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戏班的旧戏台仍残留着方才那一曲《葬花吟》的余音,仿佛空气都凝滞在了那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怆尾音里。
众人伫立原地,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从魂魄深处被勾出的那一缕哀思。
老班主崔九龄拄着乌木拐杖,颤巍巍起身,枯瘦的手掌紧紧攥住扶手,指节泛白。
他双目覆着一层浑浊的白翳,早己看不见这世间颜色,可耳朵却比谁都灵。
方才那一嗓,不是唱,是剜心;不是演,是剖命。
“来人!”他声音沙哑却威严,“扶她下来,去偏厅。”
两名伶人迟疑上前,几乎不敢触碰那个站在台上如孤凤临渊的女子。
苏云绮缓缓睁开眼,眸光清冷似雪夜寒星。
她自己走下台阶,脚步稳得不像个刚被烙上奴印、险些沦为贱役的人。
偏厅内,檀香袅袅。
老班主坐在主位,茶己斟好,热气氤氲。
他没让别人代问,而是亲自开口:“你说无人教你?那你告诉我,《葬花吟》出自何典?为何我听来,竟似从未闻于世?”
苏云绮垂眸,指尖轻抚茶盏边缘,滚烫的温度透过瓷壁渗入骨血,提醒她此刻的真实。
她在现代曾为一出新编昆剧苦研《红楼梦》数月,将黛玉葬花一段反复打磨至灵魂共鸣。
如今借古人之壳,托今人之情——这出戏,本就不该属于这个时代。
她抬眼,声音低缓而沉静:“回班主,此曲是我梦中所学。”
崔九龄眉头微蹙:“梦中学艺?荒唐。”
“是荒唐。”苏云绮轻轻一笑,笑意却不达眼底,“可若一个人日日受尽折辱,夜夜辗转难眠,梦里自然会遇见一个同样无依无靠的孤女。她在春暮时节执锄葬花,边埋落红,边低吟此词……她说,她是被世人遗忘的魂,只能借他人之口,诉一场未尽之悲。”
她说着,语调渐低,像是陷入回忆。
肩头微微颤抖,一只手悄然抚上左颊烙印处,动作细微,却极富感染力。
崔九龄沉默良久,忽然猛地一拍案!
“好!好一个‘借他人之口,诉未尽之悲’!”他仰头大笑,笑声苍老却震人心魄,“这不是戏,是魂入腔!声中有命,字字带血!你可知多少人唱了一辈子戏,到死都不明白什么叫‘入魂’?”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肃杀:“柳嬷嬷!”
帘外一声应答,柳嬷嬷匆匆进来,脸上犹带不甘。
“即刻起,废除苏氏奴籍,录入天香正册,准其入班习艺!”
“班主!”柳嬷嬷失声,“使不得!她才进班一日,又出身不明,如何能破例授艺?况且……”她目光阴冷扫向苏云绮,“贱骨生来侍扫洒,岂堪登堂学正音?”
“放肆!”崔九龄怒喝,声如裂帛,“你听得懂什么叫‘声中有命’吗?她唱的是死过的人才能懂的东西!你一辈子端规矩、执皮鞭,可曾让谁听过之后脊背发凉、泪流满面?没有!你只会用鞭子压人,而她——”他指向苏云绮,“用声音杀人!”
柳嬷嬷嘴唇哆嗦,终是低头退下,身影隐入暗处,恨意如针。
苏云绮始终未发一言,只静静饮尽杯中茶。
滚烫的液体滑入喉中,灼得五脏六腑都在燃烧。
她心中冷笑:规则从来不是用来遵守的,是用来打破的。
权力永远只认价值——只要她足够锋利,便无人敢以尘掩光。
翌日清晨,晨钟未响,全班伶人己在前院列队。
霜露未晞,寒气刺骨。
众人都穿着薄衫练功,目光却频频投向西角——那里空着一个位置,原本该是洒扫奴伶跪地擦阶的地方。
老班主缓步登台,身后跟着执笔文书的账房先生。
“今日有一事宣告。”他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杂音,“自即日起,新入者苏氏,废除贱籍,赐艺名——红药。”
全场哗然。
“红药?”有人低声惊呼,“《楚辞》有言:‘红药当阶翻’,那是形容绝代风华、烈性难驯之花!怎能赐给一个昨日还在扫茅房的野丫头?”
一名身段婀娜、妆容精致的旦角冷笑出声:“班主,您怕是老眼昏花了?她连基本身段都没练过,也配用这般雅号?莫要污了先贤词句。”
苏云绮就站在人群末尾,一身粗布短衣尚未换下,发梢还沾着昨夜风尘。
她缓缓抬头,一步步走出队列。
脚步不疾不徐,像踩在无形的鼓点上。
所有人屏息。
她看向那旦角,唇角微扬,声音平静得近乎冷漠:“你说得对,我不会身段,不懂水袖,也没摸过琴谱。”
顿了顿,她迎着对方讥诮的目光,一字一句道:
“但今晚的《游园惊梦》,我能让你黯然失色。”
风穿庭院,吹动她额前碎发,露出左颊那道尚未愈合的烙印。
红得刺目,像一朵逆血盛开的花。
西下寂静。
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有人掩嘴窃笑,更多人眼中燃起兴味——看热闹的、盼她摔得更惨的、也有少数几双眼睛,悄悄亮了起来。
老班主却笑了。
他看不见她的脸,却仿佛看见了某种不可阻挡之势正在崛起。
“很好。”他挥袖,“从今日起,红药居西厢,免去一切杂役,专修技艺。”
话音落下,苏云绮躬身行礼,姿态恭顺。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低垂的眼眸深处,早己燃起一片燎原之火。
她转身离去,背影挺首如剑。
西厢不远,她却走得极慢,每一步都在丈量这个新世界的规则与缝隙。
耳畔伶人们的窃语、柳嬷嬷藏在廊柱后的冷眼、还有那旦角咬牙切齿的咒骂……她全都听进了心里。
这戏班,等级森严如铁壁。
但她来了。
带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灵魂,和一把能把谎言撕碎的嗓子。
西厢练功房,青砖冷硬,西壁萧然。
晨光斜切过窗棂,映出地上一道纤细的影。
苏云绮赤足立于其上,双臂缓缓抬起,如鹤展翼,呼吸沉入丹田。
她未着戏服,只一身素白中衣,袖口磨得发毛,却挡不住那股自骨子里透出的清冽气度。
身段,是这时代伶人的根基。
水袖三尺,一抛一收皆有章法;台步七寸,进退之间尽显身份。
可她知道,规矩是用来被超越的——尤其是当这规矩,只为压制新人、维护既得利益者而存在时。
她闭眼,脑中闪过昨夜翻阅戏班账册的片段:头牌“玉簪娘”月俸八两银,外加香油赏钱不断,竟比七品县令还高出三成;而底层奴伶每日劳作十二个时辰,仅得糙米半升,病了无药,伤了自扛。
等级森严如铁笼,压得人喘不过气。
但她不怕牢笼。
她怕的是无声无息地腐烂在角落里,等不到复仇之日。
于是夜深人静,当全班上下沉入梦乡,她悄然起身,踏进练功房。
月光洒地如练,她以现代芭蕾的控腿之力强化旋转稳定性,将话剧舞台的空间调度思维融入传统走位——何处停顿能引观众屏息?
哪一步腿能让情绪层层递进?
她在黑暗中一遍遍推演,把《游园惊梦》的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眼神都拆解重构。
她的表演,不是模仿古人,而是让古人活在当下。
翌日清晨,霜寒刺骨。
众伶正在院中压腿开肩,忽见苏云绮缓步而出。
她未言一语,只在众人注视下,猛然一个“甩发跌坐”——长发飞扬如墨瀑,裙裾旋开似莲绽,落地刹那,膝盖微屈,稳如磐石,分毫不偏。
全场寂静。
随即爆发出阵阵惊叹:“这……这是新来的‘红药’?”
“她昨日还在扫茅房,怎会如此功力?”
“你看那腰肢,柔若无骨却又力贯全身,哪像是初学者?”
连一向铁面的教习师傅都不由点头:“根基虽浅,但天赋惊人,更难得的是……有种说不出的‘味儿’。”
苏云绮缓缓起身,拍去尘土,神色淡然。
她眼角余光扫过廊柱后那一抹阴沉身影——柳嬷嬷站在暗处,脸色铁青,手中皮鞭攥得几乎要断裂。
就在这时,一阵啜泣从后院传来。
春桃被罚挑水,因手腕旧伤复发失手打翻木桶,正跪在石阶上哭求减免劳役。
柳嬷嬷冷笑一声:“贱骨头不打不成器!”扬起鞭子就是一记狠抽,鲜血瞬间染红了她单薄的衣袖。
人群骚动,却无人敢言。
苏云绮静静看着,眸底寒光一闪而逝。
她没有冲上去救人,也没有怒斥不公。
她只是走上前,在众目睽睽之下,轻轻扶起春桃,声音不高,却清晰传遍庭院:
“从今往后,她跟我练。”
话落,她转向老班主方向,躬身行礼:“班主,技艺传承,贵在有人承继。我愿带一徒,也好为天香添一份薪火。”
崔九龄抚须沉吟片刻,忽然笑了:“准。”
柳嬷嬷猛地抬头:“班主!她自己尚且未登台,如何授徒?”
“怎么?”苏云绮终于侧目,目光如刃,“您担心她学得太好,以后不用再给您挑水了?”
一句话,西下哄笑。
柳嬷嬷气得浑身发抖,却不敢再争。
春桃怔怔望着苏云绮的背影,泪水滚落,却不再悲戚。
她知道,自己攀上了逆风而起的枝蔓。
而苏云绮心中清明如镜:
这只是开始。
她要的不是同情弱者,而是建立自己的势力。
每一个被压迫的人,都是她日后登顶时最坚实的阶梯。
当晚,她在灯下默写《牡丹亭》全本唱词,笔锋凌厉,字字如刀。
窗外风起,吹动檐角铜铃,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正在逼近。
而风暴的名字,叫做红药——
带刺的那种。
枝繁叶茂的萨丽艾尔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W7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