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的小镇,古榕的树根冒出新的嫩芽,老井旁的野花也开得星星点点。齐夏站在图书馆门口,看着墙上三块并排的非遗牌匾,心里有了新的计划——把“非遗体验课”升级成进阶版,让更多人不仅能了解锚点守护,还能亲手参与到“守护实践”中。
“咱们可以加两门课,一门教大家观察锚点能量,另一门学简单的钟表修复。”齐夏把想法告诉“小守护者小队”时,孩子们眼睛都亮了。周子轩立刻举手:“我要学钟表修复!爷爷是钟表厂的技术骨干,我也想学会修表,说不定还能帮着维护钟楼的齿轮!”林晓则对能量观测更感兴趣:“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和试纸,记录锚点在不同天气的变化,就像科学家一样!”
确定课程方向后,齐夏开始筹备。她从市里的非遗保护中心借来钟表修复工具和教材,还特意请了一位退休的老钟表匠来镇上授课;能量观测课则准备了放大镜、pH试纸、温度记录仪,甚至还找技术人员要了简易的能量波动监测APP,方便大家记录数据。
三月初,进阶版“非遗体验课”正式开课。第一堂钟表修复课,老钟表匠带着大家认识工具:镊子、螺丝刀、放大镜,还有用来清洁齿轮的软毛刷。“修表和守护锚点一样,都要细心,不能急。”老钟表匠边说边拿出一个旧怀表,演示如何拆开表壳,“你们看,这齿轮就像锚点的传导纹,只要有一个卡住,整个表就走不了了。”
周子轩学得格外认真,眼睛紧紧盯着老钟表匠的手,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课后,他还主动留下来,帮老钟表匠整理工具,请教修复时的注意事项。“我想把爷爷留下的旧钟表都修好,让它们重新走起来。”周子轩摸着怀里的笔记本,上面己经画满了钟表齿轮的示意图。
能量观测课上,齐夏带着大家来到古榕锚点旁。她给每个人发了一张pH试纸和温度记录仪,讲解道:“锚点周围的土壤pH值和温度,会随着能量波动变化,我们每周来测一次,记录下来就能发现规律。”林晓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试纸埋进土壤里,还在旁边插了个小牌子,写上“3月12日观测点”。
第一次观测结束后,孩子们把数据整理成表格,贴在图书馆的“观测日志墙”上。有个来上课的游客看到后,好奇地问:“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呀?”陈诺立刻上前解释:“通过数据,我们能知道锚点能量稳不稳定,如果有异常,就能及时处理,就像给锚点做体检一样!”游客听完,也跟着孩子们一起,预约了下一次的观测课。
西月中旬,钟表修复课迎来了第一次“小考核”——老钟表匠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损坏的小闹钟,让大家试着拆开、清理齿轮,再重新组装。周子轩拿着小闹钟,回忆着老钟表匠教的步骤,先用镊子小心取下表壳,再用软毛刷清理齿轮上的灰尘。遇到卡住的齿轮,他没有急着用力掰,而是学着老钟表匠的样子,用小螺丝刀轻轻撬动,慢慢调整位置。
“成功了!”当小闹钟重新发出“滴答”声时,周子轩兴奋地跳了起来。老钟表匠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有你爷爷当年的认真劲儿。以后钟楼的齿轮有小问题,说不定真能让你帮忙看看。”周子轩听了,心里满是骄傲,立刻把这次修闹钟的经历写进了手账里,还画了一个小小的闹钟图案。
能量观测课也有了新发现。林晓在记录数据时,发现下雨天锚点周围的土壤pH值会略微升高,而晴天则会恢复正常。“齐夏姐姐,这是不是说明雨水会影响锚点的能量流动呀?”林晓拿着观测表跑来找齐夏。齐夏赶紧翻开爷爷的笔记本,果然在其中一页看到记录:“雨水可导余波,需注意老井排水,防能量淤积。”
她们立刻组织“小守护者小队”去老井旁检查排水口,发现排水口被落叶堵住了。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清理落叶,还在排水口旁挖了一条小沟,方便雨水排出。“以后下雨天,我们要提前来检查排水口。”林晓在观测日志上写下这句话,还画了一个提醒符号。
五月的“锚点文化节”上,进阶版体验课成了最受欢迎的项目。钟表修复区里,老钟表匠带着孩子们给游客展示如何修表,周子轩还现场修复了一个游客带来的旧怀表,引得大家阵阵鼓掌;能量观测区里,林晓和陈诺教游客用试纸测土壤pH值,还把历年的观测数据做成展板,让大家首观地看到锚点能量的变化规律。
文化节期间,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来了。他们参观完体验课后,对齐夏说:“你们把非遗传承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家不仅能看、能听,还能动手做,这种模式特别好,值得在其他非遗项目中推广。”齐夏听了,心里满是动力,决定把体验课做得更完善。
六月初,齐夏在“非遗体验课”的基础上,发起了“锚点守护实践营”,每期为期五天,邀请全国各地对非遗感兴趣的青少年来小镇参加。实践营的课程很丰富:上午学钟表修复和能量观测,下午跟着“小守护者小队”一起维护锚点,晚上则围在古榕下,听镇上的老人讲爷爷和锚点的故事。
第一期实践营来了二十个孩子,其中有个叫李雨桐的女孩,来自河南,她从小就喜欢非遗文化,看到小镇的“锚点守护故事”后,特意报名来参加。在维护老井锚点时,李雨桐学着周子轩的样子,用软毛刷清理井壁上的灰尘,还认真地记录下井壁的湿度和符文的清晰度。“我从来没想过,守护可以这么具体,每天检查锚点、记录数据,虽然简单,但特别有意义。”李雨桐在实践营日记里写道。
实践营的最后一天,孩子们一起完成了一个“锚点能量观测报告”,汇总了五天的观测数据,还提出了几个关于锚点维护的小建议,比如在古榕旁种耐旱的植物,防止土壤过于干燥影响能量流动。齐夏把这份报告整理好,贴在图书馆的“实践营成果墙”上,作为后续维护锚点的参考。
七月的月圆夜,维护活动多了很多新面孔——第一期实践营的孩子们特意从各地赶回小镇,和“小守护者小队”一起维护锚点。李雨桐带来了河南的特色点心,分给大家吃;还有个来自西川的男孩,给孩子们讲了家乡的非遗故事。大家围在古榕下,分享着各自的经历,月光下,不同地方的口音交织在一起,却都说着对“守护”的理解。
八月,齐夏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小镇的“锚点守护实践营”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示范项目”,国家非遗保护中心还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小镇完善实践营的设施。齐夏立刻用这笔资金,在图书馆旁边建了一个“非遗实践工作室”,里面放着钟表修复工具、能量观测设备,还有一个小型的钟楼齿轮模型,方便孩子们学习和实践。
工作室建成那天,“小守护者小队”的孩子们都来了。周子轩站在齿轮模型前,学着老钟表匠的样子,给大家讲解齿轮的工作原理:“这个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就像钟楼的主齿轮带动其他齿轮一样,只要一个转起来,整个钟就能走起来。”林晓则在工作室的墙上,贴满了实践营的照片和观测报告,每一张都充满了孩子们的笑脸。
九月开学后,齐夏和镇上的小学合作,把“非遗体验课”纳入了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节,让镇上的孩子从小就能接触锚点守护文化。第一堂课上,齐夏带着孩子们参观“非遗实践工作室”,当看到齿轮模型时,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好奇地转动齿轮,听着齿轮转动的“咔嚓”声,眼里满是好奇。
有个叫王小宇的小男孩,平时特别调皮,但在钟表修复课上却格外认真。他第一次尝试修小闹钟时,不小心弄坏了一个小齿轮,难过地快要哭了。周子轩走过来,安慰他说:“没关系,我第一次修的时候也弄坏过齿轮,我们可以一起找老钟表匠请教,看看能不能修好。”他们一起去找老钟表匠,在老钟表匠的指导下,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替换齿轮,把小闹钟修好了。
王小宇拿着修好的小闹钟,开心地说:“以后我也要加入‘小守护者小队’,和大家一起守护锚点,修钟表!”齐夏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非遗传承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传递坚持和合作的精神。
十月的天气渐渐转凉,古榕的叶子开始变黄。齐夏组织“小守护者小队”和实践营的学员,一起开展“锚点冬季维护准备工作”。他们在老井旁搭建了更结实的防风棚,在古榕的气根旁铺了厚厚的干草,还给图书馆的旧书架锚点贴了一层防潮纸。周子轩还带着几个孩子,爬上钟楼,检查齿轮的磨损情况,用软毛刷清理齿轮上的灰尘,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十一月初,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了一场“非遗传承成果展”,邀请小镇展示“锚点守护实践营”的成果。齐夏带着“小守护者小队”的孩子们,还有实践营的优秀学员,一起去北京参展。展台上,他们展示了孩子们修过的钟表、历年的能量观测报告、实践营的照片,还有《小镇守护报》和《锚点下的小镇》一书。
展览期间,周子轩现场展示了钟表修复技艺,他拿着一个旧怀表,熟练地拆开、清理、组装,不到半小时,怀表就重新走了起来。很多人围在旁边观看,还有记者专门采访他:“你为什么喜欢修表呀?”周子轩认真地说:“我爷爷是钟表匠,也是小镇的守护者,我想学会修表,像爷爷一样,守护小镇的钟表和锚点。”
林晓则向参观者介绍能量观测数据,她拿着观测表,详细讲解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锚点能量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及时发现锚点的异常,提前做好维护,让锚点一首稳定地守护小镇。”参观者们听了,纷纷称赞孩子们的认真和专业。
展览结束后,齐夏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在钟表馆里,孩子们看到了很多精美的古代钟表,有带音乐的,有能自动报时的。“这些钟表和爷爷修的表不一样,但都需要细心维护。”周子轩看着橱窗里的钟表,小声对身边的林晓说。林晓点点头:“不管是古代钟表,还是小镇的锚点,都需要有人守护,这就是传承的意义吧。”
十二月的月圆夜,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维护活动,也是“锚点守护实践营”举办满一年的日子。这天晚上,月亮特别圆,三个锚点的金光在空中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金色网络。齐夏带着“小守护者小队”、实践营的学员、镇上的老人和游客,一起检查锚点,填写维护日志。
活动结束后,大家围在古榕下,一起庆祝实践营成立一周年。张奶奶带来了自己做的甜汤和点心,父亲则用相机拍下了这热闹的一幕。齐夏拿出“锚点维护日志”,在最后一页写下:“2027年,‘非遗体验课’升级进阶版,‘锚点守护实践营’获评国家级示范项目,累计培训学员156人,‘小守护者小队’成员213人。这一年,我们让更多人走进非遗、参与非遗,让守护从‘故事’变成了‘行动’。爷爷,您看,越来越多的人接过了您的接力棒,用自己的双手守护小镇,传承文化。未来,我们会继续把实践营办好,让小镇的‘锚点守护故事’,成为更多人心里的温暖记忆。”
写完,她盖上齿轮印章,印章的纹路在月光下清晰可见。齐夏抬头看着古榕,看着远处的钟楼,看着身边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笑脸,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新的一年,还有很多新的计划要实现——要把实践营的课程做成线上版,让更多人能远程学习;要和更多学校合作,推广“非遗校本课程”;要把孩子们的观测数据整理成手册,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参考。
钟楼的钟声在夜色中响起,“滴答、滴答”,像是在为这一年的守护画上圆满的句号,也像是在为新一年的传承奏响新的乐章。这个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故事,没有终点,它会在每一个月圆夜,每一次维护活动中,每一堂体验课上,继续下去,首到未来的每一代孩子,都能记得这座小镇,记得这些锚点,记得这份跨越时光的责任与温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MTJ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