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五章 心愿得偿忙朝政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与之相对,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执政派”则坚定支持英宗。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不仅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还专门撰写了《为濮王议状》,从“礼”与“情”两个层面论证“尊濮王为皇考”的合理性。

他在议状中指出,儒家之“礼”并非只有“宗法”一端,“人情”亦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陛下与濮王,父子之亲,天伦之重也。仁宗陛下以陛下为子,是‘公义’;陛下以濮王为父,是‘私恩’。”

“公义不可废,私恩亦不可忘。”他还引用《仪礼·丧服》中“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的记载,说明“过继之子仍可保留对生父的孝亲之情”,并非一定要“断绝私亲”。

韩琦则从政治现实角度出发,认为“名分问题”关乎英宗的“皇权尊严”:

“陛下虽为仁宗养子,然濮王乃陛下生父,此天下皆知。若陛下连生父的名分都不能正,则何以服天下人心?”

他还暗中提醒英宗,台谏派的反对“看似为宗法,实则为揽权”。当时台谏官凭借“言事之权”,多次弹劾执政大臣,韩琦希望借“濮议”削弱台谏势力,强化中书省的执政权威。

此外,王安石、司马光虽未首接加入争论,但私下里均表示“理解英宗的孝亲之情”,这也为执政派提供了间接支持。

双方的争论持续了近一年半,期间多次爆发激烈冲突。治平二年(1065年)西月,吕诲、范纯仁等七名台谏官联名上奏,指责韩琦、欧阳修“迎合上意,惑乱朝纲”,甚至要求英宗“罢黜二人,以正纲纪”。

英宗虽怒,却因担心“朝局动荡”不敢轻易处置台谏官;韩琦则提出“若台谏官坚持反对,臣等愿辞相位,以谢天下”,以“辞职”施压。朝堂之上,双方唇枪舌剑,甚至出现“台谏官堵着宰相争论”的局面,一度导致政务停滞。

此时,曹太后的态度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英宗深知,若得不到养母的支持,“尊濮王为皇考”的主张始终缺乏“正当性”。他多次前往慈寿宫拜见曹太后,“泣诉生父养育之恩,言自己若不能正生父名分,无颜面对濮王府祖宗”。

起初,曹太后态度坚决,甚至拿出仁宗当年立英宗为皇子的诏书,强调“陛下当以仁宗为父”;但韩琦、欧阳修随后多次入宫劝说,一方面向曹太后说明“尊濮王为皇考,并不会削弱仁宗的地位”,另一方面暗示“若此事久拖不决,恐引发更多非议,反而不利于太后与陛下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曹太后也意识到,英宗己逐渐掌握实权,若强行反对,可能导致“母子失和”,影响自己的晚年地位。治平二年(1065年)十一月,曹太后最终松口,颁布手诏:“濮安懿王,乃陛下生父,宜称‘亲’,其典礼可依亲王之制加隆。”

这份手诏虽未首接提及“皇考”,却承认了英宗与濮王的“父子关系”,为英宗提供了关键支持。

有了曹太后的手诏,英宗立即下诏:“濮安懿王赵允让称‘亲’,上尊号为‘皇考濮安懿王’;其夫人任氏、王氏、韩氏并称‘皇伯母’;在澶州(濮王府所在地)建立‘濮王庙’,由朝廷派太常寺官员定期祭祀,祭祀规格等同于太庙。”同时,他还下令赏赐韩琦、欧阳修等执政大臣,以表彰其“辅政之功”。

对于反对的台谏派,英宗采取了“温和打压”的策略:吕诲、范纯仁等核心人物被外放为地方官——吕诲出知蕲州,范纯仁出知安州;其他参与反对的台谏官则被调往六部任职,脱离了“言事”岗位。至此,持续近一年半的“濮议之争”以英宗的胜利宣告结束。

濮议之争的影响,远超一场“名分之争”,它深刻重塑了北宋的政治格局。对英宗而言,这场胜利不仅了却了“尊礼生父”的心愿,更通过支持执政派、打压台谏派,强化了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控制。

此前台谏官凭借“言事之权”可与宰相抗衡,经此一事后,台谏势力一蹶不振,中书省(执政派)的权力大幅提升,为日后王安石变法“减少朝堂阻力”奠定了基础。

对士大夫群体而言,濮议之争则是一场“价值观的分裂”:支持英宗的官员多强调“人情”与“现实政治”,反对者则坚守“宗法”与“理想”,这种分歧日后逐渐演变为“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对立,成为北宋中后期党争的雏形。

而濮议中确立的“继统者可尊生父”的原则,也为后世王朝处理“养子继位”的名分问题提供了参考——如明代嘉靖朝的“大礼议”,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濮议的争论逻辑。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濮议之争本质是北宋“皇权”与“士大夫政治”博弈的缩影:英宗通过一场“名分之争”,成功将士大夫群体划分为“支持皇权”与“反对皇权”两派,进而巩固了自身统治。

而士大夫群体虽在争论中展现出“以道事君”的勇气,却也暴露了“缺乏统一立场”的弱点,为日后皇权进一步集中埋下了伏笔。

这场看似围绕“称谓”展开的争论,最终成为北宋政治从“仁宗宽柔”向“神宗革新”过渡的关键转折点。

濮议之争结束后,英宗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朝政。他深知,仁宗晚年留下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若不进行改革,北宋的统治将难以为继。

他多次与韩琦、欧阳修、王安石等大臣商议改革事宜,试图找到解决积弊的办法。

英宗首先关注的是人才选拔——他认为,北宋之所以出现“冗官”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举制度过于注重诗词歌赋,而忽视了实用人才的选拔。

为此,他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增加“策论”的比重,要求考生针对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拔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罢免了一批贪污腐败、能力低下的官员,提拔了王安石、司马光等有才能的新人,为改革储备力量。

作者“方忆lt”推荐阅读《宋风华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