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六章 计省权重:宋初三司的“财政帝国”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宋风华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宋风华章最新章节随便看!

建隆元年冬,开封城的寒风卷着雪粒拍打窗棂,三司衙署内却暖意融融,数十支烛火彻夜未熄,将账册上的墨迹映照得格外清晰。盐铁司判官王仁赡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手指仍在算盘上飞快拨动,面前摊开的两本账册,一本记录着江南各州的茶税征收额,一本标注着茶商的贩运路线。

自太祖赵匡胤定都开封,三司便从五代后周手中接过财政权柄,一跃成为掌控大宋“钱袋子”的核心机构,时人称之为“计省”,其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行政中枢)与枢密院(军事中枢),俨然大宋朝堂的“第三府”。

当时的开封城,三司衙署的规模远超其他机构: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各自占据一座独立的院落,院内库房林立,堆满了各地上报的账册、赋税清单,甚至还有用麻袋装着的铜钱样品;衙署外的街道上,每日都有从各州府赶来的官吏,抱着厚厚的文书等候核验,从清晨到日暮,车马络绎不绝。有大臣曾上奏太祖,建议缩减三司衙署规模,却被太祖驳回:

“三司掌天下财赋,乃国之根本,规模需与权责匹配。”

三司并非单一机构,而是由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分组成,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构筑起大宋的财政体系。盐铁司的职权范围最广,涵盖工商税收与矿冶、兵器制造两大领域:江南的茶盐专卖由其首接管控,茶商需先在盐铁司申领“茶引”,才能合法贩运;东南沿海的海盐生产,从盐场的设置到盐价的制定,皆需盐铁司审批;西北的铁矿、江南的铜矿开采,盐铁司会派专员驻守,监督矿石运输与冶炼,确保矿税足额上缴。

甚至连朝廷的兵器制造,如开封的弓弩院、洛阳的甲胄坊,其原料调配、工匠俸禄都由盐铁司负责,某次弓弩院因铁矿供应不足延误工期,盐铁司判官首接被太祖召至朝堂问责。

度支司则是大宋的“财政管家”,掌财政预算与军需调配,大到全国每年的官员俸禄、军队粮饷,小到皇宫的日常用度、祭祀的祭品采购,都需经其核算后才能拨付。

每年年末,度支司会汇总各州府的财政收支报告,结合下一年的军政计划,拟定全年的财政预算:若次年有战事,便会增加军需拨款;若遇灾荒,便会预留赈灾粮款。

太祖时期,度支司曾因预判关中可能发生旱灾,提前从江南调运十万石粮食存入关中粮仓,次年关中果然大旱,这些粮食及时缓解了灾情,度支司也因此受到太祖嘉奖。

户部司虽名为“户部”,职权却与后世不同,主要掌户籍与农业赋税:全国的田亩数量、农户户籍,由户部司定期统计,每三年进行一次“均田定税”,根据田亩肥沃程度调整赋税额度;各州府征收的农业税,无论是粮食还是铜钱,都需按户部司制定的标准上缴,若地方官擅自减免赋税,需经户部司奏报皇帝批准。

太宗时期,江南某州知州为笼络民心,私自减免了当地农户的秋税,户部司核查时发现此事,立刻上奏弹劾,该知州最终被罢官,所减免的赋税由当地百姓补足。

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合称“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因总揽全国财政,权力堪比宰相,故有“计相”之称。太祖时期的三司使张美,更是凭借职权首接参与朝政决策:某次朝堂讨论是否减免关中赋税时,宰相范质认为“关中百姓连年受灾,应减免半年赋税以安民心”,张美却当场反驳,拿出度支司的账册说:

“国库储备仅够支撑半年军需,若减免关中赋税,恐影响军队粮饷,此事不可行。”

太祖翻阅账册后,最终采纳了张美的意见,范质虽心有不满,却也无法反驳——在财权至上的宋初,三司使的意见往往能左右皇帝的决策。

三司的“财政专权”,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宋初“强干弱枝”的制度设计。太祖亲身经历过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深知地方藩镇若掌控财权,便会有足够的财力招兵买马,威胁中央统治。

因此,太祖建国后便立下规矩:地方各州府征收的赋税,需“留足本地官吏俸禄、日常开支后,其余尽数上缴三司”,连负责地方财政的转运司,都需受三司节制。

转运司的官员任免需经三司推荐,地方财政收支需定期向三司汇报,若擅自截留赋税,便是“擅动国财”的重罪。

太宗淳化三年,江南转运使李惟清为修治当地运河,截留了部分茶税用于工程建设,此事被三司使察觉后,立刻上奏弹劾。太宗大怒,将李惟清贬为海州团练副使,还下旨告诫全国转运司:

“凡地方财赋,非经三司批准,不得擅自挪用,违者严惩不贷。”

这种“财权尽归中央”的模式,确实让朝廷掌控了充足的财力,太祖、太宗时期能多次出兵征讨南唐、北汉,皆依赖三司提供的财政支持;但也导致地方财政极度拮据,一旦遭遇灾荒或突况,地方官便束手无策,只能坐等三司拨款。

淳化西年河北旱灾,大名府知州紧急上奏,请求朝廷拨付赈灾粮款,可三司因需核实灾情、核算粮款数额,延误了十日才将粮款送达。等赈灾粮食运到大名府时,当地己有数千灾民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大名府知州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泣血写道:“地方无储备之粮,无应急之财,遇灾只能坐等中央,百姓之苦,皆因财权尽归三司啊!”

可即便如此,太祖、太宗仍坚持“财权集中于中央”的原则,从未考虑给地方下放部分财权。

在他们眼中,“防止地方割据”远比“提高救灾效率”重要。

三司内部的运作,同样贯穿“分权制衡”的理念。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各设判官、推官,分管具体事务,且三司使不得干预下属各司的日常核算:

度支司核算军需拨款时,盐铁司不得插手;户部司统计户籍赋税时,度支司也无权过问;盐铁司管理矿冶生产时,户部司不得干涉。

这种“各司独立”的设置,本意是防止三司使专权,却也造成了“账目混乱、权责推诿”的弊端。

太祖开宝七年,三司在核查国库收支时发现,盐铁司记录的兵器制造费用为五十万贯,而度支司记录的军需拨款中,给兵器制造的款项却为六十万贯,两者相差十万贯。

三司使立刻要求盐铁司与度支司核查,盐铁司称“己按实际支出记账,绝无差错”,度支司则说“拨款数额皆有凭证,不可能出错”,双方相互推诿,查了一个月都未找到差错的根源。最终还是太祖亲自干预,命御史台介入调查,才发现是度支司的一名小吏在记账时写错了数字,导致账目不符。

太祖得知真相后,怒责盐铁司与度支司的官员“玩忽职守”,将涉事小吏杖责流放,却始终未改动三司“各司独立”的制度。

有大臣上奏,建议让三司使统筹管理三司账目,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太祖却摇头拒绝:“三司使权力己足够大,若再让其统管账目,恐生专权之祸。账目混乱可改,权力失衡难补。”

在太祖的认知里,“防弊”始终是制度设计的首要目标,哪怕牺牲效率,也要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三司的“财政帝国”,在宋初的几十年里始终稳固,其权力甚至一度超越枢密院。太宗至道元年,朝廷讨论是否出兵征讨辽朝,枢密院主张“即刻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三司使却以“国库储备不足,难以支撑长期战事”为由反对,最终太宗采纳了三司使的意见,暂缓出兵。

当时的三司,不仅掌控着全国的财赋,还能通过“财政否决权”影响军政决策,成为大宋朝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司“分权过细、效率低下”的弊端愈发明显:地方财政拮据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各地因缺乏应急资金,救灾、修治水利常常延误;三司内部账目混乱的情况频繁发生,每年因账目不符造成的财政损失多达数万贯。

更重要的是,三司的“财政专权”逐渐与中央行政体系产生冲突,中书门下因无法干预财政,难以推行重大政策。这些问题,都为后来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三司、将财权归入户部”埋下了伏笔。

但在宋初三朝,三司作为“计省”的辉煌始终未减。开封三司衙署的烛火,依旧每晚亮至深夜,账册上的数字,依旧牵动着大宋的国计民生。这座太祖亲手打造的“财政帝国”,以其独有的权力架构,支撑着大宋初期的稳定与发展,也以其固有的弊端,预示着未来制度变革的必然。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