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停在红星大队村口老槐树下时,正午的阳光正好穿过枝叶,在土路上织出细碎的光斑。苏晴刚推开车门,就被一股熟悉的麦香裹住 —— 是晒谷场里新翻的麦种气息,混着王婶家灶房飘来的红薯甜香,一下子勾住了她的记忆。
“晴丫头!可算到了!” 王婶的声音从人群里传来,她穿着苏晴去年送的蓝布衫,手里拎着个竹篮,快步跑过来时,鬓角的碎发都飘了起来。没等苏晴说话,她就一把抱过顾衍琛怀里的念安,在孩子脸颊上亲了口:“我的乖外孙,想姥姥没?灶上温着红薯饼,还有刚煮的玉米,都是你爱吃的!”
念安趴在王婶怀里,小胳膊搂住她的脖子,小嘴里喊着 “姥姥!饼!”,惹得周围的乡亲们哈哈大笑。李大爷扛着锄头走过来,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顾同志,一路辛苦!部队的同志们也到了,正在晒谷场歇着,就等你们来一起查看育苗床呢!”
苏晴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十几个穿着军绿色作训服的战士,正坐在晒谷场的草垛上休息,周班长也在其中,看到顾衍琛,笑着挥了挥手。“辛苦同志们了!” 顾衍琛走上前,和战士们一一握手,“这次春播任务重,咱们一起加油,早点帮乡亲们把玉米苗移栽好!”
刘翠花也挤在人群里,手里抱着个布包,看到苏晴,有些局促地走上前:“苏晴妹子,这是我给念安做的小布偶,还有我记的培训笔记,你帮我看看,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布包里的小布偶是个穿着碎花布衫的娃娃,针脚比上次工整了不少;笔记本是用糙纸订的,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育苗要点,还有几处用红笔标注的疑问,显然是她反复琢磨过的。
苏晴接过笔记本,认真翻看着,时不时点头:“嫂子,你记的很详细,就是浇水时间这里,早上九点以后浇最好,那时气温上来了,不容易冻着苗根。” 刘翠花赶紧掏出铅笔,在笔记本上改过来,脸上满是感激:“多亏了你,不然我都不知道要错多久。”
往王婶家走的路上,乡亲们围着苏晴问个不停 ——“晴丫头,你寄的玉米种真能高产?”“育苗床的塑料布不够,咋办啊?”“刘丫头说你有新的施肥法子,教教我们呗!” 苏晴一一耐心回答,从帆布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育苗手册(是她用空间里的资料整理的,印在糙纸上),分给乡亲们:“这里面写了详细的方法,大家照着做,有不懂的随时问我。”
王婶家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东厢房的炕上铺着新换的粗布褥子,墙角堆着刚晒干的稻草,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顾大娘(顾衍琛的母亲)也从顾家村赶来了,正坐在灶房里烧火,看到他们进来,赶紧站起来:“晴丫头,衍琛,可算到了!我炖了鸡汤,还炒了你们爱吃的鸡蛋。”
念安被王婶抱着去洗手,苏晴则跟着顾大娘进了灶房。土灶上的铁锅冒着热气,鸡汤的香味飘满了屋子,顾大娘掀开锅盖,里面的鸡肉炖得软烂,还加了红枣和枸杞 —— 是苏晴上次寄来的,顾大娘一首没舍得吃,特意留着等他们回来。“快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顾大娘盛了碗鸡汤递给苏晴,汤色清亮,香气扑鼻,苏晴喝了一口,暖意在胃里散开,心里满是感动。
中午的饭很丰盛:炖鸡汤、炒鸡蛋、凉拌生菜、红薯饼,还有一碟腌黄瓜 —— 是苏晴之前教王婶做的,脆爽可口。念安坐在小凳子上,自己拿着小勺子吃鸡汤泡饭,偶尔还会给王婶、顾大娘夹一口,小嘴里念叨着 “姥姥吃”“奶奶吃”,惹得两位老人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下午,苏晴跟着王婶、刘翠花去晒谷场查看育苗床。育苗床整齐地排列在晒谷场东侧,每个床都盖着苏晴寄来的塑料布,掀开一角,里面的玉米苗绿油油的,己经长到两寸高,比普通幼苗壮实不少。“你看,这苗多精神!” 刘翠花蹲在床边,小心翼翼地拨开幼苗,“李大爷说,这是他种了几十年地,见过最好的苗!”
苏晴仔细查看幼苗,发现有几床的苗叶尖有点发黄,像是缺肥的样子。她心里一动,悄悄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用灵泉水稀释的营养液),对王婶和刘翠花说:“这是我远房亲戚给的‘肥水’,用温水稀释后浇在苗根旁,能让苗长得更壮。你们帮我看着,我去打点温水来。”
王婶和刘翠花赶紧点头,苏晴去附近的水井打水,悄悄往桶里加了些灵泉水,然后回来和营养液混合,小心地浇在发黄的幼苗根部。“以后每隔三天浇一次,注意别浇在叶子上,” 苏晴叮嘱道,“要是遇到降温,记得多盖一层稻草,别冻着苗。”
刘翠花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还拿出铅笔在旁边画了个小图,标注浇水的位置。“我明天就把这个方法教给其他乡亲,” 她抬头对苏晴说,“公社的培训还有几天,我想请你去给大家讲讲,你比我懂的多。” 苏晴笑着答应:“好啊,咱们一起去,你讲实践,我讲理论,这样大家更容易懂。”
顾衍琛则带着战士们去帮乡亲们修农具。晒谷场的角落里堆着十几把坏了的锄头和镰刀,有的锄头松动,有的镰刀卷刃。顾衍琛拿出从部队带的工具,教战士们怎么加固锄头、磨镰刀:“锄头要先把木柄固定好,再用铁丝绑紧;镰刀磨的时候要顺着刀刃,别磨反了。”
乡亲们也围过来帮忙,有的递工具,有的学磨镰刀,念安和村里的孩子们则在旁边,拿着小木块学磨小铲子,虽然磨得乱七八糟,却学得格外认真。“顾排长,你这手艺真好!” 一位大叔拿着修好的锄头,试了试,“比公社农具站修的还好使!” 顾衍琛笑着说:“您要是不嫌弃,以后农具坏了,随时找我,我帮您修。”
傍晚,苏晴带着念安去村头看张奶奶。张奶奶家的小菜园里,菠菜和白菜长得很好,张奶奶正坐在小凳上摘菜,看到苏晴,赶紧站起来:“晴丫头,你来了!快进屋歇着,我给你煮点糖水。”
苏晴赶紧扶住张奶奶:“奶奶,您别忙,我就是来看看您。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咳嗽好点了吗?” 张奶奶叹了口气:“好多了,就是偶尔还会咳,夜里睡不好。” 苏晴从帆布包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装着用灵泉水泡过的枇杷叶和甘草:“这是我给您的‘止咳茶’,每天用开水泡着喝,能缓解咳嗽。您试试,要是不好,我再给您想办法。”
张奶奶接过布包,感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晴丫头,你真是个好人!每次都麻烦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苏晴笑着说:“奶奶,您别客气,以后有什么事,您就跟我说,我帮您做。”
念安在小菜园里追着蝴蝶跑,不小心摔了一跤,却没哭,自己爬起来,手里还抓着棵小青菜,举到张奶奶面前:“奶奶!菜!煮!” 张奶奶笑着接过青菜:“好,奶奶明天给你煮青菜鸡蛋羹,好不好?” 念安用力点头,小嘴里喊着 “好!”。
回到王婶家时,顾衍琛己经回来了,正在院子里给念安做小秋千 —— 用的是从部队带的铁丝和木板,顾衍琛的手艺很好,秋千很快就做好了,还在座位上垫了块软棉布。“来,念安,试试爹做的秋千!” 顾衍琛抱起念安,放在秋千上,轻轻推了推,念安兴奋地拍手:“飞!爹!再高一点!”
晚饭时,王婶做了念安爱吃的红薯饼,还炒了青菜 —— 就是念安下午从张奶奶家拿的那棵,虽然小,却格外鲜嫩。顾衍琛跟大家说起白天修农具的事,说战士们都愿意帮乡亲们干活,以后要是有需要,随时可以找部队。王婶笑着说:“好啊!等玉米移栽的时候,就请同志们来帮忙,咱们杀头猪,好好招待大家!”
晚上,念安睡熟后,苏晴和顾衍琛坐在炕边聊天。顾衍琛握住苏晴的手,轻声说:“这次回来,看到乡亲们过得好,刘翠花也越来越能干,我真为你高兴。” 苏晴靠在他怀里,笑着说:“都是大家的功劳,要是没有乡亲们的信任,我也不敢教他们这些方法。”
接下来的几天,苏晴和刘翠花一起去公社参加农业培训。苏晴给乡亲们讲育苗的理论知识,比如种子的选择、温度的控制、病虫害的防治;刘翠花则给大家演示实际操作,比如怎么搭育苗床、怎么浇水、怎么施肥,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乡亲们都听得很认真,时不时提问,苏晴和刘翠花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培训结束那天,公社的张书记特意过来,对苏晴和刘翠花说:“你们讲得太好了!乡亲们都说,这次培训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有用。以后要是有机会,你们多来给大家讲讲,咱们公社的农业,就靠你们了!” 苏晴和刘翠花赶紧道谢,刘翠花的脸上满是自豪,显然是第一次得到这么大的认可。
西月中旬的一天,突然降温,还刮起了大风。苏晴一早起来,就赶紧去晒谷场看育苗床,发现有几床的塑料布被风吹破了,幼苗有点蔫。她心里着急,赶紧去找王婶和刘翠花,顾衍琛也带着战士们赶过来帮忙。“快!把备用的塑料布拿来,再多加一层稻草!” 顾衍琛指挥战士们,有的固定塑料布,有的盖稻草,乡亲们也纷纷赶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所有的育苗床都加固好了。
“幸好有你们,不然这些苗就毁了!” 王婶擦了擦汗,感激地说,“这些苗可是咱们今年的希望啊!” 苏晴笑着说:“咱们军民一条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降温过后,天气渐渐转暖,到了玉米苗移栽的时候。乡亲们早早地就起来翻地,顾衍琛带着战士们帮忙挖穴,苏晴和刘翠花则教大家怎么移栽:“苗要栽得深一点,根要舒展开,栽好后要浇足定根水,这样苗才容易活。”
念安也跟着帮忙,虽然只是拿着小铲子挖小坑,却做得格外认真。村里的孩子们也学着他的样子,帮着递苗、浇水,田野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晴丫头,你看这苗栽得多整齐!” 李大爷站在地埂上,看着移栽好的玉米苗,眼里满是欣慰,“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移栽结束后,乡亲们特意办了个 “庆功宴”,在晒谷场摆了十几张桌子,杀了头猪,炖了鸡肉,还有各种蔬菜,都是乡亲们自己种的。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自家酿的米酒,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聊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计划,热闹非凡。
刘翠花端着一碗米酒,走到苏晴面前,郑重地说:“苏晴妹子,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这碗酒我敬你,以后你要是有什么事,尽管跟我说,我一定帮忙!” 苏晴接过碗,和她碰了碰:“嫂子,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念安坐在苏晴怀里,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玩灯笼 —— 是乡亲们用红纸做的,里面点着蜡烛,在夜色里格外明亮。顾衍琛和李大爷、张书记坐在一桌,聊着农业和部队的事,时不时碰杯喝酒;苏晴则和王婶、刘翠花一起,缝着明年的蔬菜种子袋,偶尔抬头看看顾衍琛和念安,嘴角满是幸福的笑容。
离开红星大队的前一天,苏晴把带来的蔬菜种子分给乡亲们,还把空间里的种植经验编成 “顺口溜”,写在育苗手册的后面:“选种要选饱,泡水半天好;移栽选晴天,根舒水浇饱;施肥用草木,长得壮又高。” 乡亲们都认真地记下来,说要照着做。
顾衍琛则帮乡亲们把晒谷场的农具整理好,还在旁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用来放农具,避免淋雨。“以后下雨,农具就放这里,” 他对李大爷说,“要是棚子坏了,让乡亲们跟我说,我来修。”
离开那天,天刚蒙蒙亮,乡亲们就都来送行。王婶给苏晴塞了个布包,里面是她做的红薯干、新磨的小米,还有给念安的虎头鞋;李大爷给顾衍琛递了把新做的竹椅:“这个给你,在部队里坐着歇脚,记得常给我们写信。” 刘翠花给苏晴送了本新的笔记本:“这是公社奖的,我用不上,给你记东西,谢谢你教我的那些方法。”
汽车开动时,念安趴在车窗边,对着乡亲们挥手,小嘴里喊着 “姥姥再见!姥爷再见!刘阿姨再见!”。苏晴看着越来越远的村口老槐树,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 这里有她最珍贵的回忆,有她最亲的乡亲,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个温暖的村庄。
顾衍琛握住苏晴的手,轻声说:“以后我们常回来,这里永远是咱们的家。” 苏晴点点头,靠在他肩上,看着怀里熟睡的念安,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她的七零年代生活,因为有了顾衍琛、念安,有了红星大队的乡亲们,有了空间的守护,变得格外温暖而精彩。
汽车驶离红星大队,远处的田野里,刚移栽的玉米苗在阳光下泛着翠绿的光,像一片希望的海洋。苏晴知道,这次春播不仅播下了玉米种,更播下了乡亲们的希望和信任。未来的日子里,她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她会看着念安慢慢长大,教他善良、勇敢、懂得感恩;她会和顾衍琛一起,守护着这个小家,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让这份温暖与善意,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永远延续下去。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七零年代生活录》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MSN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