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0章 靖远赴欧

小说: 西府故人   作者:大海啊大海故乡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西府故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LZE/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西府故人

渭河解冻的时节,河面上还漂浮着些许残冰,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刺眼却冰冷的光。

汉口码头上人声鼎沸,汽笛长鸣,一艘准备驶往沪上的客轮即将起锚。与周遭喧闹格格不入的,是码头一隅略显沉默的几个人。

李靖远一身笔挺的新式陆军将校服,肩章锃亮,在一群长衫马褂或旧式军装的人群中格外扎眼。他被上峰点为赴欧军事考察团成员,即刻启程。这消息来得突然,像一块巨石投入本不平静的心湖。考察列强军备、操典,图强御侮,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是重振门楣、实现抱负的绝佳阶梯。可当真要远离这片熟悉的黄土地,远渡重洋,去往那些只在报纸和童素兰口中听说过的国度,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攫住了他。兴奋、期待,混杂着一丝对未知的茫然,还有……一丝难以割舍的牵绊。

他想起几天前在宝鸡王继文前来送行。王继文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手里拎着两本精心包好的书,神色一如既往的温和,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凝重。“靖远,此去万里,风波难测。这两本书,一本是《海国图志》,虽旧了些,聊胜于无;另一本是我手抄的《孙子兵法》,洋人枪炮虽利,用兵之道,根底还在谋略。闲暇时翻翻,莫忘根本。”

“靖远兄,”赵秀云走上前,将一个蓝布包袱递给他,声音平静,“听说西洋吃食生冷,胃容易不适。这里面是些自家烙的几块锅盔,路上垫一垫。”她顿了顿,抬眼看他,目光清澈,“异国他乡,凡事谨慎,平安归来。”

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不合时宜的关切,一切都恰到好处,符合彼此如今的身份和境地。可李靖远却从她看似平静的语调里,听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接过包袱,指尖无意间触碰到她的,两人都像被烫到一般迅速缩回。那触感冰凉,却在他心头点起一簇火苗。

“放心,”李靖远喉结滚动,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我李靖远是关中的鹰,飞得再远,也认得归巢的路。”这话像是承诺,又像是说给自己听。他看着她,想起社火台下她含泪的眼,想起岐山城下她落在护腕上的那滴泪,千般情愫在胸中激荡,却只能死死压抑。童素兰送他的那块怀表在口袋里沉甸甸的,提醒着他另一种被规划的可能,一种与眼前女子截然不同的未来路径。

就在这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插了进来,带着几分酒气和纨绔子弟特有的轻佻:“哟!这不是李团长吗?真是士别三日,都要漂洋过海去见洋世面了!”孙书龙摇着折扇,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眼神不怀好意地在赵秀云和李靖远之间逡巡,“怎么,这一走,放心得下咱宝鸡城里的……故人?”他刻意拉长了“故人”二字,意味明显。

李靖远眉头瞬间拧紧,一股怒火首冲顶门。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骨节发出轻微的脆响。孙书龙对赵秀云的纠缠和上次的逼债羞辱,他早有耳闻,此刻这厮竟敢在送行时前来挑衅。军人的血性让他几乎要当场发作。

李靖远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动手的冲动。他深知,此刻若与孙书龙冲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留下话柄,给赵秀云和王继文带来麻烦。他冷冷地盯着孙书龙,目光如刀,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力:“孙书龙,我的事,不劳你费心。你最好记住,‘永泰昌’的账,赵家小姐自会料理清楚。若有人想趁我不在,行不轨之事,”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我李靖远,就算隔着千山万水,也定会叫他付出代价!”

他那久经沙场的凌厉气势瞬间爆发,竟将孙书龙震慑得脸色发白,讪讪地说了句“晦气”,灰溜溜地走了。

这个小插曲让宝鸡的离别的气氛更添了几分凝重。

汽笛再次长鸣,催促着旅客登船,打断他的思绪,他转身,大步走向舷梯,背影挺拔决绝,未曾回头。

客轮缓缓离岸,码头上的人影越来越小,最终模糊成一片。李靖远独立船头,任江风吹拂着脸颊。他从怀中取出赵秀云给的包袱,打开,除了药材和锅盔,底层竟整齐地叠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鞋底纳得密实,针脚细密匀称,一看便知是用了心的。鞋窠里,还放着一只小小的、色彩浓烈的社火脸谱马勺,正是那年台上他扮演将军时所戴的样式。没有只言片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他紧紧攥着那马勺,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滔滔江水东流去,如同这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个人情感在这洪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却又如此坚韧,如同暗夜中的微光。

航行是漫长而枯燥的。考察团里成员复杂,有真心求索的军官,也有敷衍了事的官僚,更有像李靖远这样内心充满矛盾与期待的年轻将领。他们先抵上海,换乘更大的远洋客轮,真正开始了跨越重洋的旅程。

首次见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李靖远被深深震撼了。这不同于渭河的温润,也不同于关山的苍茫,是一种吞噬一切的、令人敬畏的浩瀚。巨轮在风浪中颠簸,同舱有人吐得昏天黑地,李靖远却强忍着不适,坚持站在甲板上,看着海天一色的壮阔,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激情与渺小感。他想起了王继文说的“百年教化”,想起了自己坚信的“强兵保种”,在这天地伟力面前,个人的信念似乎都需要重新审视。

船上不乏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投来的目光,有好奇,但更多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一次在餐厅,李靖远因为不熟悉西餐礼仪,引来了几声压抑的嗤笑。一股热血瞬间涌上他的脸颊,屈辱感让他几乎要拍案而起。但他忍住了,他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不是来争一时意气,而是来学习、来寻找让国家不再受辱的方法。他冷冷地扫了那几个洋人一眼,将那不标准的刀叉用法记在心里,然后挺首脊背,默默地吃完了那顿如坐针毡的饭。

此后,他更加留意观察,虚心向随团的翻译请教,甚至主动与一些看起来较为友善的外国军官搭话,尽管语言不通,只能靠手势和简单的词汇交流。他意识到,要真正了解这些对手甚至老师,必须先放下天朝上国的虚骄,哪怕是从最微末的细节学起。

经过月余航行,客轮终于抵达欧洲第一站——法国马赛港。当异国风情的建筑、熙熙攘攘的码头、迥异的面孔和语言扑面而来时,李靖远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与疏离。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喧嚣的,充满活力的,却也冰冷而隔膜。他摸了摸口袋里那枚社火马勺,冰凉的触感让他恍惚间似乎又闻到了西府黄土的味道,听到了秦腔的高亢。

考察团的行程安排得很紧。他们参观了法国的军事学校、兵工厂,观摩了德军的操演。李靖远被那些精良的武器、严密的组织、先进的战术深深震撼。他如饥似渴地记录着,思考着,对比着国内军队的落后与涣散,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紧迫感灼烧着他的内心。童素兰寄来的信和书籍,此时看来,确实提供了一些理解西方的视角,但亲眼所见的冲击远非纸上谈兵可比。

在一个德国兵营的夜晚,李靖远辗转难眠。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赵秀云塞在包袱里的钢笔——这钢笔,还是童素兰当初送的,让他用以记录“新思想”,此刻却用来描绘克虏伯大炮的构造图。他看着纸上冰冷的线条,脑海中却浮现出宝鸡城隍庙前社火表演的热闹景象,浮现出赵秀云在染坊里忙碌的侧影,浮现出王继文在油灯下批改学生课业的身影。

“文哥要教化百年,我等得起吗?秀云……她等得起吗?”他喃喃自语。西方的强大是实实在在的,是坚船利炮,是钢铁洪流。他内心深处“强兵救国”的信念更加坚定,甚至变得更加急切。但与此同时,一种更深沉的迷茫也随之而生:学会了这些技术,造出了同样的枪炮,就能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不再受欺辱吗?就能找回那份属于西府、属于中国的魂吗?

他提笔想给赵秀云写信,却不知从何写起。写马赛港的喧嚣?写克虏伯大炮的威力?写他内心的震撼与彷徨?最终,他只写下寥寥数语,报了声平安,附上一张从报纸上剪下的塞纳河风景图片,图片上的河流,与他熟悉的渭水,是如此不同。

考察团继续前行,将要前往英国。李靖远站在异国的土地上,望着东方。他知道,遥远的故乡,有些人、有些事,注定会成为他戎马生涯中最深的牵绊,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也刺痛着。他将那枚小小的社火马勺贴身收好,整了整军装,将所有的思念与迷茫,都化为眉宇间更深的坚毅。前路漫漫,他的追寻,才刚刚开始。而情感的归处,在这时代的洪流中,愈发显得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http://www.220book.com/book/MLZ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西府故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LZE/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