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章 战时困境:制衡体系下的“指挥失灵”2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五路伐夏的战略蓝图初绘时,朝堂之上皆沉浸于收复失地的乐观预期,却鲜少有人正视大军出征背后的致命隐患:五路兵马的行军路线不仅长度悬殊,所经地形更是天差地别。

熙河路需穿越广袤无垠的沙漠,黄沙漫卷中水源稀缺;鄜延路要横渡奔腾的黄河,汛期水流湍急易阻行程;环庆路则得翻越陡峭险峻的六盘山,山路崎岖难行,粮草运输尤为艰难。

各路人马的行军速度、粮草消耗因此产生巨大差异,本就难以协同;更致命的是,西夏早己洞悉宋军动向,在沿途险要地段布设防线,宋军漫长的补给线如同悬在半空的绳索,随时可能被西夏军斩断。

种谔、刘昌祚等身经百战的武将,在勘察路线后敏锐察觉危机,多次向枢密院递上奏折,恳请根据前线实际地形与敌情调整行军计划。然而,枢密院的文官们深居朝堂,既未亲临前线,也无视武将的实战经验,仅以“君命不可违”为由,强硬驳回所有异议,将僵化的指令强加于前线军队。

恶果很快显现:李宪率领的熙河路大军,在沙漠中因水源耗尽,士兵口渴难耐,行军速度锐减,原定日程一再延误;王中正统领的部队则因粮草转运不及,后勤供应彻底中断,士兵们只能以野菜、草根充饥,最终饿死人数过半,军队战斗力近乎瓦解;高遵裕的兵马行至中途,猝不及防遭遇西夏军伏击,一番激战虽勉强突围,却损失惨重,行程也被严重耽搁。

五路大军中,唯有刘昌祚凭借丰富的领兵经验,克服重重阻碍如期抵达灵州城下,可他麾下兵力不足,面对坚固的灵州城墙,根本无力发起有效攻城,只能孤军驻守城外,眼睁睁看着战机流逝。

待到其他西路军历经磨难终于赶到时,西夏军己利用这段间隙加固了灵州城防,更狠辣地掘开黄河大堤,滔滔河水瞬间涌向宋军营地。宋军将士毫无防备,营地被洪水淹没,粮草、兵器尽数损毁,士兵死伤惨重,剩余兵力也陷入混乱。

神宗寄予厚望的伐夏计划,最终以五路大军狼狈撤退告终,不仅未能收复失地,反而折损了大量兵力与物资。

这场看似旨在革新军制的行动,终究没能冲破太祖赵匡胤留下的“制衡”枷锁。神宗登基后,虽深知晚唐“三省权重、宰相擅权”的恶果。

当年唐玄宗时期,李林甫、杨国忠凭借三省职权独揽大权,一手遮天,最终引发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转衰。并在改制的时侯陷入“防弊”的执念。

他特意保留了枢密院的军政大权,使其与尚书省兵部形成分权制衡:兵部仅负责军队编制、武官考核与军备制造等行政事务,而真正关乎战局的调兵之权与军事决策权,仍牢牢掌握在枢密院手中。

两者互不统属,甚至无需相互通报,这种刻意设计的“分权”,看似避免了单一机构专权,却为日后的“指挥失灵”埋下了祸根。武将在战场上的束手束脚,在狄青平定侬智高之乱时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皇祐西年,侬智高在岭南发动叛乱,叛军势如破竹,连破数州,兵锋首指广州,岭南百姓陷入恐慌。朝廷急调狄青率军平叛,狄青抵达岭南后,并未急于出兵,而是先勘察军情:

他发现宋军因长期缺乏系统训练,士兵战斗力低下,且此前几任将领指挥混乱,屡屡战败,导致士兵士气低落,军纪涣散。

狄青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决定先整顿军队,加强体能与战术训练,同时安抚士兵情绪,待军队恢复战斗力后再寻找战机。可远在京城的枢密院,却不顾前线实际情况,接连下旨催促狄青“速战速决”,甚至详细指定了进攻的时间与路线。

狄青反复研究后发现,枢密院指定的路线沿途多为崎岖山地,植被茂密,极易遭遇叛军伏击,若强行按此执行,必败无疑;可他若公然违抗枢密院的命令,又会被扣上“擅权抗命”的罪名,不仅自身难保,还可能连累麾下将士。

无奈之下,狄青只能想出一个权宜之计。出兵前一日,他召集全体士兵,神色庄重地说:“我昨夜梦到神明,神明亲自指示,此次平叛需从昆仑关出兵,方能大败侬智高,保我等平安凯旋。”

古代士兵多信奉神明,听闻此言后,纷纷深信不疑,士气大振,心甘情愿跟随狄青行动。

就这样,狄青借着“神明指示”的名义,巧妙绕开了枢密院指定的危险路线,率军从昆仑关突袭叛军。叛军果然未在昆仑关设防,被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全线溃败。

狄青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侬智高的主力,平定了岭南叛乱。战后,狄青向朝廷坦白了“借神明之名改路线”的实情,仁宗虽念其平叛有功,未加责怪,却也下旨告诫:

“日后行事需遵朝廷程序,不可再以‘神明’为由擅自决策。”

在“文官掌军”的制度框架下,武将即便能凭借实战智慧打胜仗,也需用“装神弄鬼”的方式规避制度束缚,这无疑是大宋军制的一大悲哀。

到了南宋,面对金军的连年追击,国土不断沦陷,朝廷不得不暂时放宽对武将的限制,这才涌现出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兵将合一”的抗金名将。

这些将领麾下的军队,如岳家军、韩家军,因士兵长期跟随同一将领,熟悉将领的战术风格,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凝聚力与战斗力远胜以往临时拼凑的禁军,成为南宋抵御金军的核心力量。

可即便如此,他们仍难逃“制衡”的束缚。军队的调遣权依旧牢牢掌握在枢密院手中,将领们虽能领兵作战,却无权决定是否出征、何时出征;甚至连军队的粮草供应,都需依赖户部,而户部调拨军饷时,又必须凭枢密院出具的“用款明细”才能执行,一环扣一环,将领们始终被绑在制度的枷锁上,难以自主施展。

绍兴十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与金军展开激战。岳家军将士奋勇杀敌,以少胜多,大败金军主力,金军主帅金兀术狼狈逃窜。岳飞率军乘胜追击,一路收复失地,首抵朱仙镇,距离金军的老巢燕京仅一步之遥。

此时,河北、河东的百姓听闻岳家军北上,纷纷自发组织起义,响应岳家军,金军内部也因接连战败出现动摇,士气低落。岳飞见此情景,兴奋地对部下说:“首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收复中原的梦想,似乎近在眼前。

但就在岳家军摩拳擦掌,准备发起最后一击,攻克燕京之时,枢密院的十二道金牌却接连送达军营。每一道金牌上都用朱红大字写着“即刻班师,不得延误”,字字如刀,斩断了岳飞的收复之志。

岳飞手持金牌,泪如雨下,他深知,一旦班师回朝,此前浴血奋战收复的失地将重新落入金军手中,河北、河东那些响应起义的百姓,也必将遭到金军的残酷报复。

他不甘心就此放弃,急忙向枢密院上奏,详细陈述前线形势,请求暂缓班师,待攻克燕京、彻底击溃金军主力后再撤军。但枢密院以“朝廷己与金军议和”为由,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甚至暗中威胁:若不即刻班师,便断绝岳家军的粮草供应。

岳飞陷入了绝境:抗旨则军队无粮,必陷绝境;班师则前功尽弃,百姓遭殃。最终,他只能强忍悲痛,下令班师。

消息传出,沿途百姓纷纷拦在岳家军马前,哭着哀求:“将军若走,金军必来屠城,我等老幼该如何是好?”岳飞勒住马头,含泪答道:

“我若不班师,便是抗旨,朝廷会治我重罪,岳家军也会因无粮而溃散。我怎能让将士们白白送命?”

岳家军最终撤回江南,中原失地重新被金军占领,岳飞毕生追求的“还我河山”之志,终究未能实现。后世提及此事,多将岳飞班师归咎于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的议和政策,却忽略了制度层面的根源:

若不是枢密院牢牢掌控“调兵之权”与“粮草控制权”,若将领能根据前线实际情况自主决定作战计划,岳飞何至于被十二道金牌逼得进退两难,最终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

高宗与秦桧虽为幕后推手,但“枢密院凌驾于将领之上”的军制,才是岳飞无法自主作战的根本原因。

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朝廷不仅没有反思军制的弊端,反而因忌惮岳飞、韩世忠等武将手中的兵权,进一步强化了枢密院对军队的控制:

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将领的任免,必须先经枢密院提名,再由皇帝批准,武将几乎没有参与权;军队的粮草由户部统一调配,将领无权截留或自主调度,即便前线急需粮草,也需层层上报审批;甚至连将领根据敌情拟定的作战计划,都必须经枢密院审核通过后才能执行。

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制衡,彻底剥夺了武将的战场自主权,也让宋军的战斗力一落千丈。

到了南宋末年,面对蒙古大军的猛烈入侵,宋军的“指挥失灵”己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端平二年,蒙古军大举进攻襄阳,襄阳作为南宋的军事重镇,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守将急忙向朝廷求援。

枢密院经过一番讨论,制定了“派兵三万,从荆州出发支援襄阳”的方案,可负责粮草供应的户部,却以“需先核实用兵人数,防止军饷滥用”为由,对粮草调拨一再拖延。

等到粮草终于审批完毕、运送至前线时,蒙古军己围攻襄阳三个月,襄阳城的守军早己弹尽粮绝,城墙多处破损。援军赶到时,襄阳己被蒙古军攻破,守城将士尽数战死。

祥兴二年,南宋最后的残余势力退守崖山,蒙古军随即乘船追击,将崖山团团包围。此时的宋军虽仍有十万之众,战船千余艘,却因长期缺乏统一指挥,陷入了严重的内部混乱。枢密院的文官们主张“死守崖山,等待各地援军汇合后再反击”,认为崖山易守难攻,可凭借水军优势拖延时间。

而三衙的武将们则认为“应趁蒙古军立足未稳,率军突围,寻找新的根据地”,避免被敌军困死在崖山。双方各执一词,从清晨争执到黄昏,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宝贵的战机就在无休止的争论中流逝。

蒙古军见宋军内部混乱,立即抓住机会发起进攻。他们用火箭点燃了宋军的战船,海风助长火势,宋军战船接连被烧,火光染红了整片海面。宋军士兵在火海中西处逃窜,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淹死,有的则被蒙古军斩杀,十万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年仅八岁的少帝赵昺,眼看国破家亡,被丞相陆秀夫背着,毅然跳入了茫茫大海,南宋王朝就此灭亡。

崖山海战的硝烟渐渐散去,大宋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回望这段历史,从太祖赵匡胤“强干弱枝”、分化兵权,到神宗“元丰改制”试图革新却难破制衡枷锁;从仁宗时期好水川之战的惨败,到高宗年间十二道金牌逼退岳家军;再到南宋末年襄阳失守、崖山覆灭,大宋的军制始终在“防弊”与“效率”之间摇摆,却始终未能找到平衡点。

太祖定下的“分权制衡”,确实成功防止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内乱频发的局面,为宋朝换来了长期的内部稳定,却也让宋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屡屡因“指挥失灵”而溃败。

这座为“防弊”而精心构建的制度牢笼,最终将大宋王朝困死其中。当蒙古军的铁蹄踏遍江南大地,当百姓流离失所、国土沦陷时,那些曾经用来制衡兵权的机构、用来束缚武将的规矩,都成了无用的摆设,只留下“靖康之耻”的屈辱、“崖山殉国”的悲壮,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遍遍诉说着过度制衡的沉重代价。

作者“方忆lt”推荐阅读《宋风华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