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后的等待时间格外漫长。每一分钟都像是在煎熬。赵伟坐在桌前,对着白纸绞尽脑汁地回忆细节,额头渗出冷汗,写下的字迹歪歪扭扭。公婆沉默地坐在沙发上,眼神空洞,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朵朵似乎也感知到家里的异常,不敢大声玩耍,只是怯生生地挨着奶奶。
林静则一遍遍检查着赵伟写下的材料,核对聊天记录和转账信息,强迫自己冷静,梳理着可能被忽略的线索。她的手机就放在手边,生怕错过派出所的电话。
下午三点多,门铃终于响了。
声音不大,却像惊雷一样在寂静的客厅炸开。所有人都猛地一颤。
林静深吸一口气,起身去开门。门外站着两名穿着警服的民警,一老一少,带着室外的寒气。
“您好,是赵伟家吗?我们是XX派出所的,接到报警过来了解情况。”年长的那位民警出示了证件,语气公事公办,但带着一种让人心安的专业感。
“是,警察同志,请进。”林静侧身让开,声音尽量保持平稳。
民警进屋,脱鞋套时目光快速扫过堆满物资的客厅,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很快恢复了专业表情。这家人,看起来不像缺五十万的样子。
简单的介绍后,两位民警在客厅坐下。年轻的民警拿出记录本和执法记录仪。年长的民警看向面色惨白、眼神躲闪的赵伟:“是你报的警?说说具体情况吧。”
赵伟紧张得语无伦次,磕磕巴巴地开始叙述,时不时需要林静在旁边补充或纠正。他拿出手机,展示聊天记录和转账信息。
王警官听得非常仔细,偶尔打断提问:“这个‘大刘’,全名不知道?大概多大年纪?长相有什么特征?你们最后一次联系是什么时候?”
“转账是转到个人账户?账户名只有一个‘刘’字?哪个银行的?”
“南方那个项目,叫什么名字?有任何书面合同吗?发你邮箱的那个看了吗?”
每一个问题都像鞭子抽在赵伟身上,暴露了他的轻率和愚蠢。他汗如雨下,回答得支支吾吾。
林静看不下去,接过话头,尽量清晰、有条理地回答警官的问题,并将赵伟写好的情况说明和打印出来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递给警察。
王警官看了看材料,又看了看这家人,沉吟了一下:“情况我们基本了解了。这属于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冒充投资项目。对方使用的是虚假信息和网络虚拟身份,侦破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资金一旦转出,很可能会被快速转移分散。”
听到这话,婆婆的眼泪又下来了,低声啜泣起来。赵伟的头垂得更低了。
“但是,”王警官话锋一转,“我们会尽力。首先需要冻结对方账户,虽然可能己经晚了。其次,需要你们提供所有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包括那个南方项目公司的名称,我们会尝试联系核实。最重要的是,那个中间人‘大刘’,是关键突破口,你们再仔细回忆一下任何关于他的线索。”
做完了笔录,固定了证据,王警官留下了一张报警回执,并告知他们会立案侦查,有进展会及时通知。
送走警察,关上门,屋里再次陷入死寂。警察的到来像是完成了一个必要的仪式,但也彻底坐实了“五十万被骗”这个残酷的现实,并且带来了“侦破难度大”这个更令人绝望的判断。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民警的到访,并没有逃过邻居的眼睛。
这栋老楼隔音一般,虽然听不清具体谈话内容,但警察上门这种事,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尤其是刚刚经历过赵家大肆采购和寒潮停电,这家人本就处于邻里关注的焦点。
很快,楼道微信群里就出现了试探性的消息:
“刚看到有警察去西楼老赵家了?出啥事了?”
“不知道啊,来了两个警察,聊了挺久。”
“是不是跟他家前几天疯狂买东西有关?我就说嘛,突然那么有钱,不正常……”
“难道钱来路不正?”
“不会吧……看着挺老实一家人……”
“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窃窃私语在看不见的网络空间里蔓延、发酵。猜测越来越多,越来越离奇。从怀疑钱来路不正,到猜测是不是赵伟犯了什么事,甚至有人隐晦地提到了“是不是中奖的钱被骗了”——虽然只是随口一说,却意外地接近了部分真相。
这些议论,暂时还传不到林静一家人的耳朵里。他们正沉浸在自身的巨大损失和痛苦中。
赵伟像是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瘫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婆婆还在抹眼泪。公公闷着头,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廉价的卷烟,烟雾缭绕,愁云惨雾。
林静收拾着民警用过的水杯,看着报警回执上那串冰冷的案号,心里沉甸甸的。她知道,警察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但这个希望有多渺茫,她也很清楚。
她走到阳台,想透透气。却发现楼下有几个邻居正站在寒风中,看似在聊天,目光却时不时地瞟向他们家的窗户。看到她出现,那几个人立刻若无其事地散开了。
林静的心猛地一沉。
警察上门的事,邻居们知道了。
他们会怎么想?会怎么传?
之前辛苦维持的“辛苦钱”的幌子,在警察上门这件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麻烦,就像窗外的寒风,总能找到缝隙钻进来。
内部的危机尚未解决,外部的风波又己悄然酝酿。
这个冬天,注定了无法平静。
(http://www.220book.com/book/MTU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