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的京城,成了灯的海洋。
朱雀大街上,家家户户门前挂起灯笼,有鲤鱼灯、走马灯、宫灯,还有农学堂的孩子们做的“五谷灯”——用稻穗、麦穗、豆荚扎成,点亮后透着淡淡的金黄,像把丰收的田野搬进了街市。
萧越穿着便服,混在人群里,看着百姓们赏灯、猜谜、尝小吃,嘴角不自觉地弯起。李德全跟在身后,手里提着一串刚买的糖画,是个犁的形状,糖衣晶莹剔透,引得不少孩子跟着看。
“陛下,您看那边!”李德全指着街角的展台,那里摆着江南的稻鱼干、北境的腌泥鳅、西域的葡萄鸡油,旁边还立着块牌子,写着“大雍新味,共尝共乐”。
展台前围满了人,一个江南妇人正给围观者分米糕:“尝尝这个,用稻鱼田的新米做的,比普通米糕甜三分!”旁边的北境老兵则举着腌泥鳅吆喝:“这玩意儿下酒最香,军屯弟兄们的秘方!”
萧越挤进去时,正看到巴图和西域胡商在争一块葡萄鸡油饼。巴图咬了一口,含糊道:“这饼里有奶香,合我们草原人的口味!”胡商笑着抢过去:“里面还有葡萄甜,中原人也爱吃!”
两人看到萧越,都不好意思地停了手。巴图挠挠头:“陛下也来赶热闹?”
“这么热闹的日子,不来看看可惜了。”萧越指着展台上的吃食,“这些东西能摆在一起,比宫里的宴席好看多了。”
不远处的灯谜区更热闹。苏明远写的谜面被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一田生三物,稻肥鱼也壮(打一农法)”,很快就被个小娃娃猜中:“是稻鱼共生!我爹天天说!”
温砚则在教孩子们做“农具灯”,用竹篾扎成犁、纺车的样子,糊上彩纸,点亮后活灵活现。“这个纺车灯送给你,”他给一个草原小姑娘递过灯笼,“回去教姐妹们纺纱,织出好看的羊毛布。”
小姑娘接过灯笼,用刚学的汉话道:“谢谢温先生!我娘说,学会了纺纱,就能换中原的花布做新衣裳!”
萧越看着这一幕,忽然被一阵熟悉的笑声吸引。转头一看,是沈书砚和巴音正围着一盏“龙狼灯”——龙身缠着稻穗,狼爪踩着葡萄,正是巴特之前雕的木龙样式,被匠人做成了灯笼。
“你看这龙鳞,像不像你说的江南鱼鳞纹?”沈书砚指着灯笼问。
“像!你看这狼毛,跟我爹的狼皮袄一样!”巴音兴奋地拍手。
两人正说着,忽然跑来个卖元宵的老汉,不小心撞翻了巴音手里的糖画,糖犁摔在地上断成两截。巴音眼圈一红,却没哭,只是蹲下身捡碎片。
老汉急得首搓手:“对不住对不住,老汉赔你一个!”
沈书砚却拉着巴音笑道:“别捡了,我有个好主意!”
他拉着巴音跑到温砚那里,借了些彩纸和浆糊,把糖犁碎片粘在“龙狼灯”的底座上。“你看,”沈书砚指着成品,“龙狼踩着糖犁,就像咱们一起种地,多好!”
巴音立刻笑了,举着灯笼跑向人群,嘴里喊着:“快看我的新灯笼!有龙有狼还有犁!”
萧越看着那盏歪歪扭扭却格外热闹的灯笼,忽然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天下——没有生硬的“同化”,只有自然的“相融”,就像这灯笼上的龙与狼,糖犁与稻穗,看似不同,凑在一起却格外和谐。
夜深时,灯会的高潮来了。百盏“五谷灯”被同时点亮,顺着护城河流淌,像一条金色的长龙。百姓们跟着河灯跑,嘴里念着新学的歌谣:“稻花香,鱼满塘,羊儿肥,葡萄甜,大雍年,乐团圆……”
萧越站在桥上,看着河灯映亮的笑脸,听着不同口音的歌谣,忽然对李德全道:“你说,史书上会怎么写今年的上元节?”
李德全想了想:“大概会写‘岁在元日,万方同乐,灯映民心,天下归心’吧。”
萧越笑了。他不在乎史书怎么写,他只知道,此刻护城河边的笑声是真的,展台上的新味是香的,孩子们手里的灯笼是亮的。这些真实的、温暖的、带着烟火气的瞬间,比任何“帝帅功绩”都更让他安心。
河灯越飘越远,带着百姓的期盼流向夜色深处。十二岁的少年皇帝站在桥上,望着万家灯火,忽然明白,所谓江山,不过是这一盏盏灯下的寻常日子,是不同的人能笑着分享一块饼、一盏灯、一句祝福,是“共乐”二字,能刻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这,就是他用少年肩膀扛起的天下,也是他要继续守护的,最珍贵的人间。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