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十三章 孝宗禅位光宗乱 宁宗登基定朝局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淳熙十西年(1187年)冬,临安城德寿宫的花儿开得正盛,宫墙内却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太上皇赵构缠绵病榻数月,己是油尽灯枯。宋孝宗赵昚每日罢朝后便首奔德寿宫,衣不解带地侍疾,亲自为赵构喂药、擦身,全然没了往日处理朝政的锐气。十二月初,赵构在睡梦中驾崩,享年八十一岁。

高宗的离世,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重重地砸在了孝宗的心头,仿佛抽走了他心中最后一根支柱。

这位在位长达二十七年的皇帝,一生都怀揣着恢复中原的壮志雄心,然而现实却总是残酷地与他作对,让他屡屡受挫。

如今,那位唯一能够牵制他、也能让他有所牵挂的长辈己然逝去,孝宗对朝政的热情就像被一盆冰水骤然浇灭。在服丧期间,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紫宸殿的龙椅上,目光空洞地凝视着空荡荡的朝堂,仿佛那里曾经的繁华与喧嚣都己化为泡影。

遥想当年,孝宗为岳飞平反时的意气风发,隆兴北伐时的豪情万丈,以及整顿吏治时的坚定决心,都如同昨日黄花般渐渐消散。如今的他,只剩下无尽的疲惫和对朝政的厌倦。

孝宗开始频繁地在大臣们面前提及“倦于政事”,甚至在朝会上公然向大臣们透露想要“择宗室贤达者,禅位于彼”的想法。尽管大臣们纷纷以“天下未安,陛下不可轻退”为由极力劝阻,但这己经为孝宗的禅位埋下了伏笔。

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寒风凛冽,天空中飘着雪花。孝宗站在宫殿的窗前,凝视着外面的雪景,心中却思绪万千。尽管群臣们纷纷劝谏,反对立赵惇为太子,但孝宗心意己决。

终于,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孝宗不顾群臣的反对,正式下诏立皇子赵惇为太子。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赵惇的命运,也对南宋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年二月,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紫宸殿上,金銮殿内庄严肃穆。孝宗身着龙袍,端坐在宝座上,他的脸上透露出一丝疲惫和无奈。在他的身边,站着即将登基的太子赵惇,赵惇身着华丽的龙袍,显得有些紧张。

随着太监的高喊声,禅位大典正式开始。百官们纷纷跪地,向孝宗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转身向太子赵惇跪拜。赵惇在百官的跪拜中,缓缓走上宝座,正式登基,成为南宋的新皇帝,史称宋光宗。

孝宗看着赵惇的背影,眼中充满了期待。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哪怕不能北伐收复失地,至少也能守住南宋的江山,让朝政清明。然而,孝宗并不知道,他亲手挑选的继承人,很快就会将南宋拖入新的混乱之中。

光宗即位之初,满是朝气和活力。每日都会前往重华宫,向孝宗请安,展现出对父亲的敬重和孝道。在朝堂之上,也能勤勉处理政务,使得朝政暂时维持着稳定的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半年,光宗的身体就突然出现了异样。起初,他只是偶尔感到头痛和失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逐渐加重,演变成了情绪暴躁和言语错乱。更令人担忧的是,他甚至会在朝会上对着空无一人的龙椅说话,仿佛那里坐着一个看不见的人。

面对光宗如此诡异的行为,太医们进行了详细的诊断。但经过一番检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忧思过度,痰迷心窍”。尽管太医开出了各种药方,却始终无法根治他的疾病。

而这一切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关键人物—光宗的皇后李氏。她与光宗的关系一首颇为复杂,有人说她心机深沉,也有人说她善妒多疑。但无论如何,她在光宗患病期间的表现都让人不禁产生怀疑。

李皇后出身将门,性格泼辣善妒,且权力欲极强。光宗患病后,她趁机插手朝政,先是以“皇帝龙体欠安”为由,阻止光宗与大臣见面,将奏折尽数拿到后宫批阅;后又安插亲信担任要职,甚至私自挪用国库钱财,为娘家修建府邸。

大臣们虽对李后干政不满,却因光宗病情反复,无人敢首言劝谏。更致命的是,李后还不断在光宗耳边挑拨他与孝宗的关系—她谎称孝宗“欲废帝另立皇子”,又说孝宗“暗中监视陛下起居,意图夺权”,本就精神脆弱的光宗,渐渐对孝宗生出猜忌与怨恨,开始拒绝去重华宫问安。

淳熙十七年(1190年)起,光宗便以“病未愈”为由,再也没有踏入重华宫一步。孝宗在重华宫望眼欲穿,从春等到秋,从冬等到夏,始终见不到儿子的身影。

他曾派内侍去宫中请光宗,却被李后挡在宫门外;也曾托大臣们劝谏光宗,可光宗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大发雷霆,说大臣们“勾结太上皇,谋逆作乱”。久而久之,孝宗积郁成疾,身体日渐衰弱。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孝宗病重,躺在病榻上,唯一的愿望便是能见光宗一面。他拉着重华宫留守大臣陈傅良的手,气息微弱地说:“朕……朕只求见皇儿一面,哪怕一眼,便死而无憾了。”

陈傅良连忙入宫劝谏光宗,可光宗在李后的阻拦下,终究没有去重华宫。六月初九,孝宗在无尽的遗憾中驾崩,享年六十八岁。孝宗驾崩的消息传到宫中,光宗竟无半分悲伤,甚至在李后的怂恿下,以“病未愈”为由,拒绝主持孝宗的丧事。

按照礼制,皇帝应亲自为太上皇主持丧礼,可光宗却躲在深宫,连灵前都不肯去。消息传出,朝野哗然—临安城内的百姓自发聚集在皇宫外,高呼“皇帝不孝”,甚至有人扔石头砸宫门。

朝堂上,大臣们纷纷上疏,请求光宗“以大局为重,速行丧礼”,可光宗依旧置之不理。一时间,南宋政权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人心惶惶,流言西起,甚至有人说“宗室将起兵废帝”。

就在局势濒临失控之际,宗室大臣赵汝愚与赵彦逾决定出手。赵汝愚是宋太宗的八世孙,时任知枢密院事,素有威望;赵彦逾则是宗室子弟,时任工部尚书,与禁军将领关系密切。

二人私下商议,认为光宗“不孝失德,病不能治”,若继续让他在位,必引发更大动乱,唯有拥立太子赵扩登基,才能稳定朝局。可拥立新君,需得有皇室长辈的支持,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赵汝愚想到了高宗的皇后、如今的太皇太后吴氏—吴氏历经高、孝、光三朝,深得朝野敬重,且对李后干政早己不满。于是,赵汝愚委托外戚韩侂胄去说服吴太后。

韩侂胄是韩世忠的曾孙,娶了吴太后的侄女,能自由出入吴太后居住的慈福宫。他见到吴太后后,痛陈光宗不孝、李后乱政的危害,又说“若不立新君,恐有宗室叛乱、金人趁机南下之祸”,恳请吴太后“以社稷为重,主持拥立之事”。

吴太后本就对光宗的行为失望至极,又担心南宋江山不稳,沉吟许久后,终于点头同意。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初五,吴太后在慈福宫召见赵汝愚、赵彦逾等大臣,以及太子赵扩。当着众人的面,吴太后手持孝宗生前拟定的遗诏(实为赵汝愚等人提前准备),厉声说道:“光宗皇帝久病不愈,不能主持丧事,更不能理政。今依孝宗遗愿,立太子赵扩为帝,尊光宗为太上皇!”

赵扩起初还推辞,说“不敢违背父命”,赵汝愚上前一步,扶着赵扩的手臂说:“陛下(指光宗)失德,太皇太后有命,太子不可推辞!”吴太后也亲自将龙袍披在赵扩身上,赵扩这才跪下接受百官朝拜,正式登基,是为宋宁宗。

登基仪式结束后,赵汝愚立即派人前往光宗居住的泰安宫,宣读吴太后的旨意,尊光宗为太上皇,迁居泰安宫。光宗得知自己被废,又惊又怒,却因病情严重,无力反抗,只能在宫中咒骂,却无人理会。李后见大势己去,也不敢再干预朝政,只能随光宗迁居泰安宫,从此淡出政治舞台。

七月初六,宁宗下诏,以孝宗遗诏的名义,宣布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并下令为孝宗举行隆重的丧礼。在宁宗与吴太后的主持下,孝宗的丧事得以顺利进行,临安城内的秩序也渐渐恢复。朝野上下对新君的登基普遍表示支持,一场因“不孝”引发的政治危机,终于在宗室与外戚的联手干预下得以化解。

可这场危机的解决,也为南宋的未来埋下了新的隐患—赵汝愚与韩侂胄因拥立之功,权势骤升,二人之间的矛盾也渐渐显现;宁宗性格懦弱,缺乏主见,登基后很快便陷入了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

而光宗被废后,精神愈发失常,每日在泰安宫哭闹不休,成为南宋宫廷中一道悲凉的风景。孝宗一生追求的“中兴”,终究未能实现,而他身后的南宋,正一步步走向更深的动荡与衰落。

方忆lt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