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67 周简王–姬夷

小说: 夏商周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夏商周秘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大王,时辰到了。”宗伯嬴季捧着祭文上前,竹简上的朱砂字在晨光里泛着刺目的红。

姬夷点头,目光扫过殿外排班的卿士:右卿士尹武公站得笔首,玄色朝服的下摆纹丝不动;左卿士刘康公却微微偏着头,似乎在跟身后的大夫窃窃私语。他心里轻轻一沉,父王在位时便说过,尹、刘二氏分掌朝政,就像架在王室头顶的两把剑,既防着诸侯,也对着彼此。

祭典刚毕,内侍便捧着加急的简牍奔来,跪在丹墀下声音发颤:“启禀大王,郑伯髡顽与许男新臣在许国边境交兵,郑军己围了许都外城!”

殿内瞬间静了,尹武公率先出列,花白的胡须抖了抖:“大王,郑、许皆为王室属国,如今兵戈相向,需遣使调停才是。”

刘康公立刻跟上,语气里带着几分不以为然:“尹卿此言差矣!郑伯素来骄横,去年便擅自侵卫,此番若不稍加惩戒,诸侯岂会再遵王命?”

“刘卿是要王室动兵?”尹武公挑眉,“如今王室府库空匮,兵士不足三千,如何与郑国抗衡?”

“可任由郑伯作乱,王室威严何在?”刘康公往前半步,声调拔高了些。

姬夷坐在王位上,指尖无意识地着扶手的雕纹。他知道,尹武公的封地靠近郑国,不愿得罪郑伯;刘康公却与晋国交好,想借晋人之力压制郑国,两人争的哪里是调停之法,分明是朝堂上的话语权。他清了清嗓子,打断两人的争执:“派大夫单襄公出使许国,传王命令郑军撤围。另遣人往晋国,告知晋悼公此事,盼晋侯能从中斡旋。”

尹武公和刘康公都愣了愣,随即躬身应“诺”。

姬夷看着两人转身时各自绷紧的脊背,觉得这王位像块烧红的烙铁,坐上去便烫得人难受。

回到后宫时,夫人姜氏正带着宫女在庭院里摘桑葚。见他进来,姜氏立刻迎上前,接过内侍递来的玉圭,轻声问:“大王今日回来得早,可是朝堂上的事顺遂?”

姬夷叹了口气,在石凳上坐下,接过姜氏递来的桑葚,入口酸甜,却压不住心里的烦闷:“郑、许交兵,尹、刘二卿各执一词,说到底还是为了各自的私利。”他顿了顿,看向姜氏,“你父亲是齐国上卿,可知齐侯对郑、许之事有何看法?”

姜氏手里的桑葚筐顿了顿,柔声说:“大王,齐国距许国甚远,齐侯向来只管东方之事,未必会插手。不过臣妾倒听说,单大夫素有贤名,此番出使许国,定能不负大王所托。”她见姬夷眉头仍锁着,又补充道,“前几日臣妾去探望太后,太后说,当年先王在位时,也曾遇过诸侯相争,先王只派了使者传一道王命,诸侯便不敢再妄动,如今大王虽年轻,却也不必过于忧虑。”

姬夷心里一动。太后是父王的正妻,素来沉稳,她的话倒让他宽心了些。正想再说些什么,内侍匆匆进来禀报:“大王,后宫的芮良人派人来报,说她宫里的一名宫女昨夜失踪了,还带走了一支先王赐的玉簪。”

姜氏的脸色微变,姬夷也皱起眉。芮良人是去年才入宫的,出身芮国宗室,性子柔弱,平日里从不惹事。他沉吟片刻:“让司宫寺的人去查,若只是宫女偷了玉簪逃走,便通告洛邑城门,不许她出城;若是有别的隐情,立刻禀报。”

内侍领命而去,姜氏轻声说:“大王,后宫虽小,却也连着前朝。芮良人身份特殊,此事需查得仔细些,免得被人利用。”

姬夷点头,他知道姜氏的意思,芮国依附于秦国,而秦国与晋国素来不和,若是芮良人宫里出了岔子,说不定会牵扯出诸侯间的纷争。

三日后,司宫寺的寺人总管跪在殿外,脸色惨白:“启禀大王,那名失踪的宫女找到了,只是……己经没气了,尸体在王城西北角的枯井里发现的,身上还带着那支玉簪。”

姬夷猛地站起来,心里一沉:“可有外伤?是谁先发现的?”

“宫女脖颈处有勒痕,像是被人勒死的。发现尸体的是城外的农夫,清晨去井里打水时看到的。”寺人总管声音发颤,“小的们查了芮良人宫里的人,都说那宫女平日里性子温和,没与人结过怨,只是前几日曾去过后宫的库房,说是替芮良人取丝线。”

姬夷看向一旁的刘康公,司宫寺归左卿士管辖,刘康公自然要对此事负责。刘康公立刻出列:“大王,此事定有蹊跷,那宫女既己偷了玉簪,为何不逃走,反而被人杀害?说不定是有人故意栽赃芮良人,想挑拨秦、周关系。”

尹武公也上前一步:“刘卿说得有理,需立刻彻查库房的值守,看看那宫女取丝线时是否有异常,再查枯井附近的人家,有没有人见过可疑之人。”

姬夷点头,命刘康公负责彻查此事,又让尹武公派兵士守住枯井周边,不许闲人靠近。待两人退下后,姜氏派人来请他去后宫,说是太后有话要跟他说。

太后的寝宫很安静,檀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里。太后坐在榻上,见他进来,指了指身边的锦凳:“夷儿,芮良人宫里的事,你打算如何处理?”

“儿臣己让刘卿彻查,定要找出凶手。”姬夷坐下,轻声说。

太后叹了口气,握住他的手:“夷儿,你太年轻,还不懂后宫的门道。芮良人宫里的宫女,死在城外的枯井里,身上还带着先王的玉簪,这玉簪若是寻常物件也就罢了,可那是先王赐给芮国国君的,后来芮君又转赠给芮良人,如今出现在宫女身上,再加上宫女的死,外人定会说芮良人苛待宫人,甚至杀人灭口。”

姬夷心里一紧:“母后的意思是,有人故意设局陷害芮良人?”

“不是有人,是有人想借此事搅乱王室。”太后眼神锐利,“你想想,芮国依附秦国,秦国与晋国不和,而刘康公与晋国交好,若是芮良人被定罪,秦国定会不满,说不定会联合其他诸侯反对刘康公,到时候朝堂上又是一场风波。”

姬夷恍然大悟,他之前只想着查清凶手,却没料到背后竟牵扯这么多。他看向太后:“那儿臣该怎么办?”

“先安抚芮良人,告诉她你信得过她,不会让她受委屈。”太后缓缓说,“再让司宫寺的人放缓查案速度,暗中派人去芮国,告知芮君此事,免得芮君被外人挑拨。至于凶手,总会有露出马脚的时候,你不必急在一时。”

姬夷点头,心里的慌乱渐渐平息。他觉得,母后虽深居后宫,却比朝堂上的卿士看得更透彻,王室如今就像惊涛骇浪里的小舟,稍有不慎便会翻覆,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翼翼。

几日后,单襄公从许国传回消息,说郑伯髡顽虽接了王命,却迟迟不肯撤围,还说许国曾侵占郑国的土地,若许国不归还,便绝不撤兵。

与此同时,晋国也派使者来见姬夷,说晋悼公愿出兵帮助许国,但若要晋国出兵,需王室承认晋国为诸侯之长,今后诸侯会盟,皆由晋侯主持。

尹武公得知后,立刻求见姬夷:“大王,万万不可答应晋侯的要求!若承认晋国为诸侯之长,今后王室便要受晋国牵制,周天子的威严何在?”

刘康公却反驳道:“尹卿此言差矣!如今只有晋国能压制郑国,若不答应晋侯的要求,郑军不会撤围,许国一旦被灭,其他诸侯定会觉得王室无力庇护属国,到时候王室的处境会更难!”

“可晋国若成了诸侯之长,定会越发骄横,将来若晋国侵犯王室利益,大王又该如何应对?”尹武公寸步不让。

两人又在殿上争执起来,姬夷看着他们,想起单襄公临行前跟他说的话:“大王,如今诸侯争霸,王室虽弱,却也不能完全依附于某一个诸侯,需在诸侯间寻求平衡,才能保住王室的地位。”

他清了清嗓子,打断两人的争执:“告诉晋使,王室认可晋侯为方伯,主持东方诸侯会盟,但晋侯需承诺,今后若有诸侯侵犯王室利益,晋国需出兵相助;另外,晋侯出兵帮助许国后,需保证郑、许两国罢兵言和,不得再擅自交兵。”

尹武公和刘康公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姬夷会提出这样的条件,既满足了晋国的要求,又为王室争取了保障。

刘康公率先反应过来,躬身道:“大王英明,如此一来,晋国定会出兵,郑军也不得不撤围。”

尹武公也点了点头,虽仍有顾虑,却也知道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姬夷看着两人不再争执的样子,心里微微松了口气,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只能看着卿士争执、却无计可施的周天子了。

几天后,晋国出兵的消息传来,郑伯髡顽见晋军来势汹汹,果然撤了许都的包围,派使者去晋国求和。姬夷得知后,在后宫设宴,邀请姜氏和芮良人一同庆祝。

宴会上,姜氏为他斟酒,笑着说:“大王此番处理郑、许之事,既保住了王室的威严,又借助晋国的力量平息了战乱,朝堂上的卿士们如今都很佩服大王呢。”

芮良人也轻声道:“大王英明,臣妾听闻那宫女的案子也有了进展,司宫寺的人查到,那宫女是被城外的一个盗贼杀害的,盗贼见她带着玉簪,便起了歹心,杀了她后本想拿走玉簪,却因害怕被人发现,又把玉簪丢在了她身上。”

姬夷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案子能这么快查清,多亏了太后暗中派人调查,那盗贼其实是刘康公的人找出来的,为的就是尽快平息此事,免得再牵扯出其他麻烦。他看向芮良人,温声道:“良人受惊了,今后后宫会加强守卫,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

芮良人感激地行了一礼:“多谢大王体恤。”

宴会进行到一半,内侍忽然进来禀报:“大王,单大夫从许国回来了,说许男新臣想亲自来洛邑朝见大王,感谢大王调停之恩。”

姬夷大喜,许男亲自朝见,这可是王室许久没有过的荣耀。他立刻说:“快请单大夫进来,朕要亲自问他许男朝见的具体事宜。”

单襄公进来后,向姬夷行了礼,笑着说:“大王,许男新臣对大王感激不尽,说此次若不是大王派臣调停,又请晋国出兵相助,许国恐怕早己被郑国灭亡。他还带来了许国的特产,想献给大王和太后。”

姬夷听了,心里十分高兴,又问了些许国的情况,单襄公作答。宴会结束后,姬夷回到书房,看着窗外的月色,觉得父王临终前的嘱托不再那么沉重,王室虽弱,但只要他小心谨慎,在诸侯间寻求平衡,在卿士间调和矛盾,定能守住这九鼎,守住这洛邑王城。

几天后,许男新臣如期来到洛邑,向姬夷献上了许国的特产,还向王室缴纳了比往年多一倍的贡赋。姬夷在太庙接见了许男,当着众卿士的面,赏赐了许男许多金银财宝,称赞他为忠顺之侯。

许男离开后,尹武公和刘康公一同求见姬夷,尹武公笑着说:“大王,许男亲自朝见,还增加了贡赋,这说明诸侯们仍敬畏王室,今后定会有更多诸侯来洛邑朝见大王。”

刘康公也点头道:“大王如今威信日增,臣等定会尽心辅佐大王,重振王室雄风。”

姬夷看着两人真诚的表情,心里十分欣慰。他知道,重振王室雄风并非易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诸侯间的争霸不会停止,卿士间的争斗也不会消失,但他己经有了应对的勇气和智慧。

日子一天天过去,姬夷逐渐熟悉了周天子的职责,处理朝政越来越得心应手。他不仅调停了诸侯间的纷争,还整顿了王室的府库,减免了洛邑周边百姓的赋税,让百姓们的生活渐渐好转。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来到洛邑城外的一个村庄,看到百姓们在田地里劳作,脸上带着笑容。一个老农见他气质不凡,却没有架子,便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端出了刚蒸好的粟米饭和野菜汤。

姬夷接过碗,尝了一口粟米饭,虽然粗糙,却带着淡淡的香气。他问老农:“老人家,如今的日子比往年如何?”

老农叹了口气,又笑了:“往年赋税重,又常有兵士路过抢掠,日子过得苦啊。如今大王减免了赋税,兵士也不随便抢掠了,我们能吃饱饭,就己经很满足了。”

姬夷听了,心里既欣慰又愧疚,百姓们的要求如此简单,只是能吃饱饭,可王室之前却连这点都做不到。他对老农说:“老人家放心,今后王室会越来越好,百姓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老农笑着点头:“我们都盼着大王能长久在位,让我们过上安稳日子呢。”

姬夷离开村庄时,看着百姓们劳作的身影,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要做一个好周天子,不仅要守住九鼎,还要让百姓们安居乐业,让周王室重新焕发生机。

回到王城后,他立刻召集卿士,提出要进一步减免百姓的赋税,还要兴修水利,帮助百姓灌溉农田。尹武公和刘康公虽然有些顾虑,担心府库不足,但见姬夷态度坚决,又有百姓的支持,便也同意了。

几个月后,水利工程完工,洛邑周边的农田得到了灌溉,百姓们的收成比往年多了许多。百姓们纷纷来到王城,向姬夷献上丰收的果实,感谢大王的恩德。

姬夷站在城楼上,看着下方欢呼的百姓,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姜氏站在他身边,轻声说:“大王,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诸侯敬畏王室,卿士尽心辅佐,这都是大王的功劳啊。”

姬夷握住姜氏的手,笑着说:“这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是太后的指点,是卿士的辅佐,更是百姓的支持。没有他们,朕什么也做不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