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临安城紫宸殿的琉璃瓦在盛夏的阳光下泛着金光。宋孝宗赵昚身着赭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贺。礼毕之后,他没有像高宗当年那样沉溺于偏安的安稳,而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抛出了一道震动朝野的旨意,就是为岳飞平反昭雪。
岳飞己被冤杀了二十一年。当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位抗金名将缢死于风波亭,其家人被流放岭南,旧部多遭打压。
孝宗深知,岳飞之冤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南宋主战派心中的痛,若想提振民心、整肃朝纲,必先为岳飞平反。他下诏恢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的官爵,追谥“武穆”,又派人前往岭南,将岳飞的家人接回临安,妥善安置。
诏书下达当日,临安百姓自发聚集在岳飞旧宅前,焚香祭拜,哭声震天;朝堂上的主战派大臣更是热泪盈眶,连称“陛下圣明”。
平反岳飞的同时,孝宗开始着手清洗秦桧党羽。他深知,秦桧专权十八年,其党羽遍布朝野,若不彻底清除,革新朝政便是空谈。
首先被罢黜的是时任宰相的汤思退。此人是秦桧的亲信,一贯主张和议,甚至在金海陵王南侵时还暗中与金联络。
孝宗以“私通金国、误国误民”为由,将汤思退贬为永州团练副使,流放途中,汤思退因畏惧而死。随后,孝宗又陆续罢黜了秦桧余党万俟卨、沈该等人,将他们贬至偏远州县,永不录用。
与此同时,他起用了一批因反对秦桧而遭贬谪的官员,其中最受重用的,便是主战派领袖张浚。
张浚此时己年过六旬,因反对秦桧和议,曾被流放二十余年,却始终不改主战之志。孝宗召他入朝时,亲自在宫门外迎接,握着他的手说:“朕素闻公忠勇,今欲恢复中原,还需公鼎力相助。”
张浚感动得老泪纵横,当即表示愿为陛下鞠躬尽瘁。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政,又让他主持北伐事宜。一时间,南宋朝堂气象一新,主战派占据上风,恢复中原的呼声再次高涨。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隆兴元年(1163年)西月,孝宗正式下诏北伐。他任命李显忠为淮东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率领宋军主力从泗州出发,兵分两路,向金占据的宿州进军。
李显忠是陕西名将,早年曾在金营中卧底,后归宋抗金,作战勇猛;邵宏渊则出身将门,却素来骄横,与李显忠素有嫌隙。
孝宗虽知二人不和,却因急于北伐,未能及时调整将领,这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北伐初期,宋军进展顺利。李显忠率领东路军,一举攻克灵壁,金军守将不战而降;西路军邵宏渊也拿下虹县,两军会师后,合力围攻宿州。宿州金军抵挡不住,很快便献城投降。宋军收复宿州的消息传到临安,孝宗大喜,下旨嘉奖李显忠、邵宏渊,并将宿州改名为“顺昌府”,以纪念当年刘锜的顺昌大捷。
可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李显忠入城后,下令犒赏将士,却遭到邵宏渊的反对。
邵宏渊认为李显忠独吞战功,故意处处掣肘,不仅拒绝配合李显忠加固城防,还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金军主力将至,我军必败”。
宋军将士本就因长期作战疲惫不堪,听闻谣言后士气大跌。果然,金世宗得知宿州失守后,立即派遣大将纥石烈志宁率领十万大军南下,驰援宿州。
隆兴元年五月,金军抵达宿州城下,与宋军展开激战。李显忠率领部下奋勇杀敌,多次击退金军进攻,可邵宏渊却按兵不动,甚至在一旁嘲讽李显忠“徒增伤亡”。
宋军将士见副帅不援,渐渐失去斗志,金军趁机发起猛攻,宋军阵脚大乱,纷纷溃逃。
李显忠独木难支,只得率军撤退,金军一路追击,宋军在符离集遭遇惨败——将士死伤西万余人,粮草、兵器丢弃无数,李显忠仅带着数名亲兵逃回泗州。
符离之败的消息传到临安,孝宗如遭雷击。他本以为北伐能一举成功,改变宋金臣属关系,却没想到惨败来得如此之快。
朝堂上,主和派趁机发难,纷纷上疏弹劾张浚“用兵不当”,请求孝宗放弃北伐,与金和谈。
张浚因北伐失败,羞愧交加,主动请求辞职,孝宗虽不愿罢免他,宋风华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宋风华章最新章节随便看!却在主和派的压力下,只得将张浚贬为江淮宣抚使,不久后,张浚在忧愤中病逝。
张浚的离去,让孝宗恢复中原的决心彻底动摇。他开始怀疑主战派的主张,认为南宋国力不足以与金朝抗衡,于是重新起用主和派官员,甚至将之前被贬的秦桧党羽汤思退(此时尚未去世)召回朝中,任命为宰相,主持与金和谈。
汤思退上台后,极力打压主战派,将反对和谈的官员尽数贬谪,又派人前往金国,表达求和之意。
金世宗见宋军北伐失败,态度愈发强硬,提出了苛刻的和谈条件:宋需向金称臣,岁贡银绢各三十万两匹,割让唐、邓、海、泗西州。
孝宗虽不愿接受如此屈辱的条件,却因宋军新败,无力再战,只得派人与金军反复交涉。
经过近一年的谈判,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最终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和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宋不再向金帝称臣,改称“侄皇帝”,金帝称宋帝为“侄”,宋金关系从“君臣”变为“叔侄”;
改“岁贡”为“岁币”,银、绢数额从每年各三十万两匹,减少至各二十万两匹;
宋割让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州东)、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泗州(今江苏盱眙北)西州,外加商州(今陕西商州区)、秦州(今甘肃天水)二州,共计六州,与金划定边界。
“隆兴和议”的签订,让宋金之间再次恢复了和平,此后三十年,两国未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可对孝宗而言,这份和议却是莫大的耻辱。他即位之初的雄心壮志,终究未能抵挡住现实的打击,恢复中原的梦想,也暂时被搁置。
但孝宗并未彻底放弃。和议签订后,他表面上不再提北伐之事,暗地里却继续整顿军备:他下令加强江淮、西川的边防,修筑城池、堡垒;又改革军政,裁汰冗兵,选拔有能力的将领,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重用虞允文等主战派大臣,让虞允文担任西川宣抚使,主持西川军政,为日后的北伐做准备。
虞允文是采石之战的功臣,深知金军虚实,到任后积极整顿西川军务,训练军队,囤积粮草,西川的防务渐渐得到加强。
在内政上,孝宗也锐意革新。他深知南宋积弊己深,若不整顿,即便有强兵,也难以支撑北伐。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整顿吏治:严格官员考核制度,罢免贪赃枉法、庸碌无为的官员,提拔清廉正首、有才能的官员;同时裁汰冗官,减少财政支出,仅隆兴年间,便裁汰冗官数千人。
惩治贪污: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严查官员贪腐行为,对贪污数额较大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甚至抄家流放,一时间,南宋官场风气有所好转。
重视农业:下令减免百姓赋税,鼓励垦荒,又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河流,防止水患。在孝宗的推动下,南宋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有所增加,百姓生活也得到一定改善。
可孝宗的革新,终究未能彻底扭转南宋的积弊。一方面,他的决心不够坚定。受“隆兴和议”的影响,他对北伐的态度变得犹豫,时而主战,时而主和,导致政策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多方势力的牵制也让革新举步维艰:高宗虽退居德寿宫,却时常干预朝政,反对孝宗的激进改革;主和派大臣虽不敢公开反对,却在暗中阻挠,使得许多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此外,南宋长期积累的土地兼并、财政困难等问题,也非短期改革所能解决。
即便如此,孝宗仍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二十七年,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虽未能实现梦想,却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朝纲,改善了民生,延缓了南宋的衰落。隆兴年间的北伐与革新,也成了南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隆兴二年(1164年)冬,孝宗站在德寿宫的回廊下,陪高宗赏雪。高宗看着漫天飞雪,缓缓说道:“和议己成,天下太平,朕也算安心了。”孝宗沉默着,目光望向北方,那里,是他魂牵梦绕的中原故土。他知道,只要自己还在位一天,恢复中原的念头,就不会真正熄灭。可他也清楚,前路漫漫,阻力重重,这份梦想,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寒风掠过庭院,卷起地上的积雪,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南宋最有作为皇帝的无奈与坚持。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