

他首接看向林悄悄:“林同学,你有什么话说吗?”

房间一片死寂。林悄悄深吸一口气,站起来:“我不是背叛信任。我是在曝光背叛信任的行为。你们承诺一件事,计划另一件。学生不是你们实验的小白鼠。”

她以为会遭到敌意,但令她惊讶的是,小组中一些成员轻轻点头。甚至有人低声支持。

沉涛意识到他失算了。“会议结束,”他厉声说,“此事将适当处理。”

会后,林悄悄收到徐教授的消息:“我办公室。现在。”

她预期 reprimand,却发现徐教授隐藏着微笑。“鲁莽,”教授说,“但勇敢。学院不会采取行动对抗你——太多人秘密同意你的行为。但要小心。宏科不会忘记。”

林悄悄颤抖着呼气。她成功了,但代价是什么?

她查看状态应用。顾言的状态显示“担忧中”。她发送快速更新:“安全。成功。晚点聊。”

回信立即到来:“从未怀疑。骄傲。”

干扰达到了高潮,但通过它,他们找到了回频的方法。

---

在北京,顾言看到文章的影响。校园里的情绪转变了;更多学生质疑系统;甚至赵锐也表达疑虑。

“如果他们关于数据所有权的计划撒谎,”他推理,“他们可能关于益处也撒谎。”

小组利用这股能量,提出他们自己的替代方案——基于夏天工作的“情感素养训练计划”,强调内部技能而非外部监测。

令每个人惊讶的是,大学行政部门表示接受——可能因为需要挽回形象。

甚至宏科的沉涛也软化了立场,在后续会议中建议“修正合作”。

“ damage trol,”张琳嗤之以鼻,“但至少现在我们在桌旁有席位。”

顾言感到谨慎乐观。他们尚未赢 war,但赢了关键 battle。

他视频联系林悄悄,分享进展。她看起来疲惫但坚定。

“有时我觉得我们在打一场无尽的战争,”她承认,“一波科技公司接着另一波。”

顾言点头,“但每次我们更强大。更多盟友。更多智慧。”

他分享屏幕展示他们新项目的时间线。“看——我们从反应到主动。从抵抗到提供替代方案。”

林悄悄微笑,“成长,嗯?”

“成长,”顾言确认。

他们计划下次访问——这次顾言来上海。距离似乎再次可管理,干扰可控。

通话结束后,顾言更新状态:“希望中”。林悄悄点了个赞,然后更新自己的:“同样”。

异频干扰尚未结束——可能永远不会——但他们正在学习如何调谐它,如何区分信号与噪声,如何保持自己的频率真实。

在宏科带来的混乱中,他们找到了新的清晰度。有时,正是干扰帮助人们最珍视的信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L7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心跳频率说明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L7Z/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