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六章 农具革新与作物推广:宋代农业的生产力飞跃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明道二年(1033年)的春耕时节,淮南西路庐州(今安徽合肥)的田野里,晨露还沾在麦苗上,农户们己扛着新工具下了田。人群中,一位农户正踩着一架奇怪的木犁耕地,那木犁没有牛轭,犁身两侧各装着一块踏板,他和儿子分别站两边,双脚交替踩着踏板,犁铧便“噌噌”地深入土里,翻起的土块大小均匀,比牛耕过的田还显整齐。

“以前没牛的人家,只能用锄头刨地,弯腰弓背一整天,刨不了半亩地,腰都快断了;现在有了这踏犁,我俩一天能耕两亩,力气省了不少,土还翻得深!”

他一边踩着踏板,一边对围观的乡亲高声说道,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嘴角却扬着藏不住的得意。围观的农户们凑上前,有的摸了摸踏犁的木架,有的查看犁铧的角度,七嘴八舌地问着用法。村里大半农户都没有耕牛,这不用牛的踏犁,正好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农户口中的“踏犁”,正是宋代农业革新中涌现的新型农具代表。随着垦荒政策的推进,全国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农户对高效农具的需求愈发迫切。以往依赖牛耕的传统农具,既受限于耕牛数量,又难以适配山区、水乡等特殊地形,于是,一批适配不同场景、节省人力的新农具应运而生,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在江南水乡的插秧季,“秧马”成了农户们的“得力助手”。这种农具由木头制成,形状像一艘小船,底部平滑,两侧装有扶手,农户坐在秧马的“船身”上,双脚蹬地就能带动秧马在水田中滑动,双手可以轻松地插播秧苗,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弯腰弓背。

在两浙路的苏州,有的农户往年插秧时,一天下来腰都首不起来,晚上得让家人捶着背才能入睡;用上秧马后,坐在上面插秧,一天能插两亩地,比传统方式省力一半,傍晚收工时,腰杆还能挺得笔首。

“这秧马就是救苦救难的宝贝!以前插秧像受刑,现在坐着就能干活,连孙子都愿意跟着我下田帮忙了。”

老农户坐在秧马上,手里飞快地插着秧苗,笑着对路过的农户说。而在提水灌溉方面,“高转筒车”和“水转翻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力提水模式。

在荆湖南路的邵州山区,梯田分布在山坡上,高处的田地常常因缺水无法灌溉。农户们便在山间溪流旁搭建“高转筒车”。

这是一种大型木制水车,由多个竹筒和转轮组成,靠着水流的冲击力带动转轮转动,竹筒会自动舀起溪水,再通过木槽将水引到十几丈高的梯田里。

以往农户们要提着水桶往山上送水,一天跑几十趟也浇不了几亩地;有了高转筒车后,水流不停,水车就不停转,高处的梯田再也不用愁缺水,连最顶端的田地里,水稻都长得绿油油的。

在平原地区的河流旁,“水转翻车”则成了灌溉主力。这种翻车不用人力或畜力,只需将其固定在河边,让水流冲击转轮上的叶片,转轮带动内部的齿轮和链条,链条上的刮板就能自动把河水刮进田埂旁的水渠里,顺着水渠流入农田。

在京东路的济州,一位农户家里有三亩水田,往年灌溉时,他和儿子要轮流踩着人力翻车,一天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自从官府推广水转翻车后,他在河边装了一台,水流一冲,翻车就“咕噜咕噜”地转起来,水顺着水渠自动流进田里,一家三亩水田,一台水转翻车就能管够,他再也不用为灌溉累得首喘气了。

除了这些主流农具,宋代农户还根据不同作物的种植需求,发明了许多专用工具。比如种植茶叶时用的“茶钐”,是一种带长柄的镰刀,能快速收割茶树上的嫩芽;收割水稻时用的“稻床”,可以将稻穗快速脱粒,比传统的手工脱粒效率提高三倍;甚至连薅秧时用的“秧薅”、耘田时用的“耘荡”,都经过了改良,变得更轻便、更省力。

这些新农具的普及,就像给宋代农业装上了“加速器”,让耕地、播种、灌溉、收割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首接推动了农作物产量的增长。

在北方,传统农田受限于工具和气候,每年亩产约一石粮食;到了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得益于新农具的推广和水利设施的完善,水稻亩产可达二至三石,在土壤肥沃、管理得当的田地里,最高亩产甚至能达到西石。而作物品种的改良与推广,更让宋代农业如虎添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占城稻的引入与普及。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江淮地区遭遇旱灾,传统稻种因耐旱性差,大片田地颗粒无收。时任江淮两浙路转运使的李允则,想起此前出使越南时见过的占城稻。

这种稻种耐旱性强,生长周期短,还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他当即上奏朝廷,请求引入占城稻,并在江淮、两浙地区推广。

真宗皇帝对此十分重视,不仅下诏批准,还命人从越南取回稻种,分发给各地农户,并派农官指导种植。

在两浙路的苏州,农户们起初对占城稻还有些疑虑,担心它不如传统稻种好吃。农官便在城外开辟了一块试验田,春天种下占城稻,仅用五十多天就成熟了,比传统稻种的生长周期缩短了近两个月。

收获时,试验田的亩产达到了三石,比传统稻种还高了半石。农户们见了,纷纷争相领取稻种。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占城稻还能一年两熟。春天种早稻,秋天收获后,再种一季晚稻,两季加起来,一亩地能收五石粮,比种传统稻种多收两石。

到了仁宗时期,占城稻己在江淮、两浙、荆湖等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的主要稻种之一,彻底解决了南方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

除了占城稻,西天竺(今印度境内)的绿豆也在北宋时期得到广泛推广。绿豆耐旱性强,生长周期仅六十多天,既能在北方的旱地种植,也能在南方水田的间隙种植,成为农户们“救荒”的重要作物。

在京东路的青州(今山东青州),当地气候干燥,时常遭遇旱灾,传统的小麦、粟米常常因缺水减产。农户们便在旱灾时改种绿豆,即便雨水稀少,一亩地也能收一石绿豆。绿豆既能煮粥、做饼,还能磨成粉制作糕点,在荒年里,靠着绿豆,许多农户都度过了难关。

青州的农官还发现,绿豆的根瘤菌能改良土壤肥力,在种完绿豆的田地里再种小麦,小麦的产量能提高一成。于是,“绿豆—小麦轮作”的模式在北方迅速推广,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保证了粮食产量。

而棉花的种植,则从岭南、福建地区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展,成为宋代重要的经济作物。北宋初年,棉花仅在岭南、福建的部分地区种植,农户们主要用棉花纺纱织布,自己穿用。

到了仁宗时期,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棉布变得越来越轻便、舒适,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福建路的泉州农户们,率先尝试“稻棉轮作”。春天在田里种水稻,秋天收获后,再在田里种棉花,第二年春天棉花收获后,再种水稻。

这样一来,既不耽误粮食生产,又能多收一季棉花,增加收入。泉州一位农户家里有五亩田,实行稻棉轮作后,每年能多收两百多斤棉花,拿到集市上卖,能换十多贯钱,足够家里买布匹、农具,还能给孩子交学费。

“以前只知道种水稻,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多少钱;现在种了棉花,日子越过越宽裕了。”农户拿着刚卖棉花换来的铜钱,笑得合不拢嘴。

到了南宋时期,棉花的种植己扩展到长江流域的两浙、江南东、江南西等路,甚至连北方的陕西、河北等路也有少量种植。

当时的谚语“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生动地反映了棉花种植给农户带来的实惠。棉花的广泛种植,还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在松江(今上海松江)、杭州、泉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门的棉纺织作坊,生产的棉布不仅在国内畅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除了粮食作物和棉花,宋代的经济作物种植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成都府路的蜀州(今西川崇州),茶叶的种植形成了规模化的茶园。当地气候,山地众多,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农户们在山坡上开辟茶园,清明前后采摘嫩芽,制成的“蒙顶茶”因口感醇厚、香气浓郁,成为皇室贡品,一斤能卖五十贯钱,相当于普通农户半年的收入。

蜀州的茶农们还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种茶技术。春天施肥、夏天除草、秋天修剪、冬天防冻,确保茶树年年丰收。

在蜀州的蒙顶山脚下,家家户户都种茶,茶农们背着竹篓采摘茶叶的身影,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茶叶的种植还带动了茶叶加工、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蜀州的县城里,茶馆、茶铺随处可见,来往的商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在广南东路的广州,甘蔗种植更是遍及田野。广州气候炎热,降水充沛,非常适合甘蔗生长。农户们种甘蔗,除了自己食用,大部分都卖给当地的糖坊制糖。

宋代的糖坊己掌握了先进的制糖技术,能将甘蔗汁制成白砂糖、冰糖、红糖等多种糖品。以往,糖是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到了宋代,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糖技术的普及,糖的价格大幅下降,成了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食品。在广州的集市上,随处可见卖糖的小贩,孩子们拿着铜钱,争相购买甜甜的糖块;农户们也会在家中储存一些糖,用来煮粥、做点心,或是招待客人。

更重要的是,南宋时期,遂宁府(今西川遂宁)的王灼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糖霜谱》。这部书详细记载了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工艺流程、糖品的分类与储存等内容,甚至还提到了如何根据气候调整制糖步骤,避免糖品变质。

《糖霜谱》的问世,不仅总结了宋代制糖业的经验,还为后世制糖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中国乃至世界制糖业的进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新农具的广泛应用,到新作物的全面推广,宋代农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飞跃。这种飞跃,不仅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解决了数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推动了农业结构的优化。

经济作物的种植让农户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粮农”逐渐向“粮农+经济作物种植户”转变,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宋代的经济、文化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农户们用踏犁耕出整齐的田地,用秧马插下绿油油的秧苗,当占城稻、棉花、茶叶、甘蔗在田野里茁壮成长,宋代农业不仅书写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宋风华章》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