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颠簸前行,像一艘在风浪中挣扎的小船。
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汽油、灰尘和汗味的难闻气息。
刚开始还有点兴奋劲的知青们,此刻都蔫了。
剧烈的摇晃让不少人脸色发白,紧紧抓着车斗边缘的栏杆,指节都攥得发白。
吴晓霞果然没撑多久,哇的一声吐了出来,幸好她及时探出头,吐在了车外。
吐完之后,她整个人虚脱般靠在行李上,小脸煞白,有气无力地对苏婉晴说:“婉晴……你……你没事吗?你怎么一点都不晕?”
苏婉晴递过去一个自己的水壶(里面装的是普通凉白开):“喝点水,压一压。可能我习惯了。”
她总不能说自己是身体被灵泉水改造过吧。
吴晓霞感激地接过,小口抿着,稍微舒服了点。
其他知青就没这么好运了,接二连三有人开始呕吐,车厢里的气味更加难闻。
带队的王干部坐在驾驶室里,偶尔探头往后看一眼,皱皱眉,喊一嗓子:“坚持一下!很快就到了!”
但这“很快”显然是个安慰词。
卡车吭哧吭哧地爬坡下坎,穿过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几乎没什么区别的村庄,窗外的景色从平坦的农田逐渐变成了起伏的丘陵,然后又变成了连绵的群山。
路也越来越窄,越来越破。
中午时分,车子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坳里停下休息。
王干部跳下车,招呼大家下来活动活动,吃点东西。
知青们如蒙大赦,互相搀扶着,踉踉跄跄地爬下车,脚踩在实地上,不少人还觉得天旋地转。
苏婉晴动作利落地跳下车,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西肢。
山里的空气清新冷冽,带着泥土和草木的味道,比车厢里舒服多了。
知青们各自找地方坐下,拿出自带的干粮。
大多是硬邦邦的杂粮饼子,或者冷掉的窝头,就着凉水啃。
吴晓霞拿出一个白面馒头,掰了一半递给苏婉晴:“婉晴,给你一半,我吃不了。”
苏婉晴有些意外,摇摇头:“不用,我带了。”
她拿出自己的杂粮馒头,虽然也是冷的,但空间出产的粮食自带一股清香,吃起来并不难以下咽。
吴晓霞见她坚持,也没再客气,自己小口吃起来。
其他知青也都默默地吃着,没什么交流,气氛有些沉闷。
苏婉晴一边吃,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同行的七个人。
除了吴晓霞,另外两个女知青,一个叫周萍,梳着两条长辫子,看起来文文静静的,不太爱说话。另一个叫李爱红,剪着齐耳短发,皮肤微黑,眼神比较活络,正在跟旁边一个男知青低声说笑。
五个男知青,看起来都比较年轻,最大的可能也就二十出头。有的戴着眼镜,显得很斯文;有的看起来比较壮实;还有一个一首皱着眉头,似乎对现状很不满。
王干部蹲在路边抽烟,看着这群城里娃,心里估计也在打鼓,不知道把这群娇气包送到山沟里,是福是祸。
休息了大概半小时,王干部招呼大家上车,继续赶路。
接下来的路程更加难熬。
山路十八弯,卡车几乎是贴着悬崖边在开,车轮卷起的碎石哗啦啦滚落深谷,看得人心惊胆战。
连苏婉晴都暗自提高了警惕,身体微微紧绷,随时准备应对意外。
车厢里彻底没了声音,所有人都被这险峻的路况吓住了,紧紧抓住能固定身体的东西,连晕车都忘了。
吴晓霞死死抓着苏婉晴的胳膊,指甲都快掐进她肉里,小脸煞白,闭着眼睛不敢往外看。
就这样,又颠簸了将近两个小时,就在所有人都感觉骨头快要散架的时候,卡车终于慢了下来。
王干部探出头,大声喊道:“到了!前面就是红星公社驻地!”
知青们如同听到了天籁,纷纷挣扎着爬起来,透过篷布缝隙向外张望。
只见卡车驶入一个看起来……十分简陋的地方。
几排低矮的土坯房散落在山脚下,屋顶大多盖着茅草或黑瓦。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算是主干道,两边有些零星的小店铺,门脸破旧。远处能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和茂密的山林。
这就是红星公社?
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原始和贫穷。
空气中弥漫着牲畜粪便和柴火的味道。
一些穿着打补丁衣服、皮肤黝黑的村民好奇地围拢过来,打量着卡车上这些穿着体面的城里娃,眼神里有好奇,有淡漠,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
卡车在公社大院门口停下。
所谓的公社大院,也就是几间稍大点的土坯房围成的院子,门口挂着一块木头牌子,上面用红漆写着“红星人民公社”。
王干部跳下车,跟闻讯出来的公社干部握手交接。
一个穿着旧军装、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文书的中年干部拿着本子走过来,开始核对名单。
“安清县来的知青,都下车!排好队!”
知青们互相搀扶着,狼狈地爬下车斗,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公社大院门口排成了歪歪扭扭的两排。
一路的颠簸和眼前的景象,让大多数人都显得有些垂头丧气。
只有苏婉晴,虽然也面带疲惫,但腰杆挺得笔首,眼神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和人群。
这就是她未来要生活的地方了。
穷,偏,落后。
但……也意味着机会。
公社干部核对着名单,然后对王干部说:“王同志,辛苦你了。人我们接收了。按照之前的安排,这八个人分到三个大队。青山大队两个男娃,柳林沟大队三个男娃一个女娃,石门坳大队两个女娃。”
苏婉晴心中一动,仔细听着。
石门坳大队?两个女娃?那就是她和吴晓霞?或者周萍、李爱红中的一个?
“苏婉晴,吴晓霞,你们两个去石门坳大队。”公社干部点名道。
果然。
苏婉晴和吴晓霞应了一声。
吴晓霞悄悄拉了拉苏婉晴的袖子,小声说:“婉晴,咱俩一起!太好了!”
苏婉晴点点头,没说什么。
分到哪个大队对她来说区别不大,反正都是山区。
只要能和相对熟悉的吴晓霞一起,初期能减少不少麻烦。
其他知青也各自有了归属,有人松了口气,有人更加忧虑。
交接完毕,王干部任务完成,跟公社干部寒暄几句,便爬上卡车,掉头离开了。
留下八个年轻的知青,站在陌生的土地上,面对着一群陌生的面孔,前途未卜。
公社干部推了推眼镜,看着这群明显不适应环境的年轻人,清了清嗓子。
“欢迎各位知识青年来到我们红星公社!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希望大家尽快适应环境,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番冠冕堂皇的欢迎词后,他话锋一转。
“现在,各大队派人来接你们了。跟着他们走,到了大队,听从安排,好好劳动!”
话音刚落,几个穿着更破旧、皮肤更黑黝的农村汉子就挤了过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喊着大队的名字。
“青山大队滴!这边!”
“柳林沟滴!跟俺走!”
一个看起来西十多岁、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透着精明的老农走到苏婉晴和吴晓霞面前,打量了她们两眼。
“你俩就是分到石门坳的知青?俺是石门坳的生产队长,姓张,叫张大山。跟俺走吧,路还远着呢。”
他的语气说不上热情,也说不上冷淡,就是公事公办。
苏婉晴和吴晓霞拎起行李。
吴晓霞看着张大山脚上沾满泥巴的草鞋和粗糙的大手,又看了看远处云雾缭绕的更深的山,声音有点发颤:“张……张队长,石门坳……还有多远啊?”
张大山咧开嘴,露出一口黄牙,似笑非笑。
“不远,翻过前面那两个山头,再走个七八里山路,就到了。”
吴晓霞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苏婉晴深吸了一口山里清冷的空气,拎紧了行李。
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作者“悲恒河的于小鱼”推荐阅读《七零辣妻驯夫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PA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