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这天,南境的秋社祭典比往年更热闹。祭坛前的空地上,各族百姓自发排起长队,中原的农夫捧着的稻穗,草原的牧人提着沉甸甸的青稞,西域的胡商抱着金黄的玉米,连共学堂的孩子们都捧着自己种的小南瓜,踮着脚往供桌上放。
萧越穿着素色常服,混在人群里。祭坛中央的“五谷神”画像换了新的——画师把中原的稻神、草原的麦神、西域的谷神画在了一起,三人手拉手站在田埂上,脚下是交织生长的庄稼,眉眼间带着一样的笑意。
“这画像改得好!”一个老农摸着胡须赞道,“哪有单打独斗的神?粮食要混种才丰,神也该凑一块儿才灵!”
祭典由各族长者共同主持。中原的老秀才念祝文,用的是各族都能听懂的白话:“愿稻鱼肥,愿青稞壮,愿葡萄甜,愿天下人,碗里有粮,心里不慌……”草原的族长跟着用马头琴伴奏,调子轻快,像在唱丰收的歌;西域的老者则撒了把葡萄籽在祭坛前,说“种下去,明年长出新希望”。
共学堂的孩子们排着队,给“五谷神”磕头。沈书砚磕完头,偷偷往供桌下塞了粒“双福麦”的种子;巴特学着中原的样子,在蒲团上深深一拜,额头沾了点泥土也不在意;西域的孩子则把自己画的“葡萄丰收图”贴在了祭坛柱上,画里的葡萄藤缠着稻穗,像两个好朋友。
萧越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三年前的秋社,各族百姓还各祭各的神,供品都分得清清楚楚。而现在,他们共用一个祭坛,共拜一幅神像,连孩子们都知道“神也该凑一块儿”——这些变化,比任何粮仓的数字都更能说明“共荣”二字的分量。
祭典后的“共尝宴”摆了整整五十桌。中原的稻鱼羹、草原的手抓肉、西域的烤玉米,还有孩子们做的南瓜饼,流水般端上桌。各族百姓随意落座,中原的农妇给草原汉子盛羹,草原的姑娘帮西域胡商剥玉米,西域的青年给中原秀才倒酒,谁也不觉得生分。
“尝尝这个!”沈书砚的母亲拉着巴特的娘,往她碗里夹了块鱼腹,“用你们草原的羊油煎的,比清炖鲜!”
巴特的娘立刻回敬一块烤羊肉:“俺们用中原的香料腌了三天,你家娃准爱吃!”
西域胡商的妻子则端来一盆葡萄干粥:“掺了江南的糯米,甜糯得很,给孩子们当点心!”
萧越坐在角落的桌旁,听着满场的笑语。有个老匠人喝醉了,拍着桌子唱新编的《共荣谣》:“稻花香,青稞黄,葡萄甜透戈壁岗。你帮我,我帮你,天下粮仓一起装……”唱得跑了调,却引得众人跟着和,连孩子们都扯着嗓子喊,把歌谣唱成了欢腾的浪。
离开祭典时,夜色己深。百姓们举着丰收灯往家走,灯上画着各族的庄稼,灯光在田埂上流动,像一条金色的河。萧越看见几个孩子蹲在田边,把供桌上的种子埋进土里,沈书砚说“要让五谷神在地里扎根”,巴特说“明年会长出各族的粮食”,西域的孩子则说“长出的庄稼会手拉手”。
十二岁的帝王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些被埋进土里的种子,忽然觉得,这才是秋社祭典最该有的样子——不是向神祈求恩赐,而是用自己的双手,种下“共荣”的根。当各族的种子在同一片土地上发芽,当孩子们相信“庄稼会手拉手”,这天下的丰收,就永远不会缺席。
晚风带着新谷的清香,吹过沉甸甸的稻穗。萧越笑了,他知道,只要这秋社的祭典年年办下去,只要埋进土里的种子代代相传,这大雍的土地就会永远五谷丰登,各族百姓就会永远在同一片月光下,笑着谈论收成,盼着来年,把“共荣”二字,种进每一寸土地,刻进每一个人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