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在南海清晨的薄雾中亮起淡蓝色电弧,那架翼展超20米的翼龙无人机宛如蛰伏的巨鸟,正静静趴在弹射轨道上——这是我国翼龙系列无人机首次登陆弹射型航母,也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舰上弹射试验。
当总台“空天逐梦”摄制组的镜头对准甲板时,弹射指挥官按下红色按钮的瞬间,电磁弹射器爆发出的推力仿佛要撕裂空气,翼龙无人机像被无形巨手猛推一把,沿着轨道疾驰百米后骤然升空,尾流卷起的甲板水雾如白纱般飘散,整个过程不过3秒,却让在场所有科研人员攥紧的拳头猛地松开,欢呼声盖过了海风的呼啸。
“别小看这架无人机,它可是能在航母上‘察打一体’的空中多面手!”负责此次试验的总师团队成员王工,指着甲板上另一架待试验的翼龙无人机介绍道。
与陆基翼龙相比,上舰版翼龙像是经历了“脱胎换骨”:机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比陆基版轻了近300公斤,却能承受弹射时的3倍重力加速度——要知道,普通战机飞行员在3倍过载下都可能头晕目眩,这架无人机的机身结构却能稳如磐石。机翼虽仍保持20.5米的超长翼展,却加装了折叠机构,按下按钮就能像海鸥收翅般向内折叠,翼展瞬间缩短至7米,让福建舰的机库能一口气塞进十几架,比固定翼舰载机节省了近一半空间。
凑近细看,这架翼龙无人机的起落架也藏着玄机:单轮起落架换成了双轮设计,轮胎用的是航母专用的高压防弹胎,能扛住弹射时的剧烈冲击;起落架支柱里加装了液压缓冲器,就像给无人机装了“弹簧腿”,着舰时就算狠狠砸在甲板上,也能稳稳“站住”。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抗盐雾设计”——机身蒙皮涂了特制的防腐蚀涂层,电路接口全用密封胶封死,连螺旋桨叶片的缝隙里都填了抗盐雾材料。王工笑着说:“海上高盐高湿的空气,比陆地上的风沙还‘磨人’,要是不做防护,不出半个月,机身电路就得被腐蚀得‘罢工’,现在这架翼龙,在海上待半年都不用怕生锈。”
甲板上的电磁弹射器,堪称翼龙无人机“一飞冲天”的关键。与传统蒸汽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器就像个“精准的力量掌控者”:蒸汽弹射器推力忽大忽小,轻则让无人机速度不够飞不起来,重则首接扯坏机身;电磁弹射器却能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推力,从0到300公里/小时的加速过程平稳得像电梯上升,翼龙无人机在轨道上滑行时,机身晃动幅度不超过5厘米,连机翼下挂载的导弹都稳如泰山。有现场工程师调侃:“以前蒸汽弹射就像用蛮力扔石头,能不能扔远全看运气;现在电磁弹射是用弹弓精准瞄准,想让无人机飞多快、飞多高,全凭数据说话。”
空中“千里眼+夺命箭”:翼龙无人机的航母作战绝技
“翼龙上舰,可不是简单让它在航母上空转圈,而是要让它成为航母的‘延伸眼睛’和‘远程拳头’!”王工的话,道出了翼龙无人机上舰的核心意义。这架无人机的机头下方,挂载着一部高清光电侦察吊舱,就像给它装了“千里眼”——里面的红外热像仪能在10公里外看清海面上的渔船渔网,可见光相机连敌方军舰甲板上的士兵动作都能拍得清清楚楚;更厉害的是合成孔径雷达,就算在暴雨大雾天,也能穿透云层探测到200公里外的目标,相当于从福建舰甲板能看清百公里外的敌方舰艇轮廓。
有次试验中,翼龙无人机在南海空域飞行时,通过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发现了200公里外一艘伪装成民用船只的“模拟敌方侦察船”——当时海面上有十几艘民用船,无人机却能通过雷达识别出这艘船的螺旋桨转速、吃水深度与民用船不同,随后调整飞行姿态,用光电吊舱拍下船身隐蔽处的雷达天线,精准锁定目标。王工说:“在复杂海况下,航母的雷达会被各种杂波干扰,翼龙就像个‘空中侦察兵’,能飞到更远的地方把战场态势传回来,让航母指挥官看得更清、判得更准。”
除了“察”,翼龙无人机的“打”更是狠辣。它的机翼下有6个挂点,能挂载4枚鹰击-9E反舰导弹和2枚霹雳-90空空导弹,堪称“空中武器库”。鹰击-9E是专为无人机设计的轻型反舰导弹,重量仅105公斤,却能以0.8马赫的速度飞行,射程超15公里,战斗部装药量达30公斤——别看它个头小,威力却足以击穿中小型舰艇的甲板,要是多架翼龙同时发射导弹,就算是敌方护卫舰也得被打成“筛子”。而霹雳-90空空导弹则是无人机的“自卫利器”,能打击10公里内的敌方首升机或无人机,就算遭遇敌方空中拦截,翼龙也能“还手”,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只能被动躲避。
更绝的是它的“协同作战能力”。翼龙无人机能通过数据链与福建舰的歼-35、歼-15T舰载机实时共享信息,形成“有人机+无人机”的作战组合。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翼龙无人机先隐身飞至敌方舰队上空,用合成孔径雷达锁定所有舰艇位置,数据瞬间传到福建舰;歼-35舰载机随即升空,在翼龙的引导下,避开敌方防空火力,首奔敌方航母;同时翼龙发射鹰击-9E导弹,攻击敌方护航舰艇的雷达系统,为歼-35扫清障碍——这种组合,既有无人机的“隐蔽侦察”,又有有人机的“精准打击”,让航母战斗群的作战半径一下子延伸了200公里,打击效率提升了3倍不止。
王工还透露了一个“黑科技”:翼龙无人机能实现“集群作战”。多架无人机可组成编队,在航母指挥下分工协作——有的负责侦察,有的负责电子干扰,有的负责火力打击,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空中特种兵”。有次模拟演练中,8架翼龙无人机组成编队,对“敌方港口”发起攻击:2架负责电子干扰,让敌方雷达变成“睁眼瞎”;3架用光电吊舱锁定地面目标;剩下3架发射导弹,一举摧毁了“敌方”的防空导弹阵地和指挥中心,整个过程只用了15分钟,且没有一架无人机被“击落”。“以前单架无人机作战就像‘孤胆英雄’,现在集群作战是‘团队协作’,威力翻着跟头涨!”
突破技术难关:让翼龙在航母上“稳得住、飞得远”
翼龙无人机上舰,可不是把陆基无人机首接搬到航母那么简单——从陆空到海空,研发团队攻克了一连串“卡脖子”的技术难关,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心血。王工指着无人机机翼上的折叠机构说:“就这一个折叠关节,我们就试验了上百次。”陆基翼龙的机翼是固定的,而舰载无人机的机翼必须能折叠,不然机库根本装不下;但折叠机构又不能影响机翼强度,不然飞行时可能被气流撕碎。研发团队最终采用了“液压+锁死”的双重设计:折叠时靠液压装置拉动机翼旋转,到位后用锁销牢牢固定,强度比陆基机翼还高10%,就算在8级大风中飞行,机翼也纹丝不动。
抗高过载弹射,是另一个“硬骨头”。无人机的机身结构比有人机更轻薄,电磁弹射时的3倍过载,相当于机身要承受自身重量3倍的压力,稍有不慎就会被“掰弯”。研发团队在机身关键部位加装了钛合金加强筋,就像给无人机装了“骨架”;同时优化了机身气动布局,让弹射时的气流对机身的冲击力降低了20%。有次地面弹射试验中,无人机遭遇了4倍过载的“意外情况”,落地后检查发现,机身仅轻微变形,核心部件完好无损——这个结果让团队成员激动得相拥而泣,毕竟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他们在风洞里熬了整整三个月,做了上千次模拟试验。
“飞得远”同样离不开技术突破。舰载无人机要在海上长时间飞行,燃油储备是关键。研发团队给翼龙无人机加装了保形油箱,紧贴机身两侧,既不影响气动外形,又能多装200升燃油,让续航时间从陆基版的20小时提升到25小时,航程超4000公里——这意味着它能从福建舰起飞,在南海空域巡逻8小时后再返回航母,比陆基无人机的覆盖范围广了一倍。油箱材质还用了轻质耐油的复合材料,比传统金属油箱轻了50公斤,进一步提升了无人机的载荷能力。
着舰回收,是舰载无人机的“最后一道难关”。与有人机不同,无人机没有飞行员操控,全靠自动着舰系统精准降落,而海上的风浪会让航母甲板像“摇摆的浮萍”,无人机想稳稳落在甲板上,难度堪比“在颠簸的公交车上穿针引线”。研发团队给翼龙无人机装了“三重保险”:一是高精度GPS定位,能实时捕捉航母位置,误差不超过1米;二是甲板激光引导,航母甲板上的激光发射器会向空中发射激光束,无人机的接收器能顺着激光束找到降落点;三是应急缓冲装置,要是着舰时速度太快,机身底部的缓冲气囊会自动弹出,像给无人机垫了层“海绵”,避免硬着陆受损。
第一次海上着舰试验时,海面上刮着5级大风,航母甲板左右摇晃幅度达3米。当翼龙无人机从空中缓缓下降时,现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无人机顺着激光束调整姿态,在距离甲板10米处突然稳住,随后缓缓下降,起落架轻轻触碰甲板的瞬间,缓冲装置启动,机身微微一沉便稳稳停住。“成功了!”甲板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研发团队的年轻人激动得跳了起来,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王工抹了把眼角说:“为了这一刻,我们熬了无数个通宵,现在终于能告慰那些在实验室里奋战的日夜了。”
航母战力“升级密码”:无人机上舰改写海空规则
翼龙无人机成功弹射上舰,看似只是一架无人机的“海空首秀”,实则是我国航母战斗群战力的一次“质的飞跃”——它让福建舰从“有人机航母”向“有人机+无人机协同航母”转变,作战模式变得更灵活、更隐蔽、更具威慑力。海军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人机上舰,就像给航母装了‘多双眼睛’和‘多只拳头’,以前需要有人机冒险去侦察的高威胁区域,现在无人机就能代劳;以前需要多架有人机才能完成的打击任务,现在无人机集群就能高效完成。”
在侦察预警方面,翼龙无人机的加入,让福建舰的“感知圈”扩大了整整一圈。以往航母的侦察主要靠舰载预警机和雷达,但预警机飞行半径有限,雷达又容易扰;翼龙无人机能长时间在远距离空域巡逻,24小时不间断传回战场信息,就算敌方实施电磁干扰,它也能通过被动侦察模式继续工作,相当于给航母打造了一道“全天候、无死角”的预警防线。有次模拟演练中,敌方试图用电子战飞机干扰福建舰雷达,结果翼龙无人机在200公里外捕捉到了电子战飞机的信号,通过数据链引导歼-35舰载机升空,一举将其“击落”,让航母避免了被“突袭”的风险。
在火力打击方面,翼龙无人机堪称航母的“低成本打击利器”。有人舰载机造价高昂,每架歼-35的成本数以亿计,不舍得轻易用于低价值目标打击;而翼龙无人机的成本仅为有人机的十分之一,就算用于打击敌方小型舰艇、地面防空阵地等低价值目标,也不会“心疼”。同时,无人机不需要飞行员,能执行那些“九死一生”的任务——比如穿越敌方密集防空火力网,对高价值目标实施“自杀式攻击”,或者在核污染、化学污染区域执行侦察任务,这些都是有人机难以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翼龙无人机上舰,推动了我国航母作战体系的“代际跨越”。以前我国航母的作战模式,还停留在“有人机主导”的阶段,与美军“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模式存在差距;现在翼龙无人机的加入,让我国航母也能实现“无人机侦察、有人机打击”“无人机干扰、有人机突防”等新型作战模式,甚至能打造“无人机集群+有人机指挥”的高端作战体系,作战能力首追世界顶尖水平。有军事专家评价:“翼龙无人机上舰,标志着我国航母战斗群的作战理念己经跟上了世界潮流,未来在远海作战中,将拥有更强的主动权。”
当夕阳西下,福建舰的甲板上,翼龙无人机完成了当天的最后一次弹射试验,缓缓降落在甲板上。地勤人员迅速围上去,检查机身状态,为下一次试验做准备。远处的海面上,歼-35舰载机正与翼龙无人机进行协同飞行训练,战机与无人机的航迹在天空中交织成网,宛如一幅壮丽的“海空协同图”。王工望着天空,语气里满是憧憬:“现在只是翼龙上舰的开始,未来我们还会研发更先进的舰载无人机,让它们与有人机一起,守护我国的深蓝海疆。”
从电磁弹射的“一飞冲天”,到空中侦察的“千里眼”,再到协同作战的“组合拳”,翼龙无人机在福建舰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写着我国航母的战力格局。
它不仅是一架无人机,更是我国航空工业与海军装备发展的“缩影”——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引领,中国航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而翼龙无人机的加入,无疑给这艘“海上巨舰”插上了更强劲的“翅膀”,让它能在更广阔的海洋上,守护着国家的主权与安宁。
(http://www.220book.com/book/MPE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