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秋,汴京朱雀门外的“万宝斋”瓷铺前挤满了往来客商。铺内最显眼的博古架上,一件汝窑天青釉洗正泛着淡淡的柔光。釉面上细密的开片如冰裂般交错,却无丝毫匠气,反倒像天然生成的肌理。
店铺掌柜正拿着软布细细擦拭,忽听得门外传来马蹄声,抬头便见几位身着绯色官服的内侍快步走进店来,为首者手持鎏金令牌,声音洪亮:“奉圣谕,取汝窑器三件、官窑弦纹瓶一对,供睿思殿赏玩!”
店掌柜不敢怠慢,忙命伙计从内室里取出锦盒盛装瓷器。指尖触到汝窑洗的瞬间,他不禁想起三年前在汝州清凉寺窑场的见闻。那座藏在嵩山余脉间的窑场,白日里烟柱冲天,夜间窑火映红半边天,工匠们赤着上身围着窑炉转,额头上的汗珠滴在灼热的地面,瞬间便化作一缕白烟。
如今这指尖下的温润,原是千度窑火与无数心血淬炼而成的结晶。
宋代制瓷业的辉煌,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自太祖建隆元年定鼎中原,历经百年的休养生息,至仁宗朝时期,制瓷技术己经彻底摆脱了汉唐“半陶半瓷”的桎梏。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汴京官窑烧制的瓷胎,瓷化程度最高可达78%,敲击时声如金石;而釉料中铁含量被精准控制在0.8%以下,彻底解决了汉唐瓷器釉色发暗、杂质过多的问题。这种质的飞跃,背后是无数工匠对“火”与“土”的极致探索。
汝窑的崛起,堪称宋代瓷艺的第一个巅峰。哲宗元祐元年,汝州知州王渐向朝廷进献了一批青瓷,其釉色如雨后初晴的天空,让素来钟爱雅器的哲宗龙颜大悦,当即下旨设立“汝州官窑”,专烧宫廷用瓷。
为了调出这种独特的天青色,工匠们尝试了无数种配方,最终发现将玛瑙碎屑掺入釉料,再在1200℃的还原焰中烧制,便能形成那种“似玉非玉胜似玉”的质感来。
汝窑之后,官窑的兴起将宋代宫廷瓷艺推向了新的高度。徽宗政和年间,官窑迁至汴京凤凰山下,其烧制工艺在汝窑基础上更趋精密。据南宋叶寘《垣斋笔衡》记载,官窑瓷器“澄泥为范,釉色莹澈,器形端庄”,仅“澄泥为范”这一步,便要经过“淘泥、揉泥、醒泥”三道工序:
工匠们将黄河故道的胶泥反复的淘洗,去除杂质,再像揉面般揉至细腻均匀,最后密封在陶缸中“醒”上三个月,让泥料的分子结构更趋稳定。这样制成的瓷胎,不仅坚致如玉,更能精准呈现器物的造型。
现存台北故宫的“官窑弦纹瓶”,便是官窑工艺的典范。这件高达22厘米的瓷瓶,器身上三道凸起的弦纹间距均匀,误差不超过1毫米。考古专家研究发现,这些弦纹并非手工刻制,而是工匠用特制的模具压制而成。模具内侧刻有凹槽,将揉好的泥料填入模具后,取出来便是带有弦纹的坯体。
这种“模制”工艺,既保证了器形的规整,又通过弦纹的层次感,暗合宋代宫廷“上下有序”的等级制度。难怪徽宗见了这件瓷瓶后,曾御笔题诗:
“瑶器裁云巧,宋风华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宋风华章最新章节随便看!官窑映月清”。
与宫廷窑场的精致典雅不同,宋代民窑则充满了市井活力与创新精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江西景德镇窑。
真宗景德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因“胎薄如纸、釉色青中泛白”,被宋高宗赞为“饶玉”。饶州(景德镇旧属饶州)出产的美玉。为了达到“胎薄如纸”的效果,工匠们发明了“拉坯薄胎法”:
在快速旋转的轮盘上,用指尖轻轻挤压泥料,将坯体拉至仅1毫米厚,稍有不慎便会碎裂,堪称“以心为笔,以泥为纸”。
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更通过“海上陶瓷之路”远销海外。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黑石号”沉船中,打捞出的6.7万件唐代至宋代瓷器里,有近2万件是景德镇窑的青白瓷。
这些瓷器多为碗、盘、瓶等日常用器,器身上刻有简洁的缠枝纹或花卉纹,既实用又美观。
据《诸蕃志》记载,当时景德镇窑的瓷器在东南亚市场上“一件瓷碗可换稻谷一斗”,在中东地区更是“价比黄金”,成为名副其实的“硬通货”。
除了景德镇窑,吉州窑的创新同样令人惊叹。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因临近赣江,交通便利,成为宋代南方重要的瓷窑聚集地。
吉州窑工匠最富创意的发明,便是“木叶天目盏”。将新鲜的桑叶或菩提叶浸泡在水中,去除叶肉,只留叶脉,然后贴在黑釉盏的坯体上,施釉后入窑烧制。
高温下,叶脉碳化,在黑釉面上留下清晰的叶脉纹理,每一件都独一无二,仿佛将自然之美凝于瓷上。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骖鸾录》中,曾记载过他在吉州窑所见的“木叶天目盏”:“黑釉盏中见叶脉,如秋露沾叶,宛然如生”。
这种充满自然意趣的瓷器,不仅深受国内文人的喜爱,还通过海上贸易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中的珍品,被称为“天目釉”。
宋代制瓷业的辉煌,不仅在于技术的突破与工艺的精湛,更在于它将“天人合一”的宋代美学融入了瓷器之中。无论是汝窑天青釉的淡雅、官窑弦纹瓶的端庄,还是景德镇青白瓷的通透、吉州窑木叶盏的自然,都体现了宋人对“雅”与“真”的追求,不刻意雕琢,却于细节处见匠心;不追求繁复,却于简约中见意境。
送别内侍后,掌柜独自站在博古架前,望着那件尚未被取走的汝窑天青釉洗发呆。窗外,汴京的落叶飘落在青石板上,与瓷洗上的冰裂纹相映成趣。他忽然明白,宋代瓷器之所以能成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艺术巅峰,不仅是因为窑火的淬炼,更是因为工匠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都融入了每一件瓷器之中。
那温润的釉色里,藏着宋人的审美与情怀;那细密的开片间,写着百工的坚守与传承。暮色渐浓,掌柜点亮了店铺内的烛火。烛光下,汝窑洗的天青色愈发柔和,仿佛将整个秋天的宁静都装在了里面。他轻轻盖上锦盒,心中默念:这窑火淬炼的不仅是瓷,更是一个时代的文明与精神。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