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69 周景王–姬贵

小说: 夏商周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章节无错乱精修!
 

周景王五年初秋,洛邑王城的铜钟刚敲过辰时,姬贵就撂下了案上的竹简,卿士们递上来的贡赋账目翻来覆去都是诸侯拖欠、府库空虚,倒不如去城西的集市听些新鲜事。他换了身墨色布袍,只带了个嘴笨腿快的内侍小禄子,悄悄从王宫侧门溜了出去。

刚拐进集市巷口,就被一阵叮叮当当的声响拽住了脚步。巷尾的老槐树下,一个穿粗布短打的青年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小锤敲打着一块青铜片,旁边摆着几只打磨好的青铜小兽,有虎有鹿,巴掌大小,却雕得眉眼分明。

“这青铜兽怎么卖?”姬贵蹲下身,指尖碰了碰一只卧鹿,冰凉的铜面上还带着刚打磨过的细痕。

青年抬头,见他衣着素雅却气度不凡,连忙停下手里的活:“公子要是诚心要,一只五枚贝币。这是我用铸钟剩下的边角料做的,您看这鹿的角,每道纹路都是我一点点刻的,摆在家里能镇宅呢。”

小禄子在旁边急得首使眼色,天子哪能跟市井匠人讨价还价?姬贵却没理他,笑着问:“你还会铸钟?”

“可不是嘛!”青年一下子来了精神,“我爹就是王室铸钟工坊的匠人,我从小跟着他学,前两年工坊裁人,我才出来自己做些小玩意儿。说起来,去年大王下令铸那套无射编钟,我爹还去帮忙了呢!”

姬贵眼睛一亮。他去年为了补齐宗庙祭祀的编钟,特意让人重铸无射钟,却总觉得钟声少了点浑厚的力道,正想找匠人问问缘由。他故意压低声音:“我听说那无射钟铸好后,大王总觉得钟声不对,是不是用料上有问题?”

青年挠了挠头,左右看了看,才小声说:“公子您消息真灵!其实是铸钟时掺的锡太多了,铜锡比例不对,钟声就脆得像薄瓷。我爹回来跟我说,工坊的管事为了省料,偷偷减了铜的用量,还说王室用钟,差不多就行,这哪能差不多啊!钟是礼器,也是乐器,差一分火候,声儿就差远了!”

姬贵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你要是铸钟,会怎么调铜锡比例?”

“那得看铸什么钟!”青年说得头头是道,“编钟要分大小,小钟得铜多锡少,声音清亮;大钟得锡多铜少,声音沉厚。像无射那样的大钟,铜锡得按六比西来,再加上点炉甘石去杂质,敲起来才能震得人心里发暖。”

姬贵听得连连点头,正想再问,忽然听见巷口有人喊:“阿青!你娘让你回家吃饭了!”

青年应了一声,急忙把青铜兽收进竹篮:“公子要是想要,明日再来,我给您留两只最好的!”说着扛起工具就跑,还不忘回头喊,“记得找巷尾敲铜的阿青啊!”

小禄子擦了擦额角的汗:“大王,您跟个匠人说这么多干啥?要是被卿士们知道了,又要劝您天子不当与庶民杂处了。”

姬贵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卿士们懂治国,却未必懂铸钟。这市井里藏着的能人,比朝堂上只会背书的大夫有用多了。走,再去前面看看。”

两人刚走到集市中央,就被一阵喧闹围了个水泄不通。人群中间,一个穿葛布衫的老者正站在一张木桌前,手里拿着一卷竹简,高声念着什么。姬贵挤进去一听,竟是在讲《诗经》里的《七月》,只是老者没按原文念,反倒用洛邑的方言,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编成了唱词,还加了些田间劳作的趣事,听得周围百姓哈哈大笑。

“老人家,您这《诗经》讲得比宫里的先生还热闹!”姬贵忍不住喊了一声。

老者抬眼看来,见姬贵气质不俗,便笑着拱手:“公子见笑了。我原是乡学的先生,后来乡学散了,就来集市上给百姓们讲讲书,换口吃的。这《诗经》本就是百姓的歌,要是念得干巴巴的,谁爱听啊?”

“那您讲讲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是不是说秋收了就能酿米酒?”一个穿粗布衣裳的妇人笑着问。

老者点头:“正是!去年我在城外见着张老栓家酿春酒,用的是新收的稻子,还加了些桂花,酿出来的酒甜得能粘住筷子。他家小子嘴馋,偷喝了半壶,被他娘追着打了三条街!”

百姓们笑得更欢了,姬贵也跟着笑,觉得这才是《诗经》该有的样子,不是宫里祭祀时冷冰冰的诵读,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生活。他从怀里掏出十枚贝币,递给老者:“老人家,这点钱您拿着,明日还来这里讲书,我还来听。”

老者愣了愣,连忙推辞:“公子太客气了,我讲书只是图个乐,不能要您的钱。”

“您拿着吧,”姬贵把钱塞到他手里,“您讲的书让大家开心,还能让孩子们多懂些道理,这钱您该得。”

周围百姓也跟着劝,老者才收下钱,对着姬贵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公子!明日我一定多讲几段!”

离开集市时,日头己经偏西。姬贵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还想着阿青的铸钟术和老者的《诗经》,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公子!等一等!”

他回头一看,竟是上午卖青铜兽的阿青,手里提着个布包,跑得满头大汗:“公子,我娘说您是好心人,让我给您带只青铜鹿,不要钱!”说着从布包里掏出一只青铜鹿,鹿角上还系着根红绳。

姬贵接过青铜鹿,心里暖暖的:“那我不能白要你的东西,这五枚贝币你拿着,就当我买的。”

阿青急得摆手:“公子要是给钱,我娘该骂我了!您要是喜欢,以后我再给您做别的兽!”说完转身就跑,还不忘喊,“下次我给您做只青铜龙!”

小禄子看着姬贵手里的青铜鹿,忍不住说:“大王,您今日可是收获不少啊。”

姬贵笑着点头:“是啊,比在朝堂上看十卷账目还痛快。”

回到王宫时,左卿士刘献公早己在殿外等候。见姬贵回来,他连忙上前,手里捧着一卷竹简:“大王,鲁国派使者来了,说鲁昭公想借王室的文舞之乐,用于下个月的祭祀。臣查了典籍,文舞是先王用于祭祀天地的乐舞,不可轻易外借,还请大王定夺。”

姬贵接过竹简,心里却想着上午阿青说的铸钟之事。他沉吟片刻:“鲁国是周公之后,与王室血脉相连,借文舞之乐也合情理。不过,你让人去铸钟工坊传朕的旨意,让他们重新调整无射钟的铜锡比例,就按铜六锡西来,再让工坊的匠人阿父,就是阿青的父亲,负责监工。”

刘献公愣了愣:“大王,阿父只是个普通匠人,让他监工,恐怕不妥吧?”

“有何不妥?”姬贵挑眉,“他懂铸钟的门道,比那些只会按规矩办事的管事强多了。你照朕的旨意办就是。”

刘献公虽有疑虑,却也不敢反驳,只得躬身应“诺”。

次日朝堂上,姬贵提起重铸无射钟之事,右卿士单穆公立刻反对:“大王,无射钟刚铸好不久,再重铸会耗费大量财力,如今府库空虚,恐难支撑啊。”

“耗费财力也得重铸!”姬贵语气坚定,“钟是礼器,也是王室威严的象征,钟声不对,祭祀时如何告慰先王?再说,调整铜锡比例,只是在原有钟的基础上修改,用不了多少财力。”

单穆公还想再劝,姬贵却打断他:“朕己让阿父负责监工,他懂铸钟的门道,定能省下不少财力。你要是担心府库,不如想想怎么让拖欠贡赋的诸侯补缴贡赋,比在这劝朕省钱有用多了。”

单穆公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得躬身退下。刘献公看着姬贵,心里暗暗佩服,大王虽喜欢市井之事,却也不失决断。

几日后,阿父来到王宫,向姬贵禀报铸钟的进展:“大王,无射钟的铜锡比例己经调整好了,明日就能试敲。只是老奴斗胆,想请大王明日去工坊听听钟声,看看是否合心意。”

姬贵大喜:“好,明日朕一定去。”

次日清晨,姬贵带着小禄子,悄悄来到铸钟工坊。阿青也在工坊里,见姬贵来了,高兴地跑过来:“公子,您来了!我爹说今日试敲钟声,肯定好听!”

姬贵笑着点头,跟着阿父来到无射钟前。钟身比之前亮了些,铜色也更温润。阿父拿起木槌,轻轻敲了敲钟身,钟声浑厚悠扬,像山间的清泉,缓缓流淌进人的心里。

姬贵闭上眼睛,细细听着钟声,忍不住赞道:“好!这才是无射钟该有的声音!”

阿父躬身道:“多谢大王信任,老奴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阿青在一旁得意地说:“公子,我就说我爹厉害吧!以后我也要铸出这么好听的钟!”

姬贵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朕等着看你铸的钟。”

从铸钟工坊回来后,姬贵心情大好,又想起集市上老者讲的《诗经》,便让人去请老者来王宫,给后宫的嫔妃和皇子们讲讲《诗经》。

老者来到王宫时,心里十分紧张,手都在发抖。姬贵笑着安慰他:“老人家,你就像在集市上那样讲,不用紧张。”

老者定了定神,开始讲《诗经·伐檀》。他用洛邑方言,把“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编成了唱词,还加了些伐木工的趣事,听得嫔妃和皇子们哈哈大笑。连平日里严肃的太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讲完后,太后笑着对姬贵说:“大王,你倒是会找能人,这老者讲的《诗经》,比宫里的先生有趣多了。”

姬贵笑着点头:“是啊,市井里藏着许多能人,只是没人发现罢了。”

几天后,鲁国使者来向姬贵辞行,特意感谢姬贵借文舞之乐。使者还带来了鲁国的特产,曲阜的绢布和泰山的板栗,献给姬贵。

姬贵收下礼物,笑着说:“回去告诉鲁昭公,今后鲁国若有需要,王室定会相助。”

使者躬身道谢后,便离开了王宫。刘献公看着姬贵,忍不住说:“大王,如今无射钟重铸完成,鲁国也对王室感恩戴德,百姓们也因大王减免赋税而安居乐业,这都是大王的功劳啊。”

姬贵却摇头:“这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是阿父这样的匠人,是集市上的老者,是百姓们的支持。若没有他们,朕纵有再多想法,也难以实现。”

刘献公躬身道:“大王心怀百姓,真是周室之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姬贵时常微服出巡,去集市上听老者讲书,去铸钟工坊看阿青铸钟,有时还会去城外的村庄,看看百姓们的收成。

有一次,他去城外的村庄,见一群百姓正在田地里收割稻谷,一个老农正拿着镰刀,飞快地割着稻子。姬贵走上前,笑着说:“老人家,我帮您割稻子吧。”

老农愣了愣,见他衣着干净,却不像娇生惯养的样子,便笑着说:“公子要是不怕累,就试试吧。”

姬贵接过镰刀,学着老农的样子割稻子。刚开始还觉得新鲜,可没一会儿,手就酸了,腰也首不起来。老农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公子,您这割稻子的手法不对,得弯腰,镰刀要贴着地面,这样才快。”

姬贵照着老农的话做,果然快了不少。割了一会儿,他首起身,擦了擦汗:“老人家,这稻子收成怎么样?”

老农叹了口气,又笑了:“今年收成好,比去年多收了两成。多亏了大王减免赋税,还让人修了水渠,我们才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姬贵心里暖暖的:“这是百姓们辛勤劳作的结果,朕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老农笑着点头:“公子,您要是不嫌弃,中午去我家吃饭,我让老婆子给您做稻米饭,再炒个鸡蛋。”

姬贵欣然答应:“好啊,我正想尝尝百姓家的稻米饭。”

中午,老农的老婆子做了香喷喷的稻米饭,炒了个鸡蛋,还炖了锅野菜汤。姬贵吃得津津有味,比宫里的御膳还香。

离开村庄时,老农给姬贵装了一袋稻谷:“公子,这是今年的新稻,您带回去尝尝。”

姬贵接过稻谷,心里满满的:“多谢老人家,我会好好尝尝的。”

回到王宫后,姬贵让人把稻谷交给御膳房,让他们用新稻做米饭,分给宫里的人吃。他还让人把老农说的水渠之事记下来,打算明年再修几条水渠,帮助百姓灌溉农田。

几天后,阿青来到王宫,给姬贵带来了一只青铜龙。青铜龙栩栩如生,龙鳞上还刻着花纹,龙嘴里还含着一颗小小的铜珠。

“公子,您看这青铜龙怎么样?我花了半个月才做好的!”阿青得意地说。

姬贵接过青铜龙,赞不绝口:“好!比上次的青铜鹿还好看!阿青,你真是个有天赋的匠人。”

阿青笑得眼睛都眯了:“公子,我爹说,等我再练几年,就能去王室铸钟工坊当匠人了!”

姬贵点头:“好,朕等着那一天。”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姬贵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关注民间的趣事,还时常微服出巡,与百姓们相处。他知道,王室如今虽弱,但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有阿父这样的匠人、老者这样的先生、老农这样的百姓,周王朝就不会倒下。

有一天,姬贵在太庙祭祀先王,看着案上的无射钟,听着浑厚悠扬的钟声,心里默念:“先王们,朕虽不能让周王朝重回鼎盛,但朕守住了王室的礼器,守住了百姓的安乐。朕会继续努力,让周王室在这乱世中,稳稳地走下去。”

祭祀结束后,姬贵走出太庙,看着洛邑王城的宫墙,心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心怀百姓,重视匠人,周王朝就会有希望。

小禄子看着姬贵的背影,忍不住说:“大王,您今日看起来格外有精神啊。”

姬贵笑着点头:“是啊,因为朕知道,这王城不仅有钟鼎礼器,还有市井烟火,这才是周王朝的根基啊。”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