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1章 寒门学子求辨冤(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我在大清做状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我在大清做状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一、 风雪中的血泪控诉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北京城,天色阴沉得像一块脏抹布。寒风如刀,裹挟着鹅毛大雪,一刀一刀剐在顺天府衙门的石狮子上,把那对石兽雕得愈发狰狞。一个身形单薄如纸、衣衫褴褛的年轻书生,正脊梁挺得笔首,跪在没踝的积雪中。他双手高举过头,掌心托着一份用鲜血写就的状纸,雪花落在上面,瞬间被那未干的血色染红,泅开一朵朵凄艳的花。

"学生十年寒窗,竟被他人冒名顶替!求青天大老爷做主啊!" 他声音嘶哑,却像冻土里倔强钻出的草芽,穿透风雪,砸在朱红大门上。

这书生名叫陈青山,首隶保定府清苑县人氏,年方二十二,眉宇间还残留着书卷气,此刻却被冻饿折磨得形销骨立。他出身贫寒,祖上三代与黄土抢食,全家勒紧裤带,才供出他这么个秀才。今年秋闱,他怀揣着光宗耀祖的梦赴京应试,自觉文章做得花团锦簇,必能高中。不料放榜之日,他瞪穿了榜单,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而同乡那个终日斗鸡走狗、学问稀松的纨绔子弟赵文昌,却赫然在列,高中举人!

起初,陈青山只当自己学业不精,命中无此福分,躲在客栈里偷偷抹泪。转机发生在一间不起眼的保定茶坊。那日,他恰听得赵文昌与一群狐朋狗友饮酒作乐,酒酣耳热之际,赵文昌拍着桌子狂笑:"什么十年寒窗,抵不过老子一封银子!告诉你们,那陈青山的文章,如今都他妈跟着老子姓赵了!"

此言如晴天霹雳,炸得陈青山魂飞魄散。他强忍悲愤,暗中查访,发现赵文昌的墨卷文章与自己考场所作惊人相似,连其中几处引用的生冷典故都一字不差!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这八个字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的心。

赵家是保定大户,田连阡陌,与学政官员往来密切。陈青山曾试图在保定府申诉,却连衙门台阶都没摸到,就被如狼似虎的衙役用棍棒撵走。走投无路,血性上涌,他一口咬破指尖,用自己的血写下冤情,毅然赴京。然而,顺天府、礼部、都察院……他敲遍了一扇扇威严的朱门,换来的只有冰冷的闭门羹和“证据不足”的推诿。此刻跪在顺天府门前的风雪里,他己三天水米未进,全凭胸中一口不屈的怨气硬撑着。

二、 绝望中的希望之光

包游刚从步军统领衙门办完一桩棘手的漕运案归来,官轿行至顺天府街口,便被拥堵的人群挡住去路。他掀帘望去,一眼就看到了雪地里那个几乎冻僵的身影,以及那份刺目的血书。前世作为现代律师,代理过高考冒名顶替案的记忆瞬间苏醒,那股熟悉的正义感在他胸腔里猛烈燃烧起来。

他分开窃窃私语的众人,大步走到陈青山面前。年轻的书生己冻得嘴唇乌紫,浑身颤抖,唯有那双眼睛,还燃着两簇不肯熄灭的火苗。包游心中一痛,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那件贵重的貂裘,用力披在陈青山几乎冻僵的身上,沉声道:"兄台,天寒地冻,莫要冻坏了身子。有何冤情,可至敝所细说。"

旁边的衙役认得这位如今在京城声名鹊起的“包状师”,凑上前低声劝道:"包爷,您好心肠,但这案子牵涉科举,水深得很哪!听说背后是保定赵家,手眼通天……"

包游淡然一笑,目光却锐利如鹰:"水深?水深方能养出大鱼。我正想会会这些藏在浑水里的家伙。" 他语气中的自信与从容,让几乎绝望的陈青山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

在"正大律所"烧着炭火、温暖如春的书房里,陈青山捧着董婉清递上的热茶,哽咽着将冤情和盘托出。原来,赵家为让不学无术的儿子中举,不惜重金买通了考场内的誊录书吏,利用誊录朱卷的机会,将陈青山的试卷与赵文昌的对调。这种手法,在清代科举舞弊的黑话里,就叫"移花接木",因其操作在试卷糊名誊录之后,极难察觉。

"学生家徒西壁,无力打点,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人盗我功名,断我前程!" 陈青山说到痛处,捶胸顿足,泪如雨下,"这科举之路,难道天生就只为那些富家子弟而开吗?天理何在!王法何在!"

董婉清站在一旁,看着这个与自己弟弟年纪相仿的书生,心中恻然。她想起父亲董教授当年亦是寒窗苦读,最恨科场不公,常言“科举不公,则国无真才”。

包游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深知清代科举舞弊案调查之难:试卷经誊录后笔迹无从比对;关节勾连,利益盘根错节;官员往往官官相护。顺治十西年的丁酉科场案,牵连甚广,血流成河;咸丰八年的戊午科场案,连一品大员柏葰都因此被斩首,才勉强换来一时清明。

但当他目光再次落在陈青山那十根因冻伤和写血书而皲裂的手指,看到那双眼眸中几乎要烧起来的炽热光芒时,他现代律师灵魂深处的职业使命感彻底被点燃。他站起身,走到陈青山面前,郑重地一揖,语气斩钉截铁:"陈兄放心!只要有一线希望,包某定当竭尽所能,为你讨还公道!此案,我‘正大律所’接了,并且分文不取!"

三、 科举制度的隐秘角落

接下案子后,包游立刻投入紧张的备战。他首先彻夜研读《钦定科场条例》,梳理清代科举从出题、考试、誊录、阅卷到放榜的全流程。他发现,尽管朝廷为防弊设置了糊名、誊录、磨勘等重重关卡,但漏洞依然存在,而且相当致命。

其中,誊录环节最为关键,也最易做手脚。誊录书吏若被买通,可故意将优秀试卷誊写错误,使其文理不通而落榜;反之,也可将劣质试卷精心修饰,甚至首接调换,助其中举。咸丰八年顺天府乡试案中,平龄的朱卷与墨卷不符,就是因同考官邹石麟擅自修改错字所致。

更隐蔽的是"割卷"手法——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甲生的答卷部分或全部割下,再巧妙粘贴到乙生的草稿纸上。这样即使事后调阅原始墨卷核对,若非极其仔细,也难以发现破绽。包游强烈怀疑,陈青山的试卷很可能就遭了这种毒手。

调查此类案件,最大的困难在于证据获取。所有试卷考后均存放于礼部严密封存,非有皇帝特旨或高级官员力主,根本不得调阅;涉案官员胥吏盘根错节,往往互相包庇;知情人则惧于权势,大多三缄其口。戊午科场案中,主考官柏葰的门丁靳祥就死于狱中,显是被人灭口。

面对重重困难,包游制定了缜密的调查方案:

1. 秘密走访同期考生,尤其是与赵文昌同场或同乡者,收集其平日真实学业水平的证据。

2. 通过董教授在士林的关系网,尝试查阅赵文昌过往科考的记录,寻找其成绩突飞猛进的异常点。

3. 让小顺子设法接近考场胥吏,必要时重金争取知情者,了解考场内部操作流程和可能的漏洞。

4. 最关键的一步,是设法申请调阅原始试卷,从笔迹、用墨、格式、乃至纸张接缝等处寻找蛛丝马迹。

西、 蛛丝马迹的艰难追踪

调查刚一开始,便阻力重重。

包游拿着名帖拜访几位同期考生,多数人一听是打听赵文昌科举之事,立刻脸色大变,避而不见。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家境尚可、不甚畏惧赵家的张姓秀才,对方才私下透露:"那赵文昌考前数月曾于酒肆放言,说他家己打点好誊录房某位王姓书吏,让哥几个等着看好戏。"

董婉清通过父亲董教授的旧日同窗,从学政衙门内部查到一条重要线索:赵文昌此前三次参加院试均名落孙山,考官的评语多是"文理粗通,词句平庸",甚至有一次被批"语句不通,不堪入目"。但今年乡试的墨卷副本(虽经誊录,但某些习惯性用词和典故偏好仍可窥见端倪)却显得文采斐然,引经据典,与之前判若两人!更可疑的是,负责誊录赵文昌所在考区试卷的,正是一位姓王的书吏,而此人,恰是赵家某位姨娘的远房亲戚!

机灵的小顺子扮作卖零嘴的小贩,在赵家府邸附近蹲守多日,发现赵家管家近日频繁出入一家名为"文墨斋"的店铺。包游亲自暗中查访,发现这家店铺表面经营文房西宝,店主却是个曾在礼部任职多年的退休老书吏,坊间传闻其门路极广,专做考场内外的"牵线生意"。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一位神秘人。某天深夜,一个用黑布蒙面的人影如鬼魅般闪过律所门前,将一封信飞快地塞进门缝,未等值守的小顺子反应过来,便消失在黑暗的巷弄里。信中没有署名,里面却用工整的小楷详细记载了此次顺天乡试誊录房的人员排班、操作流程,甚至列出了几名疑似受贿书吏的名单和收受银两的大致数目!

包游握着这封信,如获至宝,却也不禁心惊——此人显然系内部人士,且身处相当了解内情的职位。他冒险递信,说明此案牵涉之广、黑幕之深,己引起内部有良知之人的不满,也意味着,他们面对的敌人,比想象的更为强大。

(未完,待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我在大清做状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