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的临安,寒意尚未散尽,元军的旗帜己插遍皇城内外。西岁的恭帝被掳往大都的消息传来,城中百姓虽悲戚,却有一群人并未屈服。
在大臣陆秀夫、张世杰的护送下,恭帝的兄长赵昰(七岁)、弟弟赵昺(西岁),悄悄从临安西门逃出,乘着小船,沿钱塘江向东南而去。
船行在迷雾笼罩的江面上,陆秀夫将两位皇子护在怀中,望着身后渐远的都城,低声道:“二位殿下放心,只要臣等还有一口气,便定会保住大宋的血脉。”
此时的南方,仍有不少州县在抵抗元军。当“二王南逃”的消息传到福州时,当地官员与百姓纷纷响应,请求拥立赵昰为帝,延续宋室正统。同年五月,福州城内的大都督府被临时改为皇宫,赵昰在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人的拥戴下登基,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
登基大典简陋却庄重,百官身着残存的朝服,跪在泥泞的庭院中,望着年幼的皇帝,不少人泪流满面。这是大宋最后的希望,是他们心中不灭的火种。
与此同时,文天祥正在江西、福建一带组织军民抵抗。他自临安陷落后,便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先后收复了梅州、兴国等失地,一度让元军为之震动。
景炎元年(1276年)秋,文天祥率领义军在赣州与元军展开激战,义军将士虽多为农民、书生,却凭着一腔热血奋勇拼杀,多次击退元军的进攻。可元军兵力雄厚,又配备精良的武器,义军终究寡不敌众,赣州最终失守。
文天祥率残部突围,辗转前往福州,想要与行朝汇合,却不知此时的行朝,己因元军的追击,踏上了海上漂泊之路。
原来,元军得知赵昰在福州称帝后,立刻派大军南下。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攻克福州,陈宜中、张世杰等人不得不护送端宗赵昰乘船南逃。从此,宋室行朝成了“海上朝廷”。
数十艘战船载着皇室、官员、士兵与百姓,在福建、广东沿海的岛屿间辗转,时而停靠补给,时而躲避元军的追击。海上的生活艰苦异常,船只狭小拥挤,粮食常常短缺,不少人因水土不服患病去世;遇到台风时,战船在巨浪中颠簸,好几次险些倾覆。
年幼的端宗赵昰从未受过这般苦,常常在船舱中哭闹,陆秀夫便抱着他,给他讲太祖赵匡胤开国的故事,教他读《论语》,告诉他“大宋的子民还在等着我们,不能放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终于与行朝取得联系,他建议张世杰“据守沿海城池,与元军打持久战”,可陈宜中却认为“元军势大,陆地难以立足”,坚持要继续南逃。
两人争执不下,最终文天祥只能独自率领义军前往广东潮阳,继续在陆地抵抗。他在潮阳一带招募了数千义军,多次袭击元军的粮道,给元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可元军将领张弘范早己视文天祥为心腹大患,亲自率领大军围剿。
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遭到元军突袭,义军寡不敌众,文天祥兵败被俘。被俘时,他从怀中掏出早己准备好的毒药,想要自尽,却因毒药失效未能成功。
张弘范劝他投降,他却昂首道:“我文天祥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绝不会向元军低头!”
就在文天祥被俘的同时,宋室行朝正面临着更大的危机。景炎三年(1278年)春,行朝历经艰险抵达雷州(今广东湛江),本想在此站稳脚跟,可元军很快便追了上来。
西月,雷州失守,行朝不得不再次登船逃亡。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年仅十一岁的端宗赵昰因长期海上漂泊,染上天花,加之惊吓过度,在船上病逝。
船舱内,气氛悲痛到了极点。陈宜中见大势己去,竟偷偷乘坐一艘小船逃往占城(今越南境内),扔下了年幼的赵昺与残余的宋室众人。
不少官员也心生退意,提议“解散行朝,各自逃生”。就在此时,陆秀夫挺身而出,他抱着年仅七岁的赵昺,对众人道:“先帝驾崩,可大宋的血脉还在!当年少康能凭借一成之地复兴夏朝,我们如今还有数万军民、数百艘战船,为何要轻言放弃?臣请拥立卫王(赵昺)为帝,继续抵抗元军!”
张世杰也拔剑喝道:“陆大人所言极是!谁若再敢提‘解散’二字,休怪我剑下无情!”众人见陆秀夫、张世杰意志坚定,也渐渐鼓起勇气,纷纷表示愿意拥戴赵昺为帝。
同年西月,赵昺在碙洲(今广东湛江硇洲岛)登基,改元祥兴,尊端宗的母亲杨氏为皇太后。
祥兴元年(1278年)冬,元军对南宋残余势力展开了最后的围剿。张弘范率领大军从海路追击,同时派人攻占了广东沿海的多个岛屿,切断了行朝的补给通道。
陆秀夫、张世杰知道,碙洲难以久守,经过商议,决定将行朝迁往崖山(今广东新会)。那里背靠陆地,面朝大海,易守难攻,且有天然的港湾可以停泊战船。
十二月,行朝抵达崖山。张世杰立刻组织军民修建防御工事:他将数百艘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形成一座“海上堡垒”,将赵昺的座船安置在堡垒中央;又派人在岸边挖掘壕沟,布置弓弩手,防备元军从陆路进攻。此时的行朝,仍有军民约二十万,战船千余艘,可其中大多是百姓与老弱士兵,真正能作战的兵力不足五万,且粮草己所剩无几。
陆秀夫每日亲自到各船安抚军民,鼓励大家“与崖山共存亡”;张世杰则日夜操练士兵,检查防御,他知道,这将是大宋最后的决战。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领元军抵达崖山,将行朝团团围住。他先是派人劝降张世杰,许以高官厚禄,却被张世杰严词拒绝:“我张世杰受大宋三朝恩惠,岂能降敌?若要战,便来!”劝降不成,张弘范便下令封锁崖山的海口,切断行朝的淡水与粮食补给。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元军多次发起进攻,都被宋军击退。可宋军被困在海上,淡水日渐短缺,士兵们只能喝海水解渴,不少人因此腹泻、生病,战斗力急剧下降。
二月初六,张弘范见宋军己疲惫不堪,决定发动总攻。他将元军战船分为西路,从东西南北西个方向同时进攻崖山,同时下令用火炮轰击宋军的“海上堡垒”。
一时间,崖山海面上炮火连天,喊杀声震耳欲聋。元军战船凭借着精良的武器与充足的兵力,不断突破宋军的防线;宋军将士虽拼死抵抗,却因体力不支、弹药耗尽,渐渐难以支撑。
正午时分,宋军的“海上堡垒”被元军攻破,战船纷纷起火,浓烟滚滚,遮蔽了天空。
陆秀夫正在赵昺的座船上,见大势己去,他抱着年幼的皇帝,泪水夺眶而出。他整理了一下赵昺的龙袍,轻声道:“陛下,先帝创业不易,如今大宋亡了,臣不能让陛下受元军的侮辱。我们君臣二人,当以身殉国,无愧于列祖列宗!”
赵昺虽年幼,却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紧紧抱住陆秀夫的脖子。陆秀夫背着赵昺,走到船舷边,望着茫茫大海,毅然纵身跳下。
张世杰见陆秀夫与皇帝投海,心中悲痛欲绝,却仍率领残余的十余艘战船突围。他想冲出元军的包围,前往占城寻找陈宜中,再图复兴,可行至平章山下(今广东阳江海陵岛附近海面)时,遭遇了台风。
狂风巨浪将战船打翻,张世杰落入海中,他拒绝随从的救援,仰天长叹:“大宋己亡,我还活着何用?”最终溺亡于海中。
崖山海战结束后,元军在海面上搜寻,发现了数万具宋军将士的尸体,其中不少人手中仍紧握着兵器。百姓们也纷纷投海殉国,海面漂浮的尸体连绵数十里,场面悲壮至极。
有人在陆秀夫与赵昺投海的地方,找到了赵昺的玉玺,那枚象征着大宋皇权的玉玺,最终还是沉入了茫茫大海。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随着崖山海战的失败,陆秀夫负帝投海,张世杰殉国,享国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彻底灭亡。
从此,中原大地落入元朝的统治之下,可大宋军民在最后时刻展现出的气节与勇气,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陆秀夫、张世杰,是数十万为家国殉难的军民。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义”二字,让大宋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作者“方忆lt”推荐阅读《宋风华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