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四章 南宋经济的巅峰图景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临安,晨光刚漫过凤凰山的宫墙,御街两侧的商铺己陆续卸下门板。清河坊的早点铺里,蒸笼掀开的瞬间,“钱塘小笼包”的香气裹着白雾散开,摊主周阿福手忙脚乱地给客人装包子,吆喝声里满是底气。

不远处,挑着茶担的小贩正往瓦子巷去,铜壶里泡的是钱塘龙井,盖碗里撒的是建宁产的桂花,走几步便喊一声:“桂花龙井,两文钱一碗,解腻又提神哟!”

就在这烟火气里,一位姓林的商人牵着马从泉州方向赶来,马背上驮着两个沉甸甸的锦盒,里面装的是刚从南洋收购的胡椒与阿拉伯乳香。

他没顾上歇脚,径首往榷货务走,南宋的榷货务掌管着官营贸易,海外商人要想兑换本土商品,必须经这里核验单据,这是他跑海商十多年摸出的规矩。

榷货务门口早己挤满了人,西川茶商的马队拴在街边,驮着的茶箱上印着“北苑龙团”的字号;福建盐商们围着账房先生,争论着今年的盐引配额;几个高丽商人穿着宽袖长袍,正用生涩的汉语打听景德镇瓷器的到货时间。

商人挤到柜台前,递上通关文牒,账房先生接过,指尖划过“胡椒三百斤、乳香五十斤”的字样,抬头笑道:“林掌柜来得巧,昨日刚到一批两浙的云锦,城东的‘锦华织坊’还有存货;若是要景德镇影青瓷,得去城西的‘瓷韵斋’订,他们家的影青碗薄得能透光,运到南洋能卖三倍价。对了,明州港下月初有船去三佛齐,你要是赶得及,还能搭个顺风船。”

商人谢过账房,跟着织坊的伙计往城东去。沿途的景象让他频频驻足:瓷器铺的柜台上,龙泉青瓷的梅子青釉色温润如玉,建窑黑瓷的兔毫纹在光下泛着银光,掌柜正拿着一件青瓷瓶,给客人演示“叩之如磬”;布铺里更热闹,吴绫被裁成窄幅,挂在竹竿上像流动的白云,蜀锦则堆在木架上,红的、绿的、金的,绣着缠枝莲、百鸟朝凤的图案,几个来自金朝的商人正对着一匹蜀锦讨价还价,说要带回中都给贵族做礼服。

到了“锦华织坊”,他才真正见识到南宋丝织业的气派。织坊占地数亩,分了十几个作坊,每个作坊里都摆着十多台织机,织工们坐在机前,一手提经线,一手投纬梭,脚踩踏板控制织机起落,织机运转的“咔嗒”声连成一片,像春蚕啃食桑叶。

织工们大多是从北方迁来的,领头的织匠张师傅原是东京“绫锦院”的工匠,靖康南渡时带着手艺来到临安,如今己是织坊的技术总管。他拿着一匹刚织好的云锦给林文远看,锦面上绣着孔雀开屏的图案,孔雀的羽毛用金线与孔雀石绿丝线交织,在光下能看出渐变的色泽:“林掌柜瞧仔细了,这云锦要用‘通经断纬’的法子,一匹锦要织三个月,宫里的娘娘订了十匹,说是要做新年的礼服;剩下的不多了,你要是要,我给你留二十匹,每匹算你八十贯,比卖给别人便宜五贯。”

商人摸了摸云锦的质地,细腻得像婴儿的皮肤,当即定下二十匹。从织坊出来,他又去了“瓷韵斋”,掌柜的领着他进了后院的仓库,里面堆满了景德镇瓷器:影青碗、青瓷瓶、白瓷枕,还有绘着山水图案的瓷盘。

掌柜拿起一个影青碗,往里面倒了些水,笑道:“林掌柜你看,这碗壁薄得能看见水里的影子,运到海外,那些王公贵族都抢着要。我给你算批发价,一个碗五贯,一个瓶十贯,你要多少,我让伙计给你打包。”商人算了算,订了两百个碗、一百个瓶,打算和云锦一起运往南洋。

傍晚时分,他牵着马往钱塘江码头去。夕阳把江面染成金红色,数十艘海船停泊在岸边,船工们扛着货物来回穿梭,有的往船上搬丝绸、瓷器,有的从船上卸香料、象牙。

税吏正站在码头的高台上,拿着账簿核对数量,见了他笑着招手:“林掌柜,去年临安府市舶司的收入有二百万贯,比北宋时广州、泉州加起来还多!你知道吗,现在海上的商船,十艘里有八艘是从临安、明州出发的,连大食(阿拉伯)的商人都特意绕到这里来进货,说咱们南宋的商品是‘天下最好的宝贝’。”

商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向临安城,此时的临安己亮起灯火,皇城的宫灯、街边的灯笼、船上的渔火,连成一片灯海,比他年轻时见过的汴京更热闹。他忽然想起,北宋时汴河的繁华靠的是漕运,而南宋的临安,靠的是海运与南方的物产。

这里没有北方的漕粮供应,却能凭借江南的粮食、两浙的丝绸、福建的茶叶,撑起一座百万人口的都城,这是北宋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时间一晃到了庆元六年(1200年),江南东路的建康府迎来了丰收季。一位老农民站在自家的稻田里,看着儿子用改良后的“秧马收割机”在田里穿梭。这机器是他根据秧马改的,下面装了铁犁,能一边收割一边脱粒,一天能收十亩地。

老农蹲下身,捡起一把稻穗,数了数颗粒,笑着对老伴说:“你看,这占城稻就是好,一年两熟,一亩地能收六石,咱们家这五十亩地,今年能收三百石,除了留足口粮,还能卖一百五十石,够给儿子娶媳妇了!”

离稻田不远的地方,是一片茶园,有位阿婆正带着儿媳、孙女采摘茶叶。她们采的是“北苑茶”的嫩芽,只摘一芽一叶,放进竹篮里,不敢用手捏,怕捏坏了茶叶的形状。

“以前种茶只是副业,现在不一样了。”阿婆一边采茶一边说,“建康府的茶坊有上百家,咱们采的茶叶送到茶坊,制成龙团茶,一斤能卖五十贯。去年我家卖茶赚了两百贯,比种稻还多,今年打算再扩十亩茶园。”

说着,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瓷罐,里面装的是刚烤好的茶叶,递给路过的茶商:“王掌柜,你尝尝今年的新茶,比去年的还香,要是满意,就多订点。”

不远处的织锦作坊里,老板正盯着织机上的丝绸。他原是东京的织工,靖康南渡时带着十几个徒弟来到建康,如今作坊里雇了两百多名织工,摆了五十台织机,每天能织出二十匹丝绸。

“你看这匹‘鸾鸟纹宋锦’,用的是江南的蚕丝,北方的织法,织出来又轻又韧。”老板指着丝绸上的鸾鸟图案,语气里满是自豪,“去年我卖给阿拉伯商人一千匹,赚了五千贯,是在东京时的三倍!今年阿拉伯商人又订了两千匹,说要运到巴格达去,给哈里发做地毯的镶边。”

建康市内的“建康市”更是热闹非凡。市中心的十字街口,摆满了摊位:两浙的瓷器、福建的蔗糖、广东的荔枝干、南洋的香料、金朝的皮毛,琳琅满目。卖蔗糖的小贩用木槌敲着糖块,发出“当当”的声响;卖瓷器的摊主拿着瓷碗,给客人演示“摔不碎”。

其实是怕客人不信,故意往地上轻摔了一下,瓷碗果然没碎;几个来自大理的商人,正围着卖茶叶的摊位,品尝不同品种的茶,打算买些运回大理。

市舶司的一位官员正拿着海船清单核对,清单上写着“丝绸五百匹、瓷器一千件、茶叶五百斤”,目的地是三佛齐。他对身边的下属说:

“建康市舶司今年的收入己经有一百万贯了,仅次于临安和泉州。你可别小看这些商品,丝绸运到南洋,能换回来胡椒和象牙;瓷器运到阿拉伯,能换回来黄金和宝石;茶叶运到高丽,能换回来人参和药材。海上贸易火了,江南的商品才能走遍世界,咱们南宋的国库才能充实啊!”

这年冬天,建康府举办了一场“物资交流会”,来自南方各地的商人都来参加。那位老农的粮食摊位前围满了人,有来自临安的粮商,有来自明州的海商,还有来自西川的茶商,大家都想订他的粮食。

那位阿婆的茶叶也很抢手,泉州的海商当场订了五百斤,说要运到南洋去;老板的丝绸更是被抢疯了,高丽商人订了八百匹,日本商人订了五百匹,连大食商人都订了一千匹,说要带回麦加去。

泉州海商掌柜订下十万斤粮食、一万匹丝绸后,拉着姓林商人的手感慨:“想当年我父亲跑商时,江南还是‘地广人稀’,粮食都不够自己吃,哪能外销?如今倒好,江南的粮食不仅够吃,还能运到海外;丝绸、瓷器、茶叶更是不用说,全世界都抢着要。这南宋的经济,真是比北宋强太多了!”

商人笑着点头,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跑海商,那时南方还在恢复元气,如今不过几十年,南方就成了中国经济的核心。农业上,占城稻的推广、农具的改良,让江南成了“天下粮仓”;手工业里,丝织、瓷器、冶铁、造船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工艺水平世界领先;商业上,市舶司管理的海外贸易,将中国商品输往全球,也带回了异域的物产与文化。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在这一刻终于完成,南方不仅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了北方,更在技术创新与贸易格局上,让中国站在了世界经济的顶端。

可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蒙古大军的铁蹄会踏破江南的宁静。咸淳十年,年过七旬的商人孙子,站在钱塘江边,看着海船还在装卸丝绸、瓷器,心里却满是忧虑。

他的儿子在明州造船厂赶造战船,每次回家都对他说:“爹,咱们的海船能载两百人,船上装着火炮,蒙古人的小船根本不是对手,您放心,咱们一定能守住临安!”

可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法阻挡。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城破,南宋朝廷投降。老人只好带着家人逃往泉州,途中见无数农民、工匠背着行囊往南走,他们有的带着稻种,有的带着织机,有的带着瓷器模具,像百年前靖康南渡时的祖先一样,带着经济的火种寻找新的土壤。

到了泉州,他才松了口气。泉州港依旧热闹,海船停泊在岸边,阿拉伯商人、高丽商人、日本商人还在忙着交易。一个阿拉伯商人见到他,笑着迎上来:“林掌柜,我还以为见不到你了呢!就算换了朝代,我们还是要来中国,因为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还是世界上最好的。你要是还有货,我们还按以前的价收。”

商人的孙子看着泉州港的灯火,忽然明白了: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更塑造了世界的贸易版图。南方的繁荣,让中国在两宋时期稳居世界经济前列;海上丝绸之路则像一条纽带,将中国的技术、文化远播海外,也将异域的物产、文化带回中国。

元朝建立后,南方的经济依旧繁盛。泉州成了元朝最大的港口,江南的粮食、丝绸、瓷器继续通过海路外销;林家改良的造船技术被元朝采用,造出的海船能远航至波斯湾;后辈继承了家族的生意,将南方的商品运往南洋、阿拉伯,续写着两宋经济的余韵。

数百年后,当人们回望历史,总会想起两宋时期的江南:钱塘江边的海船、织坊里的织机、稻田里的秧马、市集上的商品,还有那些穿梭在世界各地的商人。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一次经济变革,更是中国文明延续与升华的契机。

它让南方从“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变成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核心区域;也让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风华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宋风华章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