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姬满捏着龟甲灼出的裂纹,指腹着甲骨上“西巡吉”的刻字,殿外的晨钟刚过三响。太宰祭公谋父捧着鎏金笏板,袍角在青石砖上扫出细碎声响:“天子,六师己整备三月,然犬戎近岁称臣,此时西行恐失诸侯心。”
穆王放下龟甲,青铜灯盏的光在他眼底晃出细碎的亮:“祭公可知,去年西戎入贡的昆仑玉,透光能见云中鹤?朕要亲眼去看看,那玉矿究竟藏在何等天地里。”他指尖叩了叩案上的《西土方舆图》,墨迹勾勒的昆仑山脉像条沉睡的青龙,“再者,徐偃王在东方私筑城池,诸侯多有攀附,朕此行,也是要让他们看看周室的旌旗能插多远。”
正妃盛姬在琼台殿备了饯行宴,琥珀杯里的醴酒泛着浅金。她替穆王理了理冕旒上的玉串,指尖轻轻碰过他腰间的鱼肠剑:“天子此去,少则半载,多则一年,后宫诸事臣妾会打理妥当,只是……”她从锦盒里取出一枚玉雕的鸠鸟,“这鸠杖是先王赐下的,说见它如见宗室,您带着,也好让西戎知道周室的根基。”
穆王接过鸠杖,指腹蹭过鸟喙的纹路,忽然笑了:“朕记得你初入宫时,见了这鸠杖还问,为何雕的不是凤凰。”
盛姬脸颊微红,垂眸道:“那时臣妾年幼,不懂鸠是九的谐音,暗含九州归一的意思。如今才明白,天子的每一步,都牵着天下的安危。”她抬手替穆王拢了拢披风,“路上风大,夜里歇宿时,让内侍多煮些姜茶。”
穆王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绢帕传过来:“朕会尽快回来。若徐偃王有异动,你让祭公不必奏请,先调殷八师守洛邑,待朕回师再处置。”
宫门外,造父牵着八匹骏马候着,马身上的金鞍在晨光里闪着光。穆王翻身上马时,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回头见是年幼的太子繄扈,捧着一个布包跑过来:“父王,这是儿臣画的昆仑山,您带着,若找不着路,就看看它。”
布包里的画是用炭笔描的,山顶画着一轮圆月亮,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父王早归”。穆王揉了揉太子的头顶,把画塞进怀里:“好,父王拿着,定不会迷路。”
西行的队伍走了十日,刚出函谷关,就见道旁围了一群百姓,人群里传来孩童的哭声。穆王勒住马,让内侍去问缘由。不多时,内侍扶着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妇过来,老妇手里抱着个面黄肌瘦的孩童,膝盖一弯就要下跪:“求天子为小民做主!”
穆王连忙让内侍扶住她,温声道:“老人家起来说话,究竟出了何事?”
老妇抹着眼泪,声音发颤:“小民是附近陈家村的,前日徐偃王的人来村里征粮,说要助徐王夺天下,日后分良田,家里的粟米全被他们抢了去,孙儿饿得三天没吃东西了……”话没说完,又哭了起来。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上前,七嘴八舌地说:“是啊天子!徐军还抓了村里的壮丁,说不肯去当兵就烧房子!”“我家的耕牛也被牵走了,这地里的庄稼可怎么种啊!”
穆王的脸色沉了下来,看向祭公:“你看,徐偃王所谓的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抢粮抓丁?”他翻身下马,从行囊里取出一袋粟米递给老妇,“老人家,这袋米你先拿着,给孩子熬点粥。”又对身后的士兵道,“传朕旨意,凡沿途遇徐军劫掠的村落,都发粮赈灾,受伤的百姓,让军医诊治。”
百姓们闻言,纷纷跪地磕头:“谢天子!天子万岁!”
穆王扶起最前面的一个老农,问道:“你们可知,徐偃王如今在何处会盟?”
老农想了想,道:“听徐军的人说,要去彭城,还说要联合淮夷的人,等天子走远了,就打回镐京去。”
穆王点点头,翻身上马:“多谢老人家告知。朕此次西行,不仅要见西王母,更要平定这乱世,让百姓都能安稳过日子。”
队伍继续西行,又走了十日,到了沙丘泽。夜里扎营时,内侍送来一封密信,是洛邑的眼线写的。徐偃王果然动了,他以“周室西巡,诸侯无主”为由,召集了淮夷、徐戎等六国诸侯,在彭城会盟,还私自铸了徐王鼎,要与周室分庭抗礼。
穆王把密信揉成一团,扔进火盆里,火星溅起时,他看向身旁的祭公:“你说,徐偃王为何敢这么做?”
“徐国本是东夷大国,徐偃王治下百姓富庶,这些年他又广纳流民,暗中养了三万私兵。如今天子西行,他定是觉得有机可乘。”
“有机可乘?”穆王冷笑一声,起身走到帐外,夜风卷着沙粒打在甲胄上,“他忘了,当年成王封徐国时,赐的是子男之爵,他凭什么铸鼎?”他回头看向祭公,“传朕旨意,让造父加快行程,先去昆仑见西王母,再从西戎借兵,朕要绕到徐国后方,打他个措手不及。”
祭公愣了愣:“借兵西戎?他们与我周室素来有隙,恐怕……”
“他们与徐国也有仇。”穆王打断他,指尖点了点地图上的徐国疆域,“去年徐偃王抢了西戎的盐池,西戎王早想报复,只是没敢动。朕去见西王母,一来是示好,二来是让她出面,西戎定会出兵。”
正说着,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内侍慌张地跑进来:“天子,不好了!负责粮草的小吏卷了三车粟米跑了,说是要去投奔徐偃王!”
穆王脸色一沉,拔出腰间的剑,剑光在帐内晃了一圈:“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若让他把我军的粮草数告诉徐偃王,后患无穷!”
造父闻言,立刻牵来骅骝,翻身上马时对穆王拱手:“天子放心,臣半个时辰内定将人带回来。”
果然,不到三刻钟,造父就押着那小吏回来,粟米也如数追回。小吏跪在地上,浑身发抖:“天子饶命!是徐偃王的人给了臣五十金,让臣偷粮草、报军情,臣一时糊涂……”
穆王蹲下身,剑刃贴着小吏的脖颈:“徐偃王还让你做什么?”
“他……他还说,若天子到了昆仑,就让西戎人在酒里下毒……”小吏的声音越来越小。
穆王站起身,把剑插回鞘里:“看来,这西行之路,比朕想的还要热闹。”
又走了一个月,离昆仑山越来越近,沿途的村落渐渐有了西戎的模样,百姓们穿着兽皮缝制的衣裳,在田里种着耐寒的青稞。这天,队伍经过一个小村落,见村口围着一群人,一个西戎少年被按在地上,旁边站着几个手持弯刀的汉子。
穆王让队伍停下,派通译去问情况。通译回来禀报:“天子,那少年偷了村里的羊,按西戎的规矩,要断他的手。”
穆王走到人群前,见少年不过十三西岁,脸上满是泪痕,却咬着牙不肯求饶。他对通译道:“你问他,为何要偷羊?”
通译转述后,少年哽咽着说:“阿娘病了,三天没吃东西,我想把羊杀了给阿娘补身子……”
村里的老族长走过来,对着穆王行了个西戎礼:“这位贵人,这是我们族里的规矩,偷东西就要受罚,不能坏了规矩。”
穆王点点头,从腰间解下一块玉佩,递给老族长:“这块玉,抵那只羊绰绰有余。少年也是为了救母,情有可原,就饶了他吧。”又对身后的军医道,“你去给少年的母亲看看病,再留下些药材。”
老族长捧着玉佩,眼神里满是惊讶:“贵人竟如此宽厚?”他连忙让手下放开少年,对着穆王又行了个礼,“多谢贵人!若贵人有需,我们族里的汉子都愿意出力!”
穆王笑了笑:“日后若有徐国的人来骚扰你们,就报周室的名号,朕定会护着你们。”
少年跑到穆王面前,扑通跪下:“多谢贵人!我长大了,也要像贵人一样,保护族人!”
穆王揉了揉少年的头顶,翻身上马:“好孩子,去吧,好好照顾你母亲。”
队伍继续前行,没走多久,就见昆仑山遥遥在望。西王母穿着织金的锦袍,站在瑶池边迎接,身后跟着十几个侍女,手里捧着玉盘,盘里盛着紫红色的仙果。
“周天子远道而来,王母有失远迎。”西王母的声音清脆,像玉珠落盘。
穆王拱手行礼:“朕久闻王母贤德,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他目光扫过瑶池,池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上的白云,“这昆仑仙境,比镐京的宫苑还要美上三分。”
西王母笑着引他入宴,瑶池边的石桌上摆着青铜酒器,酒液呈琥珀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是昆仑山上的醴泉酒,喝了能解乏。”西王母端起酒杯,递到穆王面前。
穆王接过酒杯,却没有喝,反而看向西王母:“王母可知,徐偃王近日在东方会盟诸侯,还让人行刺朕?”
西王母的手顿了顿,随即笑了:“周天子的消息倒是灵通。不过,西戎与徐国的恩怨,是他们自己的事,王母可管不了。”
“朕不是要王母管,是要王母帮朕。”穆王放下酒杯,从怀里取出那枚鸠杖,“先王赐朕这鸠杖时说,周室与西戎,本是同源,只是后来分了地域。如今徐偃王想乱天下,若王母能让西戎出兵助朕,朕愿与西戎永结盟好,每年赐给西戎五千匹布、三千石粟米。”
西王母盯着鸠杖看了半晌,忽然道:“周天子倒是大方。只是,王母想知道,若朕帮了你,你能给昆仑什么?”
“朕能给昆仑安宁。”穆王的声音很沉,“徐偃王若得了天下,定会派兵来抢昆仑的玉矿,到时候,王母的仙境,恐怕就保不住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夏商周秘史西王母沉默了片刻,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周天子说得有道理。王母答应你,明日就让西戎王出兵,随你回东方。”她又给穆王倒了杯酒,“这杯酒,祝周天子旗开得胜。”
穆王这次没有犹豫,接过酒杯喝了下去,酒液入喉,带着一丝甘甜,果然解了多日的疲惫。他看向瑶池里的荷花,忽然笑道:“听说昆仑山上有凤凰,朕此次来,还想看看凤凰的模样。”
西王母笑着拍手,不多时,就有两只色彩斑斓的鸟从云端飞来,落在瑶池边的桃树上,鸣声清脆。“这就是凤凰。”西王母指着鸟,“它们只在太平盛世出现,如今周天子要来平定乱世,它们也是来贺喜的。”
穆王看着凤凰,觉得此行的疲惫都值了。他起身对西王母拱手:“多谢王母相助,朕若平定徐偃王,定会再来昆仑,与王母共赏凤凰。”
西戎出兵三万,与穆王的六师汇合后,日夜兼程赶回东方。沿途经过之前赈济过的陈家村,百姓们听说天子要去平定徐偃王,纷纷提着篮子赶来,里面装着粟米、饼子,硬要塞给士兵。
“天子,这饼子您带着,路上垫肚子!”老农捧着一篮麦饼,塞到穆王手里,“我们都盼着天子能打胜仗,让我们能安稳种地、过日子!”
穆王接过麦饼,心里暖暖的:“多谢乡亲们!朕定不会让你们失望!”
到了彭城时,徐偃王的联军正在城外列阵,旗帜上绣着“徐”字,在风里猎猎作响。
徐偃王骑着黑马,站在阵前,对着穆王的队伍喊道:“姬满!你西巡半年,不顾天下诸侯,如今还有脸回来?”
穆王勒住马,声音透过扩音的铜钟传出去:“徐偃王!你私筑城池、擅铸王鼎,还勾结外敌,劫掠百姓,妄图叛乱,今日朕就要替天行道,平定你的叛乱!”
“替天行道?”徐偃王大笑,“天下诸侯谁不知道,你姬满沉迷游乐,不管百姓死活!我徐国百姓安居乐业,比你周室的百姓过得好百倍,这天下,本该由我来管!”
“你也配说百姓安居乐业?”穆王指着身后的陈家村百姓,“前派军劫掠陈家村,抢粮抓丁,害得老人无粮、孩童挨饿,这就是你所谓的安居乐业?”
徐偃王脸色一变,还想辩解,穆王己拔出腰间的剑,向前一挥:“将士们!拿下徐偃王,还天下百姓太平!”
鼓声响起,周军和西戎兵像潮水一样冲上去,徐军顿时乱了阵脚。徐偃王没想到穆王会从西边借兵,更没想到百姓竟站在穆王那边,不多时,徐军就开始溃败。
混乱中,徐偃王的坐骑被箭射中,他从马上摔下来,刚要爬起来,就被周军的士兵围住。穆王骑马走过去,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你现在还觉得,这天下该由你管吗?”
徐偃王咬着牙,不肯说话。穆王叹了口气:“朕念你曾为诸侯,若你肯认罪,朕可以饶你一命,贬为庶人。”
“我徐偃王宁可死,也不向你低头!”徐偃王说着,就要拔剑自刎,却被旁边的士兵拦住,夺了他的剑。
穆王摇了摇头,对士兵道:“把他押回镐京,听候处置。”
彭城之战胜利后,其他六国的诸侯见徐偃王被俘,纷纷派人来求和。穆王没有惩罚他们,只是让他们发誓永不再反,归还劫掠的百姓和粮草,然后各自回国。
祭公看着前来求和的诸侯,对穆王笑道:“天子此次西行,不仅平定了叛乱,还震慑了诸侯,更得百姓拥护,真是一举三得。”
穆王望着远处欢呼的百姓,想起了陈家村的老农、昆仑山下的西戎少年,还有太子繄扈画的昆仑山。他勒转马头,对身后的队伍道:“回镐京!”
回到镐京时,己是深秋。盛姬带着后宫嫔妃和太子繄扈在城门外迎接,看到穆王的身影,太子立刻跑过去,抱住他的腿:“父王!您终于回来了!儿臣每天都在画昆仑山,等您回来看。”
穆王抱起太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父王看到了,太子画的昆仑山,比真的还要美。”他看向盛姬,见她眼底有淡淡的青黑,知道她这半年定是操劳过度,“辛苦你了。”
盛姬摇摇头,接过他手里的鸠杖:“只要天子平安回来,百姓能安居乐业,臣妾就不辛苦。”
回宫后,穆王在宣政殿召见了大臣,商议处置徐偃王的事。祭公建议将徐偃王处死,以儆效尤,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穆王却沉默了,他想起了彭城之战时百姓的欢呼,想起了陈家村老妇的眼泪,忽然道:“徐偃王虽有叛乱之罪,但杀了他,只能解一时之恨。朕若能让他亲眼看到,周室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比杀了他更有意义。”
他顿了顿,继续道:“传朕旨意,将徐偃王贬为庶人,迁往蜀地,终身不得离开。徐国的土地,分赐给有功的诸侯和流离失所的百姓;徐戎的百姓,编入周室户籍,与周人同等对待,免除三年赋税。”
大臣们听了,都拱手称是:“天子仁厚,百姓之福!”
散朝后,穆王回到琼台殿,盛姬正在灯下缝补他的披风,见他回来,连忙起身:“天子饿了吧?臣妾让御膳房备了您爱吃的鹿肉羹。”
穆王坐在她身边,看着她手里的针线:“这半年,后宫和朝堂的事,你都处理得很好。祭公说,若不是你及时调兵守洛邑,安抚京畿百姓,徐偃王的人恐怕早就趁机扰了镐京。”
盛姬把披风放到案上,端过温着的鹿肉羹:“臣妾不过是守着镐京,哪比得上天子在外奔波,还记挂着沿途百姓。前日听内侍说,您在函谷关外给陈家村赈灾,又在昆仑山下救了西戎少年,如今镐京城里,百姓都在传天子的仁心呢。”
穆王接过瓷碗,舀了一勺羹,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百姓过得安稳,周室的根基才能稳。朕西行时见着那些流离的人,才明白先王说的民为邦本不是空话。对了,徐国那边的流民,你让人安置得如何了?”
“臣妾己让人在洛邑城外建了临时村落,给他们分了种子和农具,明年开春就能种地。”盛姬说着,从抽屉里取出一叠竹简,“这是各地郡守送来的报捷文书,说今年秋收比去年多了三成,百姓都把多余的粟米缴了贡,还说要给天子立生祠呢。”
穆王接过竹简,随手翻了两页,忽然笑了:“立生祠就不必了,让他们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明年春天,咱们带太子去昆仑山,也让他看看西王母的瑶池,看看那里的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
盛姬眼睛亮了亮:“好啊,太子前日还问,昆仑山上的凤凰是不是真的有五彩羽毛,说要画下来给陈家村的孩童看呢。”
正说着,殿外传来内侍的声音:“启禀天子、娘娘,太子殿下求见。”
穆王扬声道:“让他进来。”
太子繄扈捧着一卷画跑进来,脸上还沾着点炭灰:“父王!母后!儿臣把昆仑山画好了,您看,这是瑶池,这是凤凰,还有您和西王母娘娘!”
画纸上,昆仑山用青墨涂得浓淡相宜,瑶池里画着几片荷叶,凤凰的羽毛用朱砂涂了边缘,穆王和西王母并肩站在池边,模样虽稚嫩,却透着认真。
“画得好。”穆王把画递给盛姬,又揉了揉太子的头顶,“明年开春,父王带你去看真的昆仑山,让你亲手摸摸凤凰的羽毛。”
太子眼睛瞪得溜圆:“真的吗?那儿臣要把凤凰画下来,送给陈家村的阿婆,还有昆仑山下的小哥哥!”
盛姬笑着把太子拉到身边,替他擦了擦脸上的炭灰:“傻孩子,凤凰是神鸟,哪能随便摸,但咱们可以远远看着,把它的模样记在心里。”
穆王看着母子俩的模样,忽然觉得浑身的疲惫都消散了。他端起鹿肉羹,一口气喝了大半碗,又对盛姬道:“明日早朝,朕要下一道旨,让各地郡守都建学堂,凡七岁以上的孩童,不论出身,都能去读书。咱们周室不仅要让百姓吃饱穿暖,还要让他们知礼懂义,这样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盛姬点点头:“天子想得长远,臣妾这就让人去准备文书。”
转年开春,穆王果然带着盛姬和太子,还有一队轻骑,再次前往昆仑山。西王母早己在瑶池边等候,身后跟着去年被救的西戎少年,少年手里牵着一匹小马,马背上驮着一筐昆仑玉髓。
“周天子果然信守承诺。”西王母笑着迎上来,指着少年,“他如今己是族里的小勇士,说要给太子当向导呢。”
少年对着太子拱手:“我带你去看凤凰巢,春天的凤凰,羽毛最亮!”
太子立刻拉着少年的手,跑向瑶池深处。穆王和盛姬并肩跟在后面,看着两个孩子的身影,又看向远处的雪山和瑶池,盛姬轻声道:“这里的风景,果然和太子画的一样美。”
穆王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比画里更美。因为这里不仅有仙境,还有安稳的百姓,有咱们想守护的太平。”
瑶池边的凤凰忽然鸣叫起来,声音清亮,传遍了整个昆仑山。穆王抬头望去,两只凤凰展开五彩的翅膀,在云端盘旋,阳光洒在它们的羽毛上,像镀了一层金。他想起初登王位时,先王在宗庙对他说的话:“王者,当以仁心治天下,以百姓为根本。”
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重量。周室的旌旗,不仅插在了西至昆仑、东至彭城的疆域上,更插在了天下百姓的心里。这西行之路,不仅是一场平定叛乱的征程,更是一场读懂天下、读懂百姓的修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