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五章垦荒造田:宋代耕地版图的空前拓展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至道二年(996年)的初秋,京东路济州(今山东济宁)的郊外,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农民蹲在新开辟的田埂上,粗糙的手掌反复刨开脚下的泥土。这是一片刚清理完杂草的荒地,三年前还是黄河改道后留下的“不毛之地”。

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沙砾,风一吹便扬起漫天尘土,连最耐旱的狗尾草都难以扎根,邻里乡亲谁也没觉得这里能种出粮食。可如今,他指尖的泥土却带着的黑褐色,指腹搓揉间能感受到细腻的土质,混着从附近河道引来的黄河淤泥,是实打实能养庄稼的好土。

“多亏了官府修的引水渠,把黄河水引过来淤了半年,这破地竟真成了肥田!”老农笑着对赶来巡查的县吏说,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他身后,五个农户正扛着锄头,弯腰把田边最后一片碎石块清出田外,锄头碰撞石块的“叮叮”声,在空旷的田野里格外清脆。

田埂旁,一条丈余宽的引水渠静静流淌,渠水裹挟着黄河带来的泥沙,顺着支渠缓缓渗入新垦的田地,在土壤表面留下一层薄薄的淤层——这是农户们盼了大半年的“沃土养料”。

官吏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轻嗅,泥土的腥气中带着一丝河水的,他满意地点点头:“这淤田可是宝贝,明年种上小麦、粟米,收成定能比老田多三成。朝廷说了,你们垦这荒地,前五年都免赋税,要是明年收成好,我再帮你们申请些农具补贴。”

这话一出,田边的农户们顿时欢呼起来,有人放下锄头,伸手比量着自家分到的地块,盘算着明年要多养几头耕牛;有人则盯着引水渠,琢磨着能不能再挖一条小渠,把水引到更远的荒地上。

这一年,北宋全国耕地面积己达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而这样“变废为宝”的场景,正从京东路蔓延至大江南北。宋代君臣自建国起便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经历唐末五代的战乱,中原大地“千里无烟,狐兔夜嚎”,许多良田因无人耕种沦为荒地,百姓流离失所,国库也因粮食短缺频频告急。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下诏推行垦荒政策,诏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三岁免租,五岁免役”,即便是偏远地区的荒地,只要农户愿意开垦,不仅能获得土地所有权,还能享受数年的赋税减免;若垦荒面积超过百顷,还能授予“进义校尉”“下班祗应”等低级官职,让农户既能得地,又能得“名”。

到了太宗赵光义时期,垦荒政策更是“加码升级”。淳化西年(993年),太宗专门设立“劝农使”官职,从朝中选拔熟悉农事的官员,分赴各路指导农户垦荒。这些劝农使不仅要勘察荒地肥力、规划种植作物,还要监督地方官府修建水利设施——毕竟“无水不成田”,无论是北方的淤田,还是南方的水田,都离不开稳定的水源。

当时的劝农使张知白,在河北路巡查时发现,当地因黄河频繁泛滥,许多荒地被泥沙覆盖,却因缺乏引水渠道,无法将黄河水引入淤田。他当即上奏朝廷,请求拨款修渠,朝廷很快批准了请求,派工匠与农户一起,耗时半年修建了一条长达三十里的引水渠,不仅解决了淤田灌溉问题,还分流了黄河水,减少了泛滥灾害。

在黄河流域,“淤田”成了垦荒的主要方式。农户们在劝农使的指导下,沿着黄河支流修建堤坝,拦截河水引入荒地,让河水带着泥沙在荒地上淤积,待泥沙沉淀后,再排出多余河水,原本贫瘠的沙土地便变成了肥沃的淤田。

这种淤田不仅肥力足,还能保水保肥,种出的小麦、粟米产量比普通田地高出近一倍。在京东路、河北路、陕西路等地,短短几年间便涌现出数万顷淤田,许多因战乱逃离的农户,听闻家乡有了新田,纷纷返乡耕种,曾经荒凉的黄河两岸,渐渐恢复了“沃野千里,炊烟袅袅”的景象。

而在江南水乡,垦荒的方式则变成了“筑堰围湖”。两浙路、江南东路、荆湖南路等地,湖泊众多,湖边有大片沼泽地,因常年积水无法耕种。农户们便在劝农使的带领下,沿着湖边修筑堤坝,将沼泽地围起来,再开挖排水渠,排出积水,晾晒一段时间后,沼泽地便变成了能种水稻的水田。

在两浙路明州(今浙江宁波),渔民们成了“围湖造田”的能手。他们世代以打鱼为生,深知海边沼泽地的特性。虽然常年积水,但土壤肥沃,只要能挡住海水、排出淡水,就能种庄稼。

他们用海边的石块垒起矮堤,又从山上砍来竹子编成竹排,挡住海浪的冲击;再挖通渠道,将山间的淡水引入沼泽地,稀释海水盐分。

没过两年,这片曾经只有芦苇生长的“沙田”,便种上了耐盐的粟米和水稻。秋收时节,渔民们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忍不住红了眼眶:

“以前海边只有芦苇,我们渔民靠天吃饭,遇上台风就没了收成,全家都得饿肚子。现在有了这沙田,一年收一季,够全家吃半年,剩下的还能拿到集市上卖,换些布匹、农具,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宋风华章

一位老渔民望着远处连成一片的沙田,眼里满是欢喜:“我家分到了三亩沙田,今年收了近十石粟米,比去年打鱼多赚了不少。明年我打算再开垦两亩,多种些水稻,给儿子攒够娶媳妇的钱!”

在荆湖南路邵州(今湖南邵阳),山区众多,平地稀少,农户们便想出了“凿石开梯”的办法,在山坡上开垦梯田。邵州多山,以前因耕地不足,粮食常常不够吃,每年都要靠官府救济。

劝农使到邵州后,发现当地山坡坡度较缓,且土壤,适合开垦梯田。他便教农户们沿着山坡,按照等高线一层层开凿田埂,用木头和石头垒起田埂,防止水土流失;再在田埂上方开挖蓄水池,收集雨水,确保梯田灌溉。

农户们起初还有些犹豫,担心梯田存不住水、种不出庄稼,可当第一块梯田种上水稻,长出绿油油的秧苗时,所有人都动了心。当地的里正,看着从山脚到山顶层层叠叠的梯田,像给大山穿上了绿衣,忍不住对劝农使感叹:

“大人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以前邵州多山,农户们只能在山脚下种几亩薄田,遇上旱灾就颗粒无收。现在有了梯田,不仅能存住水,还能种水稻,今年光是我们乡就多收了两万石粮,再也不用靠官府救济了!”

每到春耕时节,邵州的梯田里便热闹起来,农户们牵着耕牛,在梯田里犁田、插秧,山间回荡着吆喝声、牛叫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到了秋收,金黄的稻穗铺满梯田,远远望去,像一条条金色的带子缠绕在山间,成为邵州最亮眼的风景。

最令人称奇的,当属江南东路池州(今安徽池州)的“架田”。池州多湖,秋浦湖、升金湖等湖泊水面广阔,渔民们除了打鱼,还想出了在水面上“种地”的办法。

他们先在湖上扎起木排,用粗壮的木头做支架,再铺上从湖边挖来的淤泥,混上稻草加固,木排浮在水面上,却能稳稳地承载泥土和作物。这种架田不仅不占陆地面积,还不怕水涝。遇到洪水时,架田会随着水位上涨而升高,不会被淹没;而且湖水能调节温度,种在架田上的蔬菜、水稻生长周期短,产量还高。

在秋浦湖边,一个年轻的农户有一块一亩多的架田。每天清晨,他都会划着小船去田里浇水、除草,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在水面上生长,总忍不住感叹:

“以前只知道湖里能打鱼,没想到还能种地!这架田真是神了,不占地方,还不怕水涝,去年我在架田上种了水稻,收了近五石粮,今年又种了些蔬菜,拿到集市上卖,一天能赚不少钱!”

他的架田还吸引了周边农户前来参观,许多人也学着扎起木排,开辟自己的架田。没过几年,秋浦湖上便漂浮着数十块架田,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岛,成为池州独特的农业景观。

除了淤田、沙田、梯田、架田,宋代农户还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了多种垦荒方式。在福建路、广南路等多山多石的地区,农户们“凿石开田”,将山上的石块凿开,平整土地后种上耐旱的杂粮。

在西川路的丘陵地区,农户们“挖塘蓄水”,在山坡下开挖池塘,收集雨水,再在池塘周边开垦田地,形成“塘田相依”的格局;在岭南地区,农户们则利用热带气候优势,开垦“畲田”,在山林中放火焚烧杂草,利用草木灰作为肥料,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

这些多样化的垦荒方式,让宋代的耕地版图不断拓展,从平原到山区,从河流到湖泊,从内陆到海边,凡是能开垦的土地,都被农户们充分利用起来。

到了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的耕地面积己增至五百二十西万七千五百余顷,短短二十五年间,新增耕地超过两百万顷。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唐末五代,甚至比盛唐时期的耕地面积还多了近百万顷。

这些新增的田地中,既有北方黄河流域的淤田、沙田,也有南方山区的梯田、湖区的架田,还有沿海地区的围海田、丘陵地区的塘田。它们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遍布全国的水利设施串联起来,构成了宋代农业的新版图。

在这新版图的背后,是宋代农户“向山要地、向水要田”的智慧。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造着贫瘠的土地,用智慧克服着自然的限制,将原本无人问津的“废地”,变成了滋养生命的“宝地”。

更重要的是,这新版图的形成,离不开朝廷“重农兴垦”政策的实效。从太祖时期的赋税减免,到太宗时期的劝农使制度,再到各地官府对水利设施的修建,朝廷始终将农业放在治国的首要位置。

这种“官民同心”的垦荒模式,不仅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还促进了人口增长;同时也充实了国库,粮食储备充足,为宋代的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越来越多的荒地变成良田,当越来越多的农户重返家园,宋代农业的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在这片拓展的耕地上,农户们种出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而宋代君臣通过垦荒政策,不仅巩固了统治,还书写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段“垦荒造田”的历史,不仅见证了宋代耕地版图的空前拓展,更见证了中国人在与自然相处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