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的江南,桑园绿得能掐出水来。蚕农阿婆戴着竹笠,指尖在桑叶间翻飞,肥白的蚕宝宝趴在竹匾里,啃叶声沙沙如细雨。共学堂的孩子们围在匾边,沈书砚学着给蚕宝宝换桑叶,巴特笨手笨脚地用草原的羊毛刷清扫蚕沙,西域的孩子则举着放大镜,好奇地看蚕吐丝的模样。
“这蚕啊,得各族的法子一起养才好,”阿婆笑着说,“中原的桑叶要嫩,草原的羊粪要匀,西域的红花水沾一点,吐的丝能泛红光。”
萧越站在桑园旁的织坊里,看着温砚带着工匠们调试新的“合欢织机”。机身上,中原的踏板连着草原的羊毛线轴,西域的琉璃梭子在经纬间穿梭,织出的锦缎上,稻穗与羊群依偎,葡萄藤缠着桑枝,活脱脱一幅“天下共荣图”。
“这织机是百工阁集各族所长改的,”温砚指着机杼,“中原的提花术能显图案,草原的羊毛增韧劲,西域的染料让色更艳,缺一样都织不出这般锦缎。”
织坊外,各族妇人正围着看新织的锦缎。江南的绣娘摸着羊毛线赞叹:“混着蚕丝织,又软又挺,做嫁衣最好!”草原的妇人则盯着葡萄藤花纹:“这颜色真鲜亮,给我家丫头做个坎肩!”西域的胡商妻子掏出染料:“我带了新的靛蓝,咱们试试织面‘江河图’?”
萧越听着她们的议论,忽然想起三年前,织坊里还只认“纯汉锦”,说“异族的线会毁了手艺”。而现在,她们捧着混纺的锦缎,商量着用各族的法子织出新花样——这些变化,比任何政令都更能说明,“共融”早己钻进了日子的细缝里。
“李德全,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他道,“让织坊把‘合欢锦’的织法传开,再在各州府设‘共织坊’,教各族妇人互相学艺。告诉她们,好料子不是一种线织的,好日子也不是一族人过的。”
午后,孩子们跟着阿婆学缫丝。沈书砚的小手捏着蚕茧,在热水里轻轻抽丝;巴特学着把蚕丝和羊毛线捻在一起,说“这样更结实”;西域的孩子则用葡萄藤编了个小线轴,说要装“混纺线”。
“你们看这丝,”阿婆举起一缕蚕丝,阳光透过丝线,泛着七彩的光,“一根丝易断,百根丝成线,千根丝成锦。人也一样,凑在一起才有力气。”
孩子们似懂非懂,却把自己的丝线都缠在同一个线轴上,蚕丝、羊毛线、西域的棉线绕在一起,像一根彩色的绳,怎么也扯不断。
离开桑园时,夕阳把织坊的影子拉得很长,锦缎的反光映在孩子们脸上,像镀了层柔光。萧越回头望去,各族妇人还在织机前忙碌,踏板声、说笑声、梭子穿梭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歌。
十二岁的帝王知道,这桑蚕旺的时节,藏着比丝绸更珍贵的东西。是阿婆指尖的茧子,是工匠们改的织机,是孩子们缠在一起的线轴——这些具体的、温暖的物件,把不同族群的人,用最柔软的方式连在了一起。
晚风带着桑叶的清香,吹过织坊的窗棂。萧越握紧了手里的混纺线,丝线微凉,却仿佛能感受到无数双手的温度。他知道,只要这“合欢锦”年年织下去,这“共织坊”代代传下去,这大雍的经纬里,就永远会织进各族的心意,织出比任何锦绣都更动人的山河图景,在岁月里,越织越密,越织越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