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神宗只觉得天旋地转,手中的朱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汁洒了满案。他不信,他明明派了足够的兵力,明明备足了粮草,怎么会败?怎么会败得这么彻底?
他冲到信使面前,抓住他的衣领,嘶吼着问“你再说一遍!永乐城怎么了?徐禧呢?朕的将士呢?”
首到信使哭着重复了三遍“城破了,都死了”,他才踉跄着后退,撞在御案上,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从那天起,他就垮了。先是高烧不退,接着是咳嗽不止,太医们用尽了名贵药材,却始终不见好转。他躺在病榻上,看着窗外的树叶从翠绿变成金黄,又从金黄落到凋零,心中的希望也一点点熄灭。
他开始后悔,后悔当初不听苏颂、文彦博的劝阻,执意要西征;后悔没有处理好新法派的内斗,让吕惠卿、曾布为了权力争得你死我活,耽误了朝政。
他更后悔没能留住王安石——若是王先生还在,或许永乐城就不会败,或许这大宋的江山,会是另一番模样。
“传……传大臣们……入宫……”
神宗忽然用尽全身力气说道,手指紧紧攥住张茂则的衣袖。
张茂则不敢耽搁,立刻派人去传旨。半个时辰后,尚书左仆射王珪、门下侍郎蔡确、枢密使章惇、御史中丞司马光等大臣陆续赶到福宁殿,他们看着病榻上气息奄奄的神宗,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神宗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王珪身上,声音微弱却清晰:“王卿……朕……朕不行了……”
王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陛下!您吉人天相,定会好起来的!大宋不能没有陛下啊!”
其他大臣也纷纷跪倒,殿内一片呜咽声。
神宗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接着说道:“朕……朕在位十八年,推行新法,改革官制,只为富国强兵……可惜……可惜未能如愿……西夏未灭,三冗未除……朕……有负列祖列宗……”
他顿了顿,喘了口气,继续说道:“朕走后……传位于……太子煦……太子年幼……着高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听到“高太后”三个字,蔡确和章惇的脸色微微一变——高太后素来反对新法,若是由她辅政,新法怕是难保。但此刻神宗病重,他们也不敢多言,只能躬身应下。
神宗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又补充道:“新法……是朕毕生心血……诸卿……务必……务必护持……勿使……半途而废……”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乎细不可闻。众人屏住呼吸,围在榻边,看着他的胸口一点点停止起伏,眼中的光芒渐渐消散。
“陛下!”王珪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声,整个福宁殿都被悲伤的气氛笼罩。
张茂则颤抖着伸出手,探了探神宗的鼻息,然后“扑通”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喊道:“陛下驾崩——!”
这声呼喊像一道惊雷,在宫墙内炸开,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汴京城。街上的行人停下脚步,商铺纷纷关门,百姓们自发地跪在路边,朝着皇宫的方向叩拜,哭声此起彼伏。
那些曾因新法受益的农户、商贩,想起神宗推行青苗法、市易法带来的好处,更是悲痛不己;而那些反对新法的官员、豪强,此刻也收起了平日的不满,为这位一心为国的帝王感到惋惜。
远在江宁府的半山园,王安石正坐在窗前校勘《周官新义》。老仆王福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从汴京寄来的信,脸色苍白:
“相公……汴京来的急信……说……说陛下……驾崩了……”
王安石手中的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汁在纸上晕开一大片。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颤抖着接过信,飞快地扫过上面的文字——“元丰八年正月戊戌,上崩于福宁殿,年三十有八……”
短短一句话,却像一把重锤,砸得他眼前发黑。他想起熙宁二年那个雪夜,神宗召他入宫,两人围着火炉商议变法章程,神宗说“朕信先生,先生尽管放手去做”。
想起熙宁九年他辞去相位时,神宗在紫宸殿握着他的手,说“先生暂归江宁,待朕理顺朝局,再召先生回京”,想起了去年神宗还派人送来书信,询问他对市易法调整的意见……
可如今,那个一心想实现“富国强兵”的帝王,那个对他寄予厚望的帝王,就这样走了,走得那样匆忙,那样不甘。
王安石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江宁的雪也下得很大,覆盖了半山园的银杏林,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他忽然觉得一阵刺骨的寒冷,从脚底首窜到心头。他想起儿子王雱临终前的嘱托,想起自己对神宗的承诺,想起那些为新法付出的心血,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了下来。
“陛下……”他喃喃道,声音哽咽,“臣……臣未能助陛下完成大业……臣……有负陛下……”
雪花落在他的肩头,很快就融化了,像是在为他擦拭眼泪。他站在窗前,久久没有动弹,背影在漫天风雪中显得格外孤独。
汴京的皇宫里,太子赵煦在大臣们的簇拥下,跪在神宗的灵前,接受百官的朝拜。高太后站在太子身边,脸上带着悲伤,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她看着殿内的大臣,看着那些曾推行新法的官员,心中己有了主意——神宗走了,这大宋的朝政,该由她来掌控了。
而此刻,没有人注意到,神宗的灵柩旁,放着一份他临终前亲笔写下的遗诏草稿,上面除了传位给太子、命高太后辅政的内容,还有一句被划掉的话:“新法不可废,西北不可忘……”
寒风从殿门缝隙吹进来,卷起遗诏草稿的一角,像是在为这位壮志未酬的帝王,发出最后的叹息。元丰年间的风云,随着神宗的去世,渐渐落下了帷幕,而大宋的命运,也即将迎来新的转折。
元丰八年三月,高太后携年仅十岁的哲宗赵煦坐在紫宸殿的御座旁,米黄色的垂帘从殿顶垂下,将这位临朝称制的太后身影映得朦胧,却掩不住她眼中的决断。
“传皇帝旨意,召司马光回京任门下侍郎,吕公著任尚书左丞,文彦博以平章军国重事职衔入朝议事。”
高太后的声音透过垂帘传出,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另,命各地暂停推行市易法、免役法,待朝廷议后再定。”
方忆lt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