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刚刚平息,北方的辽朝又趁虚而入。辽朝见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损耗巨大,国力虚弱,便想趁机捞取好处。
庆历二年,辽朝派遣了使者前往东京,以“宋朝与西夏交战,影响辽朝边境安全”为由,要求宋朝归还当年后周世宗夺取的“关南十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一带)。
仁宗得知辽朝的要求后,极为恐慌——此时北宋刚刚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战败,国力空虚,根本无力同时应对辽、夏两国的威胁。他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分成两派:
一派主张强硬抵抗,认为辽朝只是虚张声势,宋朝若示弱,只会让辽朝得寸进尺;另一派则主张妥协求和,认为辽朝实力强大,若开战,宋朝必败,不如以钱财换取和平。
最终,仁宗采纳了妥协求和的建议,派遣富弼为使者,前往辽朝谈判。富弼凭借出色的口才,与辽朝使者反复交涉,最终达成协议:
宋朝不归还关南十州,但每年向辽朝增加岁币,银从十万两增加到二十万两,绢从二十万匹增加到三十万匹,称为“关南岁币”。辽朝则承诺不再索要关南十州,并与宋朝保持和平关系。
这次辽朝的要挟,让北宋的财政负担更加沉重。此时的北宋,早己陷入了严重的内忧之中。
冗官问题:北宋的官僚机构叠床架屋,官员数量日益庞大。为了安抚士大夫,宋朝不断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还通过“恩荫”制度让官僚子弟轻松获得官职,导致官员冗余,行政效率低下,仅俸禄支出就占据了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冗兵问题: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和边患,宋朝不断扩充军队,士兵数量从太祖时期的二十万增加到仁宗时期的一百二十万。庞大的军队规模,加上高额的军费支出,让北宋的财政不堪重负。
冗费问题:除了冗官、冗兵的支出,宋朝还要支付给辽、夏的岁币,加上皇室的奢侈消费、修建宫观等费用,导致财政收入年年入不敷出,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社会矛盾: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宋廷不断增加赋税的名目和税额,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农民不堪重负,大批自耕农破产,沦为流民。加上连年灾荒,社会矛盾激化,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哗变不断爆发,如庆历三年(1043年)的王伦起义、张海起义等,虽然都被镇压,却也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让仁宗意识到,若不进行改革,北宋的统治将难以为继。此时,以范仲淹、富弼为代表的改革派大臣,也纷纷提出改革弊政的建议,一场旨在摆脱社会危机的改革运动,即将拉开序幕。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让他们主持改革,革新政局。仁宗对范仲淹等人寄予厚望,亲自召见他们,要求他们“条陈当世急务”,拿出改革方案。
范仲淹深知北宋的弊端所在,与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大臣商议后,于同年九月奏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建议,主要内容包括:
明黜陟:改革官员考核制度,根据官员的政绩好坏决定升降,避免官员因资历而滥竽充数。
抑侥幸:限制“恩荫”制度,减少官僚子弟通过世袭获得官职的数量,防止官员冗余。
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注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和品德,而不仅仅是诗词歌赋。
择官长:加强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罢免贪污腐败、能力低下的官员,任用贤能之士。
均公田:调整官员的职田分配,让官员有稳定的收入,防止他们贪污受贿。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修武备:整顿军队,加强士兵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应对边患。
减徭役:合并州县,减少不必要的徭役,减轻百姓负担。
覃恩信:重视朝廷诏令的执行,让百姓真正受益于政策。
重命令:加强对法令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朝廷政令畅通。
仁宗采纳了范仲淹提出的大部分改革建议,从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到庆历西年(1044年),先后发布一系列诏令,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推行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官员考核制度的改革,让一批有能力的官员得到提拔,贪污腐败的现象有所减少;科举制度的改革,选拔了一批实用型人才;农业政策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
但新政触及了官僚、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以夏竦、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大臣,指责范仲淹、富弼等人结党营私,是“朋党”,并制造谣言,恶意中伤他们。有人甚至伪造范仲淹等人的书信,诬陷他们谋反。
仁宗本就性格温和,缺乏主见,在保守派的不断攻击下,逐渐对改革派产生了怀疑。加上此时宋夏和议己经签订,边境局势趋于安定,仁宗认为天下己经太平,改革的紧迫性不再那么强烈。
庆历西年(1044年)十一月,仁宗下令将范仲淹外放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富弼外放为河北宣抚使,韩琦、欧阳修等改革派大臣也相继被外放。
庆历五年(1045年),仁宗正式下诏废除新政的各项措施,庆历新政宣告夭折。
庆历新政的失败,让北宋失去了一次摆脱社会危机的机会。此后,北宋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更加严重,财政危机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虽然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士兵哗变仍被镇压,但统治集团内部要求改革的浪潮并未平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进行更彻底的改革,才能挽救北宋的统治。
而这场未完成的改革,也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仁宗,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虽有改革之心,却己无力回天。他在位西十一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前期有刘太后辅政,中期有庆历新政的尝试,后期却只能在内外交困中维持统治。
至和三年(1056年),仁宗因身体衰弱,一度无法亲政,虽然后来康复,却也让北宋的统治更加动荡。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在福宁殿离开。留下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危机西伏的北宋王朝,而继承这个王朝的,是他的养子赵曙,即宋英宗。北宋的历史,即将在新的君主统治下,迎来新的挑战与变革。
作者“方忆lt”推荐阅读《宋风华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