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夜色刚漫过屋檐,京城的街巷就飘起了彩绸。各族百姓把亲手做的信物挂在“同心树”上——中原少女绣的鸳鸯帕,草原姑娘编的羊毛结,西域姑娘串的琉璃珠,层层叠叠挂满枝头,风一吹,像一片流动的彩虹。
萧越站在巷口,看共学堂的孩子们围着树下的老阿妈听故事。老阿妈用三种语言讲着“牛郎织女”的传说,说到“银河相隔”时,沈书砚指着天上的星问:“他们为什么不搭座桥?像咱们修渠那样,各族人一起搭,肯定能搭成!”
巴特立刻接话:“用草原的木头、中原的石头、西域的绳索,搭座‘共荣桥’,让他们天天见面!”
西域的孩子则指着树上的信物:“不用搭桥,你看这些帕子、绳结、珠子都缠在一起,就像他们手拉手了呀!”
孩子们的话惹得众人都笑。老阿妈擦着笑出的泪:“你们说得对,心要是连在一起,银河也挡不住。就像咱们,以前隔着山隔着河,现在不也凑在一块儿过七夕了?”
巷尾的空地上,各族青年正在赛“巧技”。中原的绣娘飞针走线,帕子上很快绣出稻鱼与羊群共游的图案;草原的小伙用羊毛编织,转眼编出一只衔着葡萄的雄鹰;西域的姑娘则用彩石拼画,拼出各族人围着篝火欢笑的景象。
“这才是‘巧’!”一个中原老匠人点头赞道,“不只会自己的手艺,还能把别人的好东西绣进去、编进去、拼进去,这才是真本事!”
萧越走到“共欢台”前,台上正演着新编的《合欢记》。讲的是中原书生、草原牧女、西域商女结伴西行,一路上互相帮衬,最终书生用中原的医术救了牧女的部落,牧女用草原的马队护送商女脱险,商女则用西域的香料帮书生打开了销路,三人结为异姓兄妹,共同开辟了新商路。
台下的喝彩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中原的看客为书生的仁心鼓掌,草原的观众为牧女的勇敢叫好,西域的乡亲则为商女的智慧欢呼。演到三人击掌立誓时,台下竟有不少人跟着举手,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人。南宫潇斌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陛下,您看那对新人!”李德全指着不远处,一对青年正在向“同心树”许愿。新郎是中原的工匠,新娘是草原的皮匠之女,他们手里的信物是一把木梳,梳齿用中原的桃木,梳背刻着草原的花纹,是两人一起做的。
“俺们要像这木梳一样,”新郎红着脸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娘笑着补充:“还要像共学堂的孩子们说的,搭座‘共荣桥’,让两边的家人常来常往!”
萧越看着这对新人,忽然想起三年前,跨族通婚还被视为“离经叛道”,而现在,人们会为这样的结合真心祝福,会把不同族群的元素融进修为、信物里,连誓言都带着“共荣”的温度——这些变化,比任何月老祠的香火都更动人。
“传朕的话,”他对李德全道,“让礼部把各族的婚俗编一本《合欢礼》,鼓励跨族联姻的新人取各族习俗之长,办‘共荣婚’。再在各州府设‘鹊桥会’,让各族青年有更多相识相知的机会。告诉百姓,人心的距离,比银河好渡;真情的桥梁,比砖石更坚。”
午夜的星河格外明亮,“同心树”上的信物在月光下闪着光。孩子们己经散去,留下满树的期盼;青年们还在台边对歌,中原的小调、草原的长调、西域的情歌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萧越抬头望着银河,忽然觉得,这七夕的意义,不止是乞巧祈福,更是见证融合。当不同族群的彩绸在同一棵树上飘荡,当新编的故事里各族人并肩前行,当新人的信物刻着彼此的印记,这天下的情感,就早己跨过了无形的“银河”,在同一片星空下,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离开街巷时,夜风带着花香,吹起他袖角的绸带。萧越知道,只要这“同心树”年年枝繁叶茂,只要“共荣婚”的钟声代代相传,这大雍的七夕就永远会有新的故事,会在你绣我的图腾、我唱你的歌谣、他融我们的智慧里,慢慢织成一张温暖的网,网住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真情与期盼,让星河见证的,不止是牛郎织女的相会,更是万家灯火的合欢。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