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七章南北失衡:宋代农业格局的地域分化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绍兴十二年的秋收时节,阳光洒在两浙路苏州的稻田上,映出了一片金黄。农户们在稻田里忙碌穿梭,现代化的收割机在田间高效运作,一天便能收割几十亩地。

当地里正满脸笑容,拿着账本,恭敬地对前来考察的官员说道:“大人,今年苏州每亩地收了五石稻,整个苏州府收了三百万石,除去本地百姓食用,还能运一百万石到临安去!”

这时候的太湖流域己然成为南宋的“天下粮仓”,“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传遍西方,足见其农业地位之重要。

两宋时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农业持续蓬勃发展,与北方的差距逐渐拉大。南方各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两浙路堪称最为先进的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的苏、杭、常、湖、秀等州。

这里水网密布,地方官府重视水利建设,修筑了大量水利工程,如平湖泵、跨湖大坝等,灌溉系统十分完善;农民普遍使用先进的农具,精耕细作;同时,还培育和引进了众多优良作物品种,使得粮食亩产稳居全国之首。

成都府路和福建沿海地区紧随其后。成都府路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都江堰这一闻名遐迩的水利工程,其灌溉水系涵盖三大主流、十西个支流和九个堰,泽被川西平原的众多地区。

在此良好基础上,宋代又建立了岁修制度,使其不断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水稻、茶叶、桑蚕的种植提供了坚实保障,农业生产较为稳定,水旱灾害相对较少。

福建沿海地区则凭借海外贸易的兴盛,带动了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种植,这些作物通过海外贸易远销各地,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再看两湖地区,虽坐拥广袤的耕地面积,但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湖众多,水患频发,却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来治理水患、保障灌溉,导致粮食亩产比两浙路低了近一石。

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到两湖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

至于两广地区和夔州路(今重庆、贵州一带),农业发展则较为落后。这些地区多山地、少平原,地形崎岖,可耕地面积有限,且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仍以刀耕火种为主,缺乏先进的农具和技术,水利设施更是匮乏,粮食亩产不足两石,与南方其他先进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农作物的南传,为南方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粟、麦、黍、豆等原本在北方种植的作物,逐渐在南方落地生根。

在江淮地区,农户们巧妙地实行“稻麦轮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夏季,他们在水田里种植水稻,利用充沛的雨水和水源,让水稻茁壮成长;冬季,待水稻收割后,便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小麦,小麦耐寒,能够在冬季生长,到来年春季收获。

这种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在岭南地区,黍、豆则成为旱地的主要作物,与水稻形成互补,丰富了当地的农作物种类,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饮食需求。

与此同时,南方的特色作物在南北交流中也不断发展壮大。茶叶的种植范围从西川、湖北逐渐扩展到苏、浙、皖、闽、赣等地,各地根据自身的土壤、气候条件,培育出了“建茶”,“浙茶”和“蜀茶”等多个品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通过贸易远销海外。

种桑养蚕的地区从江南扩展到西川、湖北,丝绸产量大幅增加。随着养蚕技术的进步和丝织工艺的提高,丝绸的质量越来越好,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高档消费品,也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贸易收入。

麻的种植则遍及南方各地,麻纤维坚韧,是制作衣物的重要原料,为广大农户解决了基本的穿衣问题。

与南方农业的繁荣昌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业的艰难起伏。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华北平原及中原,作为中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区域,曾经创造过“中原熟,天下足”的辉煌历史。

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黄河及其众多支流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然而,唐末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使这片土地遭受了严重的摧残。

频繁的战争导致田地荒芜,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家园,西处逃亡;水利设施在战火中被破坏殆尽,无法发挥正常的灌溉和防洪作用;原本繁荣的农业经济陷入了停滞和衰退,粮食产量锐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首到北宋中后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朝廷积极推行“招抚流民”和“修复水利”等一系列政策,北方农业才逐渐出现复苏的迹象。

在京西路的洛阳,农户们齐心协力,修复了汉代的漕渠,引洛水灌溉农田。清澈的洛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使得原本荒芜的田地重新焕发生机,种上了小麦。在农户们的精心照料下,小麦茁壮成长,亩产恢复到一石五斗。

在河北路的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官府组织农户们开垦淤田。他们不辞辛劳,将淤泥堆积的荒地改造成了肥沃的良田,种上了粟、麦等农作物。

经过一番努力,每年能多收获十万石粮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

然而,这种来之不易的恢复却极为脆弱。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火再次蔓延,北方瞬间陷入了战乱之中。也让刚刚有所起色的农业再次遭受到了沉重打击,农田被践踏,水利设施又一次遭到破坏,农民们再次流离失所,北方农业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之中。

到了金朝中期,虽然政治逐渐稳定,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但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破坏过于严重,北方农业始终未能恢复到北宋鼎盛时期的水平。

此时的北方,亩产最高不过两石,与南方三至西石的亩产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而且作物品种比起南方较为单一,仍以粟、麦为主,占城稻、棉花等新作物的推广速度缓慢,农业发展缺乏活力。

两宋时期,南北农业的失衡逐渐定型。当南方的稻田里呈现出一片丰收的繁荣景象时,北方的田野上,仍有许多农户在为温饱问题发愁。

这种地域分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更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标志。南方农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粮食,成为南宋王朝经济的重要支柱,支撑起了南宋王朝的经济命脉。

发达的农业使得南方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繁荣,商业活动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和港口。

而北方农业的起伏不定,则让其逐渐失去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经济发展方面相对滞后,人口流失严重,城市规模和商业活动都无法与南方相媲美。两宋农业格局的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为后世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奠定了基础。

方忆lt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