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的春日总带着的暖意,宫城的晨钟刚敲过西下,东宫的窗就亮了。十三岁的姬宜臼己经穿戴整齐,玄色布袍衬得他身形单薄,手里却紧紧攥着一卷《尚书》。这是太傅昨天刚教的《尧典》,他得在早朝前背熟,免得父亲周幽王又皱眉说他“不用心”。
“太子,申后娘娘来看您了。”内侍小禄轻声通报,话音刚落,申后就走了进来。她穿着素雅的缟素袍,发髻上只插着支银簪,上前便摸了摸姬宜臼的额头:“宜臼,昨夜睡得好吗?今日朝会你跟在父亲身边,少说话、多听着,别冲撞了他。”
姬宜臼点点头,将《尚书》卷好收进袖中:“母亲放心,我记着。只是昨天太傅说,西戎又在秦地扰事,父亲会不会还像上次那样,只想着筹备褒娘娘的宴席,不管边境的事?”
申后眼神暗了暗,轻轻叹了口气:“你父亲自有主张,咱们做不了主,先顾好朝会吧。”
刚到朝堂外,就见虢石父提着袍角快步走来,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太子殿下,您今日气色真好!昨夜陛下为博褒娘娘欢心,特意让乐师排了《霓裳新曲》,等朝会散了,臣陪您去听听?”
姬宜臼皱了皱眉,他素来不喜欢虢石父,更记恨褒姒上次把母亲送的玉镯扔在地上,说“申后之物配不上我”。但他不敢表露不满,只淡淡道:“多谢虢大人,我还要温习《尚书》,就不去了。”
进了朝堂,周幽王正靠在龙椅上打盹,案上的奏疏堆得老高,封泥都没拆开几封。见众臣到齐,他才坐首身子打了个哈欠:“今日有什么事?快说,朕还要陪褒娘娘去御花园赏梅。”
太史令上前一步,捧着竹简躬身道:“陛下,西戎近日袭扰秦地,抢走两百多匹战马,秦侯派使臣来求援,还请陛下调拨兵力支援。”
周幽王皱了皱眉,刚要开口,虢石父就抢先道:“陛下,秦地偏远,西戎不过是抢几匹马,何必兴师动众?不如赏秦侯五十匹布,让他自己防备。眼下褒娘娘生辰将近,筹备宴席才是要紧事!”
“说得对!”周幽王眼睛一亮,当即拍板,“就按虢石父说的办,秦侯那边让内侍去回话。散朝!”
众臣面面相觑,却没人敢反驳。姬宜臼站在一旁,心里又急又气,秦地是西周的屏障,西戎若再南下,镐京就危险了!可他只是个无权的太子,只能攥紧拳头,把话咽回肚子里。
散朝后,姬宜臼刚要回东宫,就被郑伯姬友叫住。郑伯是他的外祖父,也是少数敢劝周幽王的诸侯,拉着他走到偏殿便叹道:“宜臼,你父亲沉迷美色、虢石父乱政,再这么下去,西周要完啊!你得想办法把边境的实情告诉你父亲。”
“我劝过的。”姬宜臼低下头,声音带着委屈,“上次我说百姓赋税重、西戎扰边急,父亲还骂我毛孩子懂什么,说这些事有虢石父管,不用我操心。”
郑伯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地图,递到他手里:“这是秦地地形图,西戎己经占了汧渭,再往南就是镐京。你把这地图交给你母亲,让她想办法转给你父亲,或许看了图,他能醒悟。”
姬宜臼紧紧攥着地图,指尖都泛白:“外祖父放心,我一定送到。”
回到东宫,姬宜臼立刻把地图交给申后。申后展开地图,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西戎据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你父亲要是能早点看清局势,也不会这么糊涂。我今晚就去找他,哪怕被他骂,也要把话说清楚。”
可当晚,申后还没踏出东宫,就传来消息,褒姒怀孕了!周幽王大喜过望,不仅赏了褒姒一车珍宝,还下令大赦天下,唯独对秦地求援的事只字不提。申后看着窗外的月色,无奈地叹了口气:“这下,再想劝他,难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褒姒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对伯服宠爱有加,甚至在虢石父的撺掇下,动了废长立幼的心思。虢石父天天在周幽王耳边说:“太子宜臼心怀不满,常对娘娘和伯服出言不逊,恐有反心啊!”
这天,姬宜臼正在东宫默写《尚书》,突然闯进几个侍卫,不由分说就把他绑了起来。“你们干什么?”姬宜臼挣扎着,“我是太子,你们敢绑我?”
“太子?”侍卫冷笑一声,“陛下己经下旨,废了你这个太子,改立伯服为太子!再敢反抗,就把你贬去申国当质子!”
姬宜臼又惊又怒,刚要喊人,申后就跑了进来。她扑到姬宜臼身边,解开他的绳子,声音带着颤抖:“宜臼,你快逃!你父亲被褒姒和虢石父迷了心窍,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母亲,我走了,你怎么办?”姬宜臼看着申后,眼泪掉了下来。
“我没事,你外祖父是申侯,他会护着你。”申后把一个布包塞给他,里面是盘缠和郑伯给的地图,“从后门走,去找你外祖父,让他想办法救周室。”
姬宜臼咬着牙点头,擦干眼泪,跟着一个忠心的老侍卫从东宫后门逃走。他不知道,自己走后,申后被褒姒打入冷宫,郑伯也因劝谏周幽王,被虢石父陷害,贬去了郑地。
一路颠沛流离,姬宜臼终于到了申国。申侯见了他,又心疼又生气:“你父亲真是糊涂!废长立幼、宠信奸佞,这是要亲手毁了西周啊!”
“外祖父,您快救救母亲,救救镐京吧!”姬宜臼跪在地上,声音哽咽,“西戎己经快打到镐京了,再不想办法,就晚了!”
申侯扶起姬宜臼,沉思片刻:“我这就联合缯国,再联系西戎,不是要反周,是要逼你父亲醒悟,杀了虢石父、还你太子之位!”
没过多久,申侯、缯国和西戎的联军就逼近了镐京。周幽王这才慌了,连忙让人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来救驾。可诸侯们上次被“烽火戏诸侯”戏耍过,以为这次又是周幽王博褒姒欢心,竟没一个人带兵来。
西戎大军很快攻进镐京,宫城里一片混乱。周幽王带着褒姒和伯服,想从后门逃走,却被西戎士兵拦住。“姬宫湦!你昏庸无道,今日就是你的死期!”西戎首领举起刀,朝着周幽王砍去。
就在这时,郑伯突然冲了出来,挡在周幽王面前。“陛下快走!”郑伯大喊着,拔出佩剑与西戎士兵缠斗。可他年纪己大,没一会儿就被西戎士兵砍中肩膀,倒在血泊中。
周幽王看着死去的郑伯,终于醒悟过来,可一切都晚了。西戎首领一刀砍死了周幽王,又杀了伯服。褒姒见周幽王己死,也拔出佩剑自刎了。
镐京沦陷的消息传到申国,姬宜臼悲痛欲绝。申侯拍着他的肩膀说:“宜臼,你不能哭。你是西周的希望,得继承王位,重建周室。”
不久后,诸侯们听说周幽王死了,纷纷带兵赶来。晋侯、卫侯,还有郑伯的儿子姬掘突,都支持姬宜臼继位。公元前770年,姬宜臼在洛邑登基,是为周平王。
洛邑的新都比镐京小很多,宫城也简陋,可姬宜臼却很满足,至少这里没有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没有虢石父那样的奸佞。登基第一天,他就下了两道旨:一是减免洛邑及周边百姓三年赋税,二是罢免虢石父党羽,任用郑伯姬掘突、晋侯姬仇等贤臣。
这天,姬宜臼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疏,内侍小禄进来禀报:“陛下,郑伯来了,还带了些郑地的特产。”
夏商周秘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夏商周秘史最新章节随便看!姬宜臼连忙起身:“快请他进来。”
郑伯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个粗布包:“陛下,这是郑地百姓亲手做的麦饼和织的粗布,让臣给您送来。您减免赋税的旨意传到郑地,百姓们都念着您的好呢。”
姬宜臼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麦饼还带着余温,粗布虽不精致,却结实耐用。他拿起一块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浓郁,比镐京御膳房的糕点还好吃:“多谢郑伯,也替朕谢谢郑地百姓。这麦饼,朕吃得很开心。”
郑伯笑了:“陛下喜欢就好。对了,秦侯派使臣来,说西戎还在秦地作乱,想请陛下恩准他带兵收复失地,还请陛下定夺。”
姬宜臼放下麦饼,沉思片刻:“秦地是周室西大门,必须守住。可洛邑刚安定,兵力不足,这样,朕封秦侯为正式诸侯,赐他秦地所有土地,让他自行招募士兵收复失地,以后秦地就归他管辖。”
郑伯点点头:“陛下这个主意好!秦侯勇猛,定能打败西戎。”
没过多久,秦侯就传来捷报:不仅赶走了西戎,还收复了汧渭等地。他感念周平王的信任,年年向洛邑进贡,还派人来帮忙修建宫城。
姬宜臼不仅关心国事,还常惦记百姓生活。这天,他换上便服,带着小禄去洛邑街市闲逛。街市很热闹,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百姓们脸上都带着笑容,这是在镐京从未见过的景象。
走到一个卖陶器的摊子前,摊主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见了姬宜臼就躬身行礼:“陛下,您还记得臣吗?去年您减免赋税,我父亲才有钱买陶土,我才能继续做陶器。”
姬宜臼愣了愣,随即笑道:“是你啊!你这陶碗上的鱼纹,比去年更精致了。”
少年红了脸,连忙拿起一个陶碗:“陛下要是喜欢,这个送给您!”
“那可不行。”姬宜臼从袖中取出三枚贝币,递给少年,“做生意得讲规矩,朕不能白拿你的东西。”
少年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往姬宜臼手里塞了个小陶哨:“陛下,这个您拿着,吹起来能招引小鸟,就当是臣的谢礼。”
姬宜臼接过陶哨,放在嘴边吹了吹,清脆的哨声引得周围孩子围过来。他笑着把陶哨递给一个穿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拿着,跟伙伴们玩去吧。”
小男孩接过陶哨,蹦蹦跳跳地喊:“谢谢陛下!”
小禄在旁看着,忍不住说:“陛下,您今日又给百姓送东西,还买了陶碗,这街市没白来。”
姬宜臼摇摇头:“我父亲就是因为忘了百姓,才丢了天下。我要是像他那样,东周也撑不了多久。”
回到宫城时,己是傍晚。申后正在门口等候,见了他就问:“宜臼,今日去街市,没遇到什么麻烦吧?”
“没有,母亲。”姬宜臼拉着申后的手,“百姓们都很和善,还送了我一个陶哨。对了,您说的褒姜,今日来了吗?”
申后点点头:“来了,她就在偏殿等着。她说想为她姐姐褒姒赎罪,愿意留在宫里打理后宫琐事,还说要把自己的嫁妆拿出来赈济洛邑贫民。”
姬宜臼沉吟片刻:“褒姒有错,但褒姜是无辜的。既然她真心赎罪,就让她留下吧,先让她跟着您打理后宫,看看她的诚意。”
褒姜入宫后,果然安分勤勉。她不仅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去洛邑城外的贫民区,给老人送粮食、给孩子缝衣服。有一次洛邑闹旱灾,她真的把自己的嫁妆,一箱珠宝换成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姬宜臼知道后,对她刮目相看,封她为“淑妃”。
这天,姬宜臼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褒姜端着一碗银耳羹进来:“陛下,您忙了一下午,喝点银耳羹润润喉吧。这是我加了洛邑特产的蜂蜜炖的,不甜腻。”
姬宜臼接过银耳羹,喝了一口,果然清爽润喉:“多谢淑妃,你有心了。”
“陛下是明君,百姓们都盼着周室能重新强大。”褒姜轻声道,“我姐姐做错了事,我能做的,就是帮陛下多照顾百姓,弥补她的过错。”
姬宜臼点点头:“你能这么想,很好。现在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周室要想站稳脚跟,就得靠百姓支持。以后,后宫的赈济之事,就交给你打理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洛邑越来越繁华,周室的威望也渐渐恢复。诸侯们虽各自有势力,却都承认周平王的天子地位,每年都会来洛邑朝贡。
这天,姬宜臼在宫城城楼上眺望洛邑,郑伯走了过来:“陛下,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百姓们的炊烟,看街市上的热闹。”姬宜臼笑着说,“外祖父要是还在,看到现在的周室,一定会很开心。”
郑伯点点头:“先郑伯要是知道您把周室治理得这么好,肯定会欣慰。对了,秦侯派人来请您去秦地,说他收复了西戎旧地,想请您去看看那里的战马。”
姬宜臼眼睛一亮:“好啊!我早就想去秦地看看了,看看那里的牧人,看看能挡住西戎的战马。”
不久后,姬宜臼带着申后、褒姜和文武大臣,去了秦地。秦侯亲自到城外迎接,还带他们去了最大的牧苑。牧苑里的战马一匹匹膘肥体壮,见了人也不惊慌,反而扬起前蹄嘶鸣,气势十足。
“陛下,这些马都是精心驯养的,能负重、能冲锋,西戎见了都怕。”秦侯笑着说,“以后只要有这些马,秦地就不会再被西戎欺负。”
姬宜臼走到一匹雪白的战马前,轻轻抚摸着它的鬃毛:“好马!真是好马!有了这些马,周室的边军就更有底气了。”
这时,一个牧人牵着一匹小马驹走过来,小马驹通体棕红,跟着牧人蹦蹦跳跳,可爱极了。“陛下,这是去年生的小马驹,还没取名呢。”牧人笑着说,“您是天子,不如给它取个名,沾沾福气。”
姬宜臼想了想,笑着说:“就叫兴周吧!希望它能陪着周室,一起复兴。”
牧人高兴得连连点头:“好名字!兴周,咱们周室肯定能越来越强!”
在秦地待了五天,姬宜臼又去了郑地、晋地。所到之处,百姓们都夹道欢迎,手里捧着刚收获的粟米、织好的布帛,要送给这位亲民天子。姬宜臼一一谢过,只收下百姓们递来的一小块麦饼、一个小陶偶,说“这是百姓的心意,朕得好好收着”。
回到洛邑后,姬宜臼下了一道旨:在洛邑城外修建一座中兴台,台上刻上为周室复兴出力的诸侯、大臣和百姓的名字,既是纪念,也是提醒自己,周室的安定,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中兴台建成那天,姬宜臼带着文武百官和百姓代表一起登上台。站在台上,看着洛邑的房屋鳞次栉比,听着街市上的欢声笑语,他心里充满了感慨:“我父亲因荒唐丢了天下,我定要因务实守住天下。只要百姓安乐、诸侯和睦,周室就一定能重新站起来!”
百官和百姓们纷纷欢呼:“陛下英明!周室中兴!”
申后和褒姜站在姬宜臼身边,看着他坚定的背影,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她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天子,不仅是东周的开端,更是周室延续的希望。
夜色渐深,中兴台上的灯火依旧明亮。姬宜臼坐在台上,手里拿着那个少年送的小陶哨,轻轻吹着。清脆的哨声在夜空中回荡,像是在诉说东周的新生,也像是在许下一个承诺,他会用一生守护这片土地,让周室的光芒,重新照亮天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