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游在深入分析马老板一案后清醒地认识到,在现行司法框架内,面对恒泰贝勒这等拥有特权的宗室子弟,单纯依靠法律条文几乎难以取胜。他想起《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智慧,决定在常规诉讼途径之外,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舆论战场。这将是律法之“正”与舆论之“奇”的巧妙结合。
一、 谋划策略:道法自然与因势利导
包游深知,京城舆论场如同奔腾的江水,宜疏不宜堵。他回想起历史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智慧——“道法自然、因势利导”。京城的茶馆酒肆、街头巷尾,正是信息传播的天然渠道,而普罗大众对权贵欺压平民的故事向来抱有强烈的道德义愤,这为舆论造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他与董婉清、小顺子等人闭门商议数日,制定了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舆论引导策略。其核心在于 “设置议题、把握时序、掌控力度” 。
包游的舆论造势策略与古代治水哲理的对应关系
舆论战策略 具体实施方法 对应的古代治水哲理 预期目标与效果
道法自然(尊重规律) 利用市井茶楼、民间说书等现有信息传播渠道,顺应百姓喜好听闻侠义故事的审美习惯 都江堰工程顺应岷江水势,而非强行改道 让故事自然流传,易于接受,避免生硬灌输
因势利导(巧妙引导) 将案件核心矛盾转化为“权贵欺压良善”的叙事,激发公众普遍的道德正义感 都江堰利用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沙,引导江水为民所用 将公众情绪引导至对受害者同情、对强权批判的方向
刻石立碑(树立标杆) 通过说书先生之口塑造马老板为“诚商”典范,贝勒行为为“恶霸”行径,树立清晰的是非标准 都江堰工程留下“深淘滩,低作堰”等治水准则,刻于石碑,世代遵循 在公众心中建立清晰的道德评判尺度,形成社会压力
董婉清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提议道:“《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我等需造势。可效法古人‘街谈巷议’之力,将此事化为民众关心之公义话题,而非马老板一人之私怨。” 小顺子则主动请缨,负责联络他在市井中建立的信息传递网络。
二、 故事为刃:说书场里的无声惊雷
包游深知,单一的信息灌输效果有限,需要更生动、更易传播的载体。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1. 创作易于传播的叙事:包游化名“江湖客”,亲自操刀,将马老板的遭遇改编成一出情节曲折、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题为《贝勒爷强占民产,老实人含冤无门》。故事中,他刻意隐去了真实姓名和具体地点,但对强占铺面、毁坏财物、官府推诿等关键情节进行了细致入微、极具感染力的描绘。他着力刻画了马老板作为“几代忠厚传家”的诚商形象,以及贝勒府豪奴的骄横跋扈,将一场复杂的法律纠纷,提炼升华为人情入理、易于理解的善恶对抗叙事。
2. 利用高效传播节点:小顺子暗中将故事文稿交给几位与讼务所素有往来、且以仗义执言著称的茶馆说书先生。这些说书先生平日里也需要新鲜素材吸引茶客,对此等反映时弊、情节动人的故事自然乐于传播。他们凭借其精湛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各自的场子里绘声绘色地讲述起来。
不到旬日,这出悲喜剧便在京城南城的各大茶馆、酒肆乃至街头巷尾流传开来。说书先生们一拍惊堂木,一声“话说那京城珠宝市街上,有一家数代经营的茶行……”便能吸引满堂茶客。听到动情处,常有茶客扼腕叹息,甚至愤然掷下几枚铜钱,要求先生“快讲那恶奴如何遭了报应!” 一种无声的民意浪潮,开始在京城底层悄然涌动。
三、 词曲为锋:竹枝词中的民间舆论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我在大清做状师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渗透至不同社会阶层,包游又生一计。他借鉴民间流行的“竹枝词”形式,创作了数首语言通俗、朗朗上口、便于传唱的小曲。其中一首流传最广:
“珠宝市街生意隆,百年老字号‘春风’。
忽如一夜恶狼至,霸占店堂改颜容。
顺天府衙状纸递,书吏摇头话‘从容’。
可怜三代心血尽,不及权贵一指风。”
这些竹枝词看似泛泛而谈,未点真名,但结合正在流传的说书故事,圈内人及消息灵通之士一听便知影射何事。小顺子发动街童传唱,这些词曲随着贩夫走卒的脚步,像蒲公英种子般飘散到京城的各个角落。甚至在一些书院学堂,也有年轻士子私下抄录、议论,将其视为世风日下、纲纪不振的例证,引经据典地进行评点。
西、 对手反应:贝勒府的恐慌与误判
起初,恒泰贝勒及其党羽对市井流言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贱民们的嚼舌根,无足轻重。贝勒曾傲慢地对管家说:“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然而,随着故事版本越来越丰富,细节越来越逼真,甚至连贝勒府内部一些仆役也开始私下议论时,他们才感到情况不妙。
更让贝勒恼火的是,一些原本与他有来往、或至少保持表面客气的官员,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他。某次在一位宗室宴会上,当恒泰贝勒到场时,原本热闹的谈话声明显减弱,几位御史官员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他试图通过顺天府的关系追查谣言源头,惩办几个“刁民”以儆效尤,却被师爷劝阻:“贝勒爷,此事若闹大,恐更落人口实。眼下之势,如川壅而溃,堵不如疏,强行弹压,只怕会激起更大的舆论反弹。” 贝勒府陷入了被动应付的窘境,正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包游通过舆论造势,成功地将恒泰贝勒置于被公众审视的位置。
五、 成效初显:无形压力的形成
包游精心策划的这场舆论战,虽然未能立刻迫使恒泰贝勒归还铺面,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略效果:
1. 道德形象受损:恒泰贝勒及其党羽“纵奴行凶、欺压良善”的恶名在京城特定圈子内迅速传开,其原本就谈不上清誉的公众形象雪上加霜。这为其日后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活动埋下了隐患。
2. 社交网络出现裂痕:舆论压力使得一些注重官声、爱惜羽毛的官员不得不与恒泰贝勒保持距离,使其在官场中的影响力受到无形削弱。这正应了“三份不友善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的道理,只是在此刻,报纸的角色由市井舆论扮演了。
3. 争取潜在同情者:这些流传的故事和词曲,成功地将一桩可能被淹没的普通商业纠纷,提升为关乎“公平正义”的公共议题,吸引了部分清流士绅和开明宗室的悄然关注。为后续可能的法律或政治解决,营造了初步的同情氛围。
一日,包游与董婉清立于讼务所庭院中,听闻墙外隐约传来孩童传唱那首竹枝词的声音。董婉清轻声道:“先生此策,虽于律条之外,然存天理人心之中。《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等今日,可谓‘伐谋’‘伐交’并用矣。”
包游颔首,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然此仅第一步。舆论可造势,可施压,然最终解决问题,仍需回归律法与制度的正道。 此番舆论先行,是为后续的律法较量,争得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罢了。”
他深知,舆论的浪潮既能载舟,亦能覆舟。下一步,如何将这股舆论压力有效转化为推动案件实质进展的力量,将是更大的考验。但无论如何,在这座帝国的心脏,他己经成功地敲响了一记警钟,让那些习惯于在阴影中行事的力量,第一次感受到了民意的灼热目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