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完沈砚的奏折,萧越立刻召来户部和礼部的官员,商议广设义塾的事。
“陛下,建义塾不难,难在师资和维持开销啊。”户部侍郎面露难色,“各州府财政本就吃紧,怕是拿不出多余的银子请先生。”
礼部尚书也附和道:“是啊,秀才们大多想考取功名,谁愿意去乡下义塾教书?”
萧越指尖轻叩着桌案,沉吟片刻道:“师资方面,朕有个法子——让那些因魏党案被牵连、但罪不至重罚的闲置官员,若愿去义塾任教三年,可抵消部分刑罚,期满后还可重新启用。至于开销,从查抄的魏党家产里拨出三成,再从盐税里划出一小部分,应该足够了。”
这个法子一出,众人皆服。那些闲置官员多是读过书的,去教启蒙孩童正合适;而魏党抄没的家产本就丰厚,用在办学上,也算物尽其用。
消息传开,果然有不少闲置官员报名,其中不乏曾在翰林院任职的文官,虽被贬斥,却也想借此机会重新证明自己。而乡下的百姓听说能让孩子免费读书,更是欢天喜地,纷纷主动出工,帮着修建义塾,不用官府催促,各州府的义塾很快就拔地而起。
第一个开学的是京郊的杏花村义塾。萧越特意微服前往,没惊动地方官,只带着李德全和两个侍卫。
刚到村口,就听见朗朗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声音稚嫩却整齐,像一串清脆的珠子滚过石板路。
义塾是两间崭新的土坯房,窗户糊着透亮的纸,里面摆着几十张简陋的木桌木凳,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坐得笔首,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讲台。
讲台上的先生是个头发微白的老者,曾是礼部的员外郎,因附逆魏党被闲置,此刻正拿着戒尺,耐心地教孩子们认字。见有陌生人进来,他愣了一下,待看清萧越的衣着气度,心里大概有了数,却只是微微颔首,继续讲课。
萧越没打扰,悄悄站在门口听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读错了字,自己先红了脸,底下有孩子偷笑,先生却温和地说:“别怕,再读一遍,错了就改,就是好孩子。”
小姑娘鼓起勇气重读,这次读对了,先生笑着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
下课铃响(用一节旧铜钟代替),孩子们一哄而散,看到萧越,好奇地围过来,有大胆的男孩问:“大叔,你是来送糖的吗?”
萧越被逗笑了,从李德全手里接过带来的糕点,分给孩子们:“算是吧,不过要先回答我,读书好玩吗?”
“好玩!”孩子们抢着说,“先生教我们算算术,还讲打仗的故事!”“我娘说,读了书就能当大官,不用再种地了!”
萧越摸摸一个小男孩的头:“读书不一定是为了当官,是为了明事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时,先生走了过来,对着萧越拱手道:“陛下微服,臣有失远迎。”
“先生不必多礼,”萧越回礼,“看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先生教得很好。”
先生叹道:“臣从前助纣为虐,如今能教这些孩子,才算做了点正经事。臣定会好好教下去,不辜负陛下信任。”
离开杏花村时,夕阳正斜,义塾的读书声又响了起来,和着炊烟,在村子里悠悠回荡。萧越回头望了一眼,轻声道:“李德全,你看,这才是根基。”
李德全点头:“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陛下这步棋,走得远。”
回到宫里,沈砚的奏折恰好送到,说江南一带的鸣冤鼓案件少了大半,百姓都说“官不敢坏,娃能读书,这日子有奔头了”。
萧越看着奏折,提笔批复:“甚好。下一步,让各州府把水利图纸报上来,朕要看看,怎么能让百姓的田地里多打些粮食。”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案头堆积的奏折,也照亮了少年皇帝眼中的憧憬。从清算旧恶到广纳贤才,从鸣冤鼓到义塾,大雍就像一株经历了寒冬的老树,终于在春风里,慢慢舒展了枝叶。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