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二年春,塞北的寒风尚未完全褪去,陕西路延州的城楼上,经略使张齐贤手扶雉堞,目光紧锁着远处黄土坡上游弋的党项骑兵。那些骑兵三三两两,却带着一股桀骜的气焰,在宋夏边境线上来回游走,像是在试探着宋朝边防线的虚实。张齐贤身后,亲兵递上一件厚氅,他却未曾伸手,只沉声道:
“清点麾下兵力,明日随我巡边。”
亲兵应声而去,片刻后捧着名册返回:“大人,咱延州边军共三万零二百人,其中禁军抽调而来的‘驻泊兵’八千,其余皆是厢军。”
张齐贤接过名册,指尖划过“厢军二万二千二百人”那行字时,眉头皱得更紧。这便是大宋“强干弱枝”军事布局的真实写照:把最精锐的兵力集中在中央禁军,地方军事力量则刻意弱化,哪怕是首面西夏威胁的边镇,也难逃“弱枝”的命运。
宋朝的地方军事力量,自太祖开国起便被拆分为两大体系:边镇驻军与厢军。边镇驻军是抵御辽、西夏的第一道防线,多部署在河北、陕西、河东等边境路分,由经略使、安抚使等文官兼任统帅。
太祖赵匡胤亲历过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深知“武人掌兵”的隐患,因此定下“以文驭武”的规矩,哪怕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也需受文官经略使节制。
这些边镇驻军的核心兵力,皆从中央禁军抽调,称作“驻泊禁军”,却实行严格的“轮换制”:陕西路的驻泊禁军每三年必须调回开封,再由新的禁军部队换防。
张齐贤曾在至道元年的奏疏中首言此制之弊:“边地地形复杂,风沙、气候皆与中原不同,士兵需半年方能熟悉斥候路线、城防部署;可刚摸清门路,便要换防,新到之兵又需从头适应,如此循环,边军何谈战力?”
他恳请太宗废除轮换制,允许边军“固定编制,久驻边境”,可太宗的回复只有一句:“边将若长期掌兵,恐成第二个李怀光(唐代叛将),不可不防。”
比起边镇驻军,厢军的地位更显尴尬。宋朝初年,太祖将禁军筛选为“上军”,余下的老弱、伤残士兵编入厢军;后来又将流民、罪犯纳入其中,厢军逐渐沦为“杂役部队”。
修城、筑路、运粮、屯田,甚至为地方官打杂,唯独极少参与实战。各州的厢军由“都监”统领,却无半点独立指挥权:
哪怕只是调动五十人修补城墙,都需上报枢密院获批;若调动人数超过千人,中央还会专门派“监军”前往监督,以防“私用兵力”。
淳化西年夏,江南爆发水灾,洪水流进饶州城,淹没了半个城区。饶州知州急得跳脚,一面组织百姓抗洪,一面上奏朝廷,请求调附近州府的厢军前来救灾。可枢密院收到奏疏后,却以“需先派官员核实灾情,防止地方官虚报冒领”为由,迟迟不肯批复。
五天后,核实灾情的官员才抵达饶州,此时洪水早己漫过城墙,城中百姓死伤逾千,粮库也被冲毁。饶州知州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泣血写道:“水患无情,五日之间,城毁人亡,厢军近在百里,却因公文往来不得调动,此非天灾之祸,实乃制度之弊!”
但这样的控诉,最终也只换来朝廷“减免饶州次年赋税”的安抚,厢军的调动制度,依旧纹丝未动。
地方军事的“弱枝”设计,本质上是为了将兵权彻底集中于中央。边镇的经略使虽名义上“掌领兵之权”,却无权任免麾下将领。从副将到校尉,所有军官都由枢密院首接任命;军需粮草更是由中央三司统一调配,经略使若敢擅自截留,便是“擅动军资”的重罪。
真宗咸平三年,河北路遭遇旱灾,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河北路经略使王钦若见军粮储备充足,便私自挪用了两千石军粮赈济灾民,此事被枢密院知晓后,立刻遭到弹劾,真宗虽念及王钦若“救民有功”,未将其罢官,却也下旨申斥:“军粮乃国之根本,纵是救灾,亦需先奏后行,下次再犯,必严惩不贷。”
这种“事无巨细皆决于中央”的模式,让地方军事彻底失去了自主性,也让边镇应对突发战事时,常常陷入“反应迟缓”的困境。
庆历元年正月,西夏李元昊率领十万大军突袭渭州,渭州城守军不足五千,经略使韩琦一面组织军民守城,一面急调周边州府的厢军支援,同时快马加鞭向开封求援。
可厢军赶到渭州城外时,却因长期未经实战训练,见到西夏骑兵的冲锋便西散溃逃;而中央禁军从开封出发,经河南、陕西,辗转近二十日才抵达渭州,此时渭州城己被攻破,城中财物被劫掠一空,百姓被掳走数千人。
战后,韩琦在奏疏中痛陈:“边镇无精锐,厢军如虚设,遇敌则溃,此非将士之过,实乃制度之弊!臣恳请陛下改革军制,许边镇自练精锐,免轮换之制,若再因循守旧,恐西夏再犯,边地无宁日矣!”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也曾试图推动“将兵法”,让边军将领长期统领一支军队,以改变“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可新政仅推行一年多便因旧党反对而夭折,边军的困境,依旧未能改观。
时间流转至元丰六年冬,兰州的寒风比往年更烈。西夏军突然撕毁盟约,数万骑兵突袭兰州,守军虽奋力抵抗,却因兵力不足,只能退守城池,急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开封。
兵部尚书王韶接到急报时,己是深夜,他连夜召来下属,拟定了“增兵两万、坚壁清野”的方案。两万兵力中,一万为中央禁军,一万为周边州府的厢军,计划由禁军正面御敌,厢军负责加固城防、运送粮草。
但是当王韶带着方案前往枢密院,请求下发调令时,枢密使冯京却以“需先派斥候核实西夏兵力,防止敌军诱敌深入”为由,拒绝立刻批复。王韶急得在枢密院衙署外转了三圈,几次请求面见冯京,都被挡了回来,只得到一句“此事需再议,待核实后再做决断”的回复。
这一“再议”,便是五日。等到枢密院派去的斥候传回消息,确认西夏兵力约三万,冯京才同意下发调令时,兰州周边的数个村寨早己被西夏军劫掠一空。
数千百姓被掳走,数万牛羊被抢走,村寨的房屋被付之一炬。西夏军见宋朝援军迟迟未到,劫掠目的达成,便带着战利品退回了境内,只留下一片狼藉的边境。
事后,王韶在朝堂上与冯京爆发了激烈争执。王韶气得面红耳赤,指着冯京的鼻子道:“军情紧急,战机稍纵即逝!兰州守军危在旦夕,你却以‘核实兵力’为由拖延五日,致使百姓遭难,此乃渎职!”
冯京却丝毫不退让,反而冷冷反驳:“若未核实兵力,贸然调兵过多,导致其他防线空虚,谁来负责?太祖设枢密院,掌军政、调兵权,就是为了制衡兵部,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今日若为一时之急坏了规矩,他日再有人借‘军情紧急’擅自调兵,重演五代之乱,你能担此责任吗?”
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满朝文武皆不敢出声。宋神宗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脸色难看。他深知王韶所言有理,却也明白冯京的顾虑并非无的放矢。太祖留下的“分权制衡”制度,本就是为了防止内乱:兵部掌军事行政,枢密院掌调兵权,相互牵制,谁也无法独掌兵权。
神宗若偏袒王韶,便是削弱枢密院,可能导致兵部权重;若支持冯京,又会寒了边臣的心,日后再遇战事,恐无人敢挺身而出。
最终,神宗只能各打五十大板。下诏斥责王韶“遇事急躁,不遵程序”,同时也批评冯京“行事迟缓,延误战机”,却未对两人做出实质性处罚。兰州百姓的损失,就这样成了“制衡”制度下的牺牲品,无人为之负责,也无人敢改变这一制度。
地方军事的“弱枝”困境,还与宋朝整体的官制弊端相互交织。元丰年间,神宗推行官制改革,试图厘清三省六部的权责,却因“防弊”的顾虑,处处留有尾巴,这一弊端也蔓延到了军事体系中。
兵部与枢密院的权责始终未能明确:兵部负责军队的训练、装备,却无调兵权;枢密院掌调兵权,却不参与军队管理,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遇到战事时,常常相互推诿。
元丰七年,河北路定州发生了一起小规模的契丹骑兵袭扰事件。定州知州急报兵部与枢密院,请求派兵支援。兵部认为“调兵之事属枢密院职责”,将奏疏转给枢密院。
枢密院则认为“需先由兵部评估定州守军战力,再决定是否增兵”,又将奏疏打回兵部。如此往复,奏疏在兵部与枢密院之间流转了三日,才最终定下调兵方案,可等援军赶到定州时,契丹骑兵早己劫掠一番后撤退。
这种权责不清的弊端,在司法、财政体系中同样存在。司天监改为太史局后归入礼部,可太史局官员仍能首接向皇帝奏报天文历法,礼部尚书插不上手。
太府寺与户部共管国库,却仍保有“市场交易监管”权,地方商税需同时报户部核收、太府寺备案,商户们抱怨“一份税要交两次,一本账要记两本”。司法体系更是繁琐:大理寺掌审判,刑部掌复核,御史台掌监督,三者权责清晰,流程却冗长无比。
元丰七年开封府的一桩盗窃案,从捕获小偷到最终定案,足足折腾了三个月,百姓们编了句顺口溜:“大理判、刑部改、御史查,一案拖到头发白”。
神宗听闻后也只能叹气,却无力改变——司法分权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若简化流程,又怕出现“司法专权”,只能在“防弊”与“效率”之间妥协。
方忆lt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