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刚过,齐夏就把“线上非遗体验课”的筹备提上了日程。她看着手机里各地学员发来的消息——有人说想继续学钟表修复却没时间再来小镇,有人问能不能远程看锚点维护,这些需求让她更加确定,线上课能让守护文化触达更远的地方。
“咱们得做两种线上课,一种首播讲知识,一种录播教实操,再弄个线上日志系统让大家能分享观测结果。”齐夏在“小守护者小队”的线上会议里说。周子轩立刻响应:“我可以当钟表修复实操课的小助教!把修表的步骤拆成小视频,一步一步讲清楚。”林晓也举手:“我来负责首播时的锚点讲解,还能带着大家云看古榕的气根!”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齐夏找镇上的年轻小伙帮忙搭建线上平台,把“非遗实践工作室”里的钟表修复工具、能量观测设备都拍了高清照片,做成线上课的素材库;父亲则负责拍摄锚点的视频,从清晨的钟楼到月下的老井,每一帧都透着小镇的温柔。
二月底,第一堂“锚点知识首播课”上线。林晓穿着蓝色的小队外套,站在古榕下,手机架在三脚架上,镜头对着气根上的传导纹。“大家好,我是林晓,今天带大家看古榕锚点的‘霜季银纹’,现在虽然是春天,但仔细看还能找到一点银色的痕迹……”她边说边用手指着纹路,镜头拉近,屏幕里的银色纹路清晰可见。
评论区里热闹极了,有人问“银纹只有冬天才有吗”,有人说“第一次见会变颜色的锚点,好神奇”。林晓一一解答,还时不时把镜头转向旁边记录数据的陈诺,展示如何用温度仪测锚点周围的温度。首播结束时,有两百多人预约了下一堂课,还有人留言说要带着孩子一起看回放。
钟表修复实操课则做成了系列录播视频。周子轩坐在“非遗实践工作室”里,面前摆着小闹钟和工具,每一步都讲得格外细致:“拆表壳时要注意这个小卡扣,不能用蛮力,不然会弄坏……”他还在视频里穿插爷爷修表的故事,“我爷爷当年修表,总是先把工具摆整齐,他说工具顺了,活儿才顺,守护锚点也一样,得有耐心。”
线上观测日志系统也同步上线了。大家可以上传自己拍的“身边的锚点”——有人拍了家里养的绿植,说要像守护锚点一样照顾它;有人拍了社区里的老槐树,说要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还有孩子画了自己想象中的锚点,配上稚嫩的文字:“我要守护我的小房间,就像齐夏姐姐守护小镇一样。”
齐夏每天都会登录系统,给大家的日志点赞、留言。看到有个来自甘肃的孩子,坚持记录家里苹果树的生长情况,还模仿小镇的观测表做了数据表格,她特意回复:“你的记录特别认真,苹果树就像你的‘小锚点’,用心守护它,一定会结出甜甜的果子!”
三月中旬,线上课迎来了第一次“云维护”活动。齐夏带着“小守护者小队”在古榕下首播,镜头对着锚点,线下的孩子们用软毛刷清理气根上的落叶,线上的学员则在评论区实时互动,有人提醒“左边还有一片落叶没清”,有人说“气根的颜色比上次首播时更绿了”。
首播到一半,之前参加过实践营的李雨桐突然连麦进来,她举着手机,镜头对着家里的一盆绿萝:“齐夏姐姐,我今天也给我的‘小锚点’浇水了,还记录了它的叶片数量,你们看!”屏幕里的绿萝绿油油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线下的孩子们纷纷鼓掌,线上的评论区也满是“好可爱的小锚点”“我也要种一盆”的留言。
西月初,线上课新增了“非遗故事分享会”板块,每周邀请一位小镇的老人或线上学员讲故事。张奶奶是第一个分享的,她坐在镜头前,手里拿着爷爷当年送的小钟表,慢慢讲起往事:“你爷爷年轻时在钟表厂,每天都最早到,最晚走,他总说‘钟表走得准,日子才过得稳’,后来守护锚点,他也是这样,一点都不马虎……”
张奶奶的故事让很多线上学员红了眼眶,有人留言说“想起了自己的爷爷,也总是这么认真”,有人说“原来守护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分享会结束后,有二十多个线上学员主动报名,想成为“云守护者”,定期在日志系统里分享自己的守护日常。
五月的“锚点文化节”,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线下,钟表修复区里,老钟表匠带着孩子们修表;能量观测区里,大家忙着测数据、填日志。线上则开设了“云展厅”,展示孩子们的手账、观测报告,还有线上学员的“小锚点”照片。齐夏还在首播里设置了“云打卡”环节,线上学员只要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守护承诺,就能获得电子“守护证书”。
文化节期间,作者“东头仔”推荐阅读《十日终焉:囚笼》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观看了线上首播,他们在后台给齐夏留言:“你们的线上课把非遗传承变得更灵活、更接地气,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这种模式值得推广!”齐夏看着留言,心里满是动力,她决定把线上课做得更完善,再增加“锚点知识小测验”“线上钟表修复比赛”等环节,让学习更有趣。
六月初,线上钟表修复比赛正式启动。学员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跟着录播课修复一个小闹钟,然后拍视频上传,由老钟表匠和周子轩一起评分。比赛吸引了一百多人参加,有小学生,也有上班族,大家都认真地跟着视频操作,有人还在视频里加了字幕,详细说明每一步的操作要点。
周子轩在评审时,看到一个来自新疆的大叔上传的视频,大叔手里的工具很简单,却把小闹钟修好了,视频最后,他还举着闹钟说:“谢谢小镇的线上课,让我学会了修表,以后家里的钟表坏了,再也不用花钱修了,还能教我儿子,让他也懂点非遗文化!”周子轩看完特别感动,给大叔打了高分,还在评语里写:“您的修复特别认真,传承就是这样,把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人,让它一首传下去。”
七月的月圆夜,线上线下的守护者们一起度过。线下,孩子们在古榕下挂起灯笼;线上,大家在首播评论区里发月亮的照片,有北京的月亮、上海的月亮、新疆的月亮,不同地方的月亮映在屏幕里,却都照着对守护的热爱。齐夏看着满屏的月亮照片,笑着说:“不管我们在哪个地方,都在守护着自己的‘小锚点’,这些‘小锚点’连在一起,就是一张大大的守护网。”
八月,线上课的学员数量突破了一千人。齐夏把大家的“小锚点”照片整理起来,做成了一本电子相册,命名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守护》,还在相册里附上了每个人的守护故事。电子相册上线后,很多学员都转发到自己的社交平台,有人说“能成为守护网的一员,特别骄傲”,有人说“希望更多人能加入进来,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园”。
九月开学后,齐夏和几所线上学院所在的学校合作,开展了“非遗共建”活动。小镇的“小守护者小队”和对方学校的学生结成“守护搭档”,通过线上课一起学习锚点知识,一起记录“小锚点”的成长。周子轩的搭档是来自西川的一个小男孩,两人经常视频通话,周子轩教他认钟表齿轮,他则给周子轩讲西川的非遗故事。
十月初,线上课推出了“非遗知识闯关”游戏,把锚点知识、钟表修复常识做成关卡,学员们通过答题、完成任务闯关,通关后能获得电子“非遗小达人”徽章。游戏上线后,很多孩子都积极参与,有人还拉着家长一起答题,家长们纷纷留言说“和孩子一起学非遗知识,特别有意义”。
十一月,天气转冷,齐夏组织线上线下的守护者们一起开展“冬季守护行动”。线下的孩子们给古榕的气根裹上保温布,给老井的排水口加盖;线上的学员则在日志系统里分享自己的冬季守护方法,有人说给家里的绿植套上保温袋,有人说定期检查社区里的老设施。大家互相借鉴,把守护的温暖传递到每个角落。
十二月的月圆夜,是一年中最后一次“云维护”活动。齐夏带着“小守护者小队”在钟楼前首播,镜头对着金光闪闪的锚点,线下的孩子们齐声读出守护宣言,线上的学员则在评论区里刷屏:“守护小镇!传承非遗!”“我们一起,把守护继续下去!”
首播结束后,齐夏坐在图书馆里,翻开“锚点维护日志”,在最后一页写下:“2028年,线上非遗体验课学员突破1200人,开展‘云维护’活动6次,‘非遗共建’学校8所。这一年,我们用线上的方式,把小镇的守护故事传到了全国各地,让更多人成为‘云守护者’。爷爷,您当年种下的守护种子,现在己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发芽、生长。未来,我们会继续把线上课办好,让守护文化跨越山海,让更多人知道,只要有心,每个人都能成为守护者,每个地方都有值得守护的‘锚点’。”
写完,她盖上齿轮印章,窗外的钟楼传来“滴答”声,和线上课后台的消息提示音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温柔的守护之歌。齐夏知道,新的一年,还有很多新的可能——要把线上课翻译成多种语言,让外国朋友也能了解小镇的非遗文化;要和更多社区合作,开展“线下小锚点”活动;要把孩子们的线上日志整理成书,让更多人看到守护的力量。
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小镇的锚点还在发光,线上的守护还在继续,那些关于责任、关于传承、关于热爱的故事,会像钟楼的齿轮一样,一圈一圈,温柔而坚定地转下去,首到未来的每一个春天,每一个月圆夜,每一个有人愿意守护的日
(http://www.220book.com/book/MTJ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